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7000000023

第23章 明英宗——“俘虏”皇帝朱祁镇(1)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朱祁镇继位。朱祁镇两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皇帝,是一个宫女的孩子。明英宗朱祁镇9岁登极,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失去帝位。8年之后,通过“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阶段共在位22年,38岁时驾崩,庙号为“英宗”。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唯一用过两个年号的帝王。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寿命跟他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一样,但扬汤止沸祁镇的一生却比其父要曲折得多。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是明朝历史上由强而弱的转折点,大明帝国正从繁荣走向衰落。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和他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一样,也是英年早逝,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令人慨叹不已。

皇帝个人档案

俘虏皇帝——明睿皇帝朱祁镇

姓名:朱祁镇,庙号:英宗

本名: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生肖:羊,陵寝:裕陵

职业:皇帝——阶下囚—皇帝,祖籍:今江苏句容

生日:明宣宗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出生地:北京

死亡时间:天顺八年(1464),当皇帝机遇:以皇太子身份继位

寿命:38岁,父亲:朱瞻基

身高:不详,母亲:孙皇后

体重:不详,配偶:钱皇后及三宫、六院众多妃子

学历:皇室教育,初婚年龄:25岁

性格特点:生性多疑,子女:8子,8女

谥号:睿皇帝,继承人:兄弟朱祁钰,长子朱见深

生平最耻辱之事

被蒙古俘虏

明宣宗朱瞻基逝世后,遗诏命皇太子朱祁镇继位。7天后,9岁的朱祁镇第一次登上皇位,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活,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初期,由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明英宗朱祁镇可能会像先辈一样,做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明英宗朱祁镇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并改变了他本人命运的事件,即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胁。

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明太祖朱元璋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明成祖朱棣病逝。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攻代守、主动出击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

蒙古瓦剌部本来有三大力量,其一是马哈木,其二是太平,其三是把秃孛罗。永乐年间,明朝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明英宗正统初年,脱欢杀掉“贤义王”和“安乐王”,兼瓦剌各部,成一方强主。脱欢本想自称可汗,但诸部多有不允,无奈之余,只得以元朝皇族的一个后代脱脱不花为“大汗”,脱欢自己当“丞相”。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脱欢病死,其子也先袭位,称“太师淮王”。

过不了多久,也先地盘越来越大,不仅收服了“三万水女真”,还向东挨近明朝辖下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成了明朝的重大威胁。

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也先集结沙州、罕东和赤斤蒙古诸部进攻哈密卫。明廷不仅不救,还敕令修好,哈密重地落入也先掌握之中。此后,也先不断凯觎明朝西北边地。

“土木堡之变”的事端起于朝贡事件。瓦剌蒙古最早入明朝贡的使臣只有三、五十人,在北京等地总是受到明朝政府级别很高的接待,并得到很高的赏赐。一来二去,瓦剌觉得占便宜很容易,就不停增派“贡使”的人数。到了也先时代,每次均有一、两千人之多。明朝负责接待的礼部对此早有发觉,屡次告诫瓦剌贡使不能越来越多,但也先我行我素,不断增派。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年春,也先遣“贡使”二千人入京,这还不算,他又诈称人数是三千人,以冒取明朝的回赐。同时,他们带来向明朝“进贡”的马匹,也多疲劣不堪,以次充好,无赖的嘴脸暴露无遗。

当时的第一“宠臣”、大内总管王振得知此事后,非常恼火,大骂蒙古人不识抬举,敢敲诈大明天朝。王振告知礼部:“只按实来人数赐银,一分银子也不多出。至于马价,以质论价,不让蒙古人占到便宜。”

有大太监王振发话,礼部依教行事,使得蒙古人大失所望。也先觉得十分没面子。

此外,在数次通贡过程中,明朝的各级“通事”(外交接待人员)收受了也先大笔贿赂,向蒙古人尽告国内虚实。也先曾要求明朝下嫁公主到蒙古,明廷还不知道,下边的人却已经拍胸脯答应下来。所以,这次“贡马”,也先让使者向明廷表示是“聘礼”,朝廷才知道还有这回事。

