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卡耐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生导师
要人家喜欢你,请记住:人最重视、最爱听,同时也是最希望他人尊重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姓名。
——戴尔·卡耐基
作者简介
戴尔·卡耐基(Dale Canegie,1885~1955年),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人生导师。
1888年11月24日,卡耐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勤勉的农夫,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婚前她曾做过教员。卡耐基的童年和其他美国中西部农家的男孩子一样,帮助家里做杂事、赶牛、挤牛奶;还一度为人拣草莓,割野草,一小时赚五分钱。在那个没有农业机械的年代,他和父亲一起做着繁重的农活。可是年年河水泛滥,冲毁庄稼,往往使他们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全家人过着贫困的生活。
如果说卡耐基的童年和密苏里州其他农家男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受到他母亲的很大影响。他母亲鼓励他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名传教士,或做一名教员。但是,家境的贫困,使年轻的卡耐基必须为受教育而努力奋斗。
1904年,卡耐基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这个时候,他的家已把原来的农场卖掉,迁到华伦斯堡师范学院附近。卡耐基负担不起市镇上的生活费用,就住在农场的家里,每天骑马到学校去上课,是全校600名学生中五六个住不起市镇的学生之一。在家里,他挤牛奶,伐木,喂猪,在煤油灯下刻苦读书。他虽然得到全额奖学金,但还必须参加各种工作,以赚取必要的学习费用。这使他感到羞耻,养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因而,他想寻求出人头地的捷径。在学校里,具有特殊影响和名望的人,一种是棒球球员,一种是那些辩论和演讲获胜的人。他知道自己没有运动员的才华,就决心在演讲比赛上获胜。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练习演讲,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失败带给他的失望和灰心,甚至使他想到自杀。然而第二年,他开始获胜了。
他原先的目标,是想在学校里获得学位,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学校里去教书。但在快毕业的那年里,他发现同班的一个同学在暑假为国际函授学校推销函授课,每周所得的钱,比他父亲的辛勤所得还高出四倍。因此,他在1908年毕业后,便赶到国际函授学校总部所在地的丹佛市,受雇做了一名推销员,后来他又到南奥马哈,为阿摩尔公司贩卖火腿,肥皂和猪油。他的这个推销工作虽然很成功,但在1911年,他却到纽约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演戏。一年以后,他感到自己并不具备演戏的天才,于是又回到推销的行业里,为一家汽车公司当推销员。
但这些工作都不合他的理想。他决心白天写书,晚间去夜校教书,以赚取生活费。他想为夜校教公开演讲课,因为他认为,大学时代他在公开演说方面受过训练,有所经验。这些训练和经验,扫除了他的怯懦和自卑,让他有勇气和信心跟人打交道,增长了做人处世的才能。于是他说服了纽约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的会长,同意他晚间为商业界人士开设一个公开演讲班。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成人教育事业。
卡耐基的公开演讲课,不仅讲解演说术的历史和演说的原理,更主要的是采取启发式,由他和学员们共同参与实施,专门设计以实际的经验来训练人的思考,由于公开演说课开得很成功,使他声名远扬。卡耐基及其组织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并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因此,卡耐基获得了“20世纪最伟大的人生导师”的美誉。
卡耐基的主要著作有《人性的光辉》、《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伟大的人物》、《人性的优点》、《语言的突破》、《快乐的人生》等。这些著作是卡耐基成人教育实践的结晶,也是卡耐基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些书出版之后,立即风靡全球,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这些书籍和卡耐基的成人教育相辅相成,改变传统的成人教育方式,影响了千百万人的生活,也使卡耐基本人享誉世界——由一个贫民之子,成为20世纪的名人和富翁。
作品导读
