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15600000010

第10章 颜氏家训(7)

过去,王公诸侯都自称孤、寡、不,从那以后,即使是孔子那样的至圣先师,与学生谈话时也都自称名字。后来虽然有人自称臣、仆,但这大概也不多。江南的人不论地位高低,都各有称号,这都记载在《书仪》这种书中。北方人多自称其名,这是古人的遗风,我赞许他们自称其名的作法。

说到先人的名字,按理应当产生感念仰慕之情,这在古人是很容易的,而今天的人却感到困难。江南人在事情迫不得已的时候,需要与人谈及家世,必定是以书信的形式,很少有当面谈论的。北方人却无缘无故地找人聊天,甚至到家中相访。像这种谈及家世的事,是不要施加于别人的。如果别人把这样的事施加于你,你就应该设法避开它。你们名声地位都不高,如果是被权贵所逼迫而必须言及家世,你们可以隐忍敷衍一下,赶快作答,结束谈话;不要让这种谈话烦琐重复,以免有辱自家祖辈父辈。如果自己的祖父、父亲已经去世,谈话中又必须提到他们时,就要表情严肃,端正坐姿,口称“大门中”,对伯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对已过世的兄弟,则称兄弟的儿子“某某门中”,并且要各自依照他们的尊卑轻重,来确定自己在表情上应掌握的分寸,但无论谈到哪个已逝者,表情都要与平常有所不同。如果是同国君谈话提及自己过世的长辈,虽然表情上也有所改变,但还是可以说“亡祖、亡伯、亡叔”等称谓。我看见一些名士,与国君谈话时,也有称他的亡兄亡弟为兄之子“某某门中”或弟之子“某某门中”的,这是不妥当的。北方的风俗,就完全不是这样。泰山的羊侃,是在梁朝初年到南方来的。我最近到邺城,他哥哥的儿子羊肃来访,问及羊侃的具体情况,我回答他说:

“您从门中在梁朝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羊肃说:“他是我嫡亲的第七亡叔,不是“从”。”祖孝征当时也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风俗,就对羊肃说:“就是指贤从弟门中,您怎么不明白?”古代人都称呼伯父、叔父,而现在多只单称伯、叔。堂兄弟、姊妹死去父亲后,在他们面前,称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从回避的。兄弟去世,他们的儿女成了孤儿,你与别人谈话时,当着他们的面,称他们为兄之子或弟之子,就很不忍心;北方人多数称他们为侄儿。按:在《尔雅》、《丧服经》、《左传》等书中,侄这个称呼虽然男女通用,但都是对姑而言。晋代以来,才开始称叔侄。现在全都统称为侄,从道理上说是恰当的。

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古人对离别很重视。江南人在为人饯行送别时,谈到分离就掉眼泪。有一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将到东边的郡上去任职,前来与武帝告别,武帝对他说:“我已年老了,与你分别,真感到伤心。”说着说着,几行眼泪就往下掉。王子侯就也做出悲痛的模样,却挤不出眼泪,只好红着脸离开了王宫。他因为这件事被指责,在舟船岸渚间飘荡了一百多天,最终还是不能离开。北方地区的风俗,就不看重这种事,在岔路口谈起别离,都是欢笑着分手。当然,有些人天性本来就很少流泪,他们有时悲痛到肠断欲绝,眼睛仍是炯炯有神;像这样的人,就不可勉强去责备他。

