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6800000080

第80章 宦海往事——同僚倾扎与党争之祸(7)

史可法忠诚有余,但魄力不足,以致循规蹈矩,不能抓住时机振臂一呼而力挽狂澜。结果被马士英钻了空子来了个“先斩后奏”,铸成败局。

同在朝中为官,不是每个人都志同道合。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必然是各有各的打算。这一点,史可法却不了解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城外的守军三大营不战而降。城内的安全,本来由太监负责,但崇祯一向亲信的太监们都是些谄媚无能之辈,这时他们手足无措,有的甚至怀有二心。三月十八,李自成派已经向他投降的宣府镇守太监杜勋去见崇祯,要崇祯让出帝位。当天傍晚,崇祯的亲信、太监曹化淳竟打开了城门,让起义大军长驱直入北京城。

崇祯走出皇宫,登上煤山吊死在山亭的树杈上。

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消息,是四月十二传到南京的。在农民军向北京进发的消息传到南京的时候,史可法就与南都的大臣们一起,誓告天地,向全国发出檄文,要求大家“勤王”(派出部队救援皇室)。史可法自己也带了部队,渡江到了浦口,准备北上。但就在浦口,史可法得到了北京被攻陷、皇帝已身死的消息,顿时痛哭流涕,悲痛异常!史可法与大臣们一起,为崇祯发丧致哀。

紧接着,他们又自然地议论起拥立新君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标志着国家没有了头脑,大明的江山也就到此为止了。

按正统的观念,皇帝死了,该由皇太子即位。但是太子在哪里呢·史可法他们一时无法知晓,于是,大臣们又自然地想到了皇帝的近亲。近亲中,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芳是比较合适的人选。朱由崧,是神宗朱翊钧的孙子,崇祯的堂弟。朱由崧的父亲就是朱常洵,当年,神宗是很想立他为太子的,他的母亲郑贵妃也极力设法让他继承皇位,只是未能如愿。由朱由崧来接替皇位,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潞王朱常芳,是神宗的侄子,崇祯的堂叔,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到底该立哪一个。

当时,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日广等起草了一份文书,分发给同僚们,主张立潞王。的确,潞王父子两代都有轻财和以公事为重的美名,这是人所共知的。福王的缺点,是大臣们有目共睹的。张慎言、姜日广这样做法,并不是凭个人的好恶,而是为了明王朝的利益。

文书送到了史可法的手中,史可法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这时,手中掌握兵权的凤阳总督马士英也在让他的亲信到同僚那里去传话,他认为,立君要以贤明作为标准,不能固执地拘泥于人选的辈分顺序。

马士英的话传到了史可法那里,史可法就给马士英写了封信,把福王“七不可立”的意见坦率地告诉他。史可法还以为马士英也主张立潞王,但他哪里知道,马士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不是潞王,而是福王!

马士英生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贵阳人,平民出身,在27岁上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南京户部主事。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马士英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化,而刚就任一个月,就私自动用府库巨款贿赂朝中权贵,不料被人告发,丢了乌纱帽,只得灰溜溜到了南京。在南京混了几年,马士英与阮大铖勾搭在一起了。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安徽怀宁人,是个无耻文士。与马士英是同年进士,为了升官发财,投靠了魏忠贤。阮太铖还为魏忠贤写了一本《点将录》,模仿《水浒》故事,开了一份有100个东林党人的“黑名单”,致使100个东林党人被杀被捕。崇祯即位后,把魏忠贤一伙列入“逆案”,阮大铖的名字也在其中;按照皇帝的诏令,阮大铖“终身不得录用”。这样,阮太铖只能回到家,不久,因躲避农民起义军而流离南京,在这里与马士英成了“患难之交”。

阮大铖是以“有官万事足”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的,他又怎能受得了落寞呢·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有个奸诈贪婪、两面三刀的宜兴人周廷儒,得到了崇祯的信任,曾被任命为内阁的首辅。阮大铖与周廷儒臭味相投,在少年时代就是密友,一见周廷儒“东山再起”,赶忙给他送上礼物表示祝贺,并希望他举荐。周廷儒收了厚礼,但因阮大铖是“逆案”中人,不敢举荐,便提示阮大铖,如果他有什么知己,倒可以举荐的,一旦成功,他也就不愁没有前程了。结果,阮大铖就把马士英介绍给周廷儒,周廷儒就将马士英推荐给崇祯,使马士英成了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卢、凤等处军务。