对很多人而言,卡耐基这个名字和他的大作《人性的弱点》是结为一体的,毫不夸张地说,《人性的弱点》是世界上最经典也最有实用价值的为人处世参考书。卡耐基在书中应用大量心理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和分析,揭示了人们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通过此书,可以获取新思想、新概念、新目标。书中的思想内容还将深远地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人们都想获得成功,但由于人性的弱点,使得通向成功之路布满了荆棘。《人性的弱点》就是要告诉我们,正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本性上的一些“弱点”,以充满热情的赞誉、理解和宽容,去适应别人的这些“弱点”,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进入在与人交往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获得家庭和事业上的支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只有能够包容,才能彼此认同。
与人和睦相处的最大秘密
卡耐基说,你可曾想过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能支配他人去做某事?那就是让他心甘情愿地去做,让他拥有去做某事的强烈欲望!我要支配你做任何事,先决条件是要能提供你所需的一切。你需要的究竟是哪些呢?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只有两个:一是性冲动,一是名位之欲望。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杜威博士,说法则稍有差异,他认为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应是:“渴望变得更重要、更有价值。”
人类除了维持生存的需要以外,仍有一种超越七情六欲之外,却又举足轻重的欲望,往往很难得到满足,那就是杜威所谓的“渴望自己变得更重要、更有价值。”
林肯有一次在写信时,开门见山地说:“任何人都喜欢受人奉承。”威廉·詹姆斯也说:“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而这种深藏心底的人性需求,事实也正是人兽区别之所在。
正是因为有这种渴望与价值的冲动,才会有人在一文不名、目不识丁、帮人打杂的情况下,仍不惜花掉仅有的微薄工资,去买法律书来看,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这个可怜的杂工并非虚构,他就是林肯总统。
人类的许多成功和失败都源于对这种需求的满足。据一些权威人士表示,甚至有人会借着发疯来从他们的梦幻世界中寻求这种满足。
卡耐基曾以此问题请教一家规模不小的精神病院的住院医生,医生告诉卡耐基,有不少人选择发疯,是为了寻求他们在正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受重视的感觉。
人们为求受重视,连发疯都在所不惜,试想如果我们肯多给人们一分尊重、赞美,它的影响会有多大?这有些不可思议。
许多事业上卓有成效的人完全是因为他懂得驭人之术。史瓦布说过一番话,真的是金科玉律,值得大家铭记在心,他说:“我最可贵的一项资产,就是我具备了引发属下热诚与冲劲的能力,而要想鼓舞一个人善尽其材,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给他们赞美和鼓励。”“天下最使人颓丧不振、冲劲全失的,就是来自上级主管的批评、责骂,我从来不曾批评过任何人,我相信只有赞美和鼓舞,才能刺激他们向上,使他们努力工作,如果碰上我由衷喜欢的事,我会更不吝惜地予以夸赞、褒奖。”
史瓦布用的是这么一套驭人之术,但一般人的做法又是如何呢?碰到不喜欢的事,定会破口大骂,批评得体无完肤,碰到认可的事,却又一言不发,吝于赞扬。
我们往往不惜一切,去供给我们的子女、友人、劳工生理所需的养分,但都从未注意到他们的自尊,一样需要细心的灌溉、滋养、适度的赞美和鼓励,将会像一首优美的音乐一样,在他们心中萦绕不去。
当然,如果赞美并非发自内心,而流于一种肤浅、做作的巴结或谄媚,将是毫无意义的。尽管事实上,有不少人由于过分的渴望满足,而不顾一切地沉醉于这种谄媚之中,就像一个快饿死的人,随手抓到一些树根草皮,都囫囵吞入腹中一样。但那种虚假,非发自内心的赞美,就像假钞一样,胡乱使用,早晚会惹来一身麻烦。
人一生中,除非碰上了什么重大问题,否则,至少95%的时间,都花在想自己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肯稍歇片刻,试着去想想别人的优点,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赞美别人,而不至于口是心非,像外交辞令式的恭维谄媚了。
只要给予他人由衷的认可和毫不吝惜的赞美,人们自会感怀在心,牢记着你的每一句话,甚至在你早就忘掉自己的赞美之后,他们仍将视同珍宝般反复地自记忆中取出,慢慢地品味、咀嚼。
批评、责备是于事无补的
1932年5月7日,在纽约街头出现了一场触目惊心、史无前例的激烈枪战。双枪大盗葛洛里,一个烟酒不沾的杀人凶犯,在经过数周的逃窜之后,终于在西米大道他女友的寓所里,遭到警方的围捕。
葛洛里落网之后,纽约市警局局长墨诺尼对外表示,葛洛里是纽约有史以来最凶恶、顽劣的一名人犯,“任何一点芝麻绿豆小事都可能引起他的残酷杀机”。
但这位双枪大盗葛洛里对自己的看法又是如何呢?当战火正激烈的时刻,他竟然还抽空写了封血迹斑斑的自白书,上面写着:“我心虽疲惫,却始终仁慈善良,从未蓄意伤害过任何人。”当葛洛里被判死刑,送上电椅的那一刹那,他依然说的是:“这太不公平了!我杀人完全是出于自卫啊!”
