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3900000017

第17章 致年轻同学的信(3)

怎么改呢?比如河边卵石、树上叶子、豆荚里的豆子,它们天生就是那样的。但它们又可以做成工艺品。做的过程,就要有所选择。选择了还要加工。比如蛋壳做成工艺品,那加工的过程便是创作的过程。你们不约而同选择了高中时期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孩儿来写。

这没什么不妥。这很好。少女如花,少年如诗,青春期的情愫如自谱的一首歌,一吟三叹地唱来,是值得写的事。

但你们是否加工了呢?生活中有些事,原本动人,感人,正如上品的雨花石,那是无须加工的。

但你们经历的那一种青春期的情愫,那一种和女孩儿之间的关系,还不能说是雨花石;而好比蛋壳,须以清漆增加光泽度,须着色,须画上图案,才可成为工艺品。

你们几乎是仅将经历记录了,只不过记录时注意了修辞而已。而那是不够的,还缺细节、情节、典型性格的刻画及典型语言的锤炼。比如你的《小薇》,在第二段,写到“后来我们的感情升温,每次见面,却又不能不背着大人们”云云。无论就经历本身而言,还是就创作加工而言,以上一段文字中,该有着或可以想出多少新的细节、情节和情愫成分啊……写出来了,以后的思念,才有意味。省略了,仅靠对第一面的描写,难以支撑后来那么忧伤缠绵的思念……

好比我在点评你的《小薇》时,举到的“人面桃花”的例子,设若诗人崔护,只见了那农家少女一面,再往,未遇,于是题诗,便决然构不成故事。一定是题诗之后,少女遗憾二次失缘,又有三次前往,少女的父亲当面说:“你害了我女儿了!”--于是奔入门中,才构成故事。小说即使不是项链,也起码是用珠子串成的手镯。见过一个珠子串成的手镯吗?那是戒指,是耳环。一篇正宗的小说,须有恰适其量的情节和细节。

你的《小薇》,在情节和细节之量上,多乎哉?不多也。故不“恰适”也……

以上写给你的话,也是写给同学大家的。

《小薇》的构思,更接近诗。将诗转变为小说,不仅是原有成分的溶解,还须添加新的成分。

因为小说或散文这一类“杯”,是大于诗那一类“杯”的器皿……就以诗词而论吧,让我们来分析李清照因思夫而写的《一剪梅》,词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你和某些同学的写作,往往在“花自飘零水自流”处,便收笔了。或以为是含蓄,或因笔力不逮,文气不能继续下去,所以使人读之,总觉一切不够饱满。看李清照,接下来又佳句迭出。她追求的是饱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仍其意难尽,于是再补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还难尽,于是又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千古名句。

又比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曰:“……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已经“欲说还休”了,还是要继续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就说穷道尽了吗?未也,复加“休休”二字,仍自觉难罢难了,于是再写“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直至最后“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离情别绪,写到此种程度,任谁也不能再多添字了。此时,只有此时,多一字,乃画蛇添足。但少一字、少一句呢?那亦非恰到好处。

或者你们会认为,词牌要求了句数,不写够不成一首词!错矣。凑句数对李清照还不简单容易吗?她可以笔锋一转写开去呀。但她偏不,一句句,一层深过一层,浓过一层,全写的是那一个“情”字!因为她太明白“饱满”的意义了。

诗、词这样,小说散文同样如此。这里有一个“饱满”与“含蓄”,浓淡相宜的问题。对写作有一种误解就是,以为“含蓄”便是“点到为止”,以为“饱满”意味着铺张。不然。

有魅力的含蓄,就是“饱满”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高度凝练后的“饱满”。好比多种维生素合成的维生素片,每日只需一片,足够了。但人不可以每日只服维生素片而不食蔬果。同样道理,含蓄在文学中不能代替“饱满”,那就只能以“史笔”写作了。

先有“饱满”在心,后有含蓄在纸。心中无“饱满”,纸上无含蓄可言。那不叫“含蓄”,是苍白,是缺乏“原材料”。

寥寥数字皆是情,诗句也。

一个情节甚或一个细节,往往足以撑起一篇散文。但小说又不同,往往需二三情节,多个细节。为了“二三”,胸中要预想“五六七”,优选之;为了多个,写前要有更多,反复掂量,留取最想留取的。

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有一块“石子”,便自命一个名,拿出来给人看。这不行。有了那一块,为了将那一块“搭配”得更好看,需再直接或间接地从记忆中、生活中去寻觅。

总而言之,小裴若悟明白了个中道理,今后定会写出极有诗意的散文和小说!

