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与中国,韩国人与中国人,既远又近。从地理位置上看,距离是近的,坐飞机从北京到首尔,不到两小时,比我们到云南、新疆甚至上海还要省时间。见到韩国人,只要不开口说话,很难从外表上看出与中国人的不同。说远,是因为我们过去很少来往,中韩建交不过十几年;说近,是因为最近若干年,韩国人在中国或中国人在韩国,已经是随处可见了。
据说,在中国的韩国人超过100万,在韩国的中国人也有60万之多。北京的望京、太平洋新城已形成韩国人的聚居区,在青岛、烟台等地的韩资企业聚集着更多的韩国人,中韩两国的留学生数目也非常可观。由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渐渐形成“韩流”,众多的“哈韩族”为之倾倒。我周围的不少女性看韩剧看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我的一位熟人居然看过100多部韩国电视剧。我不知道中国的各家电视台总共引进了多少韩剧,但我敢肯定没有这个数量。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过《大长今》和《商道》两部韩剧。实事求是地说,它释放出的价值观,它所颂扬的真善美,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据说,所有的韩剧都是大同小异,虽然多数讲的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但因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让人牵肠挂肚,由不得你不被剧情牵着鼻子走,由此,其核心价值观也就潜移默化地被接受了。文化产品能做到这样,也应该算是极致了。韩国的人口是中国的二十几分之一,国土面积是百分之一,却有着如此大的文化爆发力,比之同样先进的现代技术、汽车、电器等毫不逊色,应该说更具影响力。据说,韩剧在日本也颇受欢迎,一部《冬日恋歌》几乎迷倒了所有日本女性。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或曰软实力。
我对韩国和韩国人的认识,从概念到真实,始于2008年,是从对韩国的访问,以及认识韩国希杰集团中国本社的总裁朴根太开始的。
2008年5月,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韩国首尔国际书展。我随团赴韩,在韩国见到了很多文化界出版界的同人。一个感觉,同其他外国人相比较,韩国人与中国人最为接近。他们对人热情,有礼貌,喝酒要“一口闷”,闷完还要把酒杯倒扣在头顶以示一滴不剩。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在版权贸易中,中国输出国外的版权韩国排在第一位。机缘巧合,刚从韩国出访归来,就认识了韩国希杰集团中国本社的朴根太总裁,使我对韩国人的印象更趋深刻和真实。
朴先生在中国工作多年,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变化,他热爱中国文化,喜欢交中国朋友,乐意助人。知道我的工作与出版有关,他就将韩国最大的出版集团熊津出版集团的朋友介绍给我,希望我们能有些业务上的往来。之后,他又推荐我看了几场韩国的歌舞剧和演出。我知道朴先生的企业并不生产文化产品,但他对韩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可谓不遗余力。由此我想,中国有那么多产品和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如果我们的老总也能像朴先生一样热心推广中国文化,何愁中国文化走不出去?我还是非常感谢朴先生让我了解了很多韩国文化和韩国精神。除了精神文明,朴先生还送物质文明,希杰集团精致的蛋糕和饼干,使我知道,韩国不仅有好吃的泡菜,还有美味糕点。韩国不仅能将电器做得精美,也能将点心做到极致。
希杰集团
希杰集团是韩国最大的综合性食品企业,成立于1953年,曾孕育了著名的三星集团,其前身是从事制糖业的釜山制糖工厂。20世纪70年代跨入食品制造业,90年代进军餐饮、娱乐和文化行业,旗下有电影院、电视节目制作、电视和网上购物,以及世界前60位的NINE-BRIDGE高尔夫球场等。经过半个多世纪,希杰公司已经形成了拥有食品餐饮、生物工程、新流通、娱乐&媒体等四大核心产业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目前,希杰集团在中国拥有14个工厂、22个办事处及26个法人代表,共有职工5800多名,其中中国员工5700名、韩国员工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