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7000000022

第22章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3)

在明宣宗朱瞻基统治的十年间,对于贪赃枉法的御史,基本上采取从重论处。据《明史》记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宣德年间,因违法被惩处的御史很多,如广东道监察御史沈润“受土豪黄金五两,白银百两,文绮十匹,出其杀人罪。”但是大赦之前,按赦令只“廷杖”。明宣宗朱瞻基判决:“御史朝廷耳目,受重金纵死罪,是耳目蔽矣!岂可轻贷,其免杖,发戍辽东边卫”。浙江按察司王铉,因母亡在家居丧,受贿白银,法司按新例可以“应纳米赎罪复职”。明宣宗朱瞻基认为“风宪官犯赃不可复”,命令“罢为民,仍追夺诰命”。在顾佐任右都御史的七年半间,监察御史降黜一百三十名左右。明宣宗朱瞻基重判犯罪御史的同时,也高升贤能者,违法和不胜任的监察官员不断被淘汰,德才兼备的贤者不断被升迁重用,整个监察队伍保持了特有的活力。宣德朝的监察御史出现了许多政绩卓著,为人称道的优秀官吏。如监察御史林硕、杨昺、朱惠等人就是因为才干突出、品行端正,而获得明宣宗朱瞻基的提拔。在顾佐任右都御史期间,共有59名御史升迁,而且全部是超迁,不拘常例,占被升用的御史的95%。宣宗强调:“考绩黜陟所以示劝惩,兴事功,果得其宜,则能者益劝,中才亦将自勉”

河南有一个知县,在当地发生灾荒时,未经请示,就将驿站公粮上千石发放给灾民。明宣宗朱瞻基对这个知县加以表扬:“如果拘守手续,层层申报,那老百姓早就饿死了。”明宣宗朱瞻基还继承了他父亲愿意接受意见的作风。明宣宗朱瞻基要求大学士杨溥尽力辅佐自己。杨溥叩首回答:“臣决不敢忘记报答陛下的恩情。”明宣宗朱瞻基嘱咐杨溥:“直接指出我的过错,就是对我的最好报答。”正是由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的作风较为开明,才有了被史家赞扬的“仁宣之治”。

宣德皇帝朱瞻基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对那些“贪津不律”、“不达政体”、“老疾”者,予以罢免,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派遣朝廷臣工出任地方知府,而这些通过荐举和赐敕委派的知府多是当时最干练的官员。另外,明宣宗朱瞻基还在一些重要的省份设立巡抚,主要是为了整理赋税。

明宣宗朱瞻基仍保留他父皇时的文渊阁。此阁建于皇宫之内,所以是“内阁”,以示有别于外廷。阁臣之中,最有名的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明成祖朱棣时代,文渊阁还几乎是个政治摆设,是皇帝的顾问班子,最大的任务是教习太子读书。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代,阁臣不仅充任皇帝侍讲,又主持草拟制诰,帮助皇帝处置军政要事,并有纠弹、决狱、军务等一系列话事权。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世时,废除丞相制度,自己亲掌六部,依靠四处分封的骨肉诸王当作凭倚。永乐大帝朱棣以诸王起事篡夺皇位,自然是以削夺诸王实权为当务之急,怕他们有样学样。因此,彼时的藩王们在军事上已无太多本钱。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代,自然要依靠文臣理国。为了加强地方的治理,明宣宗下诏把“巡抚”作为一个固定官职,使其可以有权处理地方诉讼和审理案状。洪武大帝朱元璋当年挖尽心思废地方行省削弱地方权力,而从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开始,从实际情况出发,使地方大员重新拥有了处置一方的权力。

撤兵安南安南到了宣德朝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明成祖朱棣曾经兴兵80万征讨交阯,将其并为明朝的一个省,设置官吏,加以统治。

然而,交阯并未臣服于明廷的统治,起兵反对明朝的战争时有发生。明成祖朱棣曾多次派兵镇压简定、陈季守、黎利等人的反抗。明成祖朱棣死后,交阯的情势更加不稳定。明朝连年派兵交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难以承受之重。明仁宗朱高炽时期,改变了明成祖朱棣一味剿灭镇压的政策,以招抚为主。明宣宗朱瞻基则主张剿抚并用的政策,派王通为征夷将军,征讨黎利。然而明宣宗朱瞻基内心里更想息兵交阯。

