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13000000005

第5章 静静的绝望(1)

在西藏生活过的人,没有人会忘记西藏。最近这几年我时常走在路上,最初我总是期待遇到一些“故事”,渐渐地,我发现所有的偶遇都是故事,当我看到的越多,我越能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

佛陀在世的2500年前的印度摩揭陀国,女性只是作为附属物存在。佛陀的继母摩诃波阇波提想要成为出家人,佛陀回绝了三次:不!连问都不必问!

佛陀的堂弟阿难尊者问佛陀:“女性是否具有神圣生活并获得解脱的能力?”

佛陀回答:“她们当然具备这样的能力。”

尊者问道:“那么,你为什么阻碍她们出家?”

佛陀说:“好吧,就让她们出家吧。”

于是,佛陀开创了比丘尼制度。这也是佛陀唯一确实改变心意的记录。

密宗传到西藏,有很多女性修行,留下确切的记载却不多。相传有一位女上师,藏名是玛奇克·卓巴夷·加莫,梵文叫希达拉尼。根据经典记载,她活了500年,她是惹琼巴的上师,惹琼巴是米拉日巴的大弟子之一。传说惹琼巴在印度时,有人告知他将会在一周之内死去,他非常惊慌:“我该怎么办?”

有人建议他去见这位女性,因为她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长寿佛修法。

于是,惹琼巴去见她。

她问:“你能不能保持一周的清醒?”

他回答:“能!”

于是,她为他灌顶并传授了修法。

她又问:“你想活多长时间?”

他说:“我想和我的上师米拉日巴活得一样久。”

她说:“好,那你会和你的上师一样活到81岁。”

果然惹琼巴在81岁圆寂了。

其实,活到81岁并不特别神奇,我更好奇的是这位活了500年的女上师,最后是如何圆寂的。

我去山南地区洛扎的色乡,寺院的喇嘛告诉我,米拉日巴是噶举派也就是白教的第二代祖师,他的上师是玛尔巴大译师,山上的卓沃隆寺是玛尔巴大译师建造的,也是噶举派的祖寺,山下的是米拉日巴大师为了赎罪一个人修建的赛卡古托寺。可是在藏学大家王尧先生的著述里,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确实是噶举派的祖师,但他们都是在家人,他们没有出家,更没有建过寺院。

一半是传说,一半是理性,我选择都相信。

我在卓沃隆寺见到了白玛仁波切。他是四川甘孜的活佛,在家乡完成一个闭关修行之后,来到卓沃隆寺朝拜,卓沃隆寺自然早已成为废墟,于是,他发愿重修寺院。

我第一次去卓沃隆寺时,大殿等主体建筑都已经修好了,白玛仁波切刚刚完成了12年的闭关,他带着我们看了寺院,还让我们去了他的“家”。“家”里居然有一位藏族女子,她梳着很多细小的辫子,头顶着绿松石和大块的蜜蜡,她见到有人来了马上出去了,过了一会,她把头探进来看,藏式的布帘子搭在她的肩上,她的眼睛又大又亮。过了一会儿又有两个小男孩跑进来。一个喇嘛说:她是活佛的空行母,小男孩是他们的孩子。

空行母,或者密妃,都是与高僧一同修行或共同生活的女人。

我是第一次知道出家人还能有女人。

第二次再到这个寺院,白玛仁波切又去闭关修行了,两年前见到的略大的小男生,长发垂腰,穿着僧衣坐在大殿里诵经。在寺院外面见到年轻的姑娘白达,我问她从哪里来,她说从拉萨来,可她不是来朝佛的,而是要回娘家,白玛活佛就是她爸。他们一共有11个兄弟姐妹,女人们已经出嫁,男子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出家为僧。

一位时常闭关修行的仁波切,大约50岁的年纪,生有11个孩子。我想说空行母功力很强,可又不知道这么说是否会冒犯他。

拉萨周边有好几个比丘尼寺。拉萨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米穷日寺的尼姑,在山顶上修行;曲桑日追的尼姑,在深山沟里放牧;朗古寺的尼姑,在佛堂里喝酒;唯有仓姑寺的尼姑,既有佛法的修行,又过世俗的生活。