凡是自家亲属的名字,都应该加以修饰,不可滥用。有些缺乏教养的人,在祖父母去世后,对外祖父、外祖母的称呼竟与祖父祖母一个样,教人听了不高兴。即使是当着外祖父外祖母的面,也都应加“外”字以示区别;父母亲的伯父、叔父,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排行顺序以示区别;父母亲的伯母、婶母,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她们的姓以示区别;父母亲的子侄辈的伯父、叔父、伯母、婶母以及他们的从祖父母,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他们的爵位和姓以示区别。河北的男子,都称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的乡间也是这样称呼。用“家”来代替“外”,这我就弄不懂了。凡是同宗之亲的世系辈数,有伯父、叔父,有从祖父,有族祖父。江南的风俗,从这往上数,对官职高的,通称为尊,同宗又同辈份的,即使隔了一百代,仍然互相称作兄弟;如果是对别人称呼自己宗族的人,则都称作族人。河北地区的男子,虽然已隔了二三十代,仍然称作从伯父、从叔父。梁武帝曾经问一位中原人说:“您是北方人,为什么不知道有“族”这一称呼呢?”中原人回答说:“亲属骨肉之间的关系容易疏远,所以我不忍心用“族”来称呼。”这在当时虽然是一种机敏的回答,但从礼仪上却是讲不通的。我曾经问周弘让说:“父母亲的中表姊妹,你怎样称呼她们?”周弘让回答说:“也把她们称作丈人。”自古以来没有见过把丈人的称呼加给妇人的。我的亲表们所奉行的称呼是:

如果是父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姑;如果是母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姨。中表长辈的妻子,俚俗称她们为丈母,士大夫则称她们为王母、谢母等等。而《陆机集》中有《与长沙顾母书》,其中的顾母就是陆机的从叔母,现在不这样称呼了。齐朝的士大夫们,都称尚书左仆射祖埏为祖公,完全不在乎这样称呼会与祖父的称呼有嫌涉,甚至还有当着祖埏的面用这种称呼开玩笑的。

古时候,名是用来标明自身的,字是用来表示德行的,名在形体消亡后就应对之避讳,字却可以作为孙辈的氏。孔子的弟子在记录孔子的言行时,都称他为仲尼;吕后贫贱的时候,曾经称汉高祖刘邦的字“季”;到汉代的爰种,称他叔叔的字“丝”;王丹与侯霸的儿子说话时,称侯霸的字“君房”;江南至今不避讳称字。河北的士大夫们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称做字,字当然更称做字。尚书王元景兄弟俩,都是有名望的人,他俩的父亲名叫王云,字罗汉,他们对父亲的名和字全都加以避讳,其他的人避讳,就不足为怪了。

《礼记·间传》上说:“服斩衰的人哭泣,一口气,一吐而尽,就像有去无还的样子;服齐衰的人哭泣,声音一高一低,连续不断,好像有去有来;服大功孝服的人哭泣,每一声有几个高低,最后还要拉长余音;服小功或缌麻孝服的人,只要哭得有悲哀的样子就可以了。这些就是不同程度的悲哀在声音上的表现。”《孝经》上说:“孝子痛哭父母的哭声,气竭而后止,不会发出余声。”这些话都论说哭声有轻微、沉重、质朴、和缓等种种区别。按礼俗以哭时杂有言语者叫做号,如此则哭泣也可以带有言辞。江南地区在丧事哭泣时,经常杂有哀诉的话语;山东一带在服斩缭重丧中,哭泣时只是呼叫苍天,在服一年齐衰及大功、小功以下丧的哭泣,便只是倾诉自己悲痛多么深重,这就是号而不哭。

江南的风俗,凡遭逢重丧的人家,如果是与他家相识的人,又同住在一个城镇里,三天之内不去丧家吊丧,丧家就会与他断绝交往。解除丧服之后,丧家的人即使与他在路上相遇,也要避开他,因为恨他不怜恤自己。如果是另有原因或路程遥远而不能前来吊丧的,写信表示慰问,也是可以的;如果连书信也不写,丧家也会像对待同城邑而不亲来吊丧的人一样对待他。北方的风俗则不是这样。江南地区凡来吊丧者,除了主人之外,对不认识的人是不握手的;如果吊丧者只认识披戴较轻丧服的人而不认识主人,就不到治丧的地方去吊唁,而是改日准备好名刺再到丧家去表示慰问。

阴阳家说:“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所以辰日不得哭泣。”王充的《论衡》说:“辰日不能哭泣,哭泣就一定是重丧。”而今那些没有教养的人,辰日有丧事,不问轻丧重丧,全家都静悄悄的,不敢发出声音,并谢绝吊丧的客人。道家的书说:“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有罪的,上天要减掉他的寿命。”丧家在朔日望日,痛哭的感情特别深切,难道因为珍惜寿命,就不哭泣了吗?我也弄不明白。

