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29300000021

第21章 翻译规范与文化限制:图瑞对传统语言学与文学藩篱的超越(1)

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跨学科合作与跨文化视野以及文化转向尚有待于80年代。不过,以色列学者图瑞(Gideon Toury)在这个领域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却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借此,图瑞本人也为现当代译学研究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而值得我们在此进行一番较为深入的讨论。

图瑞的研究工作可分为两期:第一期自1972年至1977年,主要与佐哈合作,采用“分层系统理论”框架对1930-1945年间影响外国小说译入希伯莱语的诸多文化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社会学研究,其代表作是《翻译规范与希伯莱文学翻译》【6】;第二期自1975年至1980年,其理论范式仍然是“分层系统理论”,但已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和相应的理论假说,主要根据自己从“田野作业”中所采集到的资料数据致力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二者之间已有明显区别。图瑞早期的“田野作业”主要涉及到小说翻译,时间跨度15年,研究重点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意第绪等语种文学的希伯莱语翻译,研究参数包括翻译的作家数、每一位外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数、译者数以及出版者的数量等。其目的在揭示整个翻译过程所涉及的“实际抉择”,希望借此发现一些在希伯莱语这种独特的分层系统中能够支配翻译活动的规则体系。研究发现,在这15年间,这种翻译过程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语言变化,译本的甑定也大致与翻译时语言的增删没有什么关系。就翻译的整个流程而言,更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推敲以及文体风格的再现这些问题上,其结果便是发现了诸如谨慎择词以求“雅化”语篇和文体这一类“语篇规则”。虽说当时源文本的选择主要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但图瑞发现,出于文学或美学方面的理由所选择的文本和为之而相机建立的形式等值模式还是占据并形成了希伯莱文学分层系统其翻译体系的中心地位,而且,以译本的方式进入希伯莱语系统的这些文本在语言和功能两方面也只是与源文本部分等值,但宿语(target language)文化还是将它们作为译本予以接受,让其在本土文化占据了包括中心到边缘在内的几乎所有位置。这其中的原因,在图瑞看来,倒不是因为译者对源文本内部的语篇关系漠不关心,而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宿语文化之中创造出一些“可以接受的译本”。显然,正是这种目的论自然而然地决定了译者对源文本的抉择,而整个翻译过程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无疑也是宿语文化系统实施渗透的结果。这种翻译理论的特点是以“作者—源文本/译本—读者”构成一个阐释循环,形成一种阐释模式,对于这种抽象的理想模式,图瑞后来渐渐产生怀疑,因此他毅然摒弃了翻译传统的“应然”定义,由这种形而上学的理论关注转而探讨现实的文化语境之中所存在的各种现实译本,从而与佐哈“以源文本为终极取向的翻译模式”彻底决裂,渐次推出了自己的“功能—动态等值模式”(functional-dynamic)。图瑞认为,前此的各种理论就翻译等值所提出的语言学定义虽然也体现出了某种进步,但仍然没有脱离源文本的终极取向,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命令”或“规范”性质,因为这些模式只承认所谓“正确的示例”或具有“范型”意义的演示【7】,所以尤其追求译文的准确和宿语文本恰倒好处的契合与等值。根据这些模式,考量译文的好坏就自然以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契合度(degree of correspondence)为标准,所采用的方式则是试图重建原文所有“相关的”功能特征(无论是语言学还是纯文学的特征均皆考虑在内)。因此,传统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所作出的种种要求都被想当然地推给了源文本,认为正是源文本决定了翻译标准和各种相关的要求,其结果便是翻译标准和相关要求的理想化,因而具有深刻的片面性。这些模式以“片面、自足圆满或抽象的认同性”为理论基础,也很强调对“等值”的言语行为作出“精当”的阐释,对此,图瑞表示坚决反对,却将自己的模式建立在“差异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理论上假定各种语言之间一定存在着结构差异。【8】同时他还将翻译定位在以下两极之间:一是由“宿语文化整体接受性”所构成的理论假说极,一是由“译本对应于源文本的完整契合度”所构成的功能—动态对应极。而翻译之所以就处于这两极之间,其原因在图瑞看来主要是因为:一,由于任何一种翻译都会涉及新信息的传输引进并使宿语系统“陌生化”,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翻译可以完全为宿语文化所接受;二,由于宿语文化规范会导致源文本的结构转移,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翻译可以与原文完全契合。显然,图瑞是从宿语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的,据此,他认为所谓翻译等值并不是一种理论假说抑或人为的理想,而是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源文本和宿文本之间所存在的实际关系也许会(也可能不会)反映出某一种理论假说所预设的抽象关系,但是,译本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之所以存在则是想通过在某种宿语文化之中可以接受的一种文本来替代宿语文本。图瑞的理论模式满足于确认产生译本变异的各种原因,接受译本而不对译文处理手法的正确与否作出任何判断,认为只需从译本所处的语言—文化语境的内部对其进行分析,即可了解整个翻译过程,因此,他的理论十分圆满,可以浑然一体。图瑞辩称各种译本本身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身份,由于时刻受制于各种不同的社会与文学语境因素,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有“多重身份”,当然这还要取决于在特定的时间以内可以控制翻译抉择过程的各种力量的大小强弱。与那些坚持“翻译等值一元观”的模式不同,他的理论框架却另辟蹊径,从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istein)那里借来了“家族相似”(family of resemblances)这个概念,用以说明“源”文本包含不同族群的属性、意义和可能性这种网络现象。在维特根斯坦的体系中,“家族相似”这个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家族的各个成员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相似点,这些点交相重叠暗合,但是在这些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实体化的共相,即是说没有一个特征能像本质主义所理解的那样可以在家族成员之间划出一条畛域分明的界限。这个概念的实质是在承认家族成员具有相似点的基础之上,进而否认在家族成员中存有一种能在各个成员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界限的共同本质,否认存在一种能够判定家族成员区别的共同标准。【9】据此,图瑞认为,所有的译本都会在各种属性/意义族群中采取扬此抑彼政策,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谓“正确的翻译”这样一种本质规定。【10】这样,图瑞就成功地超越了传统“翻译诚信观”(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的历史局限,将原来一味依附原文并借以判定译本高下的模式予以升华,打破了原文与译文之间“单一无间的关系”(single and unified relationships),同时引入文化—社会参数并对原有的模式进行改造,从而拓宽了译学研究的范式背景,使“翻译”从此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让其受制于历史和“称之为文化的那种符号网络”,并时时依赖于这些历史与文化力量的此消彼长。与此相适应,则翻译理论的作用也应发生变化,原来为建立某种体系以对译品作出评价所进行的探索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某种模式的建立,这样才会有助于解释确定翻译终极文本的某种生成程序。