由马士英的上述经历,可见其与阉党人物具有很深的关系。而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祖母郑贵妃,当年又都是魏忠贤、阮大铖之流竭力加以“保护”的。如果能立福王,马士英、阮大铖不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权柄,爬上更高的位置了吗。

出于自身的私利,马士英与阮大铖沆瀣一气,当然要拥立福王而不愿让潞王上台了!但是,史可法却蒙在鼓里。

事情一旦做了,对方再反对也没有用。马士英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在对方知情之前,把事情定格,使之无力回天。

史可法从外地回到南京之后正与张慎言等一起筹划拥立潞王的大事,忽然,从长江北岸传来了消息:凤阳总督马士英主张拥立福王,反对拥立潞王!

的确,马士英等一边假惺惺地放出风,说什么“立君以贤”,一边却采取种种手段,要把福王推上台来。马士英一方面与南京的勋臣刘孔昭等相勾结,一方面又拉拢驻守江北的武将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和刘良佐等,把福王捧上了天。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马士英就给南京的大臣们发出了书信,说道:“以序以贤,无如福王。”意思是:无论从辈次顺序还是贤明说来,没有谁比得上福王,拥立福王,天经地义。还没有等到南京的答复,马士英已派了部队,护送福王到达了江北的仪真(今江苏仪征,在长江岸边),这样做,福王所感激、依赖的当然只有马土英一个人了。

对史可法来说,他意识到马士英把他骗了、卖了。怎么办·如果再坚持拥立潞王,那末,江南江北,势必引起纷争,这显然于国事不利;而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如果僵持下去,同样对国事不利。

经过反复的思考,史可法不得不以大局为重同意了马士英的提议,四月三日,南京的大臣到江边迎接福王。

2.顺手推舟,变被动为主动

福王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来到南京。

到了南京,福王住进了内守备府,并去拜谒了孝陵(明太祖陵墓)和奉先殿(明太祖时的宫殿)。五月初,按照礼仪,南京群臣都到内守备府朝见福王。福王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不知道应当如何接见大臣们。福王手足无措,满脸羞愧地只想早点离开大厅。

在史可法的心中,福王是不够格的,但事情已到了这样的地步,史可法不得不为福王撑腰,叫他应当理直气壮地接受群臣的朝拜,而不应当避开。否则,已经岌岌可危的半壁江山,就更难以支撑了,将来的复国大业,更难展开。

朝见仪式结束后,大臣们对当前的战守策略进行了议论。因为崇祯刚死,北京被陷,所以,史可法认为福王应当穿上丧服住在城外,而且派出部队北征,来向全国表示要为崇祯复仇的决心。福王听了,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喏喏”地点头答应。

在史可法的支撑下,南明政权就这样建立了。

君臣朝见福王之后,有的大臣提出了请福王直接登上“大位”(即当皇帝)的主张。史可法想:太子存亡不明,万一没有殉难,来到了南方,事情将变得复杂。因为按正统的观点太子应当是皇帝合法的继承人。

于是,在五月初二群臣第二次朝见福王的时候,史可法又当众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勋臣刘孔昭是极力主张福王马上称帝的,因为他早就与马士英、阮大铖等商量好了,只要福王一称帝,他们一伙不就成了拥戴新皇帝的赫赫元勋了吗·但是,史可法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事实上是对福王的能力表示怀疑,感到担忧,他不同意马上让福王称帝。

史可法在大臣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们觉得史可法的主张有理,纷纷表示同意。经过反复的讨论,大家同意福王可以暂以“监国”的身份,行使皇帝的权力。

福王虽是马士英所立,但第一个掌大权的还是史可法。其实监国也好,皇帝也好,不过是名称的不同,事实上同样开始执掌军政大权。

这年五月初三,福王便召集大臣议论组阁大事。组阁,也就是推举大臣组织行使朝廷权力的内阁。在明代,废除了丞相制,由内阁大学士数人参要政务,草拟皇上诏令。内阁的第一名大学士称为首辅,事实上相当于丞相。

