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85400000027

第27章 屠户(1)

儿子牵着一头牛进门的时候,屠户正在拾掇另一头牛。不同的是,儿子牵着的牛还是鲜活的、完整的、会走路的,而屠户拾掇的牛已经皮是皮、肉是肉、骨是骨了。牛肉堆在一块塑料布上,软塌塌的有些乏气,像城里午睡的女人。下水堆在翻放的牛皮上,坦诚得像刚进城的农民,还冒着傻傻的热气。四个牛蹄子散在一边,各自都失去了方向,和屠户刚来这个县城的时候一样,显得无所适从。牛头靠两只角的支撑戳在地上,一改平日里低眉顺眼的姿态,突然扬起了下巴,跟老庄子上发了点财的马达吾一个德行。牛嘴微张着,喘气的样子,似乎费尽了力气才挣脱了累赘的身体,这会儿又要挣扎着摆脱土地,飞到半空中去。它以为摆脱土地就那样容易。

屠户正蹲在一具巨大的骨架前剔取牛骨上的碎肉。老辈人说,粮食瓤瓤子,骨头皮皮子,是最好的吃头。屠户平日里舍不得吃肉,要吃就吃骨头上剔下的碎肉,他觉得那是最香的肉。有一回,他特意包了一包碎肉,让儿子给班主任老师送去。没想到儿子散学后又提回来了,说是班主任老师不要,班主任老师说他家没有养猫养狗。肉是送给你们老师吃的呀!你咋连话都不会说?屠户抱怨儿子。儿子急了眼说,人家那是骂人的话,说这肉只配喂狗!屠户有些呆愣。他打开食品袋,肉已经变了色,散发出一股臭味。卖是不行了,屠户就煮了,儿子不吃,他一人吃了。味道还是很香。这城里人的口味咋就跟乡下人不一样呢?屠户想不通。儿子才进城几天,口味咋也变了?屠户更想不通。

屠户细心地剔着牛骨上的碎肉。他干这一行只有三年多,还不算专业,但他干得很专心,像从前他在田地里精耕细作一样。他知道,人哄了田,田也会哄人。尽管天旱得挖开个大洞也不会淌下多少水来,种下去的种子有时连苗都不出一棵,但他还是很精细地耕作。他习惯了,干任何事都这样,剔牛骨也这样。他的刀锋所过之处,牛骨显出化石般的光泽,好像是专业的考古家用毛刷掸掉出土文物上的浮土。从没见过天日的牛骨有了一种欣喜。没有皮肉蒙蔽,没有肚肠填充的牛骨架有了特别的张力,显出农民式的骨气来。屠户知道这种骨气存不了多长时间。隔壁马三会把这具骨架买了去,用锤子敲成三四寸长的小截,在滚水里熬煮。藏在牛骨头里的油汁骨髓都会给熬出来,漂浮在汤上面。

马三把这些浮油另出来,盛在碗盆里,冷却凝结后,就成了骨油砣。马三把这些骨油砣拿到集市上卖给乡下人炒菜用。马三过去也是乡下人。这一块住的都是乡下人。撇掉了浮油的牛骨汤则送到火锅店里去,调成上好的汤料。城里聚餐的人们蘸着汤料吃肉吃菜,能吃出一头热汗来。

屠户看着一头牛从乡村里走出来,经他的手变成骨肉分离的一块块,摆在城里人的饭桌上,有时也有些想法。它们以为从乡村走出来,就不再耕地拉车了,还傻不拉叽地高兴呢。谁知它们囫囫囵囵地出来了,只有几个骨油砣回到乡下去。屠户替它们感到有些不值。不过屠户的心里没有悲悯,这倒不是因为屠户没有同情心,不人道、不牛道。他觉得牛和牛不一样。耕地的牛和卖肉的牛不一样。耕地的牛可以把它当成兄弟,当成儿子,它苦累了,人心里就疼惜,它就像家里的一口人。它一旦离开田地走到城里,就不同了。城里的路都是水泥沥青的,牛到哪里去拉犁种地去呢。城里有那么多的车,也不用牛拉车驮东西。城里最多的就是人的嘴,整个城就是一张大嘴。进了城的牛就是一道菜。真主造来的人也好,万物也好,都是有位置的,乱不得。屠户在分解牛的时候,就跟摘菜一样,和种粮食一样,粮食种下去,发芽了、长高了、成熟了,就得割掉,就得铺在场上用石滚子碾压,碾成麦粒、衣子、秸秆。能吃的吃,能烧的烧,能喂牲口的喂牲口。牛也一样,喂肥了,宰了,分割成一块块,分别送进不同的嘴里。粮食也是真主造来的一个物儿,也是有命的,总不能因为它是有命的就不割,不吃了。牛也一样。人要活,还要享受,不吃粮食不吃肉咋行?

