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袁绍南下
听了孙逸凡的话,众农夫只觉得兴奋莫名。他们辛苦劳作不过也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什么“天下大乱,为国效力”那都是虚的。只要战乱没有波及到他们的村庄,影响到他们现在的生活,从小在小乡村里长大的农民们永远不会去主动关注什么国家大事。
但是无论再小的村庄,只要还是在大汉朝境内,那就要交税。汉末三国时期,混乱的局势不仅成就了不少能人智士的声名,也包庇了许多的贪官污吏,使得民间多的是苛捐杂税。
如果能够免除家中的一切税务,并且按月发放薪俸的话,这对眼前的这群在三国里的小人物来说,无疑是一种天大的幸福了。
站在最前面的徐老神情亢奋,好半响才勉强按耐住激动的心情,开口向孙逸凡确认到:“大人,您说的是真的吗?真的能够免除我等家中的一切税务?”
“在下言出必践,绝不反悔。”孙逸凡信心满满做出了保证。
众人闻言不禁齐齐发生了一阵低呼,显然直到现在他们才真正相信了孙逸凡的话,个个激动不已。
见到众人的表情,孙逸凡知道,虽然锦衣卫在请人的过程中给了对方不小的惊吓,但是在免税的诱惑下,众人心甘情愿留下来那是已经成为了定局。
不多时,众人总算恢复了冷静后,徐老不禁又皱起了眉头,道:“请问大人,我等将来要在那个农······农务司里要干些什么?”刚才众人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结果现在才发现到头来自己根本没有听清楚自己要干些什么事。
“现在不急。如今春耕已过,农务司虽然建立,还不能够马上投入运转。倒是如今在下有几个问题请教。”接着孙逸凡就把他所知道的几种例如玉米,番薯之类的多产农作物的样子详细地描述给了在场的农民们知道。
这些农作物产量高,方便照料。如果能够找到,并推广出去,那将使得整个江东的粮食产量都得到大大的提高。他的军事经济实力也会得到极大地提升。不过这些植物大多源自于美洲大陆。它们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孙逸凡不知道,最大的可能是在大航海之后,由欧洲传入中国。
孙逸凡虽然知道现在在中国境内很可能找不到这些农作物,但是却还是抱着一丝念想。希望这些三国的农夫们可能在某个荒郊野林里见到过相似的植物。那么一旦将它们推广开来种植,他就可以算是在三国开了一个最大的外挂,从此纵横天下,不要再担心后勤保障了。
但是孙逸凡最后还是失望了。他先先后后描述了好几遍,众人依旧茫然不知所以。显然来到古代,想要作弊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孙逸凡最终只能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七月,北方两大霸主,袁绍与曹操之间的一场决战,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时候了。
袁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称帝淮南,但只是过了两年半的时间,就搞得资实空虚、内外交困、众叛亲离,在走投无路之际,他曾“慷慨”地表示愿意把帝号让给袁绍。早就已经心怀异志的袁绍看了袁术的来信虽然不敢向外大肆声张,在心里面却是求之不得的。
他指使主簿耿苞为自己当皇帝寻找根据,耿苞见有机会成为从龙功臣,便迫不及待想要抱紧袁绍的大腿,暗地里对他说:“赤德已衰,袁氏乃黄帝后裔,理应顺天意、从人心。”这几句话其实是借用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五德终始说解释汉朝是所谓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黄帝就是土德,而袁家为黄帝的后代,所以袁氏取代汉朝是“天意”。
袁绍故意向自己的军府僚属门公开了耿苞的这些鬼话,本来是指望大家同声拥戴的,结果没想到僚属们却一致认为耿苞妖言惑众,混淆视听,应当斩首。袁绍知道时机还没有成熟,唯恐露出马脚,急忙令人杀了耿苞。
袁绍称帝不成,对曹操挟持献帝,号令天下越发不满,心生嫉恨,想要武力夺取许都,把汉献帝从曹操手里抢过来。
他召开军事会议,说出了自己想要夺取许昌的计划。监军沮授立即出声反对道:“近年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兴兵,百姓疲惫不堪,仓库无有积蓄,且赋役沉重,实令人忧虑。现如今不如先行派遣使者向朝廷奏报平定幽州公孙瓒之捷,兼且力图发展四州农事,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如捷报不能上达于天子,则我等可以以之上表,谴责曹操断绝朝廷与外联系,到那时就可出师黎阳,经略河南。主公还应多造船只,修缮器械,派遣精骑,分几路骚扰曹操边境,使之不得安宁。如此以逸待劳,三年之内,中原之地可不劳而定。”
袁绍听沮授说得有理,不禁有些犹豫。袁绍帐下谋士郭图素来嫉妒沮授才智,与之不合。见到袁绍似乎有听从沮授的迹象马上站了出来,躬身道:“兵法云:兵十倍于敌者,围而歼之;五倍于敌者,可以攻之;兵力相若,则可决战。今明公英明勇武,集结河朔之强兵,以此讨伐曹操,实在易如反掌。如若不乘机攻取,则悔之晚矣。”
沮授跟随袁绍日久,对他的好谋无断的性格已经相当的熟悉。害怕他被说动,立刻反驳道:“救乱除暴,是为义兵;恃众凭强,是为骄兵。义兵所向无敌,骄兵必取灭亡。曹操奉迎天子,于许都建立宫室,如今主公举兵南向,乃是违背道义之举。况兵之强弱,重在正确之决策,而不在力量之大小。曹操法令畅行无阻,士卒训练有素,不像公孙瓒坐受围困。如若主公不采取稳妥之策,反而大兴无名之师,前途未免使人担忧。”
郭图针锋相对地说道:“周武王伐纣,尚且不能说不义,何况征讨曹操,怎可说是师出无名!明公将士精勇,人人争先,此时不能早定大业,是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正是越国之所以称霸,吴国之所以灭亡的缘故。监军之意乃只求稳妥,不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实是庸人之见。”
袁绍原本还有些犹豫,但是在郭图反复提到他手下兵精将广时,颇有些飘飘然。反而沮授一个劲在旁边阻止,好像自己不是曹操对手,一旦打起仗来一定会战败似地,令他极为不悦。
最终袁绍依旧决定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把汉献帝从曹操手里抢过来。他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充当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积极准备南下。沮授无奈,只好退下,为袁绍大军南下筹措粮草去了。
郭图一直在旁边观察着的袁绍脸色,见他自始自终脸色沉静如水,知道沮授已经在无意中触怒了袁绍。
等沮授走后,郭图连忙在背后向袁绍进谗言说:“沮授监统内外兵众,威震三军,倘若其势力逐渐增强,如何控制得了!臣下服从主人方能昌盛,主上服从臣下则是败亡之兆,此乃黄石公于《三略》中告诫后人之语。将在外统兵,不宜复参知内政。”
袁绍听后深以为然,决定以后一定要收回沮授的兵权。
<a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