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四月,明宣宗朱瞻基就曾与蹇义、夏原吉、杨士奇和杨荣四人商议,他说“反复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乐初,使(交阯)自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这种想法是要改变直接统治交阯的做法,恢复交阯为附属国的地位。杨士奇和杨荣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而蹇义和夏原吉却反对,担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弃之,岂不上损威望,愿更思之”。因此,明宣宗朱瞻基的这个想法并没有立即实行。其实,明宣宗朱瞻基是在等待一场军事上的胜利,然后才好招抚、谈判,体面地从交阯撤兵。

明宣宗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陈通率军击败了黎利,斩首万余人。但陈通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让黎利率残军逃跑。九月,黎利上书明廷,声称找到陈氏后人(当年明成祖朱棣起兵的名义就是为原国王陈氏报仇复国),请求明朝罢兵,册立陈氏后人为君。明宣宗朱瞻基有意答应,但英国公张辅等人认为明廷如果没有合适的借口就答应,只是向天下人显示朝廷的软弱。

明宣宗朱瞻基召见杨士奇和杨荣,寻求对策。他们二人赞同明宣宗朱瞻基的想法,认为这是体恤民情,没有示弱。明宣宗朱瞻基在杨士奇等人的支持下,欣然同意,派特使恢复陈氏政权,命陈通撤兵。然而,黎利推说陈氏后嗣已死,请求明廷册立自己。明宣宗朱瞻基没有理会,派人继续寻找陈氏后人。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黎利再次进献贡物,请求册封,宣宗仍不理会。明宣宗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黎利再次请封。明宣宗朱瞻基考虑到陈氏后人已经无从找起,黎利署理国事已成事实,就同意了黎利的请求,册封黎利为国王。这样,安南再次独立,脱离了明朝的直接统治,但仍然是明朝的附属国。从此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某种角度讲,放弃安南,免除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为明朝节省了大量的开支,除去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安民、爱民在对内的治国之道上,明宣宗朱瞻基能够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明宣宗朱瞻基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明宣宗朱瞻基统治的期间内,他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明宣宗朱瞻基的真实心态。明宣宗朱瞻基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明宣宗朱瞻基路经农田时,看见路旁有耕作的农民,于是,明宣宗朱瞻基下马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明宣宗朱瞻基兴致盎然,取来农民耕田的农具,亲自犁地。没推几下,明宣宗朱瞻基停下来,回头对身旁的大臣说,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胜劳累的感觉,何况农民终年劳作。说完,明宣宗朱瞻基就命人赏赐农民钱钞。明宣宗朱瞻基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是了解的,因此能够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同年六月,京畿地发生了蝗灾,宣宗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明宣宗朱瞻基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明宣宗朱瞻基下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在修建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献陵时,明宣宗朱瞻基遵照朱高炽的遗嘱,力主俭朴,注意节约,3个月就把陵墓的工程完成了。明宣宗朱瞻基带了这个头,以后几代明朝皇帝的陵墓都修建得较为俭朴。在明宣宗朱瞻基君臣的不断努力下,宣德朝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这样的评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边境安定,蒙古虽有扰边的行动,但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明宣宗朱瞻基实行安抚的政策,力主和议,保持了和平共处的局面。放弃安南也是个明智的选择,使得久经战乱的明朝和安南都得到了稳定发展的环境。争夺皇权的朱高煦的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了,没有酿成大的祸患,加强了皇权。明宣宗朱瞻基爱惜民力,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力劝农桑,鼓励垦荒,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时称“宇内富庶,赋入盈羡”,是明王朝财力最雄厚的时期。商品生产程度提高,手工业得到发展,商路增辟,国内外贸易有所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农民起义也很少。

身后谜团

朱瞻基登临帝位之谜

传说明宣宗朱瞻基出生那天晚上,他的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梦见太祖皇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儿子朱棣,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明成祖朱棣醒来以后就得到报告说朱瞻基降生了。明成祖朱棣就觉得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家伙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明成祖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一定的作用。

朱棣做了皇帝后就立朱瞻基为皇太孙,并挑选优秀的老师教他。在漠北远征中,朱棣也带着朱瞻基以锻炼他,还经常带他到普通农民家了解百姓的艰辛,可谓是精心调教了。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当时与朱高煦的储位之争非常激烈,朱瞻基凭借着祖父对他的喜爱以及自己的勇气与睿智,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

