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1900000031

第31章 军队和国防 (2) (1)

三代时的士兵,不用选择也是非常精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兵是从农民中选拔出来的,军队的数量是固定的,但士兵却是不固定的。国家有了危难,就要求一家出一名正式的士兵,这样也就罢了。所以,老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病人也能放心地休息,在官府服役的那些老百姓,都是健壮的小伙子,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照样在田里劳动,在山里打猎,不曾征用老弱的百姓;军队行动,运送粮草,也不曾养过无用的士卒。如果这些人手脚轻快,动作敏捷,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手持武器一点都不费力,他们的聪明就能使得他们按照旗鼓的节奏进攻,他们的强锐就能使他们敢于赴死而不贪生,一支有千乘战车的军队,每名士兵都可以独自为战。所以,那时的战争总是杀人很少就取得了胜利,费用不多但兵卒的作战能力却很强。到了后世,兵和民有了区别,当了兵就不能再当老百姓,于是军队中开始有了老弱的士兵。

一个人,既然已经被招募为士兵,他的妻子和房屋,也就托管于军营之中,他的姓名也就登记在官府的户籍之中,既不能再去经商,也不能再去务农,只能靠官府养活,直到衰老也不能回去了,他的这条道只能一直走下去,所以,这些无用的士兵,虽然待遇越来越差,但总能养老送终。凡是一个人的生命,从二十岁以上一直到衰老,大约都在四十年,年轻气盛、勇武有力,敢于上战场和敌人拼杀,也就二十余年。如今要养老送终,那么,一个士兵大约将有二十年没有事做而只能让官府养活。照此推论,如果养兵十万,就有五万人可以除去;如果屯兵十年,就有五年是没有效益的费用。

如今天下招募的士兵非常多,当年陕西之战,把官府名册上的平民都征了兵,再加上明道(公元1032—1033年)、宝元(公元1038—1040年)年间,国内发生了旱灾、蝗灾,还有最近几年,青州、齐州的饥荒,以及河朔地区的水灾,百姓急于当兵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按照登记的户口来看,近世以来,官府募兵之多,没有超过今天的。然而都是老弱和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打起仗来,不能当古代的一半,而衣食的费用,却超过古代上百倍。这种情况长久得不到改变,是特别不应该的。凡是百姓中当了兵的,这些人中很少有良善之人。当他们年轻力壮的时候,往往是赌钱喝酒,不能安心在家里过日子,有时也能拼他的生命。等到他青春已逝,英雄气短的时候,大概也会感到后悔的,但已经追悔莫及了。

我认为,一个人到了五十岁以上,如果他希望回家去做老百姓,应该听其自便;从今往后,百姓中愿意当兵的,只收三十岁以下的,限制当兵的时间为十年,超过十年的,就请他转业或复员。如果百姓三十岁开始当兵,十年之后复员,他的精神力气仍然可以养活自己,并安排一生的规划。如果他在应募当天就知道当兵的日子不会超过十年的话,为这十年考虑,他大约不会因为从簿籍中除去他的名字而抱怨。以无用之兵一辈子白吃白喝的费用,招募新兵,响应的人一定很多。这样一来,县里的官吏不领导老弱之兵,老百姓中不能胜任作战的人,也不至于无辜地丧失生命。他们都知道自己不超过十年就能复员成为平民百姓,就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对可能违犯法律的事非常慎重,不至于和游手好闲、刁滑强横的人呼为同类,自暴自弃成为凶恶之人。如今天下的祸患,在于老百姓不了解当兵是怎么回事。所以,当兵的常常表现得骄横凶悍,老百姓都怕他们。但是,盗贼来了他们不能防御,外族侵犯他们也无力抗击。如今能让老百姓替换着当兵,当兵的也能复员成为老百姓,天下人对当兵的有了更多的了解,盗贼和外族对他们也就能有所畏惧了。

读了他们的这些论述,我们看到,当时养兵的积弊,就是有一万个理由,也不能不进行改革了。范镇、欧阳修和苏轼诸位先生的这些建议,正是后来王安石所实行的。为什么要等王安石来做这件事呢?因为这件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天下大业,终非坐而论道者能够完成的。宋仁宗固然是个优柔寡断的君主,不可以和他谈论改革的大计。而宋神宗却是个英明的君主,完全可以辅佐他实践自己的主张。然而,一旦皇帝决定要进行改革,实行新法,诸位大臣就一个接着一个变了脸色,没有谁敢负这个责任了。其中第一个阻挠新法的人就是司马光。他说:

