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1200000018

第18章 军事·兵器(1)

古代的几种兵役制

部落兵制:部落兵制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兵役制度。北魏初年,实行部落兵制,鲜卑族全民皆兵,平时耕牧,一有战情,首领便召集部落成员,自备战具,出征作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自《木兰诗》。木兰征战前从容有序地准备,打点行李如同出门远行,这恐怕就是部落兵役制的特点之一。元朝初期也实行部落兵役制,当时主力是蒙古军,《指南录后序》中有这样的内容:时元兵已迫国门外,战守迁都来不及,后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殉国并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募兵制: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弊端百出,训练松弛。京师宿卫也瘦老不能充任,只好招募逃亡府兵及白丁,戍守京师。后开元二十五年,又从各军镇招募“军防健儿”长期戍边。这就是募兵制的雏形。中唐以后,一些节度使纷纷拥兵,形成割据。他们无视朝廷命令。北宋时期募兵制已成为主要兵制。当时军队有四种:即从全国各地招募的朝廷直接管辖的禁军,禁军是皇帝的亲兵,是中央的正规军,负责守卫京城兼备征战;从本州内招募守卫各州的厢兵;从当地少数民族招募,守卫边境的蕃兵;从各地按户籍抽调的壮丁,保卫乡土,时称乡兵。

旗兵制:旗兵制是清朝的兵役制,用八种色旗作标志。旗兵制是部落兵役制的一种。旗丁平日为民,战时为兵,与蒙古兵役制相似,但略有不同,具体表现在:旗兵制的组织比蒙古部落兵制严密,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军政合一。旗兵实行世袭。清朝末年,八旗子弟腐化,统治者被迫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刘禹锡也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

征兵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17岁至6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两年。守卫京师的一年,称正卒;守卫边防的一年,称戍卒,如《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这就是所谓的戍卒。《阿房宫赋》中有“戍卒叫,函谷举”,这里的“戍卒叫”就是历史上的大泽乡起义。

军机处的独特功能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

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最好的工具。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北宋政府颁行《武经七书》是遵照皇帝赵顼(即宋神宗)的旨意进行的。

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神宗于元丰三年(1080年)命令当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校定、汇编、出版上述七书。武学博士何去非参与了此项工作。校定这七部兵书,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到元丰六年(1083年)冬才完成了刊行的准备工作。校定后的这七部兵书命名为《武经七书》,共25卷。

这是北宋朝廷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来的,作为武学经典,可见这七部兵书是何等重要。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武经七书》颁行后,备受世人关注。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在战争、国防、建军、教学中的作用,注家蜂起,先后出现了几十种注释本。其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注本,有宋朝施子美的《武经七书讲义》,明朝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清朝朱塘的《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的《武经七书全解》等。这些注释本对研究、学习《武经七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武经七书》颁行后,成为宋朝以来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南宋规定,武学(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学习兵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

《武经七书》宋刊本,曾被日本人买去;后来特别是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翻译本和注解本。其中的头两部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可见《武经七书》在国外的影响之大。

举世闻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孙武生活的春秋时代是新旧交替的时期,列国纷争的形势让他去思索和总结战争规律,经过努力,他终于完成《孙子兵法》。

孙武全面地论述了战争观,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治军原则等方面的问题。孙武把政治、外交、心理等因素都综合到战争中,具有现代“总体战”的某些特点,对于各种战术以及选将、练军,甚至如何运用间谍等,他都有精湛的论述。

虽然社会已经大大前进,武器装备也日新月异,战争的规模和方式与过去也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孙武对战略战术原则的一些高度概括,仍然有许多实用价值,这也是直到今天《孙子兵法》还受人们重视的重要原因。

《孙子兵法》是一部举世闻名的杰出军事著作,它在隋唐时传入日本,现今已被译为英、法、日、德、俄等多种文字,被公认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争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是三十六计。其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等;还有出自其它方面。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这三十六计依次是:

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代虢

第五套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入伍”、“将军”、“军官”的由来

【入伍】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队编制有关。

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一个村庄、一个部住在一起,五户为一比。当兵起,五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五人总是在一起。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老的伍、两、卒,但人们仍习惯把参军叫作“入伍”。

【将军】

古代没有将军,管民政的叫司徒,管经济的叫司空,管军事的叫司马。由于军队数量很小,天子也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当时每军的统率也不叫将军,而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因此,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而编制上他只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作“将军”,意即将领一军的意思。以后军队数量越来越大,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了。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从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

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将军的名称虽不尽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通的。

