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31400000012

第12章 见大篇(11)

萧何说:“都尉所言差矣!都尉满腹经纶,武艺超群,何不建功立业,做番大事流芳百世,怎能出此下策。当今天下,能成大器者,汉王刘邦也。凡事总有个前后,大王十分器重人才,只是尚未知你,故而未予重用。一旦他知道你的雄才大略,一定会重用,老夫可以做担保!”

韩信长叹一声:“唉!丞相多次为我而说,可结果大王他就是不听呀。”

萧何禁不住笑道:“伍子胥七荐孙武,孙武方被吴王所用,我也不过才三荐都尉啊!都尉不必犹豫,跟我速回军营,这次大王若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不重用都尉,我愿意与你一起弃甲归田,再不管此事!”

韩信见萧何如此诚恳,不由得又热泪盈眶地说:“丞相如此厚爱,我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就是跟着汉王及丞相赴汤蹈火,战死疆场,也在所不辞了!”

韩信心情澎湃,拔剑向天发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丞相,我韩信如不能全力辅佐汉王统一天下,誓不为人!”

这时天色将亮,雄鸡唱晓,萧何与韩信策马向汉营而归。

正在这时,刘邦早已得到报告说萧何夜深出城到现在还没有回来。一向多疑的刘邦,他以为自己没有采取萧何的建议,封韩信为三军主帅,萧何可能因而一气离去,他如坐针毡,心忧如焚。他暗暗说:连跟随我多年的萧何丞相也逃走了,真让人痛心哪。张良探母未归,萧何又悄然离去,刘邦顿时感到自己如失去了左膀右臂,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正在刘邦焦躁、烦闷、忧愁、气恼之时,一内侍急步进殿禀报:“萧丞相求见!”

刘邦一惊,疑心自己听错了,又问内侍道:“什么?你再说一遍!”

内侍:“萧丞相求见!”

刘邦一听,悬着的心顿时落了地,长长地叹了口气,这下有着落了。但碍于面子,突然他把脸一沉,怒不可遏地说:“宣他上殿!”

这时,只见萧何进殿跪拜到:“臣萧何参见大王!”

刘邦怒喝道:“萧何!你可知罪!”

“臣何罪之有?”

“你竟敢弃汉叛逃,还敢否认?”

“为臣不敢!臣只是去追赶一人。”

“追赶何人?”

“治粟都尉韩信。”

刘邦这时冷笑道:“你岂能瞒过我!三军自秦地出发沿途将士逃离甚多,你并未追赶,唯独一个韩信,你却去追赶。这分明是你与韩信贼串通一起,想弃汉投楚,因没走脱才返回又用假话来欺骗我,我怎敢相信你呢?”

“大王息怒,听臣细言。”萧何不紧不慢道:“虽前一阵逃离者甚多,但那些人无关轻重,唯独韩信乃当今英杰,岂能让他离去。大王若要与楚争雄,一统天下,除了用韩信之外,没有其他人可用了,因此臣不能不去追他而还!”

刘邦听罢怒气渐消道:“那韩信果有这般天才?”

“韩信如无雄才大略,臣也不会三番五次向大王推荐。”萧何话语里柔中见刚说道。

之后,萧何的建议刘邦就采取了,加封韩信为东征大将军,并选择吉日,沐浴斋戒,筑下拜将坛,用隆重的礼节为韩信举行了册封仪式。

萧何不避嫌疑,推荐韩信,表现了一代国相应有的气魄和胆识。这与那些一居要职便追逐私利、堵障贤路的官吏对照,其境界自有天渊之别。这说明:荐贤也并非易事,它直接涉及当权者的利害得失;唯有急公后已、为官廉政者,才有为国荐贤的慧眼和热心。萧何身处相位,并不以“贤”自居,嫉贤妒能,而是一位见贤若渴,不计私利的好丞相。当此楚汉相争、天下动荡之际,萧何所焦急的,恰恰是如何为汉王网罗贤臣。韩信拜将后,果然不负萧何的期望,在楚汉相争中屡战屡胜,最终决定了项羽一定会败在他们的手下的命运。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进攻项羽而胜,夺取了天下,随后即位皇帝。在他分封功臣时,居然将居守关中,并无攻城野战之功的萧何名列第一,封以食邑8000户的酂侯,当即引起了他手下诸将的轩然大波。有人说:“我等披坚执锐、身经百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靠舞文弄墨、空发议论,为何反而他的功劳在我们之上呢?”

刘邦对此说了一番既粗浅又形象且发人深省的话。

他问诸位文官武将:“你们知道打猎吗?”

他们答道:“知道。”

“你们知道猎狗吗?”