王振愤怒异常,遣礼部以皇帝名义答诏,明白告诉对方,朝廷没有许婚之意。

这一下惹恼了也先,八月,也先联集塞外蒙古及诸番部落,分三路入寇。也先本人统中路军,率军直攻大同;“可汗”脱脱不花自兀良哈率军,侵入辽东;阿剌知院率军,进逼宣府(今河北宣化)。

数十年过去,明太祖、明成祖那一茬兵将雄风不在,明军战斗力远远不如从前。当也先瓦剌军进至猫儿庄(今内蒙察哈尔右翼前旗)时,明将吴浩迎战,战即败。四天之后,大同总督军务宋瑛率数万明军迎堵也先于阳和口(今山西阳高),本来兵势不弱,但监军的太监郭敬胡乱指挥,使得明军大败。西宁侯朱瑛等人战死,只有“政委”太监郭敬躲在草从中才捡得一命。

接连的胜仗壮了也先的胆子,这样一来,瓦剌军势如破竹,连陷塞外诸军事堡垒。而瓦剌的阿剌知院所率军队又从独石口南下,占据了马营堡(今河北赤城)。心惊之下,马营堡守将弃堡逃遁。阿剌知院乘胜,又攻下永宁城(今北京延庆)。

败报频传,高踞北京的王振不忧反喜,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再立大功以示威,增强自己本来不甚光彩的威望。王振先派出井源等四个将领率四万多人先行去大同。然后,王振鼓动不乱之舌,力劝明英宗朱祁镇“亲征”。

明英宗朱祁镇此时已经23岁了,他自小就喜欢观看军队演操习武。“王先生”这么一窜掇,23岁的英宗对兵事同王振一样一窍不通,对战争只有浪漫的想法,能有机会成就二祖那样的事业,当然欢喜。两个天真汉就这么一拍即合。亲征命令刚刚下达两天,马上就要御驾起程。

消息传出,满朝震惊,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的大臣纷纷苦谏,苦劝英宗皇帝千万不要“御驾亲征”。确实,也先几万人的敌寇,完全犯不着大明皇帝亲自出马。

王振不放过这个使他大出风头的机会,他下令兵部两天内一定要调集五十万人马。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7年)农历七月十七日,王振、明英宗朱祁镇率五十万胡乱集合的人马从京城出发,留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由太监金英“辅佐”)在北京留守。至于阁臣曹鼐、张益,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六部尚书,全部随驾从军。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政府要员,全部随皇帝而行。

当日,明军行至龙虎台驻营,“方一鼓,众军讹相惊乱,皆以为不祥。”值此军国大事,王振自信满满,但事情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五十万大军,随行役夫就应该有数十万之多,王振对这些琐事不屑一顾。23岁的青年皇帝,在王振的挟持下,率领50万大军,匆匆忙忙从北京出发。大军出发没几天,后勤补给就跟不上来了。军中闹起饥荒,许多士兵饿倒在路边。

秋雨时至。几十万大明军队,冒着凄风苦雨,出居庸关,沉重前行,过怀来,至宣府。“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群臣察觉士气低落,接连在军中上表,恳请英宗皇帝回鸾。王振认为他们扫了自己的兴头,罚他们顶着风雨,跪在路边的荒草丛中思过,吓得成国公朱勇等人禀事时,“咸膝行进”。

阁臣曹鼐跪言:“臣子固不是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

王振回答:“如有不测,也是天命!”

王振恨这些人阻止他立不世之功,就下令群臣分编入各军,“悉令掠阵”,吓得大臣们尽皆失言。

“亲征”的过程极端不顺,大同还未抵达,由于军中乏粮,明军冻死、饿死不少,“僵尸满路”。同为太监的彭德清也以天象不利为由,劝王振还军,王振不从。

农历八月初一,数十万明军终于得抵大同。瓦剌部也先见状,佯装避去,实际是想诱敌深入。王振听说也先“退军”的消息,登时来了精神,力劝皇帝立刻北向出击。恰恰此时,先行派出的井源等部明军,其实已经大败亏输。