由此可知,双枪大盗葛洛里,压根儿就不认为自己有罪,一点忏悔之意都没有。如果说连这些恶行昭彰的犯人,都还一心纹饰自己的过错,那么你我平常接触到一些平凡人,又会有何种反应呢?
已故美国实业家约翰·华纳克曾说:“早在30年前,我就已经懂得,苛责他人是件愚蠢至极的事。因为光是怨上帝没赐给我过人的智慧,使我必须独自奋斗,克服天分上的缺点,就已够我忙得了!”
华纳克年纪轻轻,就已深谙这层道理,卡耐基却花了1/3世纪的时间才了解:不论是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100个人中间,至少有99个不会反躬自责,诚心认错。
严苛的批评是无益的,它只会迫使被批评者采取防卫的行动,使他刻意地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这种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它会直接伤害到一个人的自尊,引起他的反叛意识。
德军有一条军纪,明文规定遇到有不满的事情,绝对不准当场发作,一定得忍过一晚上,待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再提出讨论。卡耐基相信,在一般社会中也需要这样,只有如此,才可能让那些唠叨的父母、鼓噪的妻子、挑剔的雇主和一些找碴的人平静下来,别再为社会制造更多的事端。
卡耐基指出,犯错的人永远只会怪罪于他人,而绝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认错误,其实任何人都有这种毛病。所以,当你我有朝一日突然想批评他人时,不妨想想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所要批评、诅咒的人,不论其是否有错,都将会执意强辩,为自己的行径寻找借口,甚至恶言反扑。
卡耐基花了10年研究林肯的一生,尤其是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
林肯年轻的时候曾热衷于批评人,经常撰文嘲弄他人,并散发给街人,引起当事者极度的憎恶。有一次因为做得过火,而引发一件令他为之大彻大悟的事。
1842年他撰文批评一位政客,此人不甘受辱,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骑虎难下,只好勉强答应,以维荣誉。幸好双方友人从中劝阻,一场生死之争,才在最后关头化解平息。经过那次教训之后,林肯终悟出为人处世之道,从此再也不再嘲弄他人,并一生奉为圭臬。
罗斯福总统曾经亲口表示,每当他碰上一些头痛的问题时,他总是会往椅背一靠,然后抬头看一看堂前高悬的林肯总统画像,扪心自问:如果换了是林肯总统在位,他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你是否想帮着去改变你某个朋友,使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卡耐基绝对赞成这种想法。但何不从改变自己先开始呢?站在一个自私的角度来看,改进自己,总比帮别人改进自己要划算得多,而且,或许还能省下招人嫌的怨气。
如果你有心让某人仇恨一辈子,只要放开顾忌,毫不保留地予以严厉批评,保证可以奏效,哪怕你的批评完全正确,对方仍是会恨你入骨。
与人相交,定要切记人本身并不是一种逻辑、理性的动物,而是一种充满感情、偏见和虚荣的动物。批评就像是个危险的火星塞,足可引爆人们心中的虚荣与自尊,甚至足可置人于死地。天下再笨的人,也懂得批评、咒骂、抱怨他人,而大部分会做这些事的人,则都是笨人。
要学会体谅、宽容,只有品格高尚、能力甚强之人才有可能做到。“伟人表现其伟大的方式,”卡里尔说,“是在于他们对小人物的宽容与体谅。”所以,我们何妨不试着多去谅解别人,而别再去批评他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受其弊,反得其利。恻隐之心也将由此而生。
