施普林格是一个科技出版集团,其全球出版执行总裁德文名字是Hubertus von Riedesel。从认识他,就一直没有记住他的名字,每次见面他都非常热情,与我有很多话说,说过之后便问同事,他叫什么名字,问多了,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
2009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受邀顺访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又受到Riedesel的热情接待,并且知道了他的中文名字李德寿。一听到这个名字,第一时间是大笑,问是谁给他取的名字?中国首席代表叶路说是德文名字的音译。一个极其中国化的又极其古老的名字,我想现在的中国人也很少会取这样的名字,更何况施普林格又是个高科技的出版集团,就更觉得很滑稽。但是,这名字让人印象深刻,我再也忘不了了。
与中国人打交道较多的外国人一般都会取个中国名字,就像常年在国外生活或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也有外文名字一样,首先是为了方便。如果有很深的跨文化背景的人,对名字的要求就高,也很在意。比如一个叫高大伟的法国朋友就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认为不够谦虚,但叫得久了,约定俗成也很难改。这是闲话。
作为全球出版执行总裁,李德寿在施普林格服务超过20年,并且他的同事通常也没有跳槽的习惯,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乐观向上的企业文化,使施普林格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始终走在同类集团的前列。
虽然是全球的出版执行总裁,李德寿对中国的热情是让我们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得到的。他不仅热情,而且谦逊,一点儿也没有大老板的架子,让人愿意亲近他,愿意与他谈合作。在他的领导下,施普林格中国团队与中国出版界展开了最大限度的合作。中国有影响的科技出版机构几乎都是他的合作伙伴。这里有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与他合作的“2050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与浙江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的中国作者原版科技著作。为了能将中国最好的作者和最好的科技图书收入囊中,施普林格还与浙江大学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所以才有了系列图书“中国科技进展”。
此次拜访施普林格,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考察其数字出版。因此,我谢绝了李德寿已经做好的PPT演示,要求讲点“不对外”的“真经”。他宽容地笑着让我提问。我的问题除了数字化的技术性问题之外,还涉及其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李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地告诉了我。当然,我不是出版机构,也不是竞争对手。但是,现代出版的大趋势使我们不得不重视数字化,因为没有数字化的出版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的出版机构和出版人,有的意识到了,有的还懵懵懂懂地陶醉在自己的个把畅销书里,而没把数字化当回事。
施普林格是出版数字化起步较早的集团之一,期刊先行,取得经验和利益之后,图书立即跟进,现在也成了主要盈利来源。我说,我相信并且推动数字化,一方面基于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很大的个人原因,理科学习背景的我,一辈子读书喜欢同类型的图书同时读两本以上,这在过去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有了数字图书就变得很方便。我想,与我有相同愿望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并且会越来越多,那么,就让我们共同迎接并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吧。
施普林格集团总部位于距法兰克福一小时车程的海德堡,一个很美也很有历史的城市。施普林格是一个既有历史也很现代的出版集团,集团的建筑并不豪华但很实用,同样不高调的小型展览,却有着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和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身在其中,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受着心灵的震撼。无论是建筑还是展览,都与集团文化和风格很匹配,与李德寿和他的同事的行为方式几乎能够融为一体。我心中暗自叫好,施普林格还能发展,还能做大,因为她谦逊,就像能纳百川的大海。有像李德寿这样底蕴深厚却不张扬的团队在这里操持着、工作着,不发展壮大就不对了。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
施普林格(Springer)于1842年在德国柏林创立,是目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STM)领域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社和第二大学术期刊出版社。整个集团每年出版超过1,700余种期刊和5,500种新书。特别是在电子出版方面占有领先地位,拥有全球最大的STM电子图书系列出版物。其业务遍布全球,在20多个国家里设有分公司,员工总数超过5,000人。亚洲总部设在香港,北京代表处于2005年8月成立。
Springer在网络出版方面占有领先地位,其1996年正式推出的SpringerLink是全球科技出版市场最受欢迎的电子出版物平台之一。
SpringerLink China Consortium(SLCC)是中国最大的外文期刊数据库采购联盟,已经与国内众多出版、研究机构合作出版了涵盖各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80余种,这一合作项目被称为“中国在线科学图书馆”。与此同时,也与国内多家知名出版社启动了图书合作出版项目,其利用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及SpringerLink电子平台,使代表中国科技研究成果的优秀出版物得以进入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