如果兵卒淘汰得过多,就会造成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愁容满面,怨声载道的,然而,国家太平,法律一向都能得到伸张,此事虽说也会引起一些骚乱,但估计不会有太大作为。不过,诏书一下,万一有些流言蜚语乘机传播,把老百姓惊动了,朝廷就是想要省事,收回成命,也很难了。而且,朝廷的威信也将立刻丧失,以后再向他们发号施令就困难了。如果坚持推行新法,又会惹得众人怨气十足,就像后梁要分魏博的兵,结果导致了张彦之乱,这事是可以当作借鉴的。

司马光的这种论调,大概可以作为当时反对派的代表言论。他的理由,不过是顾虑到骄横的士卒不容易制约,一实行省兵,即裁军,就会刺激他们,演变为暴乱。这种观点不过是在姑息他们,培养毒疮而已。假如没有王安石,那么,这个举措很可能就会因为缺少主见而泡汤了。有一天,皇帝与王安石议论裁军的事,皇帝说:“司马光认为一定会发生唐朝建中之变那样的乱子。”王安石回答:“皇上鞠躬尽瘁,勤勤恳恳地治理国家,上下之间互相信任,没有发生这种事的道理。建中年间发生的动乱,是因为唐德宗任用卢杞这样的人而疏远陆贽这样的人,他没有亡国已是他的幸运。如今需要皇上当机立断,不再犹豫,详细地制定条例,以逐步地推行。”神宗终于下定决心。

于是,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诏令诸路监司,即中央政府派出的监察人员,核实各州的兵卒,不符合新法的,按照规定办理,不能胜任禁军的,降为厢军,不能胜任厢军的,就免除为老百姓。不久,又下诏要求挑选诸路中的一半,即四十五岁以下能够穿起盔甲的人,作为最高限额,五十岁以上愿意回家做老百姓的,尊重他们的意愿。按照旧制,兵卒到了六十一岁的时候,才能免去军职,即使这样,仍然不能马上批准。实行新法之后,免除军职做了老百姓的人越来越多,冗兵由此被大量减裁。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神宗又下诏废除合并各个军营,陕西马步军营三百二十七个,合并为二百七十个。马军的标准为三百人,步军四百五十人。其后陆续都进行了合并,马步军营五百四十五座,合并为三百五十五座,而驻守京城的军队,以及各州府、诸路和厢军,都要汇总各营兵卒的数额,按照标准补足余额。自从熙宁至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每年都对军队大量裁减,并且增加了武卫军,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不过数年都练成了精兵。

冗兵应当裁减,当时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不敢做的人,借口害怕激起兵变。但是,王安石毅然决然地要做这件事,而且制度严明,并不惊扰百姓,他们所担心的兵变在哪里呢?不过是诸位有身份的人,害怕做事,不肯负责任,不能任劳任怨,宁肯坐视国家的凋敝,也不肯用自己的名誉地位赌一把,在成败未知的情况下做一点尝试。他们自以为得计,但不知国家要这样的大臣究竟有什么用处。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的兵卒,总共有一百一十六万两千,到了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裁减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稍有增加,也只有六十一万二千二百四十三人,大概是从前的一半。

从王安石最初执政以来,能够裁减宫廷费用和其他冗费十分之四,执政十年,能够陆续裁减多余的兵卒达到二分之一,由此看来,他的魄力真是雄奇伟大,果敢坚毅,我们是很难超越的;他工作起来任劳任怨,艰苦卓绝,却是可以想见的。这两项工作,都是当时的批评家们每天摇唇鼓舌谈论的东西,说说可以,却不能实行,王安石实行了,又处处诋毁他,这些人可以说是没人心的人。后代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对于这种丰功伟绩,竟熟视无睹,他们也可以说是有眼无珠的人。王安石裁减的兵卒,《宋史·兵志》有详细的记载,如果有学者想将建隆(宋太祖年号,公元960—963年)以来的制度和熙宁(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以来的制度作一番比较,了解更详细的情况,可以再去翻阅,这里就不再叙述了。

第二,置将法

王安石裁减军队的做法,不是一种退缩的政策,而是一种进取的政策。大宋的军队数量虽然很大,但却不能用于作战,其中有很多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将领与士兵互相不了解,不熟悉。宋太祖吸取了晚唐、五代时的教训,担心将领把军队当作自己的私家军队,于是开创了更戍法。所谓更戍法,又称出戍法。北宋初年,根据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所以称为更戍法。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以三年为期进行轮换。

