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64100000011

第11章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五邪者,谓五藏五府之气失其正而为邪者也。刚柔者,阳为刚,阴为柔也。刚柔相逢,谓藏逢藏,府逢府也。五藏五府,各有五邪,以脉之来甚者属藏,微者属府,特以心藏发其例,馀可类推,故云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灵枢》第五篇曰:人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

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予之短期。按五藏[肾最]在下,吸气是远。若五十动不满而一止者,知肾无所资,气当先尽。尽犹衰竭也,衰竭则不能随诸藏气而上矣。

十二难曰:经言五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灵枢》第一篇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之也。又第三篇曰:所谓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馀,故躁。此《灵枢》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越人以心肺、肾肝、内外别阴阳,其理亦由是也。纪氏谓此篇言针法。冯氏玠谓此篇合入用针补泻之类,当在六十难之后。以例相从也。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灵枢》第四篇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谓色脉之不相得也。色脉既不相得,看得何脉,得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已。

已,愈也,参合也。

然。五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色脉当参相应,夫如是则见其色,得其脉矣。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灵枢》第四篇,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变定矣。黄帝曰:

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小,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尺之皮肤亦滑;脉涩,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

故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此通上文所谓色脉形肉不相失也。

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若之为言或也,举色青为例,以明相胜相生也。青者,肝之色,浮涩而短,肺脉也,为金克木;大而缓,脾脉也,为木克土,此相胜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为木生火;小而滑,肾脉也,为水生木,此相生也。此所谓得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已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说见前。三,谓色脉皮肤三者也。此篇问答,凡五节。

第一节为问辞;第二、第三节言色脉形肉不得相失;第四节言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尺相应。然假令以下,但言色脉相参,不言声臭味,殆阙文欤。抑色之着于外者,将切于参验欤?第五节则以所知之多寡,为工之上下也。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平人之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脉四至。加之则为过,减之则不及,过与不及,所以为至为损焉。离经者,离其经常之度也。夺精,精气衰夺也。至脉从下而逆上,由肾而之肺也。损脉从上而行下,由肺而之肾也。谢氏曰:平人一呼再至,脉行三寸。今一呼三至,则脉行四寸半,一息之间至九寸。二十息之间一百八十丈,比平人行远,过六十丈,此至脉之离经也。平人一呼脉二至,行三寸。今一呼一至,只得一寸半,二十息之间,脉迟行六十丈,此损脉之离经也。若夫至脉之夺精,一呼四至,则一息之间,行一尺二寸。损脉之夺精,二呼一至,则一息之间,行三寸,其病人甚矣。过此者死而命绝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于收”二字误。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脾(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各以所主而见其所损也。反此为至脉之病者,损脉从上下,至脉则从下上也。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肺主气,心主血脉,肾主精,各以其所损而调治之。荣卫者,血脉之所资也。脾主受谷味,故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如春夏食凉、食冷,秋冬食温、食热,及衣服起居,各当其时是也。肝主血,血虚则中不足。一云肝主怒,怒则伤肝,故损其肝者,缓其中。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缓者,和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此再举损至之脉为问答也。盖前之损至以五藏自病得之于内者而言,此则以经络血气为邪所中之微甚,自外得之者而言也。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谓,疑衍文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小大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此四字即前衍文,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一息四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间,脉六至,比之平人,多二至,故曰适得病未甚也。然又以前大后小,前小后大,而言病能也。“前后”非言寸尺,犹十五难“前曲后居”之“前后”,以始末言也。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矣。