我期待着……

致俞德术同学

德术:

在我心目中,你是我们这个选修班上“背景”相当厚实的一名学子。

“背景”一词,是指你成长的那种家庭环境和农村环境。我绝不崇尚穷困。我是自穷困中长大的,深知穷困对于人类希望快乐的天性是多么冷酷的剥夺。我和你一样,从少年起便担负着很大的家庭责任。我从你身上看到了那一种熟悉的责任感。对父母的,对弟弟妹妹的。你在给我的信中,曾写到你认为自己在尽到那一切责任之前,甚至没有理由和资格谈情说爱,这一点像极了我。我32岁才迟迟结婚。倘我还不结婚,早已超过了结婚年龄的弟弟妹妹,便都将因我而继续推迟婚事。所以你的那一种家庭责任感,我是特别理解的,也特别令我感动。我们选修班的同学,无论男生女生,都是有责任感的。只不过与你所身负的那一份责任感有区别。比如有次我与一名女同学交谈,她说--为了有朝一日回报父母之恩,要求自己必须刻苦学习,希望能获得更高学历,希望由此能在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收入高些,使父母过上较幸福的晚年……

这也是一份责任感啊。也令我很感动。这一份责任感,成为学习动力,进而成为以后实现具体人生愿望之动力,我以为是很符合人类美好本能的。我们的周研同学,有次我和她交谈,才知她是贷款上的学。这是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呀。这种志气当然使我感动,使我钦佩。

从前在中国,在大学,一谈起责任感,便是应为国家怎样,应为民族怎样,应为社会主义怎样。从前和现在,有没有不计小责任--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只心装着某种大责任--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人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有的。他们都是些高尚的可敬的人。比如现在日夜奋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便都是为了大家,为了别人,而不顾小家利益的可敬的高尚的人们。

但依我想来,时代毕竟不同以往了。无论个人的能力多强,也是难以造福全社会的。全社会的文明进步,那是要通过集体的、集团的优势整合的能力来推动的。而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责任感,也许正是通过其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某一集体其他成员的关系逐渐形成的。我不相信一个对至亲者比如父母兄弟姐妹都少有责任感的人,在集体中会对其他成员有什么奉献精神。我更不相信,如果一个人对集团中的其他成员毫无相互责任感和温爱之心,他会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大责任义不容辞的人。当然,个别的事例是有的,我们这里谈的是普遍。上一堂课,坐在我身旁的锦州女孩咳嗽不止,甚至跑了出去,而我们的晨晖同学立刻奔去表示关心。这个细节也使我感动啊,并给我留下深的印象。晨晖的这一举动,使我们选修班这个集体,体现出了一种温暖。几乎你们平时一切良好的表现,只要我看在眼里,心中都会感动,并且由此更爱你们……

德术,在给你的信中,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别人呢?这乃因为,我特别重视一个人有无亲情责任感这一点。从前我们不重视这一点。那是不对的。亲情责任感体现在你身上最为强烈。你与其他同学不同,你不是独生子女,你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你不打算考研了,除了为父母着想,也是为了早日参加工作,能供妹妹上学。毫无疑问,你还有一个愿望,早日用自己的工资为家里盖一间像样的房子!关于你的家乡及你的家,已有同学去过了,我们也从你一切的写作中了解了。我想,我们应感激你通过你的写作,使我们了解了发展中的中国的另一部分现实。它在减少,但还令人遗憾不安地存在着。了解这点,对每一个中国人尤其大学生很重要!因为,你们中如果有人以后有了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能力,那也许将是和大学时期的这些了解有关的。在今天,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肯把自己穷困的家境写出来给人看的。原因不言自明。而你有勇气写出来,并且你写得满纸真情。故,老师对你的特别关注,未尝不包含着敬意。我想,我们大家都会这样相信--倘我们的俞德术稍有能力,是不会拒绝为自己穷困的家乡做一份贡献的。倘他以后成为富人,一定会为家乡盖起小学和中学的。你对自己亲人的责任感,使包含老师在内的我们大家对亲人的责任感,在以后的某一天可能升华为一种更具内涵的责任感。