明成祖朱棣夺得天下后在南京登基,朱瞻基随祖母离开北京也来到了南京。祖父朱棣和祖母徐氏非常钟爱这个皇孙,对其颇为用心。朱瞻基自幼聪慧,喜好读书。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朱瞻基到了出阁读书的年纪,明宣宗朱瞻基特命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为之讲习经书。明成祖朱棣以自己最为信任的大臣来辅导朱瞻基,可见对他的殷切希望。朱瞻基也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学习刻苦,加之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朱瞻基还留意古今兴衰、历朝治乱的内容,从中领会治国的道理。明成祖朱棣不但任命姚广孝教授朱瞻基,而且他自己也用言传身教来给与他良好的影响,为以后为国君做准备。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巡幸北京,令朱瞻基同行。明成祖朱棣特意带领着朱瞻基到田间观察农作物、农具和耕种的过程,到农民家里看他们的衣食住行,并写了一篇《务本训》给朱瞻基,让他知道农业是国家根本的道理,

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端午节,宫中射柳时,朱瞻基再次给祖父脸上增了不少光彩。他不仅屡射屡中,而且当祖父当众刚刚说了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时,便立即叩头对道:“一统山河日月明。”

朱瞻基既有着祖父朱棣的英武,又具备了父亲朱高炽的睿智,难怪朱棣每每对人说:“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一次,谒陵途中,当时身为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因身体肥胖,行走不便,靠着两名内侍搀扶,还是滑了一跤。汉王朱高煦在旁说道:“前人把滑,后人知警。”话音未落,身后有人应道:“更有后人知警。”说这话的便是皇太孙朱瞻基,汉王朱高煦不由得回顾失色。

幼年受到的良好教育,使朱瞻基能吟诗作赋,擅长书法绘画。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经常在春秋时节,与诸儒臣登临万寿山,泛舟太液池,良辰美景,赋诗唱和。明宣宗朱瞻基的诗侧重于重农、求贤的内容,表达了他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治国理念。

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亲征蒙古,指定尚书夏原吉辅佐朱瞻基留守北京,学习处理日常政务。当时南京是京师,北京称行在,虽然同样设有各种官署,但是处于草创阶段,还很混乱。夏原吉每天早上辅佐朱瞻基处理政事。面对各衙门的庞杂事件,夏原吉总能口答笔书,从容不迫,井井有条,处理好深入漠北的成祖朱棣和远在南京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交办的各项事务。有这样能干的大臣辅佐朱瞻基,相信朱瞻基一定会从中积累许多处理政务的经验。后来,夏原吉又侍从朱瞻基深入乡野村落,体察百姓疾苦。明成祖朱棣对夏原吉很满意,在朝堂上指着他和蹇义对朝臣说:这是高皇帝(太祖朱元璋)给我留下的贤臣,要想知道古代贤臣的样子,眼前的两个人就是。此后,朱瞻基多次在夏原吉的侍从下往返于两京之间,其间经常谈论治国方略,从夏原吉那里获得了许多经验。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为了让朱瞻基接受战场的历练,明成祖朱棣命他随自己亲征蒙古。明成祖朱棣已经让朱瞻基体察了民间疾苦,学习处理政务,似乎只有再让皇太孙在战场上磨砺之后才会让他日后成为文武兼备的一代圣君。明成祖朱棣并没有让朱瞻基荒废学业,命随军大臣在行军过程中继续教授他经史。皇太孙朱瞻基有时也跟随成祖朱棣检阅部队,学习战法。六月,明军与蒙古铁骑展开激战。宦官李谦自恃勇猛,带着朱瞻基加入战局。明成祖朱棣得知皇太孙朱瞻基身涉险境,急忙派军将朱瞻基救出战场。李谦自知犯下大错,自杀身亡。

正是在祖父朱棣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熟悉了政务,为将来治理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如前文所说,朱棣之所以传位于朱高炽,与其钟爱皇太孙朱瞻基有很大的关系。朱瞻基机敏过人,多次维护了其父朱高炽的储位。在朱瞻基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有宠爱与骄纵,同时也有锻炼与拼争。这一切当然都出自朱棣的安排,他一心想把这个皇太孙培养成同自己一样追求文治武功的开拓之君。

