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1100000051

第51章 药师答疑、解惑(1)

一、中药剂量的换算

常有患者拿着泛黄的老中药处方来开药或咨询,这些老处方有的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处方中的剂量单位都是两、钱。如何换算成现在的公制单位g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许多年轻的药剂师对此也不甚了了。到底怎样换算呢?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传承始终保持其基本框架。因此我们的文字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直到现在,还保持传统,我们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国人,只要稍加点拨,就能阅读几千年前的古文字,这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是没有的现象。但是我们历史上度量衡却反复变化,而且由于实物的缺失,我们已经无法对应明朝以前的度量衡单位。

中医传统处方如《伤寒论》等的剂量单位,现在已不可确切了解,只能推测。另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进行过几次度量衡改革。因此老处方剂量必须要进行换算,才能准确把握剂量。我们过去的剂量单位是斤、两、钱、毫等。斤的重量和我们现在斤基本接近,约为500g。而过去1斤是16两,1两约合30g,1两10钱,每钱3g。这就是基本的换算单位。

知道了我们度量衡的转换,就能换算处方中的剂量。如果处方中黄芪2两,当归3钱,川芎5钱,甘草2钱,换算成现在的剂量就是黄芪60g,当归9g,川芎15g,甘草6g。

二、正确认识“十八反、十九畏”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是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总结出的经验。其性味功能的相反畏恶(如神农尝百草),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祖国医学在用药上的安全,其功不可灭。然而,因受历史的局限,或在观察中,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并非尽善尽美,也有许多不科学之处。因此正确认识“十八反十九畏”,不要拘泥它的限制。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原文如下: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细辛、芍药;乌头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芨、白蔹。十九畏:硫磺畏朴硝(通用名: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通用名:丑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1.反药、畏药不一定都反都畏。

就拿甘草所反之药来说,在临床上,曾有中医师治乳腺增生,用“小柴胡汤”加海藻、浙贝母、甘草等药,疗效不错,而且治愈十余例。至于甘草与大戟、芫花、甘遂三峻利之品合用是否相反或不反,尚未见临床报导。据文献记载:甘草与上述三药共浸组的毒性较分浸组的毒性显著增高,从而抑制三者的利尿、泻下作用,同时还增强甘草的毒性。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余以为,甘草乃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的佳品,对于一些有拮抗作用的中药合用,便能调和,如抵挡汤等(注:成方本无甘草,因用汤剂,有人加入甘草,使之相安无事,且效果满意)。此外,甘草还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如对半夏、乌头等品之毒,甘草有解除或减轻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甘草能否与上述三品种合用,有待临床检验。

再则,“十九畏”中的狼毒与密陀僧,虽两者均有毒,但民间有医者将两者精制成膏,外用治疥、癣、湿疹,有一定疗效。“十八反”中的生乌头、生半夏捣烂外敷,治寒痰积聚所致的腿痛,已有用于临床。“十九畏”中的肉桂与赤石脂,民间已有合用治虚寒腹泻的,处方:赤石脂、干姜、白术、肉桂、炙甘草(注:官桂系肉桂较薄的一种,两者性味功能相同,但官桂比肉桂的作用差)。由此可见,上述相反相畏的药合用,或内服或外用,均未出现反、畏的不良后果。

2.不存在配伍,便无所谓反、畏

“十八反、十九畏”中的一些药本风马牛不相及,因而不存在配伍的问题。如藜芦乃催吐之品,与补气之人参、和血之丹参、养阴润燥之沙参、玄参,以及解表之细辛、和阴之芍药;大辛大热之乌头,与润燥止咳祛痰的贝母、栝楼,以及清热解毒、止血的白蔹、白芨;大寒大凉之犀角,与大辛大热之川乌、草乌;火煅之品硫磺,与大寒之品芒硝等。凡通晓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中医师,便不会将以上那些不相干的反、畏之药同处一方。

3.合用单用皆“反”皆“畏”之品

有的中药由于本身的剧毒,故合用单用均有反、畏的后果。如砒霜、水银、硫磺、巴豆。砒霜、水银、硫磺因系含砷、汞的矿物,具有很强的腐蚀、烧灼性,如果内服,会突发急性胃肠炎、咽部烧灼,甚者还会导致胃大出血等中毒症状。当然,上述品种经精制成中成药,且含量低,可作内服用。但不宜久服,否则会造成慢性中毒。尤其是砒霜,外用内服皆易中毒。

4.有待临床验证的相畏品

除已经提到的相反相畏品外,剩下还有三组相畏中药。即: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人参畏五灵脂。余大胆假设,如果给上面三组相畏药加入甘草、大枣进行调和,能否去除相畏而达到治疗目的呢?再则,五灵脂乃破血耗气之品,为防止攻伐过甚,加入扶正气之人参(是谓攻补兼施),有何不可?