下边就该谈到你的《父亲》了。

《上海文学》的编辑来信认为,《父亲》不像小说,像散文。而作为散文,又太长。

这位编辑是我的朋友。她说得对不对呢?也不见得全对。因为当年我的《父亲》也差不多是类似的写法,发表后获了全国短篇小说奖。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被视为短篇小说经典的。不以所谓故事来构成,以写人物为初衷,这样的小说,古今中外范本很多。但我这位编辑朋友的话,又有很对的地方。那就是,作为一份刊物,都是分了栏目的。既有小说栏目,也有散文栏目。两个栏目每期并存,对所发作品,自然便会有文本特点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求发在小说栏目的作品,其小说特征应是鲜明的。而以这一点来看《父亲》,它的小说特征,就不如《少年与邮差》、《午夜》和《天意》鲜明。我在谈到《午夜》时,为什么用了“正宗”二字来评说呢?因为它小说之文本特征鲜明。还有你的《少年与邮差》和同江的《天意》,它们之小说文本特征鲜明于何处呢?那就是--不但有情节,而且情节有转折。有转折就有起伏。恕我省略跌宕二字。其实《午夜》是有跌宕的。小说中人物之一驾车撞人了,于是倾家荡产,这是情节;他的朋友在午夜重蹈覆辙,这是同样情节陡然转到了另一个人物身上;作为朋友的人物劝其干脆将伤者轧死,后者起初怕受天谴,但终于那么做了,情节在这个过程中起伏之,跌宕之;又有了后来知道轧死的是自己妻子的情节,以及最后杀了自己朋友再自杀留下一桩谜团重重的疑案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同江的《天意》,也有这一特征。《父亲》,考大学这一件事,构成了情节。第一年落榜,是谓转折;第二年迟迟未收到通知,是谓对转折的进一步铺垫。然而,铺向哪里了呢?如果铺垫出了另一新的情节,那么将有跌宕出现。但没有,一接到入学通知,小说全部起伏的因素,宣告平息。于是只剩下了一家人以及读者对外出的弟弟的思念,结尾弟弟也回来了……

你写的更是生活。但作为小说而言,接到大学通知书,一直到入了大学,到写这一篇小说时为止,弟弟仍杳无音讯,索性以悬念结尾,或便像小说了。小说应“高于生活”这一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小说为了保持其文本的特征,当对生活进行“改造”。“改造”得如何,即创作性也。

我曾讲过,小说是需要技巧和经验的。这是它不同于散文的方面。但我仍认为,《父亲》写得很好。

普遍而言,同学们对小说的文本特点还都不太善于驾驭。这没什么。我以为。谁都不要因此妄自菲薄。大家进步都很快。

若提笔想写时,掂量来掂量去,素材不足以构成小说的话,不必非写小说。

我给你们讲小说,其实主要是培养你们另一种思维方法。而你们不必拿小说难为自己。

你的第二篇作品,应交我看看。你的那一篇《我的初恋情敌是我的弟弟》,我当时曾在课堂上说,没什么值得改的价值。现在想来,武断了。其实也可以改,而且能改好。

它的基本内容无非如此:少年暗恋上了村里一个比自己大几岁的少女。这是人间常态,许多人都有此经历;孰料,自己的弟弟也爱上了那少女。兄弟俩因暗恋相互猜忌、嫉妒,但毕竟是手足,于是还暗中相让,而少女浑然不知……若干年后,少女嫁走了,小村对于兄弟俩更没了美好的色彩……再若干年……嫁作他人妇的少女回村了两次,然已失去当年少女时的水灵,憔悴如中年女人,那是被穷愁的生活改变的。已是大学学子的“我”,应与当年的恋人有短暂接触,那种情形、对话,你自己去想象。

该注意的有几点,第一,她对“我”兄弟二人对她的暗恋,始终浑然不知。正因为这样,成了大学学子的“我”又见她时,她或许会因为已婚了,便完全以长辈的口吻跟“我”说话了吧!第二,弟弟年龄太小,对她的暗恋,当纯粹是儿童式的,半懂不懂,朦朦胧胧,却又因是弟弟,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哥哥什么事都该让着自己。第三,兄弟间的矛盾、冲突、和好以后,仍有一次同时见到她的情形,要写出一方浑然不知,而兄弟俩心照不宣的情况之下,三人间的微妙对话、神情、细节。第四,再见到被生活改变了的她时,弟弟内心的情愫波动,似应强烈于哥哥。我想,结尾应该是这样:长大了的弟弟,独自号啕大哭;而身为大学学子的哥哥,不知如何安慰。村子到那时只剩下了老弱病残,年轻男女都到外地去了……

对你,这次就写这些吧!相信你能改好那一篇……

致杨蒙蒙同学

蒙蒙:

同类推荐
  •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

    朱自清为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他的一生始终昂首挺胸,他是中国人的“脊梁”。他的清廉爱国, 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 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精选朱自清 先生关于读书、做人的佳作,为读者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非凡人 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围绕在她身边的,是当时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最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沈从文、胡适、费正清。 她的一生是掌声与鲜花包围的一生。《林徽因诗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撷取她诗歌的片段,以诗观情,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多彩生活。诗歌的简练与散文的优美相融合,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绝代佳人。
  • 鲁迅精品选

    鲁迅精品选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的文学创作,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可珍视的思想文化经典。继承并认真学习,研究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不断培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必然是大有裨益的。《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鲁迅精品选》收录了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散文集《藤野先生》以及散文诗和部分诗歌、杂文等。希望通过阅读《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鲁迅精品选》能帮助你更透彻地了解鲁迅,开拓阅读视野,获得智慧启迪,提高人文素养。
  • 刺金时代:小时代全记录Ⅱ

