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08100000007

第7章 悲催宋时代,时势定谁胜(6)

“皇统和议”后,宋、金持续了10多年的战争就此彻底停歇——金朝内虽然不断有人主张战争,但金兀术始终坚持“南北和好”政策,反对轻易南伐,金、宋边界长达20年无战事,这对双方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金兀术去世后,金国再未出现如他一般文韬武略兼备之人才。

老梁论成败

长篇评书《岳飞传》里面说金兀术是被牛皋气死的,说岳飞死后牛皋和金兀术打仗,把金兀术打下马来然后牛皋骑在了金兀术的身上,把金兀术给活活气死了。其实历史上的金兀术是寿终正寝的。

可以说,金兀术是当时金朝最强的谋臣,没有了他,岳飞便有可能不死;没有了他,整个南宋的历史都有可能改写。但其对南宋后期的稳定也有不可磨灭之贡献——若非他大力推行,南宋长达20年的稳定便不可能实现。而其“好兵忍杀,乐祸贪残”的历史形象之所以会形成,完全是因为汉民族对异族英雄的异化。

而金兀术形象的异化,也使我们不得不去注意史间人物的脸谱化。在看到一些脸谱化的人物时,我们一定要想到一点:一个人不可能坏到极致,也不可能好到极致。人性永远是最复杂的东西,唯有多方面审视,才有可能发现真相。

忠臣不遇良主,功高盖世成罪过

两宋时期的人物,有大奸臣,有昏君,当然,也有大英雄。可是一提到两宋时期的大英雄,很多人脑海中只有岳飞这么一个形象,而其他的如吴玠、韩世忠一类同样抗金有功的大将,人们仿佛没什么印象。

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岳飞和韩世忠、吴玠这些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最后死在了风波亭,留下了千古遗憾;而另外两人虽然功劳不比岳飞小,最后却得到了善终。这个是中国英雄的一个悲哀——结局越悲惨,越容易让人记住。历史上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英雄,都有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结局。

主有二心,欲做忠臣而不得

岳飞的一生非常传奇,而他离奇的死亡也将其传奇的一生推向了极致。关于岳飞的死因,众说纷纭,民间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

传统说法是非常脸谱化的,说秦桧一心卖国求荣,一心想和金国议和,把大好的河山拱手让给金国。可岳飞是主战派,主张强硬对金。一个卖国,一个爱国,两人水火不容之下,秦桧恨岳飞入骨,并花言巧语蒙骗宋高宗赵构,说岳飞要造反,于是这昏聩的高宗便容许秦桧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杀了。

在这一民间流传的版本中,岳飞是直性子,宋高宗是傻子,秦桧是坏蛋——他是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将这一说法放入历史中,它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宋高宗并非傻子。他有见识也有胆略,绝非秦桧三言两语便可哄骗的蠢货。秦桧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现实当中,一个领导敢力排众议,把一个人缘不好的下属提起来,他肯定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人,知道这个人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该怎么用。所以,宋高宗不可能像传说里说的,成了秦桧手中的一块泥,他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既然秦桧不是主谋,答案显而易见——是宋高宗一手策划了杀害岳飞的阴谋。而事实在演变之后,变成秦桧是主谋,完全是因为皇权作祟。封建时代对帝王的推崇,不允许世人评论高宗。高宗退位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将秦桧彻底打倒,而后人又将其钉在了奸臣耻辱柱上。

宋高宗为何非杀岳飞不可?关键在于,岳飞不仅功高盖主,而且其政治主张与宋高宗完全两极化。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宋高宗有心理问题——个人性能力的衰退,很可能会导致他对阳刚气十足的抗金将领岳飞嫉妒非常——岳飞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更是上天赐予南宋的救星,是南宋统一中原的希望所在,他因在疆场屡屡得胜,而成了国人心目中的超级英雄,这种反差也使这个已成为“半个太监”的帝王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此时,赵构不仅自卑、敏感、矫情,而且还狠毒、女性化。依据于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赵构杀害岳飞,与其扭曲的心态有关。

