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9400000010

第10章 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

2003年2月16日,93岁的张兆和躺在病床上,有人拿着那个为她写过“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这样美丽的文字,与她共度了55年生命的男人的照片给她看。

“你认识他吗?”

她说:“好像见过。”然后她又说:“我肯定认识。”

但那时,她已说不出他的名字。

就在那个春天,她阖然长逝。

1906年2月,留日学生姚洪业、孙镜清回到中国。他们四处奔走,募集经费,筹办了“中国公学”。

1906年4月10日,中国公学在上海正式开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之一,孙中山、宋教仁、蔡元培曾任董事。

1929年9月,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沈从文由徐志摩介绍,受聘到中国公学,主讲现代文学选修课。

像沈从文这样一个从湘西大山里走出来,只有一张小学文凭,从军队退伍之后,只身闯荡上海,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会被聘为大学的讲师,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胡适,近代新文学运动的发起者,他看中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沈从文的才华。

1929年9月,是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

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写好了教案,还提前置备了新衣裳。为了不迟到,他还特意花了8块钱包了一辆黄包车去学校,而此次讲课的报酬,只有6块钱!

由于当时的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小有名气,当天慕名来听课的学生早已挤满了教室。

一走进教室,看着下面坐得满满当当的人,沈从文吓了一跳,本来准备好的开场白,突然卡壳了。2分钟过去了,他没能开口;5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10分钟!此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在讲台前面,有

一位刚从预科升入大学部一年级的女生,名叫张兆和,见沈从文如此狼狈,她也不敢抬头看他。漫长的10分钟静静地过去了,沈从文终于抬起头来说道:你们来了这么多人,我要哭了。学生们笑了,张兆和也笑了,他们用善意和宽容的笑声,打消了他的惊惶。

张兆和当时在中国公学英语系读书,沈从文在国文系教学,因为沈从文的名声很大,张兆和经常来旁听。

张兆和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她的父亲张冀牖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挚友,并在当地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当时的苏州城,流传着“苏州城四朵奇葩”之说,说的就是张家的四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这四位多才多艺的名门闺秀。

张兆和当年18岁,皮肤有点黑,活泼俏丽,被仰慕和追求她的男生称为“黑牡丹”。兆和顽皮地把一封封求爱信编成“青蛙1号”、“青蛙2号”

张家四姐妹,前左起:允和、元和;后左起:充和、兆和。

留存起来,一个都不理睬。

但是有一天,她收到一封信的时候,却愣住了。

这封信,竟然是她的老师沈从文写的。

为了向张兆和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不善言辞的沈从文拿起了笔。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学,情书这种古老的传情方式,在校园内盛行。从1929年12月开始,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几百封情书。

几乎每天都要写好几封信:

“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同另外一些人要好,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服侍我,却愿意自己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我说我很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你不会像帝皇,一个月亮可不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不拘听到任何人赞美,不拘这赞美如何不得体,如何不恰当,它不拒绝这些从心中涌出的呐喊。你是我的月亮,你能听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用各样声音,各样言语,向你说出各样的感想,而这感想却因为你的存在,如一个光明,照耀到我的生活里而起的。”

“我不仅爱你的灵魂,也爱你的肉体。”

情书写好以后,沈从文让一个好友代为传递。这位好友出于好奇,每次在送达情书之前,都要先拜读一下。“这个情书才叫真正的情书,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好的情书。”这位好友由衷地说。

每天收到几封情书的张兆和也十分焦急,一方面,她是倾慕沈从文的,不然,她不会作为一个英语系的学生,经常到中文系去听沈从文的课,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学生啊,老师对学生的这种追求该怎么接受呢?更何况,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还那么大。

在沈从文执著的追求下,张兆和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想到校长胡适,于是有一天,她拿着情书去了胡适的家。张兆和说:你看!他是我的老师呢!写这样的信给我算什么样子?她想不到的是,原以为校长会为自己主持正义,谁知道他根本不站在自己这边。胡适竟然这么回答他:沈从文没有结婚,他向你追求那是正当的事情,你同意不同意当然你有你的自由。

这个话,张兆和听了已经是出乎她意料之外,没想到胡适还接着说:你的父亲跟我是同乡,我也认得他,你要不要我去跟你的父亲讲一讲?张兆和气得不得了,拿了信就走。

但其实呢,她心里,已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了。与胡适会面之后的几天里,张兆和又收到了沈从文的情书。这一封信,竟长达6页。