旁门左道的书说:人死之后灵魂要返家一次。这一天,家中子孙们都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说:用画瓦和书符可以镇邪,念咒语可以驱鬼;又说:出丧那一天,门前要烧火,屋外要铺灰,要进行种种仪式以送走家鬼,上章天曹祈求断绝死者殃祸家人。诸如此类的例子,都不近人情,是儒雅君子的罪人,应当对此进行弹劾。

自己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在过元旦及冬至这两个节日时,若是失去了父亲的,在拜望母亲、祖父母、世叔父母、姑母、兄长、姐姐时,都要流泪;若是失去丁母亲的,在拜望父亲、外祖父母、舅舅、姨母、兄长、姐姐时,也要流泪。这是人之常情啊。

江东的大臣,他们的子孙刚除去丧服,去朝见皇帝和太子的时候,都应该哭泣流泪,皇帝和太子会感动得改变面容。但也颇有一些肤色丰满光泽,没有一点哀痛感的人,梁武帝看不起他们的为人,这些人大多被抑止斥退。裴政除去丧服,行僧礼朝见梁武帝,身体削瘦,形容枯槁,泪如雨下,涕泗交流,梁武帝目送着他出去,说:“裴之礼没有死啊。”

父母亲去世之后,他们生前斋戒时住过的房屋,儿子和媳妇都不忍心进去。北朝顿丘郡的李构,他母亲是刘氏,刘氏死后,她生前所住的房子,李构终身将其锁闭,不忍心开门进去。刘氏是宋广州刺史刘纂的孙女,所以李构也受到江南风教的熏陶。他的父亲李奖,是扬州刺史,镇守寿春,被人杀害。李构曾经与王松年、祖孝征几个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孝征善于画画,又碰上有纸有笔,就画了一个人。过了一会,他因为割取宴席上的鹿尾,就开玩笑地把画的人像也割成几截给李构看,但并没有其他意思。李构却悲伤得变了脸色,立刻起身乘马离去了。

在坐的人都十分惊讶,没有人能猜出其中的原因。但祖孝征随即就省悟了,才深感惶恐不安,当时却很少有人能感知这件事。吴郡的陆襄,他的父亲陆闲遭到刑戮,陆襄终身穿布衣吃蔬菜等素食,即便是生姜,如果用刀切割过,他都不忍心食用;家里人只用手掐摘蔬菜供厨房之用。江宁的姚子笃,因为母亲是被烧死的,所以他终身不忍心吃烤肉。

豫章的熊康,父亲因酒醉后被奴仆杀害,所以他终身不再尝酒。然而礼是因为人的感情需要而设立的,情分则可根据事理而断绝,假如父母亲因为吃饭噎死了,也该不致因此绝食吧。

《礼经》上说:父亲遗留的书籍,母亲用过的口杯,感受到上面留有父母的手和口的温泽,就不忍心阅读或使用。只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生前经常用来讲习,校对缮写以及特别偏爱地使用的,总之是有迹象可引发哀思的东西。如果是平常所用的古书,或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物品,怎么能全部废弃它们呢?父母遗物既然不阅读使用,就不要让它们散失亡逸,只应当封存保护,以留传给后代。

思鲁几弟兄的四舅母,是吴郡张建的亲女儿,她有一位五妹,三岁时就失去了母亲。那灵床上的屏风,是她母亲平时使用的旧物。这屏风因屋漏被沾湿,被人拿出去曝晒,那女孩一见,就伏在床上流泪。家里人见她总不起来感到奇怪,就过去抱她起身,只见垫席已被泪水浸湿,女孩神色哀伤,不能够饮食。家人带她去看医生,医生看过脉后说:

“她已经伤心断肠了!”女孩为此就吐血,几天后就死了。中表亲属都怜惜她,没有不悲伤叹息的。

《礼记》说:“忌日不作乐。”正因为有说不尽的感伤思慕,郁郁不乐,所以这个日子不接待宾客,不办理纷繁的事务。如果确能做到伤心独处,何必把自己局限于深藏内室呢?有的人端坐于深宅之中,却并不妨碍他谈天说笑,尽情享用甜美食品,不断摆出精制素餐。可一旦有急猝的事发生,至爱亲朋们,却全都没有相见的机会:这种人大概是不懂得礼的意义吧!