以前贵族和商人会把女儿送到仓姑寺出家,这里不仅条件优裕,风流的故事也时常流传。有一首歌会让人对仓姑寺浮想联翩:“白天念经声不止,夜晚敲门声不断。”

我是看了旺久多吉先生写的他母亲和父亲的故事,才对仓姑寺和尼姑的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旺久多吉先生的母亲以前就是仓姑寺的尼姑,在认识他父亲之前已经还俗,还俗在西藏的准确概念是指僧侣有男女之欢,但不一定要离开寺院。一群仓姑寺的尼姑到一个贵族家里看藏戏,大贵族一眼看了他的母亲,径直抱走,就此还俗。然后又有一个大贵族喜欢她,大贵族的太太提着剪刀追赶,因为她的光头没头发,就扬言要剪掉她的鼻子,她只好躲到了色拉寺边上的帕帮卡寺,就在这里遇到了他父亲。他父亲是德木寺的活佛,为了娶他母亲,甚至坚定地奉还了比丘戒,因为按教规,比丘要娶妻,首先要向自己的上师奉还比丘戒。这位前仓姑寺的尼姑,不仅结婚生子,精通玩麻将,还能用从大贵族夫人那里赢来的钱做生意,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从印度和尼泊尔进口货物,批发给拉萨的零售商,又从西藏带着产品到印度出售。

除了他的父亲,他的母亲还和另外一位仁波切也生了孩子。我看了只觉得神奇,旺久多吉先生也问过晚年的父亲为什么对母亲如此包容,德木活佛说,一是要本着佛教的“无我”的态度,也不是说没有什么是“我”的,包括妻子和儿子;二是他比她大;三是他看出她不是一般的女人,可能是空行母“夏萨康卓”的化身。

可是旺久多吉先生说,他体会到的是父亲对母亲深深的爱。

我去过很多次仓姑寺,自从我看过这个故事,总觉得仓姑寺很不真实,看哪个阿尼啦,都会想到“故事”。现在仓姑寺的阿尼啦们,早晚念经,切白菜做包子,烧奶茶。一半是世俗的商业社会,一半是纯净的精神世界。

因为去的多了,有的尼姑彼此面熟,见面一笑算是打招呼,在人不多的下午,忙碌的阿尼啦闲下来也会打打闹闹,活跃的会一边干活一边高声歌唱。有一次,一个阿尼啦用黑碳给另外一个画上了大胡子,被画的阿尼啦一脸端庄,立刻以手托腮扮作男青年。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灵魂的构造者。身体是圣殿,在大殿里面,用自己的方式崇敬自己的神,即使时常走出大殿,可是她还是有自己的圣殿和敬仰的神。而且,她们已经选择了住在理想中真实的圣殿里,她们正在实践一种现实而刻苦的生活,同时正在学习用心智从这里解救出来,当她们解脱,她们也会对自己充满敬意。

我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个姑娘,一个执意要出家为尼,一个要受父母之命出嫁。出嫁的姑娘成了亲,想要出家的姑娘最终如愿出家,和同样是比丘尼的婶婶一起穿过雪山去朝圣。这个姑娘似乎天生就一张沉静喜悦的面容,忧伤与欢喜,都有度。

这样的面容我在藏区遇到过不少。王挺是一个虔诚的藏传佛教信仰者,虽然时常嘿嘿狂笑,对着从小长大的朋友怒骂时不那么像一个虔诚修行的人。他每年都进藏拍摄,以前还拍一些风光和旅行,后来就只是拍出家人,征得他们的同意,为这些偶遇的人留下影像。他带我去拍过一个年轻的比丘尼,她只有20岁,居然是内蒙古的汉族人,用“居然”也许并不合适,因为从元代开始,萨迦派的八思巴成为帝师,藏传佛教已深为内蒙古地区所接受,我在西安的广仁寺和一位蒙古族的喇嘛聊天,他说寺院里还有几位喇嘛同样是内蒙古人,都能读藏文的经书,轮流去拉萨的哲蚌寺学习过。