宋高宗必须害死岳飞的另一个理由是,他想规避风险——岳飞造反的风险。按理说,岳飞对大宋一片忠心,其背后“精忠报国”四个字赫然,怎么可能造反?但宋高宗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不需要将才,需要奴才。他有一番不一样的经历。他曾被自己的父亲送给金国当人质,好不容易当了皇帝,但岳家军此时“直捣黄龙府”。若他救回了徽宗、钦宗二帝怎么办?眼下,国内出色军团迭出——岳家军、韩家军、杨家军、张家军、刘家军……他们灭了大金国,功高权重,难保没有人要谋反?皇帝赵构肯定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权衡来权衡去,只有签订“和议”最保险。

在现实中,我们也有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你的上级担心你的能力太强,锋芒太露,担心有一天你会取代他的位置,于是对你横加阻挠,为你设置种种障碍,不让你表现,不让你建功立业——这种心态严重的话就会形成病态。宋高宗很可能就已经在机能缺陷的情况下陷入了病态。

宋高宗看世界的角度与常人是不同的。他偶然成帝王,而岳飞却是民众拥戴的超级英雄——他有机会反。历数各朝造反者,其造反时机成熟往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当前的皇上,大伙儿对他的工作成果不满意;第二,造反者在朝中有同盟,有同样有地位的同党支持他、呼应他;第三,此人在民间有威望;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手中有兵权。

如果把这几个条件放在岳飞身上,我们会发现,这些外在条件岳飞全都具备。这种具备对宋高宗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威胁。更可怕的是,宋高宗渐渐发现,岳飞的忠心不是对自己一个人,而是对整个大宋的——统治者最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将才,岳飞整日嚷嚷着要“迎回二圣”,若他手下的岳家军真的“直捣黄龙府”,救回了徽宗、钦宗怎么办?别忘了,这赵构可是代理皇帝——帝王之位本轮不着他,有了靖康之难,老爹与大哥被掳走了,他才当上了皇帝。后期大宋虽然偏安江南,但他好歹也是个正经的皇帝,比全盛时期当个九王爷可好多了。

所以宋高宗最怕的不是江北的失地收不回来,他最怕的是时光倒流——没有靖康之难,他就不是皇帝了。万一宋军真的打回汴梁,逼金国把宋钦宗、宋徽宗还回来,按照中国的孝道,宋高宗就得拱手把皇位还给大哥,这才合乎礼节。

岳飞倒好,他丝毫不顾忌皇帝的感受,一心想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虽然后来徽宗死了,可钦宗还活着呢!宋高宗难免会想——岳飞如此积极,仅仅是因为他忠于钦宗的大宋,而非我高宗的大宋!他权衡来权衡去,只有签订“和议”最保险。尽管偏安一隅,尽管要用大量财物进贡金国,但这皇位始终是自己的,臣子手下没有威胁到自己皇位的重兵,这天下自然就太平了。而此时金兀术又说要杀了岳飞表示诚意,那自己当然奉行!

于是,便有了十二道金牌追回岳飞;于是便有了秦桧的“莫须有”;于是便有了岳飞那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选择——理想比效忠更重要

岳飞是忠臣,他“收复失地”的追求也非常伟大,但他的追求与皇帝的意愿背道而驰,其结果只能是个人命运成为悲剧。

有人说,岳飞不会察言观色,不会看领导脸色,没有政治头脑,才导致被害死。实际上这种解读太简单粗暴,岳飞绝不是不知道领导想什么,相反,他一清二楚。我们从岳飞的奋斗史可以轻易地发现,岳飞看人相当准,他对人的判断力非常精确。比如说,岳飞在从军期间跳过很多次槽,他能敏感地判断他的上司到底想要什么。

开始他听说河北安抚使张所到处招揽英雄抗金,便毅然跑去投奔,后来张所作为主战派被打压、被贬官,王彦成了岳飞的上司。岳飞一眼便看出王彦胆小,在他手底下成不了大事,于是当机立断,擅离职守,带着自己的兵马,私自跑到开封,投奔另一个主战派宗泽。

那时宗泽已近70岁,不久后就死了。岳飞的上司变成了杜充。岳飞很快又发现,这杜充是个怕死鬼,没有追求,于是又当机立断想方设法,和皇帝宋高宗取得联系。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杜充果然不靠谱,投降金国了。

所以,岳飞在识人上非常有能力,就因为他看人准,知道领导是什么心思,才跳了好几次槽,而其目的就是为了找寻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共事。岳飞这么聪明,宋高宗那点儿自私自利的小心思他肯定全知道。但这种小心思与他的追求相背离——他追求的是收复失地,让整个汉民族摆脱“靖康之耻”,而不是让某一个帝王享乐。这种大追求与帝王的小追求“南辕北辙”,而岳飞则选择了在高宗面前揣着明白装糊涂。

宋高宗不止一次找借口阻止他北伐,借口无非是粮草不够、兵力不足、时机不成熟等原因。其实谁都看出来了,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皇帝只是递个话儿、表个态,那意思是——我不想让你北伐,别去了!

