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79700000019

第19章 改革年代(1)

初上高原:1977

范晓

1977年,是我到三区测队后参加野外工作的第一年。正因为是第一年,留下的记忆也更难忘更深刻。在那一年,我首次登上川西高原,随三区测队二分队开展1:20万义敦幅区调。

行进川藏线

出发那天是5月10日,想到要首次西越横断山,踏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川西高原,难抑激动与兴奋。乘坐南京牌货车,人称“吹风牌”,行李权当坐椅,一行人靠前方及两侧的车厢板列坐。当翻越二郎山时,由于那首曾经脍炙人口的《歌唱二郎山》的歌,每一个初经此地的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由东坡上山,林木葱茏,清泉飞泻,盘旋不止的公路象看不到头的飘带绕进云端。翻过山直下大渡河边,便是泸定城,当看到从儿时起就如雷贯耳的泸定桥,不免感慨。傍晚抵康定,虽是5月,但气候寒冷如冬。货车停路边,我自告奋勇晚上在车上看守行李等物,同我一起值守的是二分队的技术负责姚冬生,那时出野外都带枪,我配的是一支七九式步枪,打开刺刀在车厢和衣而睡,一夜无事。

第二天早起出发不久,汽车钢板断了,到康定二道桥108地质队驻地换了钢板,我们检修了车辆,下午1点重新上路。一出康定城便开始爬坡上折多山,四周巍峨挺拔的雪峰,与河谷的高差不下三四千米,我真正体会到了“雄伟壮观”一词的含义。翻过折多山口后,才算真正进入高原区,石砌的碉房、成群的牦牛、身着鲜艳服饰的藏族同胞,让人感觉到了完全陌生的异土他乡。经交通要道新都桥分路,走川藏南线318国道,翻高尔寺山。将近山顶,乌云盖来,顿时下起黄豆大的雪粒,我觉得十分新鲜,手接雪粒送进嘴里。过高尔寺山口,沿山谷下行,傍晚至雅砻江边的雅江县城,气候较康定暖和多了,江中怒涛汹涌,两岸绝壁千仞,倍觉险峻。

第三天为赶路,凌晨4点起床,寒星闪烁,车灯划破晨昏,很冷,裹紧皮大衣,拉下皮帽子,开始翻越剪子湾山,川藏线就是这样从谷底到高峰不断地折腾。天破晓,至剪子湾山顶,霞光染红了山上的云朵与残雪,光芒刺目。在宽阔的山峦间行驶不久便到135兵站,川藏线当时每约一百千米路程即设有一兵站。沿途食宿艰难,而兵站犹如荒漠中的绿洲,在135兵站用过热乎乎的早餐继续前行。沿途,高原寒风中屹立的雷达站、养路道班,让人心生感动与钦佩。

午后,汽车过理塘,经毛垭坝大草原,牛羊云聚,鹰翔蓝天,顿觉心旷神怡。至海子山,又开始一直下坡,下午4点过终于到目的地——义敦县城,在义敦县邮电局内的驻地,先到十余天的同志,已腾好了屋,做好了饭迎候。

义敦小镇与茶洛温泉

义敦县城坐落在金沙江支流玛曲河上游的左岸阶地上,海拔3500多米,城很小,一条主要的南北向街道,走完不过几分钟,但县政府、县委、中学、医院、影院、文化馆、新华书店、邮电局、供销社、国营食堂一应机构设施齐全。据称当时全县人口仅6000余人,但地域广阔胜于内地数县。义敦建县于1913年,1950年以前,县城并不在玛曲河边,而是位于现址东侧高高的山坡上,以一座较大的寺庙为中心,周围的藏族民居鳞次栉比,人称“老义敦”。就在我初到此地的次年——1978年,义敦县被撤销,并入巴塘县,改称巴塘县濯拉区。

我们205组有五人:组长陈功柱、作为助手的我、物探测量张国和、大队到小组协助工作的罗存志、后勤张祖述。原计划在巴塘县的雅洼区雇马,先开展巴塘附近的工作。5月17日,携带行李乘车到达雅洼才知道,马匹尚未落实。那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藏区和内地一样,公社还未撤销,牲畜都为公社集体所有,马匹及赶马民工的报酬都很低,牧民积极性不高。无奈,当晚到巴塘暂歇。巴塘位于玛曲河下游宽阔的冲积扇上,海拔约2500米,比义敦低了1000米左右,气候温和,此时果树成荫、麦田如浪。当地人称“外有苏杭,内有巴塘”,这里可算甘孜州最富庶的地方。在巴塘买了些蔬菜,我们于5月18日返回义敦。