正是这封长信,深深地影响了张兆和,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看了他这信,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我总像是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但他这不顾一切的爱,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离开这世界以前,在我心灵有一天知觉的时候,我总会记着,记着这世上有一个人,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他为了我,舍弃了安定的生活而去在伤心中刻苦自己。”

1932年7月,张兆和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苏州。沈从文决定亲自来苏州看望张兆和,并向张家提亲。盛夏的中午,没有一丝风,阳光晃眼,街上极少行人。沈从文在烈日下匆匆赶路,他来到苏州九如巷的张家大院门前,敲开了张家的大门。门房拉开门,看着这位陌生的人。他说,他想见张家的三小姐。看门人说:“三小姐不在家。”

听到张兆和不在,站在阳光下的沈从文有些失望。这时,张家二小姐允和从门口路过,她一眼就认出来,这位年轻人是当时文坛上小有名气的作家沈从文。张家二小姐上前说:沈先生,请进屋来坐,三妹到图书馆看书去了。沈从文不知所措,过了好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我走吧。然后,他留下了自己的旅馆地址,转身走了。

沈从文回到旅馆,正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听到了两声轻轻的叩门声,打开门一看,门口站着的正是他苦苦等待的张兆和。

沈从文在苏州停留了一周,每天一早就来到张家,直到深夜才离开。在这期间,张兆和终于接受了沈从文的感情,长达3年的情书追求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但是生性腼腆的沈从文却没有当面向张兆和的父亲提亲。7天后,沈从文返回青岛,才写信给二姐张允和,让她去征询父亲对这桩婚事的意见。张兆和的父亲思想开明,在张兆和的婚事上,他自然不会强加干涉。在得到父亲的明确意见后,张允和来到邮局,给沈从文发了一份电报。那封电报的内容,就一个字:“允”。允,就是张允和的允,一个意思是表示父亲允许了,另外一个意思呢,是她的名字。一个字的电报发出去了,张允和却觉得不放心,她担心沈从文看不懂,就给沈从文发去了另一份电报:“乡下人,来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园举行了婚礼。他们没有正规的仪式,新房也十分简陋寒酸。

婚后,张兆和随沈从文去了青岛,在新婚的甜蜜时光里,沈从文创作了著名的《边城》,小说里“黑而俏丽”的翠翠,就是以张兆和为原型写的。

有一年,沈从文回湘西探望生病的母亲,在路上,他又为张兆和写了许多情书,张兆和也给他回了信,这些信里,他叫她“三三”,而她叫他“二哥”,后来汇集出版了,书名叫《湘行书简》。

在《湘行书简》里,他们用简单的语言写着绵绵的思念:

张兆和:“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

沈从文:“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都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3年后,抗战爆发了。

1938年,沈从文离开了北京,去了西南联大任教,张兆和留在北京照顾孩子。

面对现实困窘的生活,再美的诗也会褪下颜色。

分离的日子,他仍然和她通着信,这时的书信后来汇编成了《飘零书简》,然而,《飘零书简》早已不复当年的《湘行书简》。在张兆和的信里,柴米油盐的琐事成了写信的主题。

由于他们两个人都不是善于理财的人,没有什么积蓄,分居两地,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于是,她开始在信里说沈从文不知节俭,“打肿了脸装胖子”,“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

而沈从文这时候开始对张兆和的感情,充满了疑虑与猜疑,因为张兆和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北京去和他团聚,但是她并没有。他由此怀疑张兆和不爱他。

沈从文似乎一直很自卑,而张兆和,从来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她好像一直都没有真正地理解过他。在沈从文声名大作时,张兆和经常看他的文章,不经他同意就动笔修改他的语法,一度让沈从文不敢让她看自己的文章。沈从文深爱着她,但是他一直感到沉重的压力,“一看到妻子的目光,总是显得慌张而满心戒备”。

沈从文患上了忧郁症,他去清华园疗养了两个月。这两个月,张兆和没有去陪他,也没有去探望过他。

同类推荐
  • 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互联网行业、通讯行业、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和创业者的必读书!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却是一位从大学辍学的80后。一个沉默寡言、言行举止都令人琢磨不透的“社交障碍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网络帝国的王者》是一本全方位解密Facebook商业秘密及马克·扎克伯格成功幕后的书,看他怎样实现从0到百亿元的疯狂。
  • 北洋总管段祺瑞