大臣们推举史可法、高弘图、姜日广入阁。

不料,刘孔昭这时竟举起手臂叫嚷着自己应该入阁。其实,孙孔昭只是凭着福王的荫功,才出入于大臣之列,并没有真才实学。

史可法见刘孔昭气势汹汹的样子,当即站出来反对,并以朝中没有勋臣入阁为由拒绝。刘孔昭一听,勃然大怒,但无法置辩,于是,急忙说代替马士英入阁。马士英当时不在南京,由于他是凤阳总督,在拥立福王中又有特殊作用,大家不便反对,也就同意了。

内阁就这样定了下来,福王封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仍掌兵部事务;马士英则被命令继续督师凤阳。

史可法上任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福王在江北设立四镇,分别由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统帅,并在扬州设督师,节制四镇。史可法还建议福王把北京原有的锦衣卫一套体制加以改革,以杜绝告密、陷害等特务行为,节省开支,安定民心,有助于提高新政权的威望。

福王当上了监国,心里喜滋滋的,心想的是,当年在洛阳所过的奢华生活,现在又可以照旧维持下去了,而且地位比过去还要高得多。至于国家大事嘛,反正有大臣在那里操劳,不管史可法的建议到底好在哪里,都一一采纳。

为所欲为,强行控制朝政

马士英本以为拥戴福王有功,福王一定会感恩戴德将他大加提拔。结果,马士英虽然成了内阁大学士,却仍旧只是在凤阳督师,京中的大事都要听史可法安排。马士英不能接受这样的格局,他要自己控制朝政。

1.挑拨离间,调虎离山

既然自己要登场,那场上的主角当然就必须出局,马士英挑拨离间,硬是让史可法和自己来了个内外对调。史可法无力抗衡,不得不从。

马士英为了离间福王与史可法的的关系,并表明他对福王的“忠诚”,给福王献上了一封密呈。

福王收到马士英的密呈,打开一看,原来是当初史可法写给马士英的书信,上面有福王“七不可立”的意见。福王看后,心里当然不是滋味。后来,马士英又率领几万人马,来到江边,要求朝觐福王,并劝福王马上称帝,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宣诏马士英入京晋谒。接着,马士英就具体开始了要把史可法排挤出朝廷的活动。

马士英装出一副谦逊的样子,假惺惺地自责自己对于管理军队缺少办法,以至士卒纪律松弛,百姓受到不少骚扰;而史可法在这方面能力非凡,几年来,统领军队纪律严明、威名卓著,江淮一带,人人钦佩。举荐史可法去做督军。这其实是排挤史可法的第一步。

对于马士英的为人,史可法已有察觉。听马士英这么一说,他心里非常气愤。但江淮一带是南京的门户,如果不严加防范,南京就会吃紧。另外也想到马士英此次来南京,不会轻易离开,其对朝中大权是志在必得,倘不对他让步,就会发生严重内讧,对新建的政权不利。

史可法对马士英说:“无论在内在外,都是为了国家的防守大计,既然您有这样的看法,我也不会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有所犹豫的,我不愿长敌人的志气而灭自己的威风,就照您所说的办吧!”

于是,福王正式即帝位,并确定年号为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

次日,马士英正式入阁办事。

马士英入阁办事,史可法离京督师的消息,一下子在南京传了开来。南京广大百姓和大学生纷纷起来反对。

苏州吴县有个人叫卢渭的人,听到史可法要外出督师的消息之后,愤愤指责淮扬是门户,京师是内堂,门户有人而内堂无人。如果定要这样做,那就会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南宋灭亡也正是由于秦桧在内,李纲在外的缘故。

“秦桧在内,李纲在外”,人们把马士英比作投降派的奸佞秦桧,把史可法比作抗敌派的忠良李纲,反映了民间自有定论。一时之间,这句话传遍了京城。

但是,昏庸的福王无论如何也不会听得进众人的意见。在史可法离京之日,他在朝廷接受了史可法的陛辞,加封史可法为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给饷银二十万两,命百官到郊外饯行。不久,福王还命史可法打听崇祯太子的下落,并到凤阳、泗州祭告明皇室的祖陵。