5月20日,小组的野外工作启幕,住义敦县城,徒步穿越县城周围的地质踏勘路线。经过十天的工作,初步查明了二叠系、中下三叠统、上三叠统曲嘎寺组等三套地层的岩性及接触关系,尽管工作中只要见到有可能产化石的灰岩、板岩等,我们就睁大眼睛逐层敲打,但未采得化石,是为憾事。其间,我初尝了高原野外工作的艰辛。从海拔3500米左右的义敦县城,常常要登上海拔4600多米,甚至海拔4900多米的山岭,山梁上的风,常常吹得人站立不稳,且时有冰雹、雪花袭来。不过最值得记述的是茶洛地热的奇观。

5月28日,我们由茶洛顺玛曲河上行,远远便看见沟中烟雾腾腾,地形图上这里仅标有一处温泉,一旦身临其境,却让人大吃一惊。茶洛往东约三四千米,烟雾越来越浓,像是无数蒸汽机车在排放蒸气,原来是一大片蔚为壮观的气泉和热泉群。路边的一处处泉眼,常常是不见泉水,只见大团大团灼人的蒸汽直往外冒,同时发出沉重的“呼哧-呼哧”的声响,酷似一架巨大的风箱正在拉动,侧耳倾听,还有一种像柴油发动机的轰隆声。有的石坑里,炽热的涌泉咕嘟咕嘟地翻着大泡,还有很大的泉口一边向上喷起两三米高的水柱,一边冒出冲天的蒸汽,人在几十米开外,便会感到蒸汽凝成的水雾如细雨飘来。在沿河一千米左右的范围,到处都是气泉、热泉、温泉,令人眼花缭乱。大量的泉华或堆积成阶梯状的台地,或形成一人多高的泉华锥。吃午饭时,我们把水壶靠在气泉上,一壶冷水不久便沸腾了。无论是已在高原工作多年的组长、罗存志、张国和,还是我这个初上高原的新手,都为这地热奇景所惊叹,后来分析比较才知,这里竟是四川最大的气热泉群。

多年以后,我考察了西藏羊八井、云南腾冲两处著名的地热田,深感茶洛气热泉群足可与之媲美。

风雪海子山

民工马匹迟迟未到,结束义敦周围的踏勘后,小组决定先去海子山一带的公路两侧开展工作,唐建军师傅开南京牌货车随我们前往。

海子山一带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风大寒冷,缺柴烧,车行途中,我们在德达沟的森林中捡了许多干柴装上车,烧几天不成问题。计划到296道班借宿。那时的川藏线皆为碎石路,为养护公路,约每十千米即设一道班,南线的里程碑由新都桥的东俄洛岔路口开始起算,道班也以里程命名,由毛垭坝至拉纳山沿途的道班经常是我们的落脚点,因此耳熟能详,由东向西依次为:272、283、296、305、314、328、336。到了296道班发现已无空房,便返至海子山下的公路边搭帐篷,不远处是一大一小两个串珠状的冰蚀湖静卧在雪峰之下,海子山即因此得名,藏语称该湖泊为“措尼巴”,是川藏线上著名景观之一,《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10期“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特辑”便以措尼巴为封面照片,此是后话。

午饭前,唐建军师傅来到措尼巴出水口处的河沟钓鱼,抛下钩,几秒钟就扯起一条五六寸长的鱼,钩无虚发,有时一竿起来就是两条,不大工夫就钓了十多条。听道班工人讲,海子中有五公斤重的大鱼,但不好钓。午饭后,抱着钓大鱼的希望,唐师傅把车开到海子边,海子太大,岸边水又很浅,几个人在湖边转悠好一阵,一无所获,大鱼的确不好钓。只好又回到海子下游的河沟中,仍然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只听着唐建军、张国和、张祖述在河边叫声不断,白花花的鱼不断地被扯起来。晚上,大家饱餐了一顿美味的红烧鱼。