结果岳飞视而不见,把那些困难一一克服了——粮草和兵力不需要您担心,您就放心地等着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宋高宗当然知道岳飞有这本事,但他不敢让岳飞出兵——他害怕岳飞救回两帝!于是,便找了个借口硬是将岳飞拦了下来。结果没想到,1140年5月,金国撕毁合约主动杀了过来。

这下岳飞倒是有了用武之地。这次自卫反击战他率领岳家军一口气杀到了开封。也正是在此时,高宗的十二道金牌连连下达,让他撤兵。

岳飞之死,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追求和皇帝根本就不在一条道儿上。岳飞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追求,没有让步,最后惨死在皇帝手里。这种解读,相对于小说里过分脸谱化的形象,更接近历史真实。而这种选择其实也是岳飞的命运使然——不管在位的是高宗,抑或是徽宗,他都会选择忠于自己的理想。前期连续地跳槽、后期不断地邀战,都是此类忠诚的对应。

也恰恰是这种忠诚,导致了一代英雄的千古奇冤。

悲剧英雄:功高盖世难走中庸之道

大英雄为什么都结局悲惨?能够成为大英雄的人一般都本事不小。中国有句话叫“不遭人嫉是庸才”,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没人嫉妒的人是没本事的”,也可以理解成“有本事的人太容易遭人嫉恨”,所以,这些大英雄一身的本事,反成了他们悲惨结局的导火索。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讲究的是中庸之道。老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当所有人都奉行这个处世原则的时候,突然跳出来个凡事都想冒尖的人,那么,此人必然“站得高,摔得狠”。这不仅仅是领袖的期望,同时也是观众们的期望。这可真是太真实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为他人的出色叫好。

岳飞最后冤死,就是因为他的本事太大了,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最后连皇帝赵构都对他忌惮。一旦这种局面形成,他成为众矢之的便是一种必然。其他人想要在皇帝面前有所作为,只需要走“打倒岳飞”这一捷径即可。

历史上很多英雄最后结局凄惨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战国时期赵国的英雄李牧便是代表人物。李牧个人的军事才能绝对不下于岳飞,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让农耕文明战胜游牧文明的人。他的对手是匈奴人。

战国时期赵国(今河北省境内)往北,即是匈奴铁骑常出没的地方。当时匈奴皆骑兵,赵兵根本不是对手,而朝中只有李牧有克敌之法。赵王请其领军对抗匈奴,可李牧却推说自己有病,坚决不愿。

李牧有自己的打算——他怕自己领兵之后,赵王干预他的指挥。一般有真本事的人都喜欢“以端换权”,即起初端着,直到帝王真正放权,才接受任命。当时,赵国国内深受匈奴之害,赵王好说歹说,终于将李牧说动了。李牧出山以后,马上向赵王提条件——在朝您是主,我听您的;行军打仗您听我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李牧其实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将军。他领军多年,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带兵观。在他眼中,对即是对,错即是错,领军就是打仗,在朝就是听命,并不存在灰色地带。这样的人一般下场都不会太好——无他,国人“中庸之道”那可是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信它、奉它,总不会错。而纯粹的人,却对这种折中文化最为不齿。

也恰恰是这种不齿给李牧惹来了杀身之祸。赵王的本意是将匈奴赶出赵地,不让他们扰民即可,而李牧的目标却是全歼匈奴,将匈奴打得不敢再到赵地来。李牧的诱敌深入一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的名篇。