【军官】

军官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见于公元1世纪东汉人班固所著《汉书·百官公卿表》。该书称:“搜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就是说,“军官”一词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汉武帝时就出现了。当时只是把掌管军粮的官员称为“军官”。宋代以后史籍中的“军官”就是泛指武职官员了。如《宋史·官职制》中说,“洪迈欲改三衙军官称谓”;元代将官吏区分为军官和民官两大类,但在职官制度的用语上仍以“文武”相称。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一月十四日,练兵处和兵部向朝廷《另定新军官制事宜》的奏折中提出,新军设“三等九级军官”,“上等军官曰都统”,“中等军官曰参领”,“下等军官曰军校”。这是“军官”一词正式用于官制的开始。但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练兵处和兵部在《续拟陆军人员任职等级及补官体制摘要章程》的奏折中,明确规定,军官主要是指部队和军事机关的指挥官及参谋人员。此制一直被旧中国历届政府所沿用。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在实行军衔制以前,有时也称干部为军官。实行军衔以后,就把在军队中工作的少尉以上干部称为“军官”。

军衔的由来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阶梯或职衔的等级”。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从此进入了采用军官衔级新制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何为“三军”

提起"三军",我们一般会想到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

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我国古代士兵为何黥面

所谓黥,是指在人体上刺刻出记号、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汁,让其保留下来。黥的形式较多,有黥面、黥臂、黥手、黥胸、黥腹、黥背等。在我国,黥的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各有不同。

最早的黥是一种肉刑。据史料记载,士兵黥面开始于唐朝末期,流行于五代十国时期。

同类推荐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 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中国传统道德撷英》将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文明素养要求、当代道德要求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将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走出了一条具有“三中”特色、适合“三中”学生需求的德育之路。多年来,中国传统道德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全校每个学生都接受着系统的中国传统道德的熏陶。不少学生反映,每节课中能记住一两句有关道德的名言,一辈子受用不尽!这些年来,三中学子中涌现出不少好人好事,三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这与道德教育,与重视德育是密不可分的。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
热门推荐
  • 小妇人

    小妇人

    这部小说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梅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米,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
  • 终究是你

    终究是你

    风水轮流转,桃花永不断。这是墨小白给付薄熙的名句,是的,落魄的王子依旧有美人爱,那么,落泊的女孩呢?不是公主的她,会有谁来救?付薄熙,我终究等到你了,终究还是你。--墨小白墨小白,你逃不了,我的心,终究是你的。-付薄熙
  • 三界痞邮差

    三界痞邮差

    别跟我比有钱,慈禧太后的宝藏都是我的!别跟我比智商,爱因斯坦的发明都是我的!别跟我比女人,貂蝉西施杨玉环都是我……妈蛋,吕布你怎么又追来了,都说下次给貂蝉送信肯定挑你在家的时候……靠,方天画戟也敢乱扔……总之,这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注:这是一个欢乐温情的故事,绝非灵异恐怖主题,吓不到人滴,大家放心点进来看看呀。不多看个十几二十章就走,才是最可怕滴。
  • 不朽魔影

    不朽魔影

    少年志向,谁人知,空有鸿鹄壮志,奈何武道受阻……孤注一掷,终见曙光,凭借一道影子,辟黑夜之光,横扫武道巅峰……少年崛起,岂非朝夕!天才之名,席卷天下,有我无敌,魔影不朽……杀戮战场,王者天下,恣意张狂,天下之大,凭我主宰沉浮。神死魔灭,天地失色!唯我枭狂……
  • 飞虹

    飞虹

    这是一个天道没落的世界,飞升成仙已成空谈。最近的传言,是一代天骄薛涛擎飞虹仙剑,演天道破虚空,终成为数千年来第一个飞升之人。而他所用的飞虹仙剑,却被留了下来,使得天下修界暗流涌动。平静与混乱相互交织,一宗迷案悄然发生,当落霞映着鲜血,一个婴儿就在这一片死寂中携玉出生。
  • 既然不能有爱那为何不能自拔

    既然不能有爱那为何不能自拔

    一位蓝头发的小女孩头发和眼睛变成了血红色,这令你是非惊讶吗?这都因为家庭的原因母亲遭遇害,父亲找小三,后又被鉴定为母亲惨遭父亲毒手。离开家的时候她说过“你们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回来报仇‘并踏上了去死亡岛的路,与其她三人组队,找了一位爷爷,修改了名字,踏上了复仇的路途。
  • 播音主持艺术论

    播音主持艺术论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现实,播音主持艺术、是现实,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也是现实,如何面对广大的受众,更是现实。我们既然有志于研究中国播音学、那就要专心致志、矢志不移地为此而一往无前、永往直前。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是国家级数学名师,他以“为人师表”而自稁,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培根养心……
  • 腹黑小蛮妻GG请走开
  •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离笼

    离笼

    秦淮其人,一生唯有传奇。丰神俊朗,文采飞扬,更是家财万贯,后院清白。就是后院太过清白,牵连了两位备受看重的皇室子弟也沾染了这洁身自好的“坏毛病”,传出的断袖之论,肆意统领着帝都的八卦,百姓们议论纷纷,贵女们在不肯相信之余又不免忐忑。三公主对其更是一见倾心,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心,为了推掉这尊大佛,也为了打散令皇帝无法容忍的断袖之论,秦淮便只能冒出来一个定亲多年的“未婚妻”。意外的笑容,铭刻在心,于是,原计划取消,米小七便成了秦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