让别人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一次,卡耐基到纽约州二街和第八街交口的一家邮局里,排队等候寄一封信,无意中注意到柜台里那位职员,似乎一脸无奈的样子。成天坐在那里秤重量、卖邮票、开收据,经年累月下来,确实难怪他会如此。于是他突然心生一念,想试试使这位小职员高兴起来,不过他告诉自己:“要使他高兴,使他对我产生好感,我一定得说些好听的话赞美他。这人身上究竟有什么值得我赞美,而且是我由衷地想赞美几句的呢?”于是,他静静地观察。
当他开始替卡耐基把那封信件过磅秤时,卡耐基立即随口友善地说了一句:“真希望哪天我也能有你这一头漂亮的头发!”他抬头望了卡耐基一眼,显得先是有些惊讶,随即绽放出一抹笑容。“哪里,我这头发,比起以前可差多了!”他谦虚地说道。
小职员听了卡耐基的话,心情果然好转,并热情地跟卡耐基聊了好一会儿。卡耐基临走时,他还说道:“其实有不少人都很羡慕我这头黑发呢!”
卡耐基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段小故事,不料听众中却有人反问他:“你当初说这话,是否有求于他呢?”
如果说人生在世,连一句发自善意的赞美,都不能做到,而借着赞美来骗取回报的话,那我们一生之中,除了失败之外,还能奢望得到些什么呢?卡耐基又怎会成为被全世界的人们所公认的成功学大师呢?
卡耐基当场回答对方的问题:“不错,我确实是对那位小职员有所求,我所求于他的,甚至还是一种无价的满足,而且我确实也从他身上得到了那种满足,正是来自我帮助他得到快乐,却又丝毫不求回报的心灵享受;那样的享受,即使是在事发后20年,也将萦绕在你心中,使你获得真正的安慰。”
人类行为有个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你我懂得遵守,我们自会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还会带给我们很多真诚、友善的朋友。这个原则很简单,就是要永远别忘了让别人感受到他的重要性。
只要是人,都会渴望别人的认可、赞许,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受到周围人的肯定,希望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不过,不能用虚情假意的谄媚阿谀;否则,换来的仍将是与人相处的悲痛挫败与失望。
所以,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该守着这个金科玉律:要别人怎么待你,就先怎么待人。
言谈之中,随时说个请字,或是“对不起”、“麻烦你”、“你不介意我”等等客套言语,往往能为你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润滑作用,不但能带你避开许多无谓的争执,更使人觉得你是个有教养的人。所以,要讨人欢心,就要让别人感觉到他自己的重要性,而且得发自真诚地去做这件事。
发自内心的微笑
有一次,卡耐基曾参加一个宴会,席间有位女宾,打扮得珠光宝气、艳丽照人,但脸上表情却是冷漠如冰,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对一个女人来说,脸上的表情,确实要比她穿戴在身上的首饰要重要得多了。可惜的是这位贵妇人显然对此一无所知。
查尔斯·史瓦布曾告诉戴尔·卡耐基,说他的微笑价值至少百万美金。因为除了他那高尚、杰出的人格与才华之外,他那富有魅力的微笑,也是造成他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行为的表现往往比语言更具说服力,一脸微笑的人,不假言辞即可告诉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很快乐,我很高兴能见到你。”
但虚情假意的笑是没有此功效的,是绝对骗不了人的,那种笑容是机械、僵硬的,任何人看了一定都会感到非常厌恶。卡耐基所说的微笑,应该是一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微笑,也只有这种微笑才有可能在人际关系中引起友善的回响。