出戍条件恶劣的边远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这种办法的弊端,不仅是代人服役的人掺杂在其中,浪费了国家的钱财,也伤害了老百姓,而且,朝廷临时任命出戍军的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这样一来,有兵也就等于没有兵,虽然有利于防止将领专权,却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王安石执政以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分置将领,训练士卒,总的隶属于禁军,目的是让士兵了解他的将领,将领也要训练自己的士兵,平时严格训练,没有了轮流出戍的辛劳,有了战事则派遣他们出征。这的确是北宋兵制的一大改革。考察当时军队的数量和配置的情况,列表如下:

天下总共设置了九十二将,还有马军十三指挥,忠果十指挥,土军两指挥,共有二十五指挥,与将并行。这是王安石所制定的关于常备军的编制。其中一将一指挥手下有多少兵?历史没有明确记载,如今已经很难考察。但知道忠果十指挥的名额是各五百人,而东南路诸将所管辖的士兵有三千人以下的。大约各自按照驻屯地区的情况有多有少,名额并不一样。

这里所说的将,并非将帅的称呼,而是一个团体的名称。大概类似于今日新军编制的所谓镇,或类似于日本军队编制的所谓师团。它以第一将、第二将作为这些军队的编号,也与今天的制度契合,但它能选择全国险要的地区,分派军队驻防,使他们都能满意,这又是今天治理军队的人不能望其项背的。其中第一项的三十七将,是用来守卫京城,防止契丹入侵的。韩琦曾经请求撤去这些军队,以此来消除契丹的疑虑。其中第二项的四十二将,是要图谋西夏。王安石对于这两个外族政权,一直处心积虑地要征服他们,所以,他在这两个地区集中了特别雄厚的兵力。

其中第三项的十三将,则以守护境内地方上的治安为主,所以安排也很靠后,他的兵力也只有全国的五分之一而已。这种新的军队编制办法,与晚唐、五代的制度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在于这些军队都是禁军,皇帝自任大元帅来统帅他们,将官都由中央派遣,不能把军队视为私有,所以,不会有军权旁落的祸患。它与宋太祖以来的制度的区别则在于,将官与士兵相互熟悉,又能进行切实的训练,而没有了更戍的烦恼。和当今之世的各国制度相比较,只有德国、日本的陆军编制法与他的办法最接近,而中国现今的制度,仍然要向王安石学习,还未能达到他的境界呢。荆公远远地超越了他的时代啊。

自从元祐(宋哲宗年号,元年为公元1086年)以来,王安石的新政被推翻了,新的将兵之制虽然没有被完全废除,但是,却给予州县官员统辖军队的权力,与军队将领分权,使得军令不能由一个地方发出,士兵的懒惰也就日甚一日。逐渐地女真人长驱直入,没有人可以防御,而宋朝也就从此南渡了,多么可悲啊!

第三,保甲法

裁军,重新编制军队,都是王安石一时的权宜之计,聊救时弊罢了。如果说到他的根本政策,还不在这里。王安石大概是一个主张全民皆兵的人,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废除募兵制,改为征兵制,于是,保甲法应时而出。

同类推荐
  • 五太后轶事

    五太后轶事

    西汉吕太后,北魏胡太后,唐朝武太后,辽朝肖太后,清朝西太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位太后。她们临朝称制,实际是五位女皇。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她们是叛逆的女性。她们在权欲的驱使下,成了向封建礼教、“三纲五常”挑战的急先锋。为此,她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表现了铁女人的手腕和性格。本书选择了这五个典型的士性,叙述她们干预朝政因缘始末,意图从一个侧面来探索封建专制政体的某些规律,是一本学术性的通俗读物。行文流畅,文笔生动,既可给人以艺术和知识的满足,又可以给人以深沉的启示。这里是述说往事,为了阅读轻松一些,故以轶事名之,曰“五太后轶事”。
  • 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唐伯虎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为人风流倜傥、幽默诙谐、不拘礼数、有花不完的银子,画幅画就能赚到几十两甚至几百两银子。然而,这只是指民间传说中的唐伯虎,真实的唐伯虎并非如此!
  • 郑子瑜传稿

    郑子瑜传稿

    本书记录和评论了郑子瑜一生坎坷的经历以及对华夏学术诸多方面的原创性贡献。全书共六章。
  • 史迪威日记

    史迪威日记

    二战之前,他曾先后3次被派往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节节进逼,他临危受命,被再次派往中国,指挥中缅印战区的对日作战。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他指挥盟国军队在缅甸与日军展开了两次惊心动魄的大血战,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殊勋。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四星上将。然而,他所始料不及的是,中美英三国由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在对日作战的战略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中美两国之间更由于军队指挥权和租借物资的分配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他除了要忙于对付日本人之外,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应付这些“国际政治问题”。盟国间的这些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迪威也因此在1944年10月被解除了在中国的指挥职务。
  • 晚清第一外交官李鸿章传