晚上在朦胧之中,听得雪花打在帐篷上沙沙作响。早晨醒来,帐篷已被雪压塌了下来,碰着头了,摸衣服准备穿上,已被浸进来的雪水打湿了。帐篷外白茫茫一片,雪花还在飘,风不停地刮,我们遇上了雨季开始的第一场六月雪,上山工作是不可能了。中午时分,太阳晃了一下,不久又下起大雨,到下午三四点钟,大雨又变成大雪。到做晚饭时,柴火已被雨雪浸湿,大家轮番上阵,不停地用“皮老虎”吹火,才把饭做好。入夜,伴着大风,雪也变成了密集的雪粒,倾泻在帐篷上像是敲起了千万面鼓。这时,公路上竟传来轰隆隆的马达声,这是川藏线上的军车队,正在缓缓地翻越海子山。

这一晚的风雪比前晚更大,我和罗存志睡一个帐篷,特地加了两根撑杆,才使帐篷未被雪压塌。早上起来,积雪有一尺多厚,放在帐篷外的锅碗盆全被雪埋住了,生火做饭照例是一大难题。在雪停的间隙,太阳从乌云中偶尔露脸,在雪地上映出强烈的反光,我们戴上墨镜,在帐篷边堆起了两个巨大的雪人。雪时下时停,天空乌云密布,毫无转晴的兆头,山上铺满了积雪,把所有岩石露头都遮盖起来,至少几天之内都无法工作,小组决定撤回义敦,等天气转好再上海子山。吃过晚饭,收拾好行李,冒着雪雨回到义敦。这一场雨雪,从我们上海子山的6月2日晚上起,竟一直延续到了6月8日方止。

供额措——闪耀的矿脉

区调工作主要是填图、测剖面,但找矿也是头等大事。按当时的编制,一个分队有四个填图剖面组,四个矿产组。矿产组负责重砂、分散流取样和矿点检查。由于1:20万义敦幅成矿条件很好,分队技术负责姚冬生在图幅设计中特别强调了找矿的重要性,并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把矿拿到手”。

我们205组虽然是填图剖面组,但对找矿也时时留心,不敢怠慢。6月11日重上海子山,由于已进入雨季,阴晴相间,雨雪仍频,高山上陈雪未化,又添新雪,野外工作经常是一身水一脚泥。辗转于海子山、德达沟、义敦兵站一带,先是踏勘填图,了解三叠系曲嘎寺组、图姆沟组、拉纳山组的地层分布与层序,然后由海子山向下经措尼巴、德达沟,测制三叠系的主干地层剖面。

6月16日,在措尼巴大海子边测剖面时,在花岗岩体与图姆沟组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发现了铜矿化,这是我们小组的第一个矿产发现,大家很高兴,同时也得到一个重要提示,义敦幅的花岗岩体很多,而且围岩岩性复杂,在花岗岩体周边的矽卡岩带,是最有希望发现矿产的重要地带。

工作中也时有趣事,一天踏勘途中,罗存志背枪走在前,听到前面的树丛中有马鸡叫,便摸上去,谁知还未走拢,七八只马鸡就闻声跑掉了,罗心有不甘,钻进树丛中,发现有马鸡窝,窝里五个蛋,我们小组五人,正好一人一个,罗存志用手帕把马鸡蛋包起,笑嘻嘻地从林子里出来。第二天,6月21日,刚好是端午节,下雨,休息。粽子是没得吃的,张国和提议,大家动手,包了红糖包子作为替代品。然后又去钓鱼,收获亦丰。红烧鱼、炒马鸡蛋、红糖包子,端午节的食谱别具一格,亦多赖大自然的恩赐。

6月25日,在海子山西侧测剖面时,在碳酸盐化的基性岩中,发现了厚厚的磁铁矿层,这更让我们对找矿的前景充满了希冀。

7月10日,重大的收获终于来了。我们顺着305道班南面的大沟一直往上走,沟很深,坡很长,下面是密密的杉树林,穿过森林,接近了有大片岩石裸露的山顶,大家已是气喘吁吁。从图上看,沟尾有一个小的冰蚀湖,名为“供额措”。边走边观察,我们突然看见沟边出现了花岗岩与灰岩的接触带,同时有黑乎乎的矽卡岩,走上前去敲打,竟然是致密块状的黄铜矿、黄铁矿、毒砂组成的矿石,我们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观察、记录,采集标本。沉甸甸的矿石样品足有几十斤重,我背着它继续向更高的山垭口攀爬,海拔已近5000米,山脊上积雪未化,平时就是空手登山也很累,但这时却觉得浑身是劲。攀上垭口后,发现沿花岗岩接触带都有矿化,延续范围竟达几千米。这就是供额措多金属矿点的发现。