    刺金时代:小时代全记录Ⅱ

    本书是电影《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唯一见证书,全书图文结合详细地记录了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郭敬明与主创人员们、演员们的工作状态与交流互动的全况。较已出版的《小时代电影全记录》而言,《刺金时代——小时代电影全记录II》选题更丰富,内容更有趣,叙述形式更具突破性,亦有更多人马助阵其中,将为你解读不一样的《小时代》。
  • 军统特务实录

    军统特务实录

    “ 军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其势力分布渗透到全国各地,乃至驻外领事馆,专门对进步团体、人士从事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秘密活动。虽然它暗杀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在抗日战争中有一定的功绩,但这些功劳也难以掩饰其反人民的本质。
热门推荐
  • 珍惜生命

    珍惜生命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客观之命的著作,主要分为珍惜生命和时空经穴文选这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了: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本义——变化和延续、生命的表现形式和状态、生命的力量、养生的真义等。
  • 顶级杀手异界行

    顶级杀手异界行

    据说明湖上两大武帝级强者大战一个月,最后两位超级强者的最强一击让整个明湖消失在大陆上,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两人的身影。有人自称看到了明湖消失的地方,在安静下来前,电闪雷鸣,两人战斗所在的天空突然撕开了一个口子,那人信誓旦旦的称从那个口子里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人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因为两位当事人都没有再出现过,只是那惊天的一战和那被称为传说的留言在真武大陆四处流传,直到很久很久以后……
  • 帝国的荣耀

    帝国的荣耀

    新书发布了,仙侠类的,书名《如是观》,很文艺范吧,嘿嘿!书号:3268745。下面是新书的简介:文艺范简介: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很文艺范简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好吧,回到现实,普通的简介:一个叫陆压的家伙,修仙求道的故事。
  • 古马:种玉为月

    古马:种玉为月

    对于“青春”的定义,如果我们不准备深文周纳,做一种不说倒还明白越说越糊涂的无效劳动的话,那么,它的最简明的定义应该是:“只有一次,不再回来。”而中年写作或知识分子写作,从其表征来看,其含义也许更接近罗兰·巴尔特所说的秋天写作状态,即写作者的心情在累累果实与迟暮秋风之间,在已逝事物之间,在深信与质疑之间,在关于责任的关系神话和关于自由的个人神话之间,在词与物的广泛联系和精微考究的幽独行文之间转换不已。
  • 闺宁

    闺宁

    谢姝宁死了。同幼子一道死在了阳春三月里。可眼一睁,她却回到了随母初次入京之时。天上白茫茫,路上雪皑皑,年幼的她被前世郁郁而终的母亲,和早夭的兄长一左一右护在中间。身下马车摇摇晃晃,正载着他们往她昔日噩梦驶去……
  • 鬼影重重

    鬼影重重

    我叫张凡宇,故事是发生在我刚进大学的那会儿。当时,正好是接手了一个活动,要去图书馆拍一些照片来用。但是在寝室将那照片拿出来看的时候,我当时差点没有吓的晕过去。照片上,只有着一个皮头散发,身着白色衣服,头发将整个脸都遮住了的女子,女子的舌头朝着外面伸着,双手朝着前方,似乎在抓什么一般!之后发生的一系列灵异事件,亦是与这些照片相关。照片上的女人,到底是谁?为何对我纠缠不休?
  • Grandfather'  s Chair

    Grandfather' s Chai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总裁追妻,小鬼来帮忙

    总裁追妻,小鬼来帮忙

    他大雪之中,用一亿买下她,给了她一个妻子的名分。又帮她将所有背叛她的人统统踩在脚下。她心中感激,又走投无路,一狠心真就嫁给了他。婚后一个月,她挂着面条泪,哭的撕心裂肺,“季司辰,我后悔嫁给你了!你离了八次婚,我整天斗小三还不算,还要斗鬼!这个季太太,谁愿当谁当!”他将她挤在墙上,俯视着她,笑的狡诈。“来不及了季太太,你肚子里带着我的娃儿,哪里也不准去。”
  • 暴君的冷宫皇后

    暴君的冷宫皇后

    “你的命是本王的,本王什么时候想要,你就得给!”久久等不到回答,转身一看,这该死的女人,竟然当着他的面就这么睡着了?!……“你就是靠这张绝美的脸诱惑男人的吧。”他在看她,眼眸似刃,破空而来,似冰化雪,叫人心生寒意。
  • 恶夫

    恶夫

    激情的缠绵得到的不是爱,竟是摧残。只是痛也消魂。被天秦王朝的皇帝郝连纣接回宫,她才知道自己竟是他捧在手心疼宠的小公主郝连蝶伊。深情缱绻后,蝶儿忘记被背叛的痛,毅然跟随令狐骜离开王宫,离开疼爱她的父王,却不料……涅盘重生后的郝连蝶伊,化身为妖,魅惑众生,从此天下不太平!(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