同类推荐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表明成都既是休闲的城市、现代田园城市,成都也是一个文学的城市。阅读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阅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状态;触摸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触摸这个城市的文化情怀;进入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进入这个城市的内心世界。一个城市的文学也因此成为解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杆。
  • 岁时节俗

    岁时节俗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且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具有集体性、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等基本特征。民俗文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每一个人从生前到身后的全过程,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岁时节日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间文学艺术等等。这种最日常生活化的图景,体现出绵延不绝的世代传承,唱响起生命热力的动人弦歌。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水浒黑白绰号谭

    水浒黑白绰号谭

    长期以来,世人对《水浒》人物及其姓名和绰号颇有兴味,它们已被视为水浒文化的标识,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如天罡星群中林冲的绰号“豹子头”,王英绰号“矮脚虎”等,认识、研究中华人文,可以借读本书人物的绰号,探寻它们的由来、发展和影响,以及它们所蕴涵的社会众生相和时代风尚。
热门推荐
  • 女神棍的后宫

    女神棍的后宫

    一个感冒不但让刘怡重生回到十六岁那年,而且还开了天眼,能看见一个人的未来和过去,于是上学算命两不误,刘怡开始了悠闲的神棍生活,只是上辈子明明孤单一人的自己,这辈子为何桃花如此之多,而且个个不容自己退让,既然这样相公们就包邮过来吧~亲!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九天炎煌

    九天炎煌

    两千年前,魔境、死境、鬼域联合,大举进犯,与天下正道云天盟血战于中州万丈原,云天盟幸得九天助战,数月血战,击溃邪魔三境,封印魔了祖罗睺神魂。两千年后,天下妖物横生,万妖盟横空出世,欲争天下,祸乱苍生,魔境乘机悄然复出,欲寻找方法,解放罗睺,卷土重来。就在这时,天下最北边的一个名为连云城的毫不起眼的地方,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正一步、一步的走向这个即将刮起血雨腥风的世界!
  • 武神纹

    武神纹

    武者,便是要以武逆天。纹阵,反手间泯灭苍穹。武纹双修,走上一条强者之路。一切,将从小域开始……
  • 三峡那个桃花村

    三峡那个桃花村

    有位学者说:“中国几千年不散不败,这个凝聚力大概不是靠经济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落后过;也不是靠军事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被侵略过。中国历经艰难而弥坚,靠的是文化的凝聚力。”看看“春节”的强大磁场,你就不会怀疑这话说得很真实。再看看我们的下一代狂热地爱着、过着各种洋节,接受各种外来文化的熏染,而世风迁移,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民俗文化的缺位,导致年轻一代民俗观念的淡漠和匮乏。因此,本书有意关注并表现中华民族特别是三峡地区的民俗风情,它在书中出现不仅是一个自觉者的努力,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 女性保健养生科学滋补食谱

    女性保健养生科学滋补食谱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使人们“重返大自然”的心理越来越强,在这一背景下药膳食疗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宝库的奇葩,越来越显示出她深厚的底蕴和夺目的光彩,为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女性保健养生科学滋补食谱》,希望读者能在获得美味可口的佳肴同时,也滋补了身体,祛除了疾病,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 职业三字经

    职业三字经

    这本书虽然是讲职业,但涵盖国学、管理学、职业伦理、哲学、文字等领域。可以说是:一本书,六门课,一部工作字典:国学课,语言课,哲学课,管理课,职业修炼课,励志课,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增强了可读性。
  • 德彪西(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德彪西(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德彪西的音乐,像月光一样,从他深邃的灵魂中漂洒向广袤的世界。没有夸夸其谈滔滔不绝,没有急风暴雨翻天复地,没有呐喊和喧嚣,只有真诚的低言细语,精美的幻想迷醉,无言的激情,含而不露的思想。创新的冲击力融化在拉丁化的柔和形式中。
  • 追昔抚今

    追昔抚今

    《追昔抚今》的书名“追昔抚今”并不是通常说的“抚今追昔”的笔误。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复兴的基础是五千年的辉煌。复兴人人有责,这就要求人人懂历史、爱历史。遗憾的是,如今有的中国人,对中国历史所知不多,还说:“都什么年代了!”“追昔抚今”这个书名,把“追昔”换到前面,有意突出“追昔”,是友情提醒,更是郑重呼吁:“追昔抚今”还有一层意思,便是从“追昔”入手,把落脚点实实在在地放在“抚今”,强调昔为今用,不致读史写史沦为空谈。具体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合乎逻辑而不牵强附会地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时代前进中释放正能量。
  • 厨子的异世挣扎

    厨子的异世挣扎

    封天昊,21世纪小人物,老厨子兼屠夫之孙不慎穿越异世然后就是各种然后了......如有雷同,不盛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