史可法请求派总兵刘肇基、李栖凤、于永绶、卜从善、全声桓随征,推荐李蘧为主事、何刚为军前监纪,又请求发给铜甲、铜锅、倭刀、团牌、红夷和色绢、白布等军需物资,福王都一一同意。

史可法只带了三千兵卒,离开了南京城。南京城的实权,落入了马士英手中。

2.忍气吞声,不落圈套

好汉不吃眼前亏,史可法身陷是非之地,处处是马士英给他设的爪牙和圈套,稍有不慎便会落入魔掌。史可法忍气吞声,为了江山社稷忍辱负重。

马士英掌权以后,想整治史可法。马士英与手下“四镇”战将联合,为史可法出难题。其实是个圈套,想借机除掉史可法,然而史可法早已识破。

福王即位后,根据大臣的建议,因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四人“早决大计,拥立圣躬,功在社稷”,论功分封他们分别为靖南伯、兴平伯、广昌伯、东平伯,让他们分别管辖滁和、徐泗、淮海、凤寿等地,这就是所谓的江北“四镇”。这四个人,虽然骁勇善战,却都桀骜不驯。黄得功,人称“黄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譬如当福王给他下诏书时,他竟会掀翻案几,拉开衣襟,破口大骂:“去!速去!我不晓得什么叫诏!”刘良佐,则喜欢骑一匹花马到处乱窜,人称“花马刘”,江淮间没有人不怕他。刘泽清,阴狠惨毒,冷酷残忍。有一次,刘泽清举行酒宴,招待一位故人的儿子。刘泽清招唤豢养的猿猴给客人敬酒,客人因猿猴面目狰狞,不敢接杯。刘泽清笑着说:“你害怕了吗·”说罢,命手下把一个在押的犯人拉到厅上,剜出了他的脑子和心肝,放进瓯钵,同酒调和,再让猿猴捧到自己面前。刘泽清一边饮,一边嚼,竟然神色自若。至于高杰,也同样是个粗暴犷悍的家伙。这四个人,马士英早就与他们搭上了关系。马士英能够进京入阁掌权,就是以他们的兵力作为后盾的。马士英入京后,要史可法去做这四悍将的“督师”,也无非是要让史可法陷入窘境。

督师府定在扬州。扬州在当时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四镇都想争夺,其中以高杰特别暴横。当史可法离开南京来督师时,高杰正在扬州城下与扬州城内的居民发生冲突。扬州城有个人叫郑元勋,眼看高杰来势汹汹,就向兵备道马鸣等建议,希望把高杰迎入城中。结果,全城百姓大为愤怒,杀死了郑元勋。高杰知道后,怒不可遏,拼命攻城。知府马鸣等组织人员坚守城池,双方相持不下,百姓、士兵伤亡惨重。就在这时,史可法来到了高杰的驻地。

同类推荐
  • 月琼舞

    月琼舞

    星河中苍月下大地上三少年踏破大陆忠于月之国抛头颅洒热血有谁看的见为国为民死于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宣读胜负

    宣读胜负

    宣宁和天守两国征战已久,这是发生在宣宁朝的故事。数十年前,天守名将步迟迟挥师南下,踏过通天道,越过望穿天,一路攻城掠寨十数座,大军逼近宣宁北方重城——平广。谁料天意难测,步迟迟病死在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数十年后的今天,天守大军卷土重来,他们是否能延续当年步迟迟的辉煌战绩。而后世宣宁靖帝的一声叹息,是否能把宣宁贺陵王的神秘传说卷入那厚重发黄的重重史册之内……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求点击,求票票。
  • 唯我独尊之二止干戈

    唯我独尊之二止干戈

    一个四岁的顽皮幼童突然被这个世界上唯一宠爱他的母亲抛弃。失去母爱庇护的帅望,带着自己沉重不堪的身世之谜时刻行走在生与死的边沿。他的童年过早地结束了,四岁,就结束了。从此开始的人生里,太多的疼痛、折磨甚至阴谋考验着他的善良和机智,他不断面临各种选择,在巨大的痛苦里挣扎的帅望,还能不能保持他天性的纯良和真诚呢?
  • 穿越——皇帝陛下