这位蒙古的姑娘的藏族名字也叫卓玛,父母就信仰藏传佛教,她的二哥在她之前出家做了喇嘛,而她从小就认定要出家为尼。那时,我在拉萨已经生活了将近3年,之前也经常去,可是我对宗教一直保持着距离,认为超越了热情到达狂热阶段的情感,都需要谨慎。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出家呢?当然,你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我确定的发问真诚而谦逊。

她说:“离苦得乐。”

最近,王挺说卓玛正在一个尼姑寺里修行,曾委托她的亲戚告诉他,不再与任何结缘的朋友联络,一心止语学佛。

现在我不想再问她任何问题了,我们毕竟是不同境界的人。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这是庄子理想中达到至乐的人。这是心灵自由的人,真正的圣人,能够纯然快乐,超越了普通事物的界限,还超越了我与世界、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的界限。超越了“我”,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

同类推荐
  • 导游业务

    导游业务

    《导游业务》本书共分五篇:自我认知篇、规范服务篇、服务技能篇、危机应变篇、个性服务篇。重视技能和实务,可作为高等学在困税管理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导游员的参考用书。
  • 致我们挥霍在路上的青春

    致我们挥霍在路上的青春

    十多来年,她一直是个标准的好学生,从不早退、旷课,不会泄愤地撕掉课本和参考书,没有抱头痛哭的散伙饭,甚至没有谈过轰轰烈烈又不靠谱的恋爱……有的,只是无聊到写不出一页故事的青春。毕业季,她终于独自一人,背上背包,踏上了旅途。是的,不旅行,不冒险,空有青春有何用?作者就是想通过自己实际的行动,告诉年轻的读者“解脱之后,堕落之前,青春要冒泡。”
  • 台湾,你一定要去

    台湾,你一定要去

    一本书,缩短了两岸之间的距离!一种情怀,展开了关于台湾的娓娓讲述!一次记录,打开了一个让世界了解台湾的绝佳视角!台湾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铸就了她独特的魅力,也锤炼出一种多元交融的气质。作为一个在大陆生活二十余年、移民加拿大20年、游历过世界多地的海外华人,作者有幸随家人在台湾居住一年,得以充裕的时间行走于台湾的山水、城市之间,饱览名胜古迹,领略人文风情,并以其客观、独特、深远、广阔的视角以及朴实、平和、凝练、饱含深情的笔触,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行走台湾、游历台湾的美好记忆,以娓娓道来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台湾的感人故事。
  • 一生要快读的中外地理

    一生要快读的中外地理

    本书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重要名胜、主要城市、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 大洋洲:澳大利亚(世界我知道)

    大洋洲:澳大利亚(世界我知道)

    本书内容丰富、文笔活泼、信息完整。它全面地反映了澳大利亚的风光与民俗。
热门推荐
  • 异世王魂:阴阳召唤师

    异世王魂:阴阳召唤师

    四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穿越至异世,成为四个同一时间降临人间的婴儿,天空中四颗明亮的星同时坠落,是福还是祸?宿命的纠缠是生还是亡,一切从这里开始······
  • 愿相携

    愿相携

    带着记忆轮回,她本想从此过着平凡古代女子的生活。满月礼上,父亲赐名,钱锦鸾。一个名字,注定她不能平凡。她怎样与明朝第一个大宦官斡旋?怎样改变“损一目,折一股”命运?PS:女主穿越到明朝成了朱祁镇的老婆钱皇后,我是因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既敬佩钱皇后对朱祁镇的情深又感伤她的境遇,所以决定写文,改变她在文中的命运,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点安慰。求收藏哦,这个只需要大家轻轻的点击一下就好了,谢各位啦!收藏收藏,吼吼!!!
  • 绝色医女:废材小毒妃