综上所述,当拿到处方年后,不要看到“十八反、十九畏”就认为医师处方有误,吃了中毒,要正确认识。当然继承和发展祖国医药学,乃后辈中医药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然而,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继承。既然要发展,那就要敢于对古人的经验、成果进行必要的探索、研究、修正,使之推陈出新,日臻完善。

三、人参与黄芪的区别使用

人参与黄芪是临床上常用的补气药,这是众所周知的。既然都是补气药,为什么又要区别使用呢?因为人参与黄芪补气各有侧重,如果不区别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再则,用之不当,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造成药物之浪费。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黄芪味甘,性温,两者虽然都有补气作用,但前者更强。此外,人参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这是黄芪所不具备的。黄芪的补气作用,远不及人参,然而,黄芪其补偏于走表,其升阳、固表、内托和利尿消肿等功效,却为人参所无。鉴于它们之功效同中有异,所以必须区别使用。

人参为大补元气之品,能益气固脱,所以,临床上多用来治疗大病或久病,或血脱致气脱而出现气短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脉微欲绝等。本品可单用,也可与附子或黄芪同用,且效果非常满意。大补元气还表现在补益肺肾而平喘方面,如人参配胡桃肉,或人参配蛤蚧治肺肾气虚喘息,或短气不足以息,声音低微,脉虚弱等,皆是其例。人参之补还在于善走中焦,也表现在健脾止泻方面。如人参配白术、茯苓、砂仁、莲子、山药、薏苡仁等,可治脾胃气虚引起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久泻不止等,就是明证。

止渴生津,乃人参之又一功效。因此,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下述诸种病证:1.热病伤津而见高热,口渴,大汗,气伤液耗,脉大而乏力,可用清热养阴药同用,如人参配石膏、知母等即是。2.温病或暑热伤及气液而见汗出而多,口渴神疲,或津气不足引起心烦失眠,短气自汗,心慌心悸,脉细而弱等,用人参配麦冬、五味子等治之。

因为人参还具有安神镇静之功效,所以,它又可用来治疗心肾不交所致之惊悸、恍惚,入睡不安等,且常与酸枣仁、远志等同用。心脾两虚而证见神疲健忘,心悸怔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短气乏力者,用人参配黄芪、当归、白术、龙眼肉等治之,甚为效验。

此外,人参尚有壮阳作用,故随症配伍,可用来治疗阳痿之病。所以然者,以人参能补益肾之元气也。

黄芪之功效与应用,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补气升阳,长于升举之力。常应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崩漏及眩晕乏力,或短气不足以息等,并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二是固表敛汗。多应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若卫气不固,汗出,又复加外感风邪者,可与防风、白术,以固表逐邪;三是脱疮排脓。常用于疮痈久不溃破,或疮疡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又可用于疮疡溃破之后,气血虚弱,久不收口之患者,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伍金银花、皂角刺、蒲公英等用之;四是利水消肿。常应用于阳气不运所致之虚性水肿。通过黄芪补气健脾,使脾阳得运而水利肿消。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而兼有气虚的,亦可用之,且常与防己、茯苓、白术等同用。

综上所述,人参与黄芪之功效,有同有异,故不可一见气虚就即用之,而应详加辨别。否则,容易弄巧成拙,酿成误治。如邪热伤及气津者,用人参则宜,用黄芪则不妥。因此,应区别使用。

四、正确认知细辛用量不过钱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这句耳熟能详的的口语不但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熟悉,就是稍有传统医学知识的人士也都了如指掌。细辛入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明代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指出:“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沮洳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宋代以前,细辛用量是没有限制的,“不过钱”之说最早源于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钱匕”是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1钱匕约为今2g多,半钱匕约为今1g。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转述陈说:“(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可见,李时珍虽然是收录陈承的,但他还是将“半钱匕”改成了“一钱”。自此以后本草学均沿袭其说,现代《中药学》乃至《药典》仍规定细辛用量为1—3g。原本在“单用末”的情况下“不可过一钱”,现扩大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过一钱”使用,显然不符合临床实际。据1999年5期《中医杂志》李链撰《李介鸣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验》介绍,李介鸣“细辛常用量为6—15g,最大量曾达30g之多……一般服用细辛1.5小时后可见心率加快,4小时后渐渐减慢。服用大量细辛,只要得当,除有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不良反应。”

有人认为“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如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大剂量可导致肾功能衰退等等”,似乎这也是细辛“不可过钱”的例证。关木通大剂量可导致肾功能衰退,细辛是否也如此呢?据香港卫生署联同政府化验所及浸会大学以马兜铃酸为检测指标对部分药材及中成药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马兜铃酸含量以关木通最高,青木香、马兜铃、寻骨风、广防己次之,细辛最低,而细辛的马兜铃酸含量又以地上部分最高,根部最低;此外,水煎煮提取的含量较以有机溶剂提取为少,其中细辛根部在复方煎煮后,未检出马兜铃酸。所以细辛导致肾毒性是没有依据的。

