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58000000047

第47章 曾国藩与《曾国藩家书》:百科全书式的家教杰作(2)

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非凡看重的。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这种治学态度便是他笃于实践、勤恳踏实的实务精神的体现,更是他教育后代为人处世、治学为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4)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自觉,这也是儒家的优秀传统。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曾国藩。他是很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当时之旧中国,一再发出建立机器局、派遣留学生等倡议,主张学习西洋科学技术,这种主张在顽固保守、故步自封的晚清统治者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将会受到朝野个方面的排挤和打击。而他不顾个人成败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亲自参与,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而这种勇气就源于他对“治国、平天下”始终有强烈追求的理想人格。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们爱国主义思想的铸就。在这方面,他儿子曾纪泽就是一个典范,为收复新疆伊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清朝政府外交史上的唯一胜利。

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曾氏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并且勤做笔记,就是到他官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做的功课,如此勤奋地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以儒学为核心融会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

2曾氏家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

(1)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

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曾国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2)“孝友”是德教的首要任务

“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尊重孝道就是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贯倡导的传统风尚。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又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儒家把“孝悌之义”作为德教的基础内容,是为了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教育目标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社会理想。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

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只要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3)修身目的是达“天德”

历来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天德”者即“性也”,这源自《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而荀子在《劝学》中云:“变化代兴,谓之天德。”认为“天德”乃天体运转生生相息之特性。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认为“天德”意为自然宇宙之规律。只有对自己处事谨慎、严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才能达到顺乎天地宇宙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至高境界。明代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说:“刚健中正纯粹,天德也。”两者的阐释着眼予以“天”为本体,强调人之一切行为要顺应天性;而后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人”为本体,强调要达到“刚健中正纯粹”的理想境界之人性。后学多将以上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而达到这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严格的修身养性的,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

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他在同治十年三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盂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他建议学习古代圣哲贤人,他们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

关于修身之道,曾氏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慎独则心安”。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在儒家学说中,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养生首在养心,最大的快乐在于心情的愉悦。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将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

“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曾国藩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厉。

日课第三条就是告诉儿子们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曾氏是固守儒学“仁”的基本理念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仁”又是主体内在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曰:“为仁由己”,“吾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而崇高的道德价值,因此在儒学范畴内,“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这是儒家建立起来的那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起点和基石。“仁”在曾氏的家教思想体系中被转化为:对父母的爱,即为“孝”;对兄长的爱,即为“悌”;对他人的爱,即为善;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即为“忠”。

“习劳则神钦”则是来自墨家“节俭、节用”的教育思想。在曾氏看来,能够俭约自持者,才可谓君子。他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以此来告诫儿子无论聪明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他还告诫家人,生活要“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

(4)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

在教育儿子做学问方面,曾国藩可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导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古以来,谦虚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本色,曾氏也如此。他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这是曾氏最想要告诉儿子的治学之道。曾氏虽满腹经纶,但他非常谦虚,每每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学时,从无吹嘘自夸之辞,总是说到自己的不足。如一封家书所说:“余所作古文,黎莼斋钞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钞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

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当其弟弟来信向他请教有关读书事项时,他回信说:“说到此处,兄不胜悔恨,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如此谦虚谨慎,这不正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吗?

(5)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与我们现在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同义语,本意说的是一种处世办事的态度。曾氏认为这也是养生之道,抱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和忧虑,顺其自然,心境平和,就可以健康长寿,这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还告示儿子可借山水花草来怡养身心,看重大自然对人身心的陶冶作用,这与他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在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里,人是自由安闲、无拘无束的,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样就可以使心灵免受来自外界的一切痛苦和烦恼的煎熬和折磨,人自然就会身心愉快,延年益寿。

3曾氏家教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亲情日渐淡漠、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曾氏家教思想还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1)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人性的善良为首要目标