朱高炽病逝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就动身北归。途中,朱瞻基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朱瞻基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依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还真的没有派人设伏,因为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得如此之快。回到北京之后,朱瞻基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另一方面加强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朱瞻基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与世界同步

睁眼看世界

1427年,金帐王子哈吉一世割据克里米亚半岛,建立克里米亚王国。此后在俄罗斯出现了若干个地方民族小政权。

1428年,贝德福公爵约翰围攻奥尔良。

1429年4月法兰西人贞德组织民军抵抗侵略,5月,贞德击败了约翰,解除奥尔良之围,得到了“奥尔良女儿”的称号。

1430年贞德为敌军所俘,被卖给英格兰军,被英格兰军队火焚。

1434年,佛罗伦萨银行家梅迪奇家族首领科西莫夺取佛罗伦萨政权。自此,梅迪奇家族世袭统治佛罗伦,形成佛罗伦萨的梅迪奇王朝。梅迪奇家族执政期间大力支持文化活动,使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

1435年,伊朗阿位伯斯坦,又称为胡齐斯坦穆沙沙家族宗教领袖扎伊尔·德默罕默德发动了反贴木儿起义,割据阿位伯斯坦。

同类推荐
  •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从青年时代闯入文坛,巴金就以火焰般的激情感染着读者。与激情相伴的是他的超常的勤奋与率真:“日也写,夜也写”;坚持说真话;向读者“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正是这三条,激情、勤奋和真诚,铸就了他的人格和事业,也使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这本由阎焕东编著的《巴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本描述巴金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
  • 山本五十六(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山本五十六(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著名战将——精心策划并亲手点燃了太平洋战火的山本五十六,他既是一个著名的海军将领,又是一个精明的赌徒,山本的一生以赌为乐,可是在他眼中真正的赌场不在摩纳哥,也不在拉斯加斯,而在战场之上,而“偷袭珍珠港”和“奇袭中途岛”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赌注,只是结果迥异罢了。
  • 左宗棠在甘肃

    左宗棠在甘肃

    1866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1867年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曾在兰州创办兰州机器织呢局等新式企业,该书主要研究了左宗棠在1869~1880年期间甘肃的经济政策、文化建设、社会措施、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甘肃的社会历史状况。
  •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新月派女诗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

    居里是著名的女性物理学家,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与其夫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本书主要以其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研究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热门推荐
  • 裂天至圣

    裂天至圣

    世人皆知天地无情而欲逃出,可不知这天地即为争斗而生,也靠争斗维持。不以望空一切而求大道,可悲可叹!
  • 拽王子爱上冷魅公主

    拽王子爱上冷魅公主

    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复仇,爱情,当遇上这样的抉择,他们最终是幸福的在一起?还是错过?
  • 最强异姓王

    最强异姓王

    奉旨闹事杀人,本王的世界嚣张放肆奉旨殴打皇子,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奉旨协同篡位,谁是新帝本王说了算颤抖吧,凡人,本王的传奇千秋万代无人能及“等等!先皇何曾传命如此下作的圣旨?”潜台词,你懂吗?两任皇帝的影子,这点默契还是有的!“皇上,你看那陈国甚是富饶,咱们四四六六怎么样?”ps:说实话,前面一卷都是铺垫,可能比较无聊又不得不写!嫌烦的同学可以直接从第二卷开始看,不影响阅读,并且更爽。
  • 神医小后妈

    神医小后妈

    云舒,一个生在医学世家,从小对医书过目不忘,又跟随爷爷学习中医医术的俏丽女孩,却从十六岁开始,每年被爷爷逼迫走进天山采药。而今年,二十岁的她终于挣取到爷爷的保证,这是最后一次进山。可谁知自己也就赏赏天山的月夜美景,醒来时却被一只漂亮的银狐引到山林深处,从而遇到了一个像极雪参娃娃的小少爷,当然,小娃娃的爹爹误以为是自己要拐走他家的宝贝,把她这个娇俏可人视为只为钱财的坏女人,这口气她怎能咽得下。可怎么看面前这个貌似潘安的家伙,怎么都是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而这里的每个下人都很古怪,就让她发挥一下褔尔摩斯的精神,及赛华驼的医术,来整治一下这座深山里的豪宅吧,谁让她只是在野外小睡一下,就跑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呵呵,这山里的鸟还真多…人送外号索命鬼见愁的他当真不明白,眼前这个一身怪异打份的女人闯进他的地盘,还敢对他指手划脚,没看到他现在很不爽吗?放她下山已经很大面子了,她竟然还要送,既然能来当然也可自己消失了!这小妮子变化还相当快,才说要送,怎么不到一柱香的时间,就又死赖着不走了!看她那闪着鬼精灵的眼蒙,他敢断定,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有意思,不防留着自己用…
  • 馥未央之两皇宠妃