儿子的看法则不一样,儿子闻不惯飘在院子里的血腥气,看不惯他身上星星点点的血渍。他能从儿子回家来紧皱着的眉头上看出来。儿子从不让他去开家长会,不让他去见老师同学。他不怪儿子,儿子长大了,要面子。他有一回试探着问儿子,大(父亲)干这个很丢人吧?哪能呢,儿子红了脸慌急地说。他知道儿子的心思,但儿子不说出来,他也就当儿子没有这个想法。儿子长得棱是棱角是角,在班上很有人缘。但儿子从不带同学到家里来。有一回儿子病了,发高烧几天,他想去给儿子请假,儿子不让去。他到公用电话厅去,按儿子说的号码打了电话。没想到第二天,男男女女一大帮就找到家里来。屠户正在开剥一头牛。牛请阿訇宰倒,屠户刚裂开牛的肚皮,牛白生生的肚子刚顶出来,一大帮男男女女的就出现在门口。屠户看到一群花花绿绿的人出现在门口,比看到牛肚子从皮里弹出来要惊诧得多。屠户这会儿看清了,是一群学生。学生们壮了声气问,这是马发财的家吗?马发财是儿子的学名。是屠户亲自给起的。儿子进城上了高中,嫌这名字俗气,改成了马法才,但写法变了,叫到口里还是一样。屠户听到他们提到儿子的名字,连忙站起来,手里提着长刀就到门上去让客。他手里的长刀,他的两只血手,他满身的血渍很显然把那群没见过世面的毛娃娃吓着了,都变了脸色。一个姑娘手里拎着的一大包东西当地掉下来,一瓶罐头滚出老远,一直滚到坦着胸腰的牛身边。那姑娘大叫了一声,粉红衣裙颤得要飞起来。这时候儿子才出来,儿子的脸比高烧最重的时候都红。

等那群人走后,儿子的脸又青了,像经了打脸的事。

那次过后不久,儿子嗫嚅着说,大,咱不能再干点啥嘛,为啥非要宰牛呢?再干啥呢?城里下岗的那么多,好行当能轮到乡里人?屠户有些无奈地说。同学都笑话你了?屠户又小心地问儿子。也不是,宰牛总有些……有些不人道,儿子说。人道牛道的我不懂,我只想着能挣几个钱,供养你上高中,上大学,这是正道。屠户稍有些生气地说。儿子不出声了。

儿子牵着一头牛走进门。屠户看到儿子的身材很高大,尽管儿子的身边有头庞大的黑犍牛衬着,屠户还是觉得儿子长得很高大。屠户的眼里只有儿子没有牛。儿子穿着一身白,白的T恤,白的休闲裤。儿子的打扮就像城里人。屠户就想让儿子打扮得像城里人。他不想让儿子身上有一丁点儿土气,有一丁点儿血渍。有血渍、有土气都在自个儿身上就行了。儿子的脸也黄里透白,像城里人的脸色。这也让屠户看着舒服。不过这脸色在儿子身上,他看着舒服,看真正的城里人的黄白脸,他还是有些纳闷。他有些怪想,城里人血管里要么没有血,要么淌得是黄白的血。屠户总觉得黑红的脸膛叫人可信、看着踏实。

儿子的身影从门洞里一进来,阳光呼啦啦地都照到他的身上。屠户能看到儿子刚长出的唇髭上闪过几丝细碎的光。但儿子的身形却很疲沓,脸色也有些落寞。好像不是他牵着牛,而是牛牵着他。牛其实很顺从,或者可以说很急切地进来,牛缰绳弯成优美的弧线。牛的脸上倒是不悲不喜,它比人要看得开。屠户觉得人有时真不如牛。牛饿了就吃草,乏了就卧倒,套到车辕里就拉车,吆到犁沟里就拉犁,刀架到脖子上也不会哼哼唧唧。人咋过都不满足,穷有穷的烦恼,富有富的泼烦。乡里人往城里跑,以为城里就是天堂;可城里人一个个唉声叹气的,好像比乡里人更苦。屠户有些替儿子担心,他以后真成了城里人,会不会也唉声叹气的呢?眼下,儿子脸上的落寞,屠户能理解,儿子在等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片纸拿不到手里,他心里不踏实。屠户的心里更不踏实,他对儿子的学业比儿子自己都看重。儿子考上了大学,将来分到城里,就是正正当当的城里人。不像自己只能溜在城市的边上,连半个城里人都算不上。