临床研究证实,细辛主要含挥发油,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酚(60%),有毒成分为黄樟醚(8%),其挥发油含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根、全草、叶。在相同剂量情况下,细辛根挥发油含量几乎是全草3倍。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若在高温中煎煮30分钟后,因挥发而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香港卫生署的实验结论是“细辛药材应以水煎煮后服用,时间不应少于60分钟;不应磨粉内服。”

还有人认为“细辛辛温芳香,芳香类草本植物易陈化”。这也是一种习惯思维的想法。历史上“六陈”(“六陈”即六种宜陈久使用的中药,《药性赋》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现代研究认为也是欠科学的,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研究表明,将药材长久存放,会导致挥发油自然耗散,长期受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的影响,而发生霉变、虫蛀,造成一定的损失。据报道,陈皮久存后其主要成分挥发油含量大减,当年产品挥发油3.02%,存放1年后为1.54%,2年后为1.01%,3年后为0.73%。陈皮存放1年后挥发油含量减少70%,3年后几乎损失殆尽,不符合《药典》规定(挥发油不少于3%)。更何况历代本草也无细辛需要陈化的记载。

总之,细辛单用末时,其挥发油成分破坏极少,用小量即能麻痹呼吸中枢,引起窒息死亡;入汤剂时,挥发油成分极少溶于水,且能随水蒸气蒸发,因此细辛挥发油在煎液中含量极低。所以即使大量使用也少有副作用,而且细辛与其他药物互相作用,其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随之减弱。故张锡纯说;“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是言单服此一味也。若入汤剂,有他药渣相混,即用一钱,不过有半钱之力,若再少用,即不能成功矣。”

五、药膳不能随便吃

现在,有些人盲目保健,该吃不该吃的东西都吃,有些商家为赚钱,该做不该做的都做。其实,吃药膳的学问挺深,不是每个厨师都能做,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的。就拿黄芪炖鸡、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鹿头汤这四道常见的药膳来说,吃的讲究就很大。黄芪炖鸡春季食用,菠萝鸡片是夏季佳肴,鹿头汤冬天喝最好,冰糖莲子秋季食最佳,不论时节,单论作用,这四道菜也很不同,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适于阴阳平和健康的人食用,黄芪炖鸡则是增强免疫力的药膳,鹿头汤适宜阳虚怕冷者,而阴虚火旺者则切忌食用。

国家对药膳是有规定的,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的药材近79种,现在市场上用的有100多种。有些药与食物相忌,绝对不能胡吃,例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病的百合粮柚,食用时忌食油菜、萝卜、鱼虾。当然,也有一些平常的药膳早已进入百姓家,吃一些根本没什么害处,还特别有益健康,如素炒百合(清肺止咳)菊花茶(清热明目)龙眼粥(健脾益肾)山楂粥(消积养血)红豆粥(健脾解毒)绿豆粥(清热利尿)等等,这些药膳普通人能吃,生了各种疾病的人也能吃,但是有一部分药膳是为患病者特别配方的,普通人不宜食用。

六、中药常用的药引子有哪些

大家对中药可能不是很了解,对于中药服用需要药引子可能有少数人听说过,多数都对此没有什么了解。药引子的主要作用是增强中药疗效,矫味以及解毒等。而中药的种类极多,不同的中药需要药引是不用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药常用的药引子。

1.葱白:葱白辛、温,入肺、胃经,可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一般作为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的药引。

2.大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的作用。通常作为峻烈药物的药引,以缓和药性,防止中毒。

3.生姜:生姜味辛、微温,入肺、脾经,其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一般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的药引,以增强疗效。

4.蜂蜜:蜂蜜味甘性平,具有滋养、润燥、解毒的功效。常用作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等疾病的药引。

5.红糖:红糖具有补中、祛瘀的作用。作为药引,一般用于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冷痛等病证。

6.灯心草:灯芯草其味甘、淡,性微寒,入心、小肠经,可以清心除烦,利尿通淋。主要用作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的药引。

七、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

同类推荐
  • 针灸与养生

    针灸与养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苏轼《赤壁赋》里的名句。养生实际是人们长生梦想破灭后的一种现实补偿。看看时下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美容院,令人眼花缭乱的保健品店铺,听听周围日渐平常的减肥健身话题,你就不难发现,追求健康、健美已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时尚。
  • 糖尿病调养宜忌

    糖尿病调养宜忌

    本书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营养、起居、运动、娱乐、自疗、就医等各个方面的宜忌以及康复宜忌等都做以细致的介绍。
  • 本草纲目(家庭健康生活)

    本草纲目(家庭健康生活)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穷毕生之力撰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珍贵的科学遗产。它以精深的学术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医学界和其他学术界的珍视,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对治疗疾病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起到了重大作用。
  • 画说千古中医