他们说:“知道。”

刘邦说:“夫猎,追杀兽兔的是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一席话驳得诸将面面相觑,无法作答。人们常说刘邦多诈,但他对萧何的这一评判,倒大多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萧何在辅佐刘邦定天下的事业中,确实建立了很不平常的一大功绩。

韩信被封为大将军之后,不久即率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给三秦守军章邯等来了个奇袭,很快占据关中。随后,刘邦、张良、韩信等统帅大军东进与楚军作战,把关中留给萧何总管。萧何非常勤俭,竭尽全力治理关中,把关中地区建成为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坚实的后方和人力物力的供应基地,不断地为前方输送士卒、粮饷。倘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个人前途考虑,这样默默无闻地当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后勤官,诚然不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萧何却不然,他身居关中,心中有天下,把治理关中看做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寄予了辅佐刘邦创建帝业的大事。

萧何被留守关中之后,为了能保证三军将士的粮草,他决定从基本建设着手。据《三辅黄图》书载,他在长安的建设稳固的后方所必需的是立武库以藏兵器,造太仓以藏军粮等。除此之外,萧何还忠实执行刘邦对人民采取的减轻剥削的发展生产的缓和政策,几次颁布有利于经济生产的法令,如关中地区家有从军者免租税一年。由于刘邦将关中全权托付给萧何,使得萧何在关中有最大的权力,一切法令、宗庙、社稷、宫室、县邑等大小杂务,均由他做主“便宜施行”。这样,萧何在关中施政,便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也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全面支援了刘邦在前方的战争。《史记·萧相国世家》指出:“关中事计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说的是萧何管理关中的事,包括统计户口、运送公粮,汉王几次被打败,好多军民都逃跑了,于是萧何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欠额。

汉高祖二年,刘邦率军东征之后,以随时满足前方对粮草人马的需要,萧何留守在栎阳城中忠诚地工作着。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使汉都栎阳城里,到处都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四城门的墙壁上贴着招兵告示,众多积极勇跃地青壮年要求报名参军。

获知前方战事,急需人马,萧何这几天坐立不安,他亲自来到街上巡视招募新兵的情况,得知已招募了一万多兵员时,萧何勉励大家说:“前方争战,急需人员补充;愿报名者,年龄可以不限,你们多多辛苦点到其他各地招募,这一万多人,实在太少了,前方急需用人。”

招募新兵的军校心态饱满:“请丞相放心,我们马上到四处去招募。”

为了筹集粮草,招募兵员来支援前方,连日来四处奔波忙碌。萧何非常辛苦,常常是废寝忘食,在他的亲自努力下,很快凑足了粮草和10万人马,只待派人送往前方。正在萧何为送粮草人马的人选发愁时,他的儿子萧平毛遂自荐,主动要求担此重任。萧何为了早日支援前方作战,虽不放心儿子出门在外,但也为了让儿子在战火中经受锻炼,遂决定派萧平押送粮草人马奔向战场,支援他们去了。

同时,刘邦率56万人与项羽决战彭城。项羽以精锐之卒,大破汉军于睢水之上,汉军十几万人被杀,十几万人被逼入睢水,致使“睢水为之不流”,刘邦一溃千里,只“与数十骑遁去”,收残兵败卒困守荥阳。在此危急关头,萧何派遣萧平押送的十万人马正巧及时赶到,刘邦立刻转忧为喜道:“真是喜从天降,萧卿雪中送炭啊!”

萧平送上了账簿立即请刘邦审查。刘邦接过账簿展开一看喜出望外道:“我们添这10万人马、粮草,我们就不怕项羽了!萧卿劳苦功高,赏赐白银十两,绸缎五匹,带回栎阳交与萧卿。”

又过了一年,荥阳之战,项羽从此就重兵围城,刘邦被迫诈降,仅以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战局之危千钧一发。当时萧何独掌关中。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刘邦生性多疑,他对萧何很不安心,于是屡次派人以犒劳之名,窥探萧何的举动。刘邦的用心被萧何立刻识破了,但消除刘邦的疑心是他一时不知如何才能做的。

这时,萧府中门客鲍生给他出主意说:“大王亲自向前方作战,还屡遣人赐赏物品,看来是对丞相不放心啊!恐怕丞相有变动,自据关中称王,故屡屡慰问,收丞相之心,探关中之实,丞相若解大王之疑心,只有差遣子侄亲族从军,跟随大王征战,方能解大王之疑!”