儿子牵着黑犍牛进门时,屠户停了手里的活计,他看够了儿子,才注意黑犍牛。牛头先是在门洞的阴影里,半个身子在门洞外面,逐渐从角到尾扎进阳光里,阳光里的黑犍牛显得更黑了。它显然喝了很多水,肚子鼓起了许多,走动的时候,水波还在肚子里漾动,波纹一直漾到皮毛上,应和着早晨的阳光,粼粼地闪着怪异的光。用那个方子喂牛,牛心里烧得慌,一天得饮三次水,饮的水越多,牛越肯上膘。这是肉店的老黑说的。老黑说的那个方子有点邪乎,屠户有些担心。老黑是城里人,屠户一般不敢相信城里人的话,按老黑的方子做了,屠户心里一直揣着个鬼。不过,这几天黑犍牛上膘很快,也没见有啥不对劲,屠户才觉得自己有些小人心。

黑犍牛完全出现在阳光里时,也许是阳光,也许是院子里的血腥气刺激了它,它突然昂起头来,两支巨大的盘角晃了几晃。黑犍牛的盘角离儿子的后背不远,儿子一点儿也没感觉到,但屠户看到了,屠户的心紧抽了一下。他知道儿子的后背虽然健壮,但绝对挡不住黑犍牛的盘角。如果黑犍牛真的伤害儿子的话,他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但黑犍牛并没有往屠户的心抽紧的方向发展,它很快就低下了头,顺从地随着儿子走到牛棚里。被拴定后,它的大嘴一歪一歪地咀嚼着,显得自得其乐。牛比人会生活,一点草料,它能三番五次地咀嚼、品味。

看到黑犍牛很安静,屠户的心也安然了。他得赶早把牛收拾出来,牛部件要送到各自的地方去。肉要送到老黑的肉店里,骨头送到马三家,牛蹄子、牛头给卖杂碎的周瘸子,牛皮还要拿到早市上去卖掉。屠户指望这头牛挣钱,还有别的人也指望这头牛挣钱。

屠户先蹬着三轮车去送肉。屠户租住的地方在老城,老黑的肉店在新城。中间相隔不到五里路,但却有着天壤之别。新城住的大都是城里人,老城住的全是乡下来的人。城里人原来住在老城,傍清水河而居。后来,城市发展了,老城容纳不下了,就迁了新址。老城人都搬到新城去了,老城只剩了一片瓦砾。好些年没人居住,连老城的名字都没有了,都叫乱渣岗。再后来,乡里人往城里挤,新城挤不进去,就在乱渣岗垒房安顿下来,勉强算是住在城里。看到这种情况,老城原来的居民又来认了自家的地宗,胡乱地压上几间房,出租给乡下人。城里人永远比乡下人会弄钱。屠户住的房子就是肉店老板老黑的。老黑原来也是屠户,后来开了家鲜肉店。乡下来的屠户宰了牛羊,把肉送到他的肉店去,他挣转手钱。牛肉稍一分割包装,价就高了,他比真屠户挣的钱多得多。

去老黑肉店的路屠户已经走了三年了,隔几天就送一趟肉。这条路每天都在变化,到处都是工地,都在建设。今天盖明天拆的,屠户想不明白公家哪来那么多的钱,城里人哪来那么多的钱。这几年县城建建拆拆的,倒越来越有了城市的模样,并且还在不断地膨胀着,像入了夏刚抢上青草吃上饱料的大牲口一样,旧毛一片片地脱掉,新生的皮毛油光光的。一路上的人也多,有坐车的,有骑车的,都匆匆忙忙的,好像前面有金元宝等着他们去拿。人咋一到城里,就不会过日子了,不会过日子,要那么多钱有啥用处。屠户分不清他们哪个是本来的城里人,哪个是农民的儿子进城的。屠户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出来,又要到哪里去。屠户很少到这座小城的其他地方去,城里的岔道比山里的沟岔还多,他怕迷了路。一路上他还看到一些真正的乡下人,他们站在路口上,等着雇主来雇用,像一群待宰的牛羊。屠户多看了他们几眼,就有几个人撵过来,老板老板地叫他,问他有啥可干的活儿,还有几个也围过来。屠户忙紧蹬了几脚,冲出了包围圈。人穷了就下贱,这没办法。