    穿越——皇帝陛下

    一个苦哈哈的快递小哥,送快递时因为救人被汽车撞死。死后阎王见他做好事而且阳寿未尽,就让他穿越到异世当了皇帝。但是他醒来才发现,权臣当道、太后专权、内忧外患,稍有不慎就会被废,甚至丢掉性命,这个皇帝恐怕连孙子都不如。更可怕是,太后老佛爷亲自指婚,让他娶一个三百斤的格格为后,他何去何从?不!他不会向命运低头,且看他如何屌丝逆袭,安内攘外,成为千古一帝。欢迎讨论,加QQ号2591765471
  • 穿越之五胡称雄

    穿越之五胡称雄

    五胡乱华,中华的脊梁被敲碎一次,历尽辛苦,我们终于将这根脊梁找回。蒙元入侵,华夏再一次蒙羞,这一次,我们亦花了几百年洗刷这份耻辱。满清入关,炎黄子孙又一次遭受上天的唾弃,默默忍受着野蛮的屠戮和掠夺。但是,我们依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因为,无论我们遭受上天怎样的不公,无论异族如此野蛮的将屠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我们当中,总有那样一群孜孜以求,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将天下扛于肩上,不甘于这耻辱的命运……
热门推荐
  •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侠之龙渊问情

    仙侠之龙渊问情

    一只身带邪龙的萝莉奋斗史。有帅哥,有笑点,有虐,有甜。
  • 天狼破军

    天狼破军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也横枪立马,为我天狼破军!
  • 中国地理博览1

    中国地理博览1

    《中国地理博览(图文版)(套装全4卷)》全面展示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生动再现华夏大地的迷人风姿。浓缩中国地理之精华,行走中国,步入充满魔力的、震撼人心的地理秘境。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感受中国自然无地理和人文环境的良好氛围。
  • 极品盗妃驭夫术

    极品盗妃驭夫术

    人前,她无德好色,被世人唾骂。人后,她是天下第一盗,被世人愤恨。其实,她暗自韬光养晦。他是战神,被世人敬仰,亦有周身一丈为女性死伤区的怪癖。他一张皇榜告天下:悬赏万两,缉拿天下第一盗。可那个对她死缠烂打唯命是从宠溺无度的人是谁?
  • 痴恋:寻找我的妃

    痴恋:寻找我的妃

    他因为当年对她的不信任,而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于是一直苦苦寻回这错过的情。她因为当年对他的痴,最后弄得香消玉殒,可是这情在她心中仍是那般刻苦铭心。他发誓要寻回他的妃,重拾这错过的情。他和她是否能重续这错过的情?她的痴恋是否依旧会付诸东流?命运的红线是否已经紧紧缠绕着他们了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鬼刀之乱世神起

    鬼刀之乱世神起

    在一次意外的奇遇当中,他了解到了三界的奥秘、自己的玄妙身份与人界一场不为人知的浩劫。被选为灭世浩劫的应劫者,身在鬼门,肩扛传说中的鬼刀,他没有回头路,唯一能做的就是勇往直前,登上强者颠峰……鬼刀定乾坤,朱砂染红颜!
  • 安全责任无小事

    安全责任无小事

    在任何时候,事故带来的损失总是令人心痛:在21世纪的头五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火灾21万起,死亡约2000人,经济损失约12亿元人民币,尤其是造成几十人、几百人死亡的特大恶性火灾时有发生,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事发之后每次分析这些事故的成因时,都要被归结为个人或者企业缺乏安全责任意识落实。本书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安全责任体系,将责任意识融入到我们每天的工作中,做到“检查到位,不漏过一个细节;措施到位,不漏过一个疑点”。用责任心为我们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 暗夜魔帝

    暗夜魔帝

    世界,有白日,自会有黑夜。有光,自会有影。有明,自会有暗。混沌初开,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天地始分,分九宙,八十一宇,七百二十九界。故老相传,每隔万年,天地间就会诞生一名灰血生命,每一次出现,必是搅动风云,霍乱天地,致使天地崩塌,百界破碎。一个额头烙印着奴隶印记的少年携一根青色短棒,起于最低等下方一界,踏八荒,破万法,碎百界,崩天地,行至暗夜之巅,登临帝尊之位。
  • BARNABY RUDGE,80's Riots

    BARNABY RUDGE,80's Riot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