他给匈奴人设下了一计——在到了前线之后先是闭门不出,匈奴人怎么骂他也不开门,还装得唯唯诺诺的胆小样子,使匈奴人轻视他。过了一段时间,他看时机成熟了,便让前线的百姓出去放羊,引诱匈奴兵来抢羊。此计一出,匈奴兵果然上当——匈奴单于亲率10万大军来抢羊。这一次,李牧先派出一支部队跟匈奴兵打,然后大败而归,丢盔弃甲,把1000多百姓还有好几千头羊都留给了匈奴兵。

随后,匈奴单于立即乘胜追击——他率领10万大军就奔赵国境内杀过去了。没想到,李牧使的就是“诱敌深入”的法子——待匈奴兵大军杀到,李牧马上组成了合围之势,把匈奴兵包了“饺子”,10万匈奴骑兵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仗下来,匈奴元气大伤,几十年间再不敢进犯赵国。李牧为赵立下奇功,赵王对其重重加赏。可秦灭六国时打到赵国,赵王任李牧为大将军,依然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法,请其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但这一次,李牧同样遇到了战国版的“金兀术”王翦,秦王手下大将王翦自知李牧不除,赵国难灭;但他也非常清楚李牧领军之法,更知道赵王本身不是那种大度的人——这赵王早就对李牧这种“君命不受”有所猜忌了。

接下来,王翦派了几个细作到赵国散布谣言,说李牧要造反。这谣言让那些嫉妒李牧之功的大臣听到以后,自然是大肆渲染。赵王本身就不是挺李派,再加上架不住满朝文武的劝说,于是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将其斩之。

李牧一死,赵国再无抗秦大将——不到3个月,秦军便破了赵。

袁崇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像李牧、岳飞这样的大英雄尽管是被自己的领导给处死了,但起码人民群众还是支持他们的。

有一个大英雄比他们惨多了,他死了之后被当众凌迟,割下来的肉被满城的百姓抢着吃了,而他做的事恰恰是要保护这满城的百姓。这个大英雄就是明朝的袁崇焕。

袁崇焕和岳飞、李牧不同,他不是个武将,而是个文人。现在看袁崇焕的画像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文质彬彬的人能打败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些久经沙场的军事奇才。

同类推荐
  • 坑爹三国

    坑爹三国

    混吃等死形富二代陶商穿越了,变成了徐州牧陶谦的大儿子。“爹啊,我错了,我不小心杀人了!他儿子叫曹操!”(陶谦吐血中!)“爹啊,我错了,我背着您娶了一个女子,抢的吕布的!”(陶谦持续吐血中!)“爹您辛苦了为大汉鞠躬尽瘁,孩儿却不能为爹分忧。““恩?”陶谦一愣,难道自家的逆子转型了?不禁欣慰“你能有这样的孝心爹就算再苦再累也值得了!”。“爹您退位让贤给刘使君吧!这样您就不累了。“逆子,逆子啊!”陶谦愤怒得咆哮道。“什么嘛!”陶商满不在乎的走出了房间,他看着手中刚刚系统给的黄金圣衣,诸葛连弩,火药制作,不由叹了一个气,坑爹也是一个技术活啊。我们的口号就是坑天坑地坑队友,败屋败田败老爹。
  • 大明枭臣

    大明枭臣

    他与皇帝生死之交,兄弟相称。他扫灭群雄,收拾旧山河。他出将入相,权倾天下。他逼宫让位,废立皇帝。当朝枭臣,旷世名臣,毁誉随它去!创建国朝崭新制度,奠定万世强盛基业!QQ群517747522
  •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明末资本家

    明末资本家

    叶思文穿越到明末成为一个富二代,作为一个有志青年,说没野心是骗人的。他和一位美女开办了一家专门从事海外贸易的公司,货殖四方,开矿设厂。组建一家雇佣兵公司,和外国佬争殖民地,进行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搭上皇帝的线,入朝做官,成为红顶商人。既然条件允许,不弄个三妻四妾怎么行?温婉贤淑的表妹、强势的合作伙伴、火辣的女海盗、先皇的遗孀、知名的风尘女子、豪放的白种人公主、一代皇后大玉儿什么的,都将会是他的目标。抽空建了一个读者QQ群,群名:虎威镖局,群号:205725746,欢迎大家加入讨论。
  •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这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焚书坑儒》千百年来,各代学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焚书坑儒》将各代学者的不同观点汇总起来详加介绍,可视为一种学术上的总结。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焚书坑儒》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对一些学者的相同观点和相反观点兼收并蓄。不同学者手中掌握的材料,有的重复,有的有出入,有的截然相反,但都言之有据,值得重视。
热门推荐
  • 武踏天途