魏朝王修的母亲因为是在社日这天去世的,第二年的社日,王修感念亡母,十分哀痛,邻居们听说后,为此而停止了社日的活动。现在,父母亲去世的日子,如果正碰上伏祭、腊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节日,以及忌日前后三天,忌月晦日的前后三天,除了忌日这天外。凡在上述的日子里,仍应对父母亲感怀思慕,与别的日子有所区别,应做到不参加宴饮,不听声乐以及不外出游玩。

刘乡、刘缓两兄弟,同为名人,他们的父亲名叫刘昭,所以兄弟俩一辈子都不写照字,只是依照《尔雅》用“火”旁加“召”来代替。然而凡文字与人的正名相同,当然应该避讳;如行文中出现同音异字,就不该全都避讳了。“刘”字的下半部分就有“昭”的音。吕尚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上”字;赵壹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一”字,却便会一下笔就犯难,一写字就犯讳了。

曾经有某甲安排宴席,准备请某乙来做客,早上在官署见到乙的儿子,就问他说:“令尊大人几时可以光临寒舍?”某乙的儿子却回答说他父亲已经去了。当时传为笑柄。像类似的事例,凡碰上后就该慎重对待它,不可那样不稳重。

江南的风俗,孩子生下来一周年,就为他缝制新衣裳,给他洗澡后再装饰打扮,对男孩要用弓、箭、纸、笔,对女孩要用剪子、尺子、针线等,还要加上一些饮食物品以及珍宝玩具等物,把它们放在孩子面前,观察他(她)想抓取的东西,以此来检验孩子今后是贪婪还是廉洁,是愚蠢还是聪明,这种风俗被称作“试儿”。这一天,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设宴招待。从此以后,父母亲只要还在世,每到这个日子,就要置酒备饭,吃喝一顿。那些没有教养的人,有的虽然父母已不在世,到了这一天,也都要照常设宴请客,尽兴痛饮,纵情声乐,不知道还应该有所感伤。梁孝元帝年轻的时候,每到八月六日生日这天,常常是设斋坛讲经。自从他母亲阮修容去世之后,这种事也就绝止了。

人有忧患疾病,就呼喊天地父母,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现在的人特别讲究避讳,处处都比古人显得紧要。而江东的士人百姓,悲痛时就叫祢。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时也不允许呼叫他的庙号,父亲死后怎能随意呼叫他的庙号呢?《苍颉篇》中有备字,《训诂》解释说:“这是因悲痛而呼喊出的声音,读音是羽罪反。”现在北方人悲痛时就呼叫这个音。《声类》注这个字的音是于耒反,现在南方人悲痛时有的就呼叫这个音。这两个音随人们的乡俗而定,都是可行的。

梁朝被拘囚弹劾的人,他的子孙弟侄们,都要赶赴皇帝的殿廷,在那里整整三天,披头散发,光着脚,陈情请罪;如子孙中有做官的,就主动请求解除官职。他的儿子们则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头垢面,惊恐不安地守候在道路上,拦住主管官员,叩头流血,申诉冤枉。如果这人被发配去服苦役,他的儿子们就一起在官署门口搭起小草棚居住,不敢在家中安居,一住就是十来天,直到官府驱逐才退离。江南地区各宪司弹劾某人,案情虽不严重,但若某人是因教义而受弹劾之辱,或者因被拘留而身死狱中,两家就会成为死对头,子孙三代都不相往来。到洽当御史中丞的时候,开始想弹劾刘孝绰,到洽的哥哥到溉早就与刘孝绰关系友善,他苦苦规劝到洽不要弹劾刘孝绰而未能如愿,就前往刘孝绰处,流着泪与他告别,然后离去了。

兵器都是凶器,战争总是危险的事,都不是安全之道。因此在古代,天子要身穿丧服去检阅军队,将军要凿一扇凶门,然后由此出征。

同类推荐
  • 无处不在的物理(人生解密)

    无处不在的物理(人生解密)