    馥未央之两皇宠妃

    高中女孩离奇穿越到了四国鼎立的昀国成为王家二小姐王道,纵横商道使其成为商业界的神话。却背负着家族的使命,被自己的亲生父亲用迷药送入宫中。从小长大的哥哥并不是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儿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周旋在刀尖上的爱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胆商第一,情商第二,智商第三:卓越人士的三大品质

    胆商第一,情商第二,智商第三:卓越人士的三大品质

    “胆商第一,情商第二,智商第三”,卓越人士都会将这三者牢牢记在心中。所以,想要迈向成功的人,就请牢记这句话吧! 书从胆商、情商、智商这三方面向读者一一展示了成功的智慧,旨在告诉读者:在人生道路上,渴望成功的人,就得有闯荡的勇气和魄力,就得有控制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 邪王妖妃:逆世驱魔师

    邪王妖妃:逆世驱魔师

    她资质平平却是命定宗主继承人。是幸运还是阴谋?《乱世》游戏呼起她沉睡千年的记忆。当宿命之刀架在脖前。是顺从还是反抗?“难道为魔为妖就是错?难道天界诸神就是对?”小小少女执剑问天,率领远古蛮兽翻云覆雨。势力倒戈,风云再起!废柴少女强势崛起,三界众生为之震撼。从此,我命由我不由天。
  • 特警农民与逃犯

    特警农民与逃犯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本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但一场露天电影《少林寺》却改变了他的一生。千里跋涉,艰苦求学,他终于进入少林武校。机缘巧合,高人指点,他居然练就鹰爪神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结识传奇亿万富翁。战友战友,亲如兄弟,他成为一名都市特警。性如烈火,抱打不平的他痛殴了高干子弟;屡受打击,历尽磨难的他无奈的选择回乡务农;意志消沉,借酒浇愁,使他的性格大变;寂寞难耐,色令智昏,娇妻发小步上人生不归路;利刃高举,血肉横飞,儿时朋友变为刀下厉鬼;挥泪如雨,肝胆相照,昔日战友送他走向生命尽头......本应平庸的他却成一代传奇,沦为杀人逃犯的他最终生死成迷......
  • 暖何迟【完】

    暖何迟【完】

    http://novel.hongxiu.com/a/383111/新文《带我走,去一光年以外》,喜欢阿凉文字的亲请挪步支持,鞠躬感谢!——————————————宋词总在重复同一场梦境,梦见自己杀了人,尔后跳出一个清俊少年,带她狂奔逃亡,天涯海角。结婚前,梦中人突然真实站在了面前,一模一样的眉眼。灯火阑珊,她一眼认出他,他报以动情一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她愿就此沉沦,却发现日夜相陪的他本该在数年前死去…亲爱的,你究竟是不是与我天人永隔却又魂兮归来的小爱人?如果时光倒退,如果后来改写,曾经的肆意浓烈,如今的素淡绵远,都是你的温柔,我的蛊毒。原来,爱是一杯毒酒潋滟,若你亲手调制,我愿含笑饮尽,甘之如饴。长风浩荡烟俱净,人生或长或短,逃不过,参不透,浮世欢爱。-----------------------他说:我不是第三者,也是第三者。上帝,请赐我启示,怎样才能泅渡这段情缘?他说:我曾许你一生欢乐,知道么,它是我不羁青春里最美的印记。他说:无尽光阴与岁月,都不曾冲淡看你第一眼,只是,费劲心机,终难成圆。她说:这是你给我的后来与温暖么?若是,缘何那么迟,那么殇,那么纠结?-----------------------其实,这一生,我们都爱过,真正的爱过。=====================PS:衷心感谢所有支持过某凉的亲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