故脉洪大者,苦烦满,病在高也。沉细者,腹中痛,病在下也。

各以其病脉言之。滑为伤热者,热伤气而不伤血,血自有馀,故脉滑也。涩为中雾露者,雾露之寒,伤入(人)荣血,血受寒故脉涩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困矣。若脉更见浮大沉细,则各随昼夜而加剧,以浮大顺昼,阳也,沉细顺夜,阴也。若不见二者之脉,人虽困犹可治。小大即沉细浮大也。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增之极也,故为死脉。沉细夜死,浮大昼死,阴遇阴,阳遇阳也。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以血气皆不足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谓两息之间,脉再动,减之极也。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者死,故曰无魂而当死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譬如”二字,当在“人之有尺”下。此又以脉之有无,明上下部之病也。纪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是邪实并于上,即当吐也。若无吐证,为上无形而下气竭,故云当死。东垣李氏曰:下部无脉,此木郁也,饮食过饱,填塞于胸中太阴之分,而春阳之令不得上行故也。是为木郁。木郁则达之,谓吐之是也。谢氏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者,阴气盛而阳气微,故虽困无能为害。上部无脉,如树枝之槁,下部有脉,如树之有根,惟其有根,可以望其生也。四明陈氏曰:至,进也,阳独盛而至数多也。损,减也,阴独盛而至数少也。至脉从下上,谓无阴而阳独行,至于上,则阳亦绝而死矣。损脉从上下,谓无阳而阴独行,至于下,则阴亦尽而死矣。一难言寸口以决藏府死生吉凶,谓气口为五藏主也。四难言脾受谷味,其脉在中,是五藏皆以胃为主,其脉则主关上也。此难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则以尺为主也。此越人所以错综其义,散见诸篇,以见寸关尺各有所归重云。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此《内经·平人气象》、《玉机真藏论》,参错其文而为篇也。

春脉弦者,肝主筋,应筋之象;夏脉钩者,心主血,脉应血脉来去之象;秋脉毛者,肺主皮毛;冬脉石者,肾主骨。各应其象,兼以时物之象取义也。来疾去迟,刘立之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而下也。

如有变奈何?

脉逆四时之谓变。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为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晕癫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脉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赤。此岐伯之言也。越人之意,盖本诸此。变脉言气者,脉不自动,气使之然,且主胃气而言也。循,抚也,按也。春脉厌厌聂聂,如循榆叶,弦而和也;益实而滑,如循长竿,弦多也;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但弦也。夏脉累累如环,如循琅玕,钩而和也;如鸡举足,钩多而有力也;前曲后居,谓按之坚而抟,寻之实而据,但钩也。秋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微毛也;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毛多也;按之萧索,如风吹毛,但毛也。冬脉上大下兑,大小适均,石而和也;“上下”与来去同义,见前篇。啄啄连属,其中微曲,石多也;来如解索,去如弹石,但石也。大抵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故有胃气则生,胃气少则病,无胃气则死。于弦、钩、毛、石中,每有和缓之体,为胃气也。此篇与《内经》中互有异同。冯氏曰:越人欲使脉之易晓,重立其义尔。按《内经》第二卷《平人气象论》篇云: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病肾脉来,如引葛之益坚;死肾脉如发夺索,辟辟如弹石。

此为异也。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为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胃属土,土之数五也,万物归之,故云水谷之海。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故云主禀四时。禀,供也,给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见也。

脾者,中州,谓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其平和不得见,盖脾寄王于四季,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藏之脉平和,则脾脉在中矣。衰乃见者,雀啄屋漏,异乎常也。雀啄者,脉至坚锐而断续不定也。屋漏者,脉至缓散,动而复止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谢氏曰:此篇问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本经并不答所问,似有缺文。今详三部九候,则十八难中第三章言之,当属此篇,错柬在彼。阴阳见四难,轻重见五难。一脉变为四时,即十五难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也。六十首,按《内经·方盛衰篇》曰:

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王注谓:奇恒六十首,今世不存,则失其传者,由来远矣。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此盖答辞,然与前问不相蒙,当别有问辞也。

其病为之奈何?

问内外证之详也。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得肝脉,诊得肝(弦)脉也。肝与胆合,为清净之府,故善洁;肝为将军之官,故善怒。善,犹喜好也。面青,肝之色也。

此外证之色脉情好也。脐左,肝之部也。按之牢若痛,谓其动气,按之坚牢而不移,或痛也。冯氏曰:肝气郁,则四肢满闭,传曰风淫末疾是也。厥阴脉,循阴器,肝病,故溲便难。转筋者,肝主筋也。此内证之部属及所主病也。

同类推荐
  • 荀子(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荀子(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古文观止)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古文观止)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恨海

    恨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选编,其意可知,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热门推荐
  • 全能高手混都市

    全能高手混都市

    秦漠,集医术、兵王、杀手等技术为一身的综合性人才。在国外,他的公开身份为中医医生,而实际上却是一个超级兵王,一个专门处理恶人的顶尖杀手!当他被逼婚回到都市之后,他的人生也由此而变得精彩起来!
  • 葬世黑羽