曾氏家教思想非常重视指向“德”的人才培养。他认为,首先要教会子女如何做人。中国有句古话:“先成人,后成才”,说的就是这一道理。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应该成为教育始终如一的信仰,要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要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里,“人”的意义指向应是“人本思想”中的“人”,教育思想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那么,教育的第一目标应是指向“德”这一教育内容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才”,把“德”忽视了,这就是本末倒置,因而造成很多负面效果。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滑坡,高校内出现很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如作为云南大学生命工程科学系的学生马加爵竟漠视生命,连续杀死同学多名,真是令人震撼,又令人深思。

曾氏家教还重视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虽然在当时来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我们只要剔除这一在当时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时代烙印,吸取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就能把这种跨越时代、跨越阶级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宝贵传统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其发扬光大。现代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取向,他们的为人处事、思维方式都是“个人主义”色彩的,心胸狭隘自私,看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容不得半点批评。可想而知,这类孩子长大后是不会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什么贡献的。因此我们要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成分,这有助于纠正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2)曾氏家教思想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本源力量

建设文明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社会要文明,必然要求组成社会的成员是文明的。这就离不开一个文明的家庭氛围的塑造和培养,因为人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家庭是每个人的教育启蒙之地,也是每个人终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在文明社会、文明人与文明家庭这三种处于不同层次的“文明生态圈”中,家庭文明应是社会文明的本源。因此,家庭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源代码”,而家庭文明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家庭教育便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源代码”,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

曾氏家教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曾国藩以他自己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和超人的聪明对其子女们进行谆谆教诲。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衰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闻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它给我们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发。

现代很多从事学校教学的教育理论者人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无形中人为地缩小了“教育”这一名词的概念内涵,学校成为培育人才的一个“孤岛”。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迅速成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

因此,我们当代教育应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使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助推中国教育质量迅速提升。

(3)曾氏家教思想揭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自然万物的生长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养料供给,教育也需要得到丰富“养料”的滋养。那么,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便是当代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营养丰富的“养料”。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精化的聪明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且他非常善于总结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这些信条与经验,无不反映出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它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曾氏对社会人生之独特思考的结晶。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就使曾家世代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曾氏家教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续,这也给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示。

时下校园里的学生,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们,非常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缺少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和浸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传统文化思想土壤很贫瘠,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很脆弱。因此,在疯狂追求物质效益的现代社会,极易造成人的心理失衡,校园里自杀、他杀事件屡屡发生,整体道德水平下降,一些与大学生身份极不相当的言行随处可见,尊师之风每况愈下,难怪不少有识之士在强烈呼吁“传统人文思想的回归”。

同类推荐
  • 天下对联奇趣妙

    天下对联奇趣妙

    本书着笔于对联形式与内涵的剖析,从感情色彩上点燃它奇、趣、妙的光环和亮点。书中各呈纷披的对联,奇在令人拍案的工巧立意与构思,趣在读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内涵特色,妙在别致、脱俗和独特技巧的运用,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读者可从中赏析其奇、其趣、其妙,领略对联艺术的真谛与精华。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 古今骗术揭秘·江湖骗局

    古今骗术揭秘·江湖骗局

    骗是中国古代一些不法之徒操执的一门职业,它是旧社会的一个毒瘤。在漫长的年月里,骗术发展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那些旧社会的陋习毒瘤进行了清除。这些骗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一时销声灭迹了。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又沉渣泛起,骗子又露出头,有的善良的人不小心就被骗上当。可如果从被骗的手法上看,比起旧社会来,骗术并没有发展多少,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古今骗术揭秘(古代卷)》作者对照新旧社会的骗局,来对骗术的传承来个揭露,以使读者尽量少受骗上当。
  • 人来视往

    人来视往

    沈德新,1971年3月生于中国景德镇,百年老字号程协泰窑的第四代继承人,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的本土派研究人,著有《人来视往》等。《人来视往》,作者沈德新随笔集。
  • 无中生有:中国人的诬陷往事