全美最大的一家橡胶公司的总裁,曾说他发现一个人除非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发自内心的喜爱,否则是绝难成功的。这位企业界臣子,一点也不相信单凭辛勤工作即能成功的说法。“我看过的人太多了!”他说,“那些成功的人,都是对工作本身充满兴趣与狂热,而那些一开始工作就板着脸,好似痛苦莫名的人,到头来没一个是成功的。”
卡耐基曾经要求过许多生意人,叫他们试着在公司里始终不变地摆出一副笑脸,而且要持续一个星期,然后再在课堂上,把经历和结果提出讨论。许多学员因此学会了以赞美取代责难,凡事尽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替别人设想,而不是一味地关心自己。这些转变对于他们的生活和事业,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如果你天生就不爱笑,那就强迫自己去微笑。一个人没事的时候,也最好唱个小调,或吹吹口哨,装出很快乐的样子。只要肯这么做,往往真会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快乐。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就曾说过:“表面上看来,动作表现是随着情绪变化而生,事实上它们两者都是相依相存的。只要能有技巧地引导意志所能控制的行动,我们自然能间接地引导我们的情绪,而情绪都是非意志所能控制的。所以,如果你希望享受到快乐,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挺直腰杆,精神抖擞地坐起来,装出一副快乐的模样。”
决定快乐与痛苦的主因,并不在于你是何许人,你的成就高低,或是从事何种行业。在同样一家公司上班,工作大同小异,就连薪水也相同的个人,就很有可能一个苦不堪言,一个则是如鱼得水,乐在其中。原因很简单,这全是心理态度的原因。
莎士比亚曾说:“世上并无绝对的好坏,那纯粹是主观意念所造成的。”
牢记他人的名字
吉姆·佛雷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很早就辍学,到砖厂打工、赚钱贴补家用。他虽然学历有限,却凭着爱尔兰人特有的热情和坦率,处处受人欢迎,进而转入政坛。他连高中都没读过,但在他46岁那年就已有4所大学颁给他荣誉学位,并且高居民主党要职,最后还荣膺邮政部长之职。最叫人佩服的是他还有一种非凡的记人本领,任何认识过的人,他都能牢牢记着对方的全名,而且只字不差。这就是吉姆·佛雷的过人之处。
每当吉姆·佛雷刚认识一个人时,他定会先弄清他的全名、他的家庭状况、他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的政治立场,然后据此先对他建立一个概略的印象。当他下一次再见到这个人时,不管隔了多少年,他一定仍能迎上前去在他肩上拍拍,嘘寒问暖一番,或者问问他的老婆孩子,或是问问他最近工作情形。有这份能耐,也难怪别人会觉得他平易近人,和善可亲。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成功也与记住别人的名字有关。他早在10岁那年,就已认识到一般人对自己姓名的重视,而且他还凭着这个发现,有技巧地加以利用,赢得了多人的友善合作。数十年之后,他也是凭着这套哲学,替自己赚进了数以百万计的财富。有一次他想将钢铁卖给宾州铁路局长文格·汤普逊,于是他就在匹兹堡成立一家规模宏伟的厂房,并以文格·汤普逊的名字来替那家厂房命名。这么一来,当宾州铁路需要添购钢轨时,他自然会向安德鲁·卡耐基买钢铁。
安德鲁·卡耐基善于领导统御的秘密之一,正是这种尊重、牢记他人姓名的良好习惯,他一直很骄傲自己认识许多部属,并能牢记他们的名字,他甚至扬言,如由他亲自来带领手下劳工,罢工事件绝对不会发生。
人们除了对自己的名字格外尊重之外,另外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渴望自己能名扬后世、万古流芳。有的人捐书、捐古物给图书馆、博物馆,为的是在撰写馆史时,记上他们一笔,使他们的大名与馆长存。教会为了鼓励信徒捐款,将捐款者大名镶在玻璃窗上,供人们瞻仰。人之爱名、好名,于此可见一斑。