    画说千古中医

    起死回生,精于切脉,望而知之的扁鹊;精通各科,创制麻沸散,开世界外科手术之先河的华佗;著伤寒金匮,倡辨证论治,世代呼之为经方之祖的张仲景;巍巍堂堂,百代之师,有药王美誉的孙思邈;踏千山尝百草,治方药济万民,成就百万言本草纲目巨著的李时珍……一代代名医辈出。
  • 中医乾坤

    中医乾坤

    中医药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历经了几千年的临床验证,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结晶。《科普通鉴:中医乾坤》是科普通鉴中的一本,主要介绍了中医的起源、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少数民族医药,常用中药的性状、功效、食疗方等,并附有家庭常用中药饮片的彩图,以方便读者,书稿内容通俗易懂,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普及大有益处。
热门推荐
  • 走卒

    走卒

    心无城府,如何穿越现世的深宅大院。从走卒,到颠沛,再到大逆,最后能否得道升天?一本执拗了,最后望所有人半生幸福,半生天伦的书。PS:写这本书,一分是想抖搂出脑子里的那点墨水,四分是图钱,余下的就是想交几个大逆不道能在整张棋盘横着走的走卒,陪着这本书崛起、晦暗、璀璨、陨落、不朽。
  • 红楼之玉润冰炎

    红楼之玉润冰炎

    他驰骋沙场,杀人如麻。人称战鬼,世人皆惧。她世外仙姝,身处红尘。弱质孤女,人人敢欺。都谓他残暴无情,却不知他为她漏夜守候,风雪无阻。皆言她弱不禁风,有谁晓她助他驻守边关,生死同舟?佳人如玉,铁血亦成绕指柔。柔情似水,芳心为君染红尘。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莫道无情,只因未遇上那个人。遇到她,他方知何谓柔情,他方晓我心何在。“你身在处,便是我心所在。”遇到他,她才知情不是风花雪月,爱不是甜言蜜语。“你以命护我平安,予我安宁。黛玉不才,亦当如是。”
  • 王源.追星星的我们

    王源.追星星的我们

    他的眼睛仿佛有星星他的容貌仿佛老天刻意雕刻.
  • 穿越之掀起武林腥风血雨

    穿越之掀起武林腥风血雨

    一次神秘的穿越,让一只屌丝青年的生活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变。忽然出现的师父辛勤教导他绝世武功,却没有告诉他关于异世的只字片语。而师父的忽然消失,又让他彻底踏上江湖之路,肩负的使命,背后的阴谋,江湖将掀起血雨腥风,而他-------又将如何在这世界生存下去?
  • 杀身成神

    杀身成神

    开头版:天地灵气断绝,神通者三巨族如丧家之犬般躲入自己所辖的秘境中,至此赤州之上凡人再不信仙,走上了科技之路……一百三十年后,三巨族因成神路开启重临赤州,迎接他们的便是核弹……终极版:魔主?妖主?哈哈哈...我愿执这三尺杀剑,毁天灭地。誓要杀身成神!
  • 唐诗三百首导读

    唐诗三百首导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巅峰”的唐诗,至今仍是传统文化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书针对市场现状和读者需求,以最经典、最流行的唐诗选本——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按作者分类重新编排,对入选的诗歌篇目进行适当增删,并辅以注释、名家点评、导读三个板块,使读者既能通过精彩的导读语细细品味整首诗作的纯美意境,又能循着名家的视线,直击作品的绝妙之处。
  •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就是要有钱

    本书通过实用而精辟的案例与分析,告诉女性朋友,如何才能聪明消费,如何巧妙投资,如何掌握c2c时代的时尚挣钱法。如何一手掌握家庭、一手掌握财富。收获一生的幸福……
  • 进化信条

    进化信条

    硝烟四起的动荡年代,背负在身的耻辱与仇恨;被陷害入狱的方楚脱困而出,等待他的却是更多的谜团。对于方楚来说,信条只有一个,那就是活着见到姐姐,找到一切真相。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任何障碍,他都将不惜一切代价清除掉。这才是简介:这其实就是一个攻略姐姐的故事。PS:推荐票和收藏会转化成推倒姐姐的动力。
  • 仙凡耀世

    仙凡耀世

    一小门派的普通弟子,因为一次偶然的见义勇为,却惹下滔天大祸,双亲惨死,昔日的师兄弟倒戈相向,面对如此的险境,他依靠着自己的机智和才能,一步一步化险为夷,终踏上修真巅峰!
  • 糖果的苦涩1

    糖果的苦涩1

    从来没有人知道糖果是有苦涩的,所有人都知道糖果是甜的因为没有人知道糖果是苦涩的没有人吃过吧!你伤心的时候吃糖它会苦的不信你们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