按原定计划,7月11日小组回到义敦,进行阶段性整理,大队于7月14日发来电报,对我组发现供额措矿点给予表扬。

亥隆—好事多磨

在义敦经过休整,7月19日小组又出发前往义敦以北的亥隆一带进行剖面实测。开展野外工作已一个多月,这一次联系了许久的马帮总算来了,赶马的民工是来自茶洛的切登、阿扎,切登年龄稍大约三四十岁,阿扎约二十来岁。我们由茶洛骑马上山,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骑马,小组同志专门为我选了一匹老实的白色母马,它还跟着一匹正在吃奶的小马驹,按照马帮的指点,把装着行李的马褡子绑在马鞍上,一路还算顺利。山高坡陡,将近山顶时,我骑的白马累得不肯走了,用缰绳抽它一下,懒懒地走几步,又站住。我只好跳下马,牵着它翻过了山脊。在山那边一片有小溪流穿过的草地,我们扎下了帐篷,海拔约4600米左右。雨季的高原,天公不作美。扎下营地后,就开始下雨,一夜未停。晨起,雨势丝毫不减,穿上厚厚的棉衣还觉得冷,小组几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精神不佳,我感觉还算好。等到第三天,雨还是不停,我们再也等不住了,午饭后,决定先去亥隆沟看一看,因为那里靠近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成矿有利。陈功柱、罗存志和我骑马出发,我骑上一匹黄马,当时还不知道嚼口的重要性,只抓住了缰绳,黄马不肯上坡,却朝坡下撒野地跑起来,我猛拉缰绳,嘣的一声,缰绳被拉断,我从马背上重重地摔下去,所幸无大碍,马拖着垮下来的鞍子跑出老远,切登和阿扎赶来,重新上好马鞍、系紧肚带,并嘱咐我注意抓紧嚼口,方继续前行。

骑马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亥隆沟,果然不出所料,沟边露头和沟中的转石中,都发现不少铜、铅、锌、砷矿化,因时间所限,当天只是初步踏勘,待完成剖面测制任务后再回头作进一步工作。

在随后一周左右的时间,仍然天天下雨,我们不得不每天冒雨工作,测制其隆垭卡至亥隆的中下三叠统地层剖面。由于山顶上岩石露头较好,地层较连续,所以剖面测制也主要顺山脊而走,剖面起点海拔约4900米,所经地段也都在海拔4500以上,风雨雾相伴,不仅手脸冻得发僵,而且因雨雾笼罩,常常几十米外就什么也看不清。由于高山强烈的物理风化,多形成刀刃一般的山脊和岩石碎屑堆成的石坡,行走极艰,薄板状硅质板岩十分坚硬、锐利,稍不注意,手就会被划破。7月26日,我们的测绳终于拉到了亥隆沟,结束了剖面工作,营地也搬到亥隆沟中。

7月27日,根据上一次来亥隆沟发现的线索,开始寻找矿体。我们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山垭口,顺着花岗岩体的接触带追索,却发现与花岗岩接触的不是灰岩而是碎屑岩,未见有价值的矿化。返回的路上,又顺着海拔5400米左右的山坡继续观察,一面是绝壁,一面是陡峻的风化石堆,人走在上面,石块便哗哗地往下滚,几乎是进一步退两步,这时又下起了雨,行走更艰难,但沿途除了大量黄铁矿、毒砂矿化,一无所获。

同类推荐
  • 文楼村纪事

    文楼村纪事

    本书收录的诗篇包括:福莱轩咖啡馆点燃火焰的姑娘我想看见光词语的变迁墙根之雪我们那儿的生死问题等。
  • 书生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书生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书生累》精选“2006年散文家”李辉的散文,分“沧桑看云”“请勿为死者落泪”“谁在看远处的星星”三辑,收录《消失了的太平湖》《清明时节》《秋白茫茫》《绝响谁听?》《把雾喊开》等名篇,恰如其分地体现李辉的散文风格!
  • 草原长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草原长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草原长调》精选“文坛骑士”韩少功的散文,分“那些地方”“那些事”“那些人”三辑,收录《草原长调》《岁末恒河》《漫长的假期》《世界》和《你好,加藤》等代表作,名家风范一览无遗。是一次关于人、关于民族、关于世界和关于未来的深度文学之旅。韩少功笔下,有辽阔得以歌声陪伴的草原,有改革开放时期天翻地覆的海南,有高楼瘦长如棍的香港,有动物天堂和不需要防盗网的印度,有被现代商业包裹的屈原祠……以及透过物象和悠悠历史长河瞥见各式的人和人的斑驳嘴脸。读之悚然,继而沉重,继而奋起,继而得中华之腾飞!
  • “小鬼儿”谈天