多数人记不得他人的全名,理由都不外乎是工作太忙、无暇记这些琐事。但像富兰克林·罗斯福这样的大忙人,都还不忘花时间去记一些与他们来往的市井小民的名字,就连一个工匠,他都肯花时间将之牢记在心,以求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友善和尊重。
往往,我们被介绍与其他人相识时,随口寒暄几句,而事实上连再见都还没说,可能我们就已忘了对方的姓名。
拿破仑的侄子,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曾称他能记下他所见过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平日政务繁忙的他,能做到这点,其中有什么窍门呢?说穿了很简单,如果他在介绍时没听清对方的名字,他会立即说:“抱歉!我没听清楚你叫什么名字!”如对方的姓名很特殊,他还会问:“请问是怎样拼法?”在谈话之中,他会刻意地提起对方的名字,以加深自己的印象,并暗中注意对方的外形、表情和反应,记下对方的种种特征。
如果对方是个重要人物,那他的态度就更加认真了。一等宾客离去,他就立刻将对方的姓名抄在小纸上专心地端详,尽可能将之映进心底,很久才将纸撕掉。为的就是使对方的姓名,不论是在他耳里、眼中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爱默生曾说:“完美的品格,是得由无数的小小牺牲才能换来的。”要达到这个目标,绝非一天两天就可做到的,这需要日积月累。
卡耐基指出,要人家喜欢你,请记住:人最重视、最爱听,同时也是最希望他人尊重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姓名。
投其所好
任何一个去牡蛎湾拜访过罗斯福的人,相信都会对他博大精深的学识感佩万分。
“不论对方是个牛仔,是个驯马师,抑或是个政客、外交官,”曾拜访过他的贾马利·布瑞福先生告诉卡耐基说,“罗斯福都能跟他们谈得非常愉快。”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很简单,每当罗斯福要接见某一个人的时候,他都会利用前一天的晚上,仔细地研读对方的个人资料,知道对方的兴趣所在。因为他深知要得人心,就得投其所好。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从事童军教育工作的爱德华·查利弗先生亲自写信告诉卡耐基的:
“有一次,为了赞助一名童军参加在欧洲举办的世界童军大会,极需筹措一笔经费,于是我就前往当时美国一家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拜会其董事长,希望他能解囊相助,共襄盛举。
“在我拜会他之前,即曾听说他曾开过一张面额100万美金的支票,后来那张支票因故作废,他还特地将之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供作纪念。
“所以当我一踏进他办公室之后,立即针对此事,要求参观一下他这张装裱起来的支票。我告诉他我从未见过任何人开具过如此巨额的支票,很想见识见识,好回去说给我那些小童军们听。他毫不考虑地就答应了我的请求,并将当时开那张支票的情形,详细地解说给我听。
“说完他那张支票的故事,未等我提及,那位董事长就主动问我:‘对了,你今天来找我,是为了什么事?’于是我才一五一十地说明来意。
“出乎我意料,他非但答应我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5个童军去参加该童军大会,并要我亲自带队参加,负责我们的全部开销,另外还亲笔写了封推荐函,要求他在欧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我们所需的一切服务。”
查利弗先生并没一开始就提起他童军的事,更没提到筹措基金的事,他提到的是他知道对方一定很感兴趣的事。当时若非事前知道他的兴趣所在,一见面就投其所好,引他打开话匣子,事情恐怕就没那么顺利了。这套方法,在商场上也能出奇制胜。拿纽约一家著名的高级面包公司的例子来看看,就不难知道答案了。
