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祖父在世时,素好外出游历。他饱读诗书,亦通晓世事。常说,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书斋里作得诗文,江湖中也打得滚,方为真男儿。他去的地方不一定非是名山大川古迹形胜,或许偶然念及一处典籍中提到的荒野小庙,或某古人、名家的埋骨之所,常兴之所至,拔腿便往。这一点,颇近魏晋狂士风范······”
白若尘遥思祖父当年风彩,目露神往之色。
“有一年,他初秋出门,前往闽赣一带游历。在外勾留日久,意兴阑珊之际,方匆匆返程,其时已是隆冬。路经鄱阳湖畔,无意救下一个即将冻毙的年轻人。瞧模样那人一副行商打扮,应是冻馁交加,昏倒在这荒郊野外。当时情形已非常危殆,倘你祖父再迟至片刻,不定就没救了。”
“你祖父背上他,一气走出数里地,寻到户农家,一番央告,又使了些钱,方得了落脚之地。万幸的是,人还微有气息。灌下半碗热姜汤,年轻人渐渐缓过气来,而且神智清明,知道为人所救,不断向你祖父点头示谢。歇至半夜,年轻人发起高烧,一身忽冷忽热,不住发抖。你祖父虽知晓一些医理,但深更半夜人地不熟,又哪里去寻医问药?只得将毛巾用冷水绞了,敷上降温。好容易熬到天明,他提笔开了一副方子,央农家去市镇抓药,回来煎了,细细喂年轻人服下。如此数日,渐见好转。又数日,年轻人已可下床。他第一件事就是冲你祖父跪下,道,救命之恩,不敢言谢,但教乔三一口气在,定当报答。你祖父原是旷达之人,救人性命,也不图这个。一问之下,乔三是江苏无锡人,上过两年私塾,因家道中落,不得已辍学,十余岁就随叔父学徒经商,做些药材、布匹生意。这次去南昌收一笔货款,贪抄近道,不料途中转迷了,竟出此意外。”
“你祖父见他无碍,也自欢喜。交谈之下,两人竟颇为相投。又过两日,乔三已是元气大复。你祖父怕家人惦念,不敢再行逗留,留下一些银钱,让他再将养一段时日。临别时,乔三道,来年春暖花开,定到先生府上磕头。两人举手惜别。”
“第二年春天,乔三果然来到滨江。他雇了两个挑夫,带来大宗各色礼物。白家男女老幼,上下人等,个个有份。这人心细如发,与你祖父交谈之中,将白家的情形一一默记心间。你祖父本坚辞不受,但见其意甚诚,无法推辞,只得受了。后来才得知,乔三为了购置这些物事,几乎耗尽家财。”
“以后连续三年,乔三每一年的那天都会来白家一趟。第四年,他又来了。这一次,来了就没走。你祖父见他重诺守信,人也精明,留下他做一名管账先生。那时白家的生意渐渐做得大了,亟需这样一个可靠的人帮忙。”
“乔三忠心耿耿尽心尽力替白家做事。白家没人把他看作仆役,都拿他当自己家人一般。后来你祖父作主,替他保媒娶下妻室。乔三成婚生子,也算在滨江扎牢了根······”
这段往事实在不见得有何惊心动魄之处。
白若尘听着,甚至有点失望。
老爹的眼神锐利无匹,只一眼,就瞧破儿子的心思,却淡淡道:“我给你讲的,只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比起这个乔三,绝大多数世人何等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