    北洋总管段祺瑞

    段祺瑞品质高尚,爱国有心,同时又倾心权术,迷信武力。一生毁誉参半。段祺瑞在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誉,即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抵制袁世凯称帝。他曾多次组阁,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
  • 胡雪岩那些事儿

    胡雪岩那些事儿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发迹,成为名满天下巨商富贾;慈禧太后赏其红珊瑚顶戴与黄马褂,红顶商人名扬天下。 “白话历史”的写作手法颠覆了原来死板、索然无味的历史人物。 不爱红妆爱历史,80后美女作家杨秋丽,为您奉上一道全新历史美餐。
  • 一代兵圣:韩信

    一代兵圣: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一代兵圣:韩信》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一代兵圣韩信传奇的一生。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一)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热门推荐
  • 凌异高校

    凌异高校

    一枚傻乎乎的学生妹肖沁瑶被老妈逼得转学到一个奇怪的学校,又接二连三的遇到了她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装神弄鬼的假道士被真鬼吓到大小便失禁,还有一群拿命来玩的人……………欲知后事如何,你猜啊→315932285……←
  • 天下明风

    天下明风

    离奇的改变,永远的千秋万世,莱克星顿枪声是否会打响大明朝。大明版甲午大海战大明朝铁甲舰起步稍晚他是否还可以屹立世界中日大海战谁是最后强者。有大明朝的两次世界大战明朝军舰真正永不沉没。二战加入大明结果如何明帝国和日本共抵美国是何意........敬请期待
  • 梨花满地零落成雪

    梨花满地零落成雪

    是什么驱使她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是谁带给她快乐又给予她刺骨的痛?一切都是因为他,她一直深爱的那个他。"锦逸,你可愿意一生一世一双人?只有我一人是你的妻子,不再纳妾?"池旻看着他的眼睛问道。欧阳锦逸却没有给她她所想要的那个答案。玉器店,与冉笃铭偶然的邂逅;林中,欧阳羽飞那久违的心动;池旻你到底欠了多少人的情债?无数次的宫斗,池旻,你累吗?梨花树下,定下终生,池旻,你后悔了吗?
  • 谋倾天下,郡主追夫记

    谋倾天下,郡主追夫记

    第一次看到他时,她是安阳王府里最受宠的嫡小姐,他是开国将军府里最让世人夸赞的大少爷。看到他的第一眼,她就知道,这一辈子,这个少年走不出她的心了。然而,世事无常,十年后,她还是安阳王府里最受宠的嫡小姐,但是他已经成了谋逆叛反的罪臣之后,被流放西北。顾呈胤:“郡主身份高贵,顾某实在不能娶……”安阳:“顾呈胤,你娶也得娶,不娶也得娶,不然……不然,本郡主今天就强抢民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魔逆:许你倾城

    神魔逆:许你倾城

    她不过是一介孤女,没爹没妈,没名没姓。世人皆知她冰冷狂傲,却不知她只是冷暖自知。一个扑朔迷离的梦,一段遗失的记忆。没有惊鸿的相遇,没有刻骨的柔情,他来到她身边,安静隽永,邪魅妖娆,从此,她生命里全部的光景,都因他而辉煌光亮。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霄。一曲绝唱,一番逃亡,是乱世的劫,还是幸福的终章……
  • 圣尊战神

    圣尊战神

    天地六道,以唯我独尊。是男人,就要战得这天地,是霸主,就要霸得这一方我现在弱,但是将来我还会弱吗,世界主宰之道,我来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新书来了,求点击,推荐
  • 《修仙记》

    《修仙记》

    自古道:“仙道茫茫,人道苍苍,自上古神魔创世之后,仙魔之争一直未曾止歇。玄黄世界,宗派林立,修炼之法万千,唯一目标便是追求天地大道,寻求天地力量之极致。
  • 中华鬼神

    中华鬼神

    历代统治者建造了用来举行国家级祭祀神灵仪的场所,如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日坛、月坛等建筑;而广大乡间则是“村村各有庙,户户都有神”,中国神的队伍庞大可想而知。
  • 大明铁匠铺

    大明铁匠铺

    强力推荐铅球的新书:《情隐》书号2345273
  • 孔子大智慧(全集)

    孔子大智慧(全集)

    以《论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亚洲共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由此可以看出,以《论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已经波及到亚洲其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论语》里,当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始终都有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