该公司的创始人杜文诺,为了将其产品推销至纽约一家大旅馆,每周都打电话给该旅馆经理,持续4年不断,而且经常租用那家旅馆的房间,希望借此做成生意,但结果还是失败了。
后来他读了一些有关人际关系的书,改变战略,决定先查出对方真正感兴趣之事为何,据以投其所好,引起对方的热衷。后来发现该旅馆经理是全美餐旅业协会的会员,而且还因热心会务,当选为该会的会长,不论该会在何处开会,杜文诺都远千里地赶去参加。
所以后来与他碰头的时候,杜文诺立即以此会为题,跟他聊了起来,结果果然引起了他的兴趣,还热心地邀请他加入组织,作他们的会员之一。当时,彼此从头至尾都未曾提到有关面包的事。但几天之后,那家旅馆的餐饮部负责人却打来电话,要杜文诺把面包样品和价目表送去让他们看看。
打电话跟那位旅馆经理攀了4年,却比不上投其所好的一席长谈,当初若非不厌其烦地去调查他的兴趣所在,后来很可能还是在那儿一周一个电话呢。
所以,卡耐基指出,要使别人喜欢你,最重要的原则是:拿对方感兴趣的事当话题。
真诚地付出你的关怀
环顾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只知道一味要求别人的关怀与爱,而不知反求诸己。当然,这些人到头来终究无法遂愿。试想别人为什么要关怀你,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且无时无刻都是如此。
纽约电话公司曾做过一项统计,想找出在人们通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那些字。结果正如卡耐基所料,是“我”字。在500个取样的电话录音中,单单是“我”这个字,就被用了3990次之多。当你拿起一些你和其他人合照的照片时,你第一个看的人往往是自己。
如果你认为别人真关心你的事,那么请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今晚病逝,将有哪些人会立即赶来吊唁?如果你不先付出对别人的关怀,别人又怎么能关怀你呢?已故的维也纳心理学家爱佛瑞·艾德纳,在其著的《人生真义》一书中曾说:“只有不懂得关怀别人的人,其生活才会面临真正的痛苦,甚至伤及他人。人类之所以充满失败,正是由这些人所造成的。”
卡耐基深信,只要我们肯表现出真正的关心与爱戴,即使最忙碌的人,也会忙里抽空,帮我们解决问题。不论是任何一个人,屠夫也好,国王也好,谁都喜欢受到别人的推崇、爱戴。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德国威廉二世因惨遭战败,而广受举国上下之厌恶、唾弃。正当万念俱灰,意欲亡命荷兰时,却收到了一名纯稚少年的来信,少年在信中表示:“不论他人作何想法,我永远敬爱您的伟大。”威廉感动之余,忙发函要求与此少年亲见一面,并因而娶了该少年的母亲为妻。
如果我们真想交朋友,就该摈弃自我因素,全心全意地去为别人做些事情。多年来,卡耐基一直在记录一些好友的生日。他经常都是拿占星术做幌子,装要替对方算命,以套出其生日日期,并趁对方不注意时,将其出生年月日记在笔记本上,回家后再录到另一个本子上。然后每年都按着日期寄上自己的贺卡和电报,这常常使他们感激不已。
同样的原则,在商场上也将使你无往不胜,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费城一位名叫纳非的人,多年来一直想将煤炭卖给附近一家规模不小的连锁店。但该连锁店却始终不肯向他们买,而径直向市郊的一位批发商买,为此纳非懊恼不已。
卡耐基建议他改用其他方法推销,并在课堂上安排了一次辩论会,辩论主题是“连锁店规模扩张的利害之争”,并指定纳非为正方主辩。要求他为维护连锁店之发展,自行收集相关的资料,作为辩论的材料。以下所述,即是他前往拜访该连锁店老板的情形:
“因为说好只打扰他1分钟时间,问些有关连锁店经营的事情,他才欣然同意跟我谈话,结果却谈了足足1小时47分钟。谈话中除了详述其经营经过及目前业务情形之外,还一再强调连锁店在提供社会服务上所做出的贡献,充分地显示出他对此一行业的坚定信心。原本对连锁店业务一窍不通的我,经他这一席说明之后,也茅塞顿开,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起身告辞的时候,他送我到门边,并以手搭我肩上,热情地祝我辩论胜利,并要我有空再去找他聊,因他正打算向我买一些煤炭,以供应来春的需要。