    “小鬼儿”谈天

    本书从少年那些事儿说起,共分九个部分,包括引子、结尾各一部分,正文七部分,全文近20万字。全书以中国中部农村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记述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生活片段,摹写了20世纪中后期向21世纪变迁的农村景象。作品用写实的语言把人生的价值取向融入逸闻趣事,用畅想的笔法把未来的美好希冀诉诸于字里行间,其中不乏灵魂的漫步、理想的萌芽、批判的责任以及矛盾的冲突和心灵的自白。作者以一个反躬自问的思考者形象出现,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还将向哪里去”等力求做出注脚,也显示了自己写作的初衷,探究了生活的真谛。整个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画卷,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真爱,37℃

    真爱,37℃

    他们都是《读者》签约作家,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启迪》等畅销期刊上,他们在中学生中有亿万“粉丝”……他们的作品频频被选用为全国高考、各省市高考中考试卷的阅读材料和作文背景材料,他们的美文最适合作为高考、中考试卷的阅读材料和作文背景材料。中学生知道这个秘密,四处搜寻他们的美文;家长也知道这个秘密,纷纷购买有他们作品的报刊;语文老师更知道这个秘密,想方设法收集他们的文章,供学生考前阅读……他们就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读者签约美文作家丛书》的作者。《真爱37℃》为丛书的其中一册。《真爱37℃》收录了《读者》签约作家李丹崖的经典作品。
热门推荐
  • 灵植夫

    灵植夫

    雷黑子是天雷派的灵植弟子,他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种植灵花、灵花,讨师姐师妹们的好,但是他却有一个冷峻而严厉的师傅,在师傅的严令之下,他刻苦修行,练成了一身本事,成为了一个统领三界的共主。
  • 家养总裁啵一个

    家养总裁啵一个

    他是一家国际上市公司的总裁他是这家公司的员工他不曾认识他他却知道他“熊飞”!“你是谁?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我们见过”?“...没见过...”
  • 斩妖师

    斩妖师

    少男少女斩妖师们的奇幻之旅,妖魔鬼怪,尽显奇招,不断挑战极限的热血青春。这一战我们赢了吗?站在巅峰我输尽了吗?天煞孤星,真的要认命?若得再见我必与你同行!
  • 不孤剑域

    不孤剑域

    一个奇异少年奴隶,体宿某少女异世之魂,为了与另一银发少女的相互承诺,他真正走向强者之路,修五行,学魔法,炼五灵。穹顶之上,寒光现,苍雷破,锋鸣,起势,一剑敛风雨。凭莲正身金镶玉,不孤剑域浑天成。
  • 罪地

    罪地

    希望,促使着我们前进……怀疑它使我们停下脚步去思考更多的问题……当某些问题无法想透彻时,杀戮的种子则会种在人们的身上,那,从那时起,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就成为了罪地!
  • 全狙队

    全狙队

    全狙队(黑暗篇)迄今为止已近经历了6000多届的队伍,在这届......
  • 都市之风华大少

    都市之风华大少

    张桂勇是一个农村娃,四年前考上上海理工大学。是乡里第一个高材生,村子里为此热闹了一个月,村民陆续到张桂勇家祝贺,父母亲脸都笑到快僵硬了。张桂勇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心情亢奋,一连几宿无法入眠,满脑子憧憬美好未来。
  • 斗酒蘸墨诉襟怀

    斗酒蘸墨诉襟怀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用我一生,换你一笑
  • 四季家常菜:春季菜

    四季家常菜:春季菜

    《四季养生家常菜》,集作者多年实际操作之经验,吸取多家之长,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为要旨,融合中医养生学、西医营养学知识,坚持科学料理、合理搭配,以期使人们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本书为该套菜谱中的其中一本。该书以春季顺时养生为主,再根据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向读者介绍了几百种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烹饪的家产菜,简单易学,一看就懂,菜谱的搭配又符合人体的营养需求,是非常实用的一本家庭常用菜谱。
  • 做事要有分寸

    做事要有分寸

    本书取材于现实,以“做人要有分寸”为出发点,千诫读者做事应注意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仔细从头到尾阅读此书,就能从中得到大量有益的启示,大大改进你做事的能力。本书就是对生活中做事应该讲分寸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最细致的归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大哲理,让读者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