屠户蹬着车到黑家鲜肉店时,肉店刚开门,防盗卷闸门的眼皮已经抬起来了。城里人总是怕偷怕抢,店面上、家门上都装防盗门。他们说是防乡里人,乡里贼多。可屠户在乡里的时候,从没见谁家丢过东西。难道乡里人一进城,就成了贼了,屠户想不通。店里还没有顾客,两个店员在忙着往货架上摆货物,老黑坐在一处高柜台后面,拿着一把牛尾巴蝇刷子甩来甩去的。店里净亮亮的,看不到一只苍蝇,老黑的蝇刷子还是甩动着。屠户知道那是老黑的习惯性动作。老黑过去在市场里面的肉架上卖肉,市场里苍蝇多,每个卖肉的手里都甩着一把牛尾巴刷子。老黑现在有店面了,手里也不提刀子割肉了,但甩牛尾巴刷子的习惯动作却改不掉了。老黑穿着件雪白的大褂,上面没有一点血渍,头上的白帽也雪亮。屠户就有些感慨,同样是卖肉的,城里人就和乡下人不一样。这样一想,屠户真有些自惭形秽。只是老黑的面目不亮净,油亮油黑的,肉也长得不面软,横横道道的,不然还真像个有医术的大夫。

老黑看到屠户到店门口,就喊,提到后面过秤去。屠户就一趟一趟地把牛肉提到店后面的冷藏库里去。老黑家的冷藏库不算大,但放十几头牛还是很宽松的。屠户呆想,要是自个儿能有这样一个冷藏库……念头一闪,屠户就掐掉了,听老黑说,建这样一个冷藏库要几十万呢,自己苦上三辈子怕也攒不下这么多的钱。老黑一个宰牛卖肉的,咋挣下这么些钱。城里人的路数就是宽。

过完秤,屠户拿着条子到前台来算账。老黑先问了一句,儿子的通知书来了吗?一句话问得屠户心里暖暖的,他忙回答,还没呢,脸上也带上十二分的笑。可老黑没有顺着话往下问,忽然转了口气说,拿来。城里人脑子变得快,脸变得快,话也变得快,屠户总是跟不上这种变化,往往显得傻呆。这会儿老黑说“拿来”时,屠户的思想还在儿子的通知书上,以为是说把通知书拿来呢。看到老黑伸着的肉手,屠户才知道是要条子,忙把条子递过去。老黑一手拿了条子,一手按计算器。计算器会说话,是女声,也是城里人说话的声调和口气。老黑按,女声说,屠户觉得他们在密谋着什么。密谋完了,老黑说,除掉五斤肉?屠户连忙说,这头牛还没按那个方子喂哩,从黑犍牛开始才用那个方子的。老黑就斜抬着眼盯着屠户看,老黑手里没了刀子,眼里却有刀子。屠户给看得心里毛了,急急地说,真的这头牛还没喂,我敢赌咒哩。老黑眼光里质疑的光渐渐淡了,他又问,方子灵吗?屠户忙说,灵哩,黑犍牛上膘很快,只是……老黑打断屠户的话说,挣得多了,不要忘了我就行了!哪能呢!哪能呢!屠户忙说。那就好,这回先不除了,从下头牛开始,每头牛五斤肉,你可记清楚了,这是知识产权,知道吗?老黑说着,又鼓捣计算器了,女声又甜甜地说起来。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学原型论

    中国文学原型论

    为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原型理论的专著。作者所提出的中国文学有抒情和叙事两种原型体系等一系列学术观点,至今仍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作者在新的历史视域和理论高度对本书进行了全面修改。
  • 韶年华韵

    韶年华韵

    本书分为人物·雄浑、追忆·洗练、感悟·超诣、寄语·流动四部分,收录有《走进光华的思考者》、《我看见了天使》、《四年的渐变》、《离别的季节》等文章。
  • 云游:徐志摩作品精选

    云游:徐志摩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季羡林美文60篇

    季羡林美文60篇

    《季羡林美文60篇》是专为广大喜爱季老散文的读者们编选的选本。季老的散文具有鲜明的学者散文特质,兼具学者特有的理性思考和对当下现实问题的观照与反思,同时又不乏散文的灵动与语言文字的优美。与以往季老的散文选本有所不同,《季羡林美文60篇》根据季老散文题材的特点,对不同题材进行分类,以便读者朋友们更好地鉴赏与学习。
  • 晚清学人之诗研究

    晚清学人之诗研究

    本书阐释了晚清学人之诗的民族诗学背景、时代特征、群体特征、架构出其思想内容以及学术价值和发展演变脉络。
热门推荐
  • 不灭帝主

    不灭帝主

    纵使轮回无数载,吾也与天地争锋。纵使历尽千难万劫,吾也逆天而上。天道无常,世间混乱。曾经纵横天地的绝世至尊,如今与天地对抗的逆天狂人。谁主沉浮?唯吾独尊!
  • 苏曼殊新传:解读儒文化圈天才人物