    无中生有:中国人的诬陷往事

    本书之对历史做一番研究,以求找到破解诬陷的秘籍,让天下所有的诬陷者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处藏身,无所施展其技。
热门推荐
  • 忧郁的科尔沁草原

    忧郁的科尔沁草原

    本书分为10部分:国都、飞向宇宙、生命高原、怀念大海、草原、东北这片土地、关中、丝路访古、仰望雪峰、塞纳河上的夜宴。内容包括:卢瓦尔河谷的城堡、在法国的田野上、塞纳河上的夜宴、海边的谈话、贝多芬雕像、帕塔亚景观等。
  • 魏晋风月传

    魏晋风月传

    【起点女生网三组B班签约作品】广陵声绝,秦时旧楼汉宫阙。汉宫阙,多情空恨,满城风月。闲池亭阁忆离别,红豆抛洒孤灯灭。孤灯灭,几点寒鸦,数声鶗鴂。注:魏晋红楼、闲适、侠义故事,不关风月......
  • 断弦:一曲离歌诉锦殇

    断弦:一曲离歌诉锦殇

    一曲离歌诉锦殇。银临,慕寒,双笙,小曲儿,河图,排骨教主……总有你喜爱的古风歌手。牵丝戏,不老梦,狐言,上邪,参商,扬州一日游……一曲古风歌曲便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 作物群落育种学

    作物群落育种学

    野生植物是自生自灭的一类植物,它有着自己的进化历程。栽培植物是人工培育、管理和繁殖的一类植物,也就是广义的作物。作物一词是由日`本转借而来,广义的作物包括农作物、园艺作物(蔬菜作物、药用作物、花卉作物、果树作物)和林作物等所有栽培植物;狭义的作物仅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绿肥饲料作物,也就是在农村中常说的“庄稼”。
  • 第一倾城女王

    第一倾城女王

    “哥哥!"一道撕心裂肺的喊声划破天空,拥有紫发的少女跪在地上。从这一刻开始,她与他再无感情......重生!带着前世的记忆,带着前世的仇恨,带着前世的能力,她,如女王般重生了。‘顺吾者昌,逆吾者亡!’带着带着这一句话的信仰,见神弑神,见魔弑魔!直到遇见了他,一直的伪装,一直的防备,一直的强大全部放下了。因为当第一眼看到他时,她就爱上了他......
  • 烈爱情深

    烈爱情深

    女佣几乎连看也没看她一眼,那神情,不像是女佣,倒是高傲的公主。“跟我到沐室,少爷有洁僻,最好把自己洗干净一点,否则,会不高兴的。”女佣的冷言冷语,让李雪儿极度的反感。
  • 中外生物故事

    中外生物故事

    吴伟丽编著的《中外生物故事》通过新颖独特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学缜密的态度,将生物界最经典的精彩神秘故事一一呈现,让广大青少年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们的目标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优秀的读物和广阔的阅读空间,鼓励他们养成“快乐阅读、自主阅读、健康阅读”的好习惯,并借此建立起青少年与课外阅读的桥梁,为他们铺设一条书香四溢的成长之路,让阅读成为孩子们一生的享受。
  • 前妻,跟我回家

    前妻,跟我回家

    结婚整整一年,除了报纸上漫天飞的花边新闻,她从来都没有见过那个法律上身为她丈夫的男人。第二年,他父母急着抱孙子,所以他才第一次回家……而她,一次次的努力想要走进他的心,却是一次次的被冷嘲热讽,拒之门外。原来火热的心,也终于因此而熄灭。
  • 大宋恶少

    大宋恶少

    穿越者,是一直徘徊在牛A和牛C之间的存在!我是恶少我怕谁!宋江、田虎、王庆、方腊……统统靠边站!
  • 暴暴魔女之魔舞倾城

    暴暴魔女之魔舞倾城

    她说,我注定不在此处停留,你的追逐又是何苦?他说,我遇见你,追逐你,是我此生之最幸。她说,三生烟火,不过一世迷离,有缘无份是结局。他说,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你,只因为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