萧何顿时豁然开朗:“汝言使老夫茅塞顿开。”

于是,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不仅没有计较刘邦对他的猜忌,反而动员自己的儿子萧平及十几位子孙一起上前线,跟随刘邦南征北战。

刘邦见到萧氏子侄从军,心中疑团即散,对萧何更加信任更加钦佩了。

萧何送子侄参军作战,不仅解除了刘邦的疑心,同时也安定和鼓舞了全军士气。而且也为老百姓树立了楷模。随后,除了关中之外,凡属汉辖地区,不论男女老幼,纷纷动员起来,一个心思为了前线抗楚作战。这样以来,汉军粮草充足,兵源不断,有了战争胜利的坚强保证。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国相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无论双方在人力、物力方面都有很大损失,就连实力雄厚的项羽,此刻也陷入了“兵罢食绝”的困境。但是刘邦的部队,却由于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而“兵盛食多”。后来,终于越战越强,逼得项羽兵败东城,自刎而亡。刘邦定立天下的全局正是由于萧何在关中默默无闻的工作而取得胜利的结果。

鄂千秋是刘邦手下的一位大臣,在论及萧何与大将曹参的功劳高下时,曾公正地指出:“上与楚相拒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然灭亡了山东,萧何常全关中等陛下。此万世之功也都属于萧何也!”

作为一个政治家,尤其是一个丞相,萧何不用猜疑地具备着超人志向和抱负。自沛县起义开始,他就准备着为刘邦的军队制订一系列律令制度。可以说没有萧何的这些工作,刘邦建汉会遇到层层障碍,甚至关系到整个刘汉的成败。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将士皆去打开府库,拿出金银财宝,给大家分享了。只秦丞相府、御史府有萧何直接去了,把秦朝法律制度及地图户籍一一搜集起来保存好,这为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和统治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汉朝统治者能“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然后依据秦朝这些来制定新的律令和减轻剥削的措施,为以后刘邦的统一战争以及封建国家的重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阳之地被刘邦率军进入之后,采纳了樊哙、张良的主张,退军灞上,封闭秦朝的珍宝府库,废除秦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让秦的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职,以维持社会秩序。刘邦的“约法三章”,一方面是重建封建法制的开端,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另一方面,它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所以得到了关中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犒劳刘邦的军队,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汉书·刑法志》有人记载,刘邦入关之后虽然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尽削秦法之苛,使得“兆民大悦”。但三章之法毕竟太疏简,意欲社会安定,还需要具体的条文。因此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萧何重新整顿了秦朝的旧法条文,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萧何制订的新律,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据历史记载,当时人民新免严刑苛法,皆能长幼养老。他的宽刑措施,这样使社会很快安定下来,衣食滋殖,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

在此萧何为相,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只是将不适合时代要求的制度取缔,代之以新制。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则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杂交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统治机构这样就恢复了。

从刘邦咸阳称帝始,萧何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并请汉高祖刘邦颁发诏令。其主要内容有:

(1)组织军队复员。军队官兵复员为民,依据他们的功绩大小,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同时还规定,这些复员的官兵愿留在关中者,免除12年的徭役;回归原籍的,免除6年徭役。这样,就使爵高位显的军官便成了当时的大地主,一般的士兵同时也获得土地,从事生产劳动,以自耕农为主。

(2)赐军吏卒以爵位。凡军吏卒爵在大夫以下或无爵者,皆赐爵为大夫;位在大夫以上者,晋爵一级;爵在七大夫以下者,免除全家赋役,七大夫以上者,分给食邑,是为高爵,其地位与县公、丞相相同,应先给予田宅。这一条诏令的作用,因军功而得到土地的地主,从政治上、经济上也扶持了一批。

(3)招抚流亡。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著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秦末农民战争而失去土地与爵位的地主和自耕农,重新获得土地和爵位;这也对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有着积极意义。

(4)释放奴婢。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者,皆释放为平民。

萧何根据当时的特定情况而定了这一措施,是为了使地主阶级适应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而采取的。它一方面扶持了一大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使封建统治秩序重新安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占有了少量土地,有了生产条件。这样,从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对生产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萧何概括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主张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改弦更张,秦的积弊积极清除,指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大快民心。萧何自定了这一套颇受人民欢迎的措施在当时成为统治者为政的基本措施,萧何之后,还有人在积极地推行这一套治国之策。

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了,曹参被汉惠帝调继任相国之位。曹参继任丞相后,积极奉行行之有效的无为之治,“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曹参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政策,难免会引起惠帝的疑虑,就示意曹参的儿子去向他父亲劝谏,当他的儿子劝谏时反而遭到痛斥。曹参斥责儿子说:“好好干你自己的分内事,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管的。”惠帝没办法了,只好亲自质问曹参说:“你当丞相,为什么没有新政策而行呢?”

曹参谢罪答道:“陛下自思您的才德与高帝相比如何?”

惠帝说:“联安敢与高帝比!”

曹参说:“陛下观察我的才能比得上萧相国吗?”