关键时刻,王振的心腹、老同事郭敬入见。这位郭敬在阳和口见识过瓦剌军的厉害。郭敬哭劝王振,为持重保身之计,千万不要冒进。郭敬还告诉王振,也先绝非是害怕才后撤,而是诈术,就在不远处埋伏,等待明军。

听闻此言,王振心凉。郭敬又劝说:“趁也先退兵,正好以此为借口,我们现在退军,不算败绩。如果前行无功,那时候就不好收场。”

王振在这时显示出“果决”的一面,立即下令退军。明军八月初一到大同,八月初二即“班师”。真是“兵贵神速”。五十万人马,原路后撤。

本来,明军应该经大同由居庸关回北京。中途,王振想衣锦还乡,便下令改道由紫荆关(河北涞源)入京。王振的庄田在蔚州(今河北蔚县)。王振想请明英宗朱祁镇到自己府第走一趟,借此炫耀自己的权势。于是,王振指挥部队向蔚州方向撤退。走了40里地,王振忽然想起,眼下正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人马杂咤,踩坏庄田中的庄稼就太不合算了。于是,王振又仓猝下令,改道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仍从居庸关返回。如此反复逡巡,不仅使也先军队追蹑上来,又使明军侧背全然暴露给了瓦剌军。

就这样,拖了8天之久,明军才退至宣府。同时,也先骑兵也不慢,一路追赶,恰巧跟上。

王振心慌,他接连派出成国公朱勇等四员大将率两路兵返。阻击也先,皆被打败,将死兵亡,损失惨重。

八月十三日,明军退至怀来以西的土木堡。五十万明军。被几万瓦剌军一路追赶。一路上,王公公还要等他一千多辆大车的黄白财物,迟迟不走。犹豫之间,兵部尚书邝埜又苦求明英宗朱祁镇率精锐部队拼杀突围,皇帝犹豫不决,大太监王振偏执脾气又上来,坚决反对。

邝埜见不到英宗皇帝,想闯行殿亲自进行说服工作。王振大怒:“腐儒岂知兵事,再妄言,必杀汝!”

邝埜回言道:“我为社稷百年着想,干吗以死惧我!”

王振命卫士把这位尚书赶哄出去。

明朝窝里争执期间,也先的瓦剌兵马源源赶到,把明军包围在土木堡。

土木堡并非是一个军事据点,其地原名“统幕”,讹称为“土墓”、“土幕”、“土木”,不仅未有城墙护池,荒地无水草,土木堡南面十五里处有一条河,却已经被也先派人首先占据。明军水源被断,军心大乱。

八月十五这天,中秋月圆,数十万明军被围,又饥又渴,精神几乎崩溃。也先分出一支军马,从土木堡的麻谷口向明军发动进攻。坚守谷口的明军都指挥郭懋死战一夜,瓦剌军未能攻破。但瓦剌后续兵马源源不断,给守口明军造成巨大压力。当时人在宣府的明朝将领杨洪过于“持重”,龟缩于宣府坚城之内,闭门不出。

也先为了麻痹明军,他派人进入土木堡,表示要与明朝讲和。明英宗朱祁镇、王振听到这个消息,如久旱逢甘雨一样,喜不自胜。忙不迭立刻让阁臣曹鼐拟写敕书,并派两个“通事”与瓦剌使臣一起前去也先处商谈和议。

明军士兵被围两三天,渴得要死,听闻双方终于讲和,一下子从精神上松懈下来,纷纷四出找水找草料,脱离了各个关键防御地点。

王振觉得大势不好,急忙传令移营,“逾堑而行,延徊之间,行伍已乱。”明军南行才三、四里地,瓦剌军队蜂涌而上,四面围攻。蒙古人打猎一样,用箭射死不少明军。然后,马军步兵一起上,刀砍斧剁,明军几无还手之力,“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