“对我来说,这真是天下的奇迹,花了10年时间都没法让他对我的煤炭产生兴趣,却因为我花了两小时的时间,表现出我对他所从事的行业的关切,而改变了一切。”
这个道理,并非空前的新知。早在耶稣基督诞生前100年,就曾有一名罗马诗人说过“只有付出我们的关怀,别人才有可能反过来关怀我们。”
所以,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就必须真诚地付出你的关怀。
做个好听众
有一次,卡耐基在格林柏先生举办的餐会上,认识了一位植物学家,以往他从来就不认得一个学植物学的人。不想才跟他寒暄几句,卡耐基立即发现此人所学甚精,谈吐高雅,告诉了他许多有关园艺方面的知识,并帮助他解决了不少这方面的困惑。
当天同桌用餐的宾客,至少也有十几个人,但卡耐基却顾不得礼貌与否,只跟这位植物学家聊了好几个小时。直到将近午夜,卡耐基才向所有宾客与主人告辞准备离去,临行前还听到那位植物学家,当着主人的面夸了他好几句,说他很健谈、很有知识和见地,说跟他谈话,不仅轻松愉快,而且受益匪浅。
但事实上,卡耐基在跟他谈话的那几个小时里,卡耐基根本就没开几次口,大部分时间全是在听他一个人发表,对植物学卡耐基本就是一窍不通,哪有可能轮得到卡耐基插嘴。但植物学家会如此夸卡耐基,据卡耐基事后想起来,不外乎是:自己从头至尾都兴趣盎然地聆听他的演说,而对方也明显地感觉到他真的是十分投入,所以植物学家当然会感到很愉快。专注地聆听,所意味的正是一种不假言辞的赞美,它所带给人的满足与喜悦,绝非其他实质的赠予所能相提并论的。
商业谈判,要想掌握先机、处处成功,究竟有何秘诀呢?根据查尔斯·伊利特教授的说法:“商业谈判,并无秘密可言,只要懂得专心听对方发表意见,即已占了相当优势,因为天下最叫人迷醉的,也莫过于这种专注的倾听。”
这种事初听之下,似乎简单易行,但真正能运用到这层技巧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商人不惜重金,在黄金地段租下昂贵的店面,装潢得豪华富丽,摆饰得琳琅满目,叫人目不暇接,然而却不懂得请一些真正能耐着性子,听顾客讲话的店员,来促进其销售工作,动不动打断顾客的话,兀自吹嘘乱盖,徒然惹人生厌,到头来将再也不会有生意上门。
世界最著名的影剧记者伊撒克·马士逊,曾明确指出,世上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留给人良好的印象,正是因为他们不能耐心地做一个很好的听众,“由于他们只关心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所以根本不肯耐心地去听人家把话说完……”多数大人物都曾告诉过卡耐基,他们喜欢的是肯耐心听话的人,而不是那些争着要发表意见的人。而听人说话这门艺术,却非一蹴而就,真正懂得它的人,是少之又少。
如果你想让人讨厌你,在背后说你坏话,甚至严重地鄙视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永远别听他人的倾诉;滔滔不绝地扯你自己的事;时时伺机打断别人的话,改由自己来发表。这种人绝不在少数,而且有些还尊为社会名流。这种人非但夜郎自大、自视甚高,而且目中无人,和这种人相交,才是天下最无聊的事。
如果你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很好的谈话对象,千万可别忘了,一定要先从一个好的听众做起。不论任何时候,都要问对方乐于回答的问题,鼓励对方敞开心胸、淋漓尽致地吐出心中的话。
千万要记得一件事,不论跟你谈话的人是谁,他对自身问题关心的程度,绝对超出他对你的问题百倍以上。他本身的牙疼,可能比世界上发生的一件置千万人于死地的饥荒事件更让他心焦。只要能随时想到这一点,下次你再跟别人谈话,保证能得到一个满意的收场。
卡耐基指出,如果要别人喜欢你,原则就是:做个好听众、随时鼓励对方谈谈他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