    苏曼殊新传:解读儒文化圈天才人物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更名玄瑛。出家,自取法号“曼殊”。原籍广东香山县沥溪乡。父苏杰生有一妻三妾。与大妾何合仙之胞妹何合若私通,生下曼殊。满月,母子被赶出苏家。后因苏家男丁不旺,六岁时又被父亲从日本带回交何合仙抚养。不容于族,屡遭其父之正妻陈氏等欺侮。十一岁大病被扔柴房等死,十二岁被六榕寺赞初大师带走,十三岁随姑母至上海寄养,始学画,并从西班牙人庄湘博士习英文。十五岁随表兄林紫垣赴日本横滨大同中学读书,继入日本陆军学校。归国后在苏州教书。1905年在广东惠州慧龙寺削发为僧。1918年5月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享年三十五岁。临终留下八字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本书作者集成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新史料,鸟瞰曼殊的诗国,追寻其行迹,为读者勾画出一个富于生气的苏曼殊。
  • 梅花女皇

    梅花女皇

    梅花党主席白敬斋的二女儿白薇死了,她的人皮不翼而飞,因为她的人皮上绣刻着梅花党大陆潜伏特务骨干人的名单,只要用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的一种特殊药水涂抹才能出现。这张人皮目前已落入稻春阿菊之手,她是日本帝国之花桥本阿菊的女儿。梅花党副主席黄飞虎的私生女。她虽然掌握白薇的人皮,可是没有药水,药水已被我公安部门控制。稻春阿菊为此绑架了中共第一神探龙飞的女儿龙晓菲。稻春阿菊女扮男装,骗取了泰国归侨樊小哲的爱情,并把她的人皮顶替白薇的人皮迷惑我公安部门。稻春阿菊以炸寺要挟舅舅,从哈尔滨取出两瓶细菌武器,准备于“五一节”在北京百货大楼实施爆炸,让细菌武器祸害于民,引起世界轰动。
  • 李白当记者

    李白当记者

    《李白当记者》,书中收录了《爱情瓜来又瓜去》、《诸葛亮泡吧》、《柳下惠坐怀不乱前传》等作品。
  • 剽窃天下

    剽窃天下

    一个记忆力超群的万金油、百事通一类型的小人物,在另一个3111年的重生者精心调教下重生了,他重生在1960年。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迷茫的年代、一个激进的年代、一个激情迸发的年代……一个头脑中装有N个G现代各行各业知识的人重生在这个年代,他又将掀起一股怎样的波澜呢?金钱,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堆庞大的数字;美女,各种肤色的不同年代的世界顶级美女,让他应接不暇;权利,萨切尔夫人是他的粉丝,叶利青亲自为他开车,普金竟然是他的徒弟,而尼克松、李根之流很多事情更是有求于他……这就够了吗?不够!他还需要一片辽阔的国土和海洋!
  • 活好为自己幸福为别人

    活好为自己幸福为别人

    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这是社会学家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奥搜特洛夫斯基说过:“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人不止是为自己活,人在为自己活的同时,也在为别人活。为自己活,活得快乐、幸福、潇洒、自在固然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这仅仅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
  • 重生之商女未成年

    重生之商女未成年

    因为一次狗血的意外,林雨诺回到了十五岁。十五岁,初三上学期。那个黑暗的冬天。那年,林雨诺情窦初开。却因此害得父母被亲戚嘲笑,辱骂。当一切重新来过,林雨诺发誓,一定要让那些侮辱她家人的人后悔!
  • 上清胎精记解行事诀

    上清胎精记解行事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情不设房

    爱情不设房

    继《蜗居》之后,又一部震颤人心的现实力作。凤凰男方驰和江城女姚倩相爱,结婚时却被姚母以方无房为由阻挠。方驰购入住房,合同却只写自己之名。姚母坚持在房产证上加上女儿之名,才准予结婚。
  • 萌货出没:误惹冷面上司

    萌货出没:误惹冷面上司

    新书已发《秀色可餐:总裁请笑纳》个被伤透心的冷漠男,一个迷迷糊糊的可爱女,一段长辈的渊源,成就了他(她)们一生的姻缘。“逸总,你欺负我好玩吗?”某女囧着一双好看的眉头实在不解。“好玩。”“你·······。”“沐优艾,你躲着我好玩么?”“不好玩。”某男咬牙切齿:“那你躲个什么劲。”某女无辜的瞪大双眸:“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