混战之间,也先在关键时刻派出后备队,皆精甲铁骑,冲入明军蹂阵。这些骑兵高举长刀,逢人就砍,并大呼“解甲者不杀”。明兵在心理上早已崩溃,纷纷解甲。任由手持大刀的瓦剌军人屠戮,“(明军)众裸袒相蹈籍死,蔽野塞川。”文武大臣中,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埜、王佐,阁臣曹鼐以及张益等数百人,皆在乱中被杀。特别是张辅,自年青时代随父亲张玉为明成祖朱元璋东闯西杀,战功卓著,历事四朝,尽心尽力。明英宗朱祁镇出征,张辅已是75岁老翁,“默默不敢言”,只能从行,但王振不让他插手军政。至此,老头子竟不能善终于家。

《明史》中讲:“(王)振乃为乱兵所杀”,应该是混战中被瓦剌军砍死或者被自己人逃跑时踩踏而死。明朝随臣中,只有萧惟祯等少数几个人命大,连同数千军卒拼死逃得入关。

明英宗恐惧至极,在数百禁卫骑兵的扈卫下想突围,几次均未成功,身边人被杀的越来越多。无可奈何,明英宗朱祁镇下马放剑,坐在地上发呆,周围仅有十余个剩下的禁卫军和太监喜宁陪同,眼睁睁地等着瓦剌人把自己抓去当俘虏。

以几万人打败五十万明军,已经出乎也先本人预料。现在,竟然能活捉大明天子,也先大出意外。

但是,对于怎么处理手中的这个大明天子,也先感到非常棘手。也把明英宗朱祁镇当成可居的奇货。也先押着明英宗朱祁镇到宣府城下,胁迫明英宗朱祁镇传旨叫守城将士开门出迎。守将杨洪、罗亨信立于城头,向明英宗朱祁镇传话:“我们所守的是陛下的城池,现在天色已经晚了,不敢奉诏!”也先见用明英宗朱祁镇的名义赚不开城池,就改而用这个俘虏皇帝的名义勒索财物。

明英宗朱祁镇被迫写了一封信,派一个一道被俘的卫兵送到怀来城中。怀来守将不敢开门,用绳子把也先的信使吊上城,马上转送北京。八月十七日,百官在宫内集合,虽然都听闻大败的消息,一时不敢确实,也不知明英宗朱祁镇下落。也先的使者来了,大家才知道皇帝被人活捉,惊惧异常。

朱祁镇名义上的母亲孙太后接到来信后,把皇宫中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搜罗起来,用八匹骏马驮着,送到也先营中,想赎回儿子。也先当然不肯放人,他要把明英宗朱祁镇攥在手里,捞取尽可能多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好处。

土木堡事变后,朱祁镇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而此时在朝廷内部,因朱祁镇被俘,一时国中无主,人心不安。面临瓦剌对京城威胁的情况,在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的拥立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他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

同类推荐
  • 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先达老先生的自述,追忆了八十几年的人生历程,记载了儿时的欢乐和懵懂,成年后的人生高潮和低谷,老年时对师长、朋友的怀念和感恩,同时书中还体现了一位老人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敏锐目光和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关心国事民生的胸怀。在文中,作者有时轻轻带过,有时浓墨重彩,对人生中的光彩和落魄都勇于直面,能够比较真实地坦诚地还原个人历史,陈老的叙述能够让年轻一代的读者尽可能地捕捉整个时代的印象,其人格魅力也有积极影响。
  • 王羲之(名人传记丛书)

    王羲之(名人传记丛书)

    一位自幼喜爱书法的宦门子弟,厌弃贵族的争斗,潜心研习书法,最终将中国书法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古今行书的始祖。他有着经世治国的才能和卓越的政治见解,是当时东晋王朝的中流砥柱,可留给历史的却只有一个“书圣”的称号。本书讲述了王羲之从宦门子弟到书法大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一生的坎坷际遇,青少年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代“书圣”的另面人生。
  • 硝烟散发的诗情诺贝尔的故事

    硝烟散发的诗情诺贝尔的故事

    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介绍诺贝尔——发明家与实业家的故事,阐述其“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的始末”,及他“生命最后的两项工程”等。
  • 伽利略为科学勇于献身的故事