    葬世黑羽

    人,生而有翼,这是羽翼大陆恒古不变的真理。作为人人喊打的黑翼,雨默从小被遗弃,从此流浪,六岁时被吕家收留,十岁在年祭上差点身死,换来了自由,得到了“葬鸦洞”黑羽……当他以为自己能够在人群中生活时,回到了家族,却差点被剥夺一切,再次离开后,他作为天羽宗新人开始在宗门中修炼,尽管黑翼身份被无数人轻视,他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在无数冒险中,顽强的意志和神秘黑羽给他极大的帮助,他逐渐崛起……
  • 王子殿下:红唇白雪

    王子殿下:红唇白雪

    他,冷酷校草,家世不凡,她,甜美校花,家世平庸,她的纯真可爱,让校草爱上了她,这两人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 德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

    德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

    一本教你赢得尊重、信任、口碑和支持的顶级智慧书!“德商”是决定职场成败、关系的完满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一种智慧!
  • 糖尿病健康饮食指南

    糖尿病健康饮食指南

    《糖尿病健康饮食指南》力求贴近生活,内容通俗易懂、简单实用,是广大群众防病治病的家庭保健必备读本。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没有健康,再灿烂的生命也只是流星一瞬,再辉煌的梦想也无从实现,再多的财富也无法享用。远离生活误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家庭医生保健丛书》以家庭保健为主要任务,从预防、就医、用药、生活、饮食、运动等几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 无赖萌妻:推倒上神大人

    无赖萌妻:推倒上神大人

    某上神大人:“我来度你成仙!”简小雅:“当神仙能吃美食睡懒觉谈恋爱吗?”“……不能”“那我不当。”简小雅一口拒绝。上神大人:“你不同意我就不走,一直到你同意为止!”从此简小雅的家里住进了一尊大神……上神大人不仅洗衣做饭,还帮忙打倒坏人简小雅感动:“上神大人,你这么贤惠,不如娶了我吧!”我们的口号是:以推倒上神大人为目标,行一切无耻耍赖之事!
  • 方世玉任侠传

    方世玉任侠传

    所谓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是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是兴之所至,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清,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我方世玉!PS:美女和恶霸快闪啊,方世玉来了!
  • 血瞳忘生

    血瞳忘生

    洛阳襄家三小姐襄落,是人们口中的妖怪,血瞳忘生,嗜血残暴是她的本性。血瞳族的后人冥樾,在遇上她后,一袭白衣换成了红衫蹁跹。他们携手江湖,共闯难关,只为寻找真相。只是当所有真相抽丝剥茧后,原来都只是一场残忍的游戏。江湖纠葛,爱恨情仇,血瞳忘生,嗜血后终将还生。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红颜醉:狂妃逃婚记

    红颜醉:狂妃逃婚记

    她,李慕雪,二十八岁,是一家大医院的主刀医生,因一次临时手术晚下班,在回家的路上意外发生车祸,醒来后却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然而带着古代意识和现代意识的她,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是穿越了。还穿越到了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身上,然而知道了还是右丞相的废材嫡出三小姐,还是个不受宠,从小抱着药罐子的废材三小姐,被欺压的三小姐,因一出生母亲就难产死了,后来还被大夫人杨氏逐出了家门,贬到了一个小山村里,只有一个丫鬟(阿莲)陪着。在一次上山采药回家的路上偶遇了身患绝症的四皇子陈逸明,并缓解了他的毒性,因而两个人的命运就连在了一起,可是她李慕雪是二十一世纪的女孩,她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和他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 灼灼妖华

    灼灼妖华

    自古以来天历劫数,地遭变更,自创世父帝泯没后,六界本也相安。然不知为何,神妖两族之间充斥着数不清的纷战,宿怨愈积愈深,百万年后一享九霄,一堕红尘。女主白若本是仙狐族狐帝幺女,与天界太子昊胥结着一段美满姻缘。然而天意难测,二殿下司战神宗洛的出现,似投石入水,扰乱了这原本的一池平静。白若在弱水之战后被妖王封印仙元,化为妖身,取名妖华。昊胥痴情一片,六界中苦苦寻觅白若。浮世中萍聚萍散,如何再续得这半世前缘?爱究竟为何物?谁该爱?谁不能爱?纠纠葛葛中若水三千一瓢孽缘。在此特别郑重感谢雨天rainy为灼灼妖华制作的小说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