    晚清第一外交官李鸿章传

    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热门推荐
  • 失踪之王

    失踪之王

    在人间过着普通生活的陈彪在幽冥界,牛头马面称呼他为彪哥。在阿修罗界,阿修罗王子立志要让陈彪成为自己的姐夫。在天界,有一支隐藏的古老力量坚信陈彪就是他们无数年来要找的那个人。而陈彪最大的苦恼在于,经常得绞尽脑汁的解释自己的失踪行为……..
  • 霸道王爱:冷王的丑妃

    霸道王爱:冷王的丑妃

    (此文带有玄幻,喜欢的可以继续跟哦~~)她,烟雨荨,本是现代三无女子,却因一场意外落入异时空,穿越成为弱小并且还是丑陋的女子,渐渐的变成强大并且绝色倾城的美人。他,月清枫,灵国的王爷,身上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外貌绝美且有极高的武功。“你,永远都是我的女人!”某美人王爷伸出手,挑着烟雨荨的下颌说着。“那你可不能丢下我,不然,我会用毒蛊杀你!”烟雨荨脸上带着笑,看着怀里的美人王爷道。“你的身子里已经有了我的血液,我们永远不会分开。”
  • 重生之极限进化

    重生之极限进化

    在未来进化大时代的新世界,每一个新人类都有资格修炼成超武强者,主角生于开端之前,死于新世界激战之中,但他见证过无数强者崛起与陨落。他带着重生记忆,不可思议地重返灾难开端之前。“未来是一个辉煌无比的新世界!我此生必定超越巅峰,凌驾所有新人类王者之上…
  • 金丹四百字

    金丹四百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邓友梅小说精选

    邓友梅小说精选

    《邓友梅小说选》收入作者的中短篇小说11部,包括作者的成名作、代表作以及各个写作时期的所有重要作品。既有作者1956年的成名作《在悬崖上》,又有新时期的军事题材作品《我们的军长》,还有作者描写北京市井生活的“京味儿”小说《那五》《烟壶》《寻访“画儿韩”》《双猫图》等,基本反映了作者创作的全貌。
  • 衍天行纪

    衍天行纪

    一世弃儿。嬉笑怒骂,皆是生活,偷奸耍滑,世间百态。风雨欲来,天下何安?善恶由谁定夺?所作所为,不过是被逼无奈,为了活下去而已。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淑女不熟(正文+番外)

    淑女不熟(正文+番外)

    古语有云:“黄杨乃木之君子。”他倒是姓黄名杨,可他那种种作为哪跟君子沾上边?再说了,她是找老公,不是找老板,在他面前她还有翻身农奴把歌唱的一天吗?可是,心中的悸动、手心的温暖、唇齿间的余香都隐藏不住那份情愫,她拒绝不了他的靠近;既然这样,咱就看看到底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某场景】“大黄,给我倒杯水,我渴了……”“大黄,给我削个苹果,我缺维生素了……”“大黄,给我批作业,我困了……”“大黄,给我你的银行卡、房产证、存折、股票、基金……”“大黄,大黄,大黄啊……………………”★★★凉凉的冬日给您送上暖暖的小文,打劫各位的【收藏】,让钻石、神笔、鲜花、咖啡来的更猛烈些吧…………★★★完本V文《苏向晚的太子爷》http://novel.hongxiu.com/a/238950/幻情现代文《家有巫妻》http://novel.hongxiu.com/a/297681/新鲜出炉《锦绣太子爷》都市文番外进行中……http://novel.hongxiu.com/a/256987/董二的围脖:http://t.sina.com.cn/1501394493ps:看完了,留个痕儿O(∩_∩)O哈!
  • 白玉蝴蝶之蝴蝶飞

    白玉蝴蝶之蝴蝶飞

    相望十年的守望,胸口上的刺青蝴蝶。它要怎么飞!
  • 云归明

    云归明

    上古神族轩辕王氏位主东方,地处东方福泽之地,天宫一派祥和,自上古神族大战之后,轩辕神族大将所生无几,四大神君之首的白虎神君因大战之时神身被毁,坠入六道轮回。。。。
  • 伶语

    伶语

    读伶语,相当于读意林,里面有更多的优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