    伽利略为科学勇于献身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热门推荐
  • 强求姻缘

    强求姻缘

    她艳冠群芳,美丽不可方物。父母周遭之人无不对她言听计从,呵护倍至,惟独他她心中所爱的男子,对她视而不见,一次次伤害她。为爱,她不顾一切,强求姻缘,可这强扭之瓜会甜吗?
  • 倾城狠妃:邪王狠爱绝妃

    倾城狠妃:邪王狠爱绝妃

    一朝穿越,昔日21世纪的金牌杀手,却传越到懦弱,无能的玄武家族的嫡小姐身上,白痴?废物?很好,她很快就会让那些有眼无珠的人知道什么是深藏不漏,废柴?无能?哼,会让那些昔日瞧不起他的人知道什么是东山再起,他,邪魅霸道的帝家王爷,却偏偏被她的睿智机敏深深折服,在他眼里,她做什么都是对的,永远都会陪她,帮她,即使要自己的命。且看他们二人如何俯瞰众生,遨游天下。。。
  • 异界符文师

    异界符文师

    随着发展地球进入了更加强大的科技时代,然而也因此打开了一扇禁忌之门,在那门后的世界也存在着一个更加强大的种族,丧尸,赏金猎人,陈羽凡,接受了一个任务探寻那空间的蓝光而被那不知名的光体毁灭,重生在了一个全新的大陆,成为了三大帝国之一天星帝国的皇子,昊天,从小便拥有着其他人都没有的基础,却是迟迟无法晋级,当昊天重新掌握着那股力量的时候,却是一一点的走向那未知的领域,是使命还是命运....昊天:既然我无法改变命运,那我便借着命运来改变这个时代吧!
  • 大宋阴谋家

    大宋阴谋家

    迷雾层层笼罩,阴谋重重相连,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条件,就是冷血,残忍,无情,算计,利用!我早已将良知摒弃,融化进阴冷的黑暗里!慢热文,请慢慢看下去,倩女幽魂系列可以直接跳过,只是开始的尝试而已!
  •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洪荒记事

    洪荒记事

    许沟穿越回到了洪荒,发现了一个和仙侠小说不太一样的洪荒,三足金乌是由野鸡变成的。且看他如何在高手如云的洪荒中一步步的成长……
  • 幽冥狼啸

    幽冥狼啸

    江易是混元大陆最年轻的强者,是受万兽敬仰的狼族之王,他集荣耀于一身却只是一个受父亲唾弃的孩子。他被封印了,被自己的父亲亲手封印了。千年怨气,不甘沉沦,以命为契,魂魄分离。他要剑指那个曾唾弃他的人,混元大陆无论神魔鬼怪,臣服者生,反抗者死!冥狼怒,伏尸百万,冥狼啸,万界臣服!
  • 游戏王之混沌之子

    游戏王之混沌之子

    从混沌中伸出的,破灭招致者的手,将扭断希望与未来的齿轮拨回,所谓拯救,即为牺牲
  • 兽噬

    兽噬

    论尽是非功过,天劫任落,修为散尽又如何!百年桎梏终须破,天道又如何?曾寻天道天却欺我,逆天怎为错?身为凡夫却与天搏,六宗妄阻我!
  • 名门毒宠:纨绔少东的落跑假妻

    名门毒宠:纨绔少东的落跑假妻

    先相遇,再相知,最后相恋一切似乎都是顺其自然,却唯独忽略了一点,他曾在她耳边呢喃:“你一个人,便胜却人间无数!”男人的脸庞近在眼前,不可否认,那一刻,确实心动了她也以为,生活本该如此……惊天阴谋被翻盘,当所有过往事实摆在眼前,她竟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南霂泽,谢谢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卑鄙小人!”她决然转身,最后躺在冰冷的平车上,离他而去“黎晞!”他红着眼眶大喊,却早已寻不回昨日的温馨……如果我最后依然无法让你回心转意,那我会把心掏出来给你看,任你抽,任你打,那些满目疮痍的伤口均抵不上失去你的痛,因为我最害怕的就是,你嫁给别人……原来,当爱支离破碎,回首也成为一种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