    绝色医女:废材小毒妃

    好好的在做任务,却不想狗血的穿越了!“欣喜”的接受废材体质后,却不料被某渣男缠住了,踹也踹不走,那就让他跟着吧,当个丫鬟使也不错。呐,某国的太子为啥要追着不放!小女子和你无仇无怨,千万别再跟着小女子了啦!没想到,大陆上竟有如此妖艳的男子,啧啧啧,听说还是什么什么尊来着的,等等……某尊想干嘛……啊喂!别,别靠太近,男女授受不亲!某尊邪笑:“小颜儿,想跑,貌似跑不掉了呢……”然后……就这么无缘无故的被吃了?!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 替嫁,盛宠第一王妃

    替嫁,盛宠第一王妃

    夏的完结文:《金牌嫡女,逃嫁太子妃》http://novel.hongxiu.com/a/892265/*她是现代孤儿,一朝穿越下嫁与三王爷。侧妃次次陷害,逼她以命相赌换取休书。「明月,我来带你离开。」性命垂危时,男子如神邸一样降临,向她伸出命运之手。在世人眼里,他是诡异的王爷。而在她眼里,他却是此生唯一的信仰。他宠她,不顾旁人眼光宠上了天,令她卑微小心的爱上。原以为,只要足够时间,终有一天可以跟上他的脚步,直至后来才明白:他们之间这份爱虽然倾城,但从一开始就注定夭折。*当皇位之争落幕,当许下誓言落空。她方知,死才是他给予的最终归宿。悬崖上,一把利剑终是冰冷穿透身子,白衫被鲜血染红。「你是世上最温柔之人,亦是最残忍之人,我努力了这么久,一直以为是懂你的,可到如今才发现,我从来不曾进过你的心底......陌上尘,我们至死不见!」她用匕首划伤容颜,用手毁去双眼,转身朝着崖下决绝一跳。来世,我不求荣华富贵,不求事业有成,甚至不求婚姻美满......但求,再也不会与你相遇。*【皇甫御】:一段幼时记忆情牵多年,殊不知自己一直苦苦寻觅的缘分早已从身边悄然走过。【陌上尘】:淡漠看着世间生死因果,奈何那个故去的女子竟成为用尽一生也走不出的魔障。【花千夜】:三千年花开他修得人形,三千年花落他修得情根,却在她回首那一刹沉沦芳华。
  • 弥沙塞五分戒本

    弥沙塞五分戒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皮影也疯狂

    皮影也疯狂

    我这是走了什么霉运?去博物馆看个皮影展品,竟然让西游里的唐僧师徒复活了。不过还好,它们成了我的小弟,就是太不让人省心...孙悟空喜欢深更半夜出去做‘神偷’猪八戒成天钻研色情书刊,研究泡妞技巧。沙和尚总认为自己最帅的。至于唐僧嘛,他清清嗓子:“昂理由...”注:萝莉俺给各位看官说明一下。本书是东方玄幻热血打斗升级类的,并非纯搞笑,甚至还有一些落俗套的情节,不喜者误入呀。您别光顾着看,赏一个收藏吧。
  • 追捕,猎爱之令

    追捕,猎爱之令

    为将妹妹复活,不死之王久朗殇终于踏上了寻找前世恋人的旅途。帝星学院中,危机重重,她是蓝颖优?莎莉叶?还是特蕾西?突破重重迷雾之后,她最终找回的,是失去已久的亲情,还是至死追随的深爱?伊始的十三纯血贵族终于归位,七虹光破出神殿,主神回归,迎来最终的决战!而当最深爱的人为自己付出生命,黑姬樱又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救赎?最后的最后,迷雾终究散开……
  • 仙鬼志异

    仙鬼志异

    剑起星崩,刀落仇泯!一个从小生活在小村落的猎人,突有一日杀来一批剑修,种种恩怨由此展开。自古仗义每多屠狗辈,一两清风二三朋友,刀剑锋芒起,气冲三界外!
  •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本书共分为四册,内容包括:《黄帝内经》说起;脏腑决定病理变化;透过症状看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把握中年健康;平安度过智慧的人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