    武踏天途

    一个从天才跌落到废材的少年,为了加入荣誉,为了爷爷的重望,为了突破,少年出家闯荡历经风风雨雨,看少年如何站在星河大陆的巅峰
  • 奈何腹黑遇妖孽

    奈何腹黑遇妖孽

    天朝三十七年,大宦官九千岁横行,残害忠良,残暴无度,后来更有传说九千岁豢养小倌。这一年,又一个传说的人物出现在皇都,颜倾言人称颜七少,在皇都这个繁华商贾权贵满地的地方开启了一个属于他的传奇,腹黑公子颜七少遭遇邪教妖女逼婚,身重媚药,遇上重伤九千岁,“原来是九千岁呀,看样子九千岁要归去了”媚眼如丝的七少看着自己身下脸色苍白的九千岁。“七少,需要本尊帮忙吧,放心本尊会满足你的。”九千岁邪魅一笑。寂静的竹林传来七少的咒骂:“该死的妖人!”本以为他是他结果却是她。从此腹黑七少与妖孽九千岁步上了争斗不休的生活。预知事件如何开始与发展,请耐心观看。
  • 影子内阁

    影子内阁

    影子内阁,似有似无的神秘组织,它的存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它的建立只为保卫龙族血脉。不过,蔷薇山庄的段氏兄弟是否能席卷天下、重振威严而荣登九五仍不可知。一场波澜壮阔的争霸似乎又要开始,不,是已经开始了。东方巨龙低声吟唱远古歌谣,你能否听到?
  • 剑掌乾坤

    剑掌乾坤

    少年自蓬莱而出,欲与五洲之天才试比高。少年自卑微而来,步步惊心一步错则魂散。少年自带剑而战,剑挑无极大能谁与争锋。少年自含笑而立,浩瀚苍宇唯吾剑掌乾坤。
  • 异界冒险纪

    异界冒险纪

    他原本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因为病魔缠身进入异界。带着前世的记忆,从出生就异于常人,拥有前世记忆的他阵法自学成才,从一个小小的村落走向了繁华的阵法世界,他修炼的资质平平,却以刁钻,奇特的阵法走向了修炼的最高峰。他有仇必报,却总是成君子之美。他资质平平,却总有美人作伴。看他如何走开这一段奇幻冒险的旅程。
  • EXO蝶恋花

    EXO蝶恋花

    '黄雨馨,难道在你眼里,我还没有这个男人重要是吗?回答我啊!!!”地上的女孩无声的哭泣着,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 用数据说话

    用数据说话

    这是一本角度新颖、实践性强的企业管理书。从大数据时代的视野出发,结合生动的企业管理案例,针对数量化管理思维、数量化管理工具与方法、对人的数量化管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数量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此,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完整、高效、可操作性强的良性管理体制,使管理者学会用数据说话、具备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从而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及时规避风险、高效复制成功经验,实现企业的国际化与员工的职业化,让企业在这个数据大爆炸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全书角度新颖别致,语言深入浅出。
  • 超级护卫

    超级护卫

    逃是不可能了,只有战斗才有生机。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挥“闪电勾拳”之威力,十秒之内,打倒了最为嚣张的三人。其余人见他如此强悍,不敢妄动。他,中国武警退役,纯真、正义,屡遭无情打击。吉人天佑。
  • 重生之庶女当道

    重生之庶女当道

    三天三夜的狠虐折磨后,她被休下堂,身无分文,凭着仅存的力气爬回家族,却看见满身是伤死不瞑目的娘亲,三姑六婆鄙夷的眼神,嘲讽的口吻,大笑的表情,顷刻间,仇恨成骨。“我若不死,必定卷土归来!”抱着娘亲冰冷的尸体,仰天长誓狂风肆虐暴雨淋漓中,她踉跄的倒下,疾驰而来的马车将她席卷一捞。
  •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本书以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状况为中心,分别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东亚地区交流”、“近代西洋殖民主义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关系变化”、“冷战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交流”三个专题,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中日学者跨学科的讨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