    物理学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当今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物理贴近生产、贴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无所不在、无处不见的,学习物理不但能学到物理知识。提高生活能力,而且还能学到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因此,作为21世纪的时代先锋,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储备军,我们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物理学常识。
  • 蓝海开发计划

    蓝海开发计划

    本书介绍了海洋的形成、海水的来源、海水的温度、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沙滩比海水热的原因、海水密度跃层、海光的形成、海洋冰山的来历、海面不平的原因等内容。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科学发明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科学发明

    西风吹书读哪页?煌煌巨著看谁书?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和梦想的新世纪,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高度集中,经济全球化,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世纪。本书是对世界历史,人类文明成果的一次回顾和检阅。
  • 奇物怪事(走进科学)

    奇物怪事(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规则是圆的

    规则是圆的

    是一部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与收藏的寓言精选集,图文并茂,滴水藏海,融哲理、文学、艺术于一炉。这些短小精悍的寓言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审美教育作用,显示了作家对生活的真知灼见与文学才华。
热门推荐
  • 晶武傲天

    晶武傲天

    天武大陆,因寿元所限,武修想要提升修行,仅依靠吸取天地灵气,远远不够。千尝万试之下,终于发现了,蕴含着各种属性灵力的晶石,用来辅助修行。于是,出现了一批天赋卓绝的武修,将这些晶石与不能用来吸取能量的伴生矿石,以特殊的手法,炼制成各式各样的武兵以及功能各异的晶宝。而这些人被尊称为晶炼师,他们用的手法被称为晶炼术。曾经的天才少年秦逸,凝结武核失败。带着在矿洞中意外得来的紫阳环,从此踏上了一段非同寻常的道路。
  • 凉城旧事

    凉城旧事

    少年站在浮桥上,夕阳的余辉斜斜的照在少年脸庞,被拉长的身影落在涛涛江水上,哗啦啦的流水声荡漾耳边。“萧,我好想你!”少年喃喃自语。那些曾经,真的回不去了吗?
  • 衍天诀

    衍天诀

    且看罗宇如何在异世混的风生水起。。。。。。。。。。。。。。。。。。。。。。。。。。。。。。。。。。。。。。。。。。。。。。。
  • 花妃恋与物语

    花妃恋与物语

    从小就是个孤儿,直到有一天我和他相遇了,就这样我和你成为了要好的青梅竹马,可是随后我们发现了各自都有一个惊人的特点,他竟然能听得懂所有动物的所说的话,而我竟能听得懂物语(动物所说的话),或许这是天生,或许这是注定,但是之后发生了一件事使我于他分离了,但是我们还会相遇的对吧!......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走过来时的路

    走过来时的路

    如果一切重来,你要怎么办?坚守再来一次还是惊心胆颤,不想把错过的再错一次。我们都还太幼稚,找不到永远。白衣角掀起了爱情风暴,可惜我们都没有站在风暴中央。总是寻寻觅觅,不想要再来一次,可是到头来才发现,我们已经重来了无数次,只是一直在错过。走过来时的路,路上的梧桐依旧,可是我们已不再年少。好想好想,再来一次最初的自己。那时候,我一定向你告白。
  • 神级无敌仔

    神级无敌仔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打工者,他的工作地点遍布全球。他在西亚盖过楼,非洲修过路,欧洲摆过摊,日本打过炮(呃……别想歪)。总而言之,为了美好的未来,向钱看!!向厚赚!!!
  • N021

    N02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莫念西风凉

    莫念西风凉

    (《何以笙箫默》姊妹篇)如果,如果当年,她再勇敢一点点,再自私一点点,是不是,这所有的结局都会改变?如果,如果所有的时光都倒流,一切都重新开始,是不是,他和她,就可以好好的在一起?可是,彼此可以生死契阔的人,却被彼此轻轻错过,狠狠伤过。八年前,顾西凉与沈念是大学里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毕业之际,沈念却与顾西凉决绝分手,并远走T市,难寻踪迹;八年后,接受父母安排出国留学的顾西凉,用尽心思终于找到沈念,他裹挟着爱与恨归来,却不是要上演痴情绝恋;当真相一层层盘剥,他与她是否只能喟叹“莫念西风凉”?(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