惠帝说:“似乎也不如。”

同类推荐
  • 完善人生的58个细节

    完善人生的58个细节

    随手关门是一种好习惯,也是一种心态。夏天防蚊虫,冬天防寒气,晚上防小偷。不论是自己的门、别人的门或者是公共场合下的门,关的时候都应该尽量轻一点,不仅可以让门的使用寿命长一点,还可以避免制造噪音干扰大家。能够考虑到大家,不干扰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 怎样做人最吃得开

    怎样做人最吃得开

    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中国这个以人情为重的社会里,要想获得成功,有一个广泛的人际关系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做人吃得开首先就要学会广结人缘。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缘也不会说来就来,它不仅需要你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关键还要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 展现你的气质

    展现你的气质

    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都在显示着我们的气质。所以要展示我们的气质就要在日常工作、生活的具体行为上下功夫,改掉坏习惯、坏作风以及消极的心态,将我们自信、乐观、豁达、敬业、幽默、干练、诚信等等好的品格融于工作、生活、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具体行为之中,展示给公众、朋友、家庭、单位……。如此,我们就成了一个具有美好气质的人!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各种行为,通过各种让人们称道的行为,将美好的气质展示在各种人群前、各种场合中。
  • 高贵的个性

    高贵的个性

    青年成功文库。林语堂推荐给每一位有志青年的“成功圣经”。钢铁般的意志力,成功者的进取心。没有什么比现实中的传奇经历更为浪漫感人,没有什么比穷途末路之际的崛起更为催人泪下,没有什么比从一穷二白到非凡成就更不激动人心,也没有什么比这些来自于现实的经验对年轻人更有教益作用。《高贵的个性》在这些方面为年轻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事例、建议与启示。
  • 魔鬼搭讪学:瞬间与陌生人成为朋友

    魔鬼搭讪学:瞬间与陌生人成为朋友

    《魔鬼搭讪学:瞬间与陌生人成为朋友》旨在强调搭讪和它所带给人们的影响。希望朋友们能够摆脱社交时的紧张甚至恐惧心理,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培养阳光心态,掌握搭讪技巧,通过搭讪陌生人给自己创造机会,通过结识客户来拓展业务,为你的人生增添更多的精彩。
热门推荐
  • 通灵女仔

    通灵女仔

    猪脚本人是一个很悲催的普通人,因为小时候经历的一件灵异事件,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 极品空间之毒医倾世

    极品空间之毒医倾世

    二十一世纪,陈青在一次任务意外身亡。穿越之后,王牌杀手和一个天生的‘恐绝毒体’少女灵魂结合,外加神奇空间。讨厌老娘!弱弱的问一句,你算什么东西?欺负老娘!老娘服用一份毒草便能等于你苦逼修炼一年,连吃十份毒草,打的你满地找牙,爹娘不认!
  • 擎宋

    擎宋

    足球运动员来到唐朝!不料却身陷一桩离奇案件,聪明才智的他竟找出案件的元凶,一时间成风云人物。他从小人物平步青云,自己做坏事,他人背恶声,醉卧美人膝……殊不知,一场危急正等待这他!
  • 栀子花的小王子

    栀子花的小王子

    在这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完成的事。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和无法靠近的人。我想,即使如此,在一旁当一个隐形人默默关注着你。也好。
  • 赵云现世录

    赵云现世录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氏,三国时期着名的将领,平生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从未战败,被世人谓之为常胜不败的百胜将军,只是,在蜀汉刚刚立国三年,这位百胜将军却突然的人间蒸发了,让世人再也没有见过其面,蜀汉皇帝刘备对此深表遗憾,曾令义弟关羽,张飞多次寻找,却毫无结果,最后无奈之下,选择了放弃,封其为顺平侯。那么,这位百战将军,到底是去了何处呢?新书,一切从头来过,求推荐,求收藏,不会TJ,请放心。
  • 饮水词

    饮水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同居男孩

    我的同居男孩

    “你再坏,我也会爱你……”她第一次主动吻了他。他感受着她带给他的爱,她整整等了他三年。为了在欧洲做好事情放弃黑道她受了好多委屈,她明白了爱的来之不易,她终于等到了他的回来。(本书又名:黑道男友:来之不易的爱)
  • 花开茉语香:美男坠入琼花帐

    花开茉语香:美男坠入琼花帐

    莫名穿越,竟然成了女尊国中最不受宠的小公主,爹不疼娘不爱也就罢了,奴才也敢狗眼看人低?这双眼睛留着也没用!尊贵公主们组团来找茬?让他们后悔从娘胎里生出来!后宫里训刁奴斗恶姊,朝堂之上指点江山,曾经的受气包公主如今风华绝代!咦咦咦,身边怎么多了一堆颜值高气质好的痴情美男,各个都缠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安顿此心:红尘深处的清凉禅意

    安顿此心:红尘深处的清凉禅意

    本书为作者静心读史品祥的读书笔记。全书以自己的阅历、读书、悟理等为经,以散文、随笔等方式为纬,串联历史、宗教、哲学知识,用传统的道佛智慧,探讨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本来面目,以求安顿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