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88800000024

第24章 方言(1)

我的家乡在太行山上。小时候一听到《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这首歌,心里就会暗自想,谁来写一首《走上这高高的太行山》呢?我像兴安岭的子民爱着他们的兴安岭一样,也深深地爱着我的太行山。

谁都不否认太行山雄奇险峻,自然风光优美,但是由于交通阻隔,加之物产不丰,按时下的人文指数来衡量,却并不是很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山民们祖辈相传,久居于闭塞的深沟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和凝滞的小环境,在悠长如梦的岁月中,就发酵和发育出很多“文化”来。这些文化像地层深处的化石一样,虽然没有精美乖巧的模样,却保留着远古时候神秘的信息和质朴的风貌,弥足珍贵。

在这种种“文化”中,方言是最为外在、鲜明、最有影响力的标识。

一个人,一出生就听到了这种方言,一岁左右,就开始学习这种方言,他在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的过程中,一直都依赖着这种方言,那么这种方言对这个人一生的影响之大之深,就可以想见了。

有一首歌颂母亲的歌一开头就这样唱道:“我第一次听到的哟,是你的喊,我第一次看到的哟,是你的脸……”母亲喊自己的儿子,用的当然是亲切的方言,儿子看母亲,看到的也当然是在方言环境中陶冶出的质朴面容。这种种第一次,就是一个人生命源头点滴细流的汇聚,日后,哪怕命运掀起了滔天巨浪,那每一滴水珠里仍会蕴含着初始的这种分子结构。在那汹然大水里舀上一小勺品咂,仍能尝得出生命初始的那种“原味”。

“我是一个中国人!”这是民族的标记。

“我是一个太行山人!”这是地域的标记。

中国——山西——晋中——某县——某村某镇……人啊,就像一株植物,无论阳光下的花朵开得是否饱满艳丽,心中都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阳光在高天上朗照,光芒惠及四野,根却只在一小块泥土里深扎。说到底,一个人的成长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人生的轨迹却大致是一样的:从根那里出发,长出茎、叶,经光合作用,开花结果。根,深埋在地下,始终为植物的一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

有一句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说的并不是人没有根或者不需要根。说的是人作为万物的灵长远远超乎普通植物的优越:人可以带着根行走。人就像蒲公英的飞蓬一样,随着命运飘泊,却是不论落在哪里,不论环境条件如何,都不改自己的特性,都会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根,在人的心里。

家乡的方言,有专家学者考证说属于“晋语”东山片。“晋语”的范围很大了。它以山西为中心,竟囊括了冀、豫、陕、内蒙四省的不少地区,这且不去说它,单说这“东山片”,也涵盖了一市六县。而我意识中的家乡方言,似乎却只局限在方圆百里完全相同语音的这个小范围之中。

家乡方言的发声特点,一是咬字很重,前后鼻音不分,听去几分倔强,二是语尾扬得很高,拖得很长,有如唱歌。听在外地人耳里,不免觉得诧异:这种语言把古朴涩硬和轻灵抒情揉合在一起,真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哩!

有一次我跟一个同学在长途车上讨论问题,两个人都是急性子,语速快,满口的方言连珠炮般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早让四周旅客听得瞠目结舌。插着个话缝儿有人就小心地问了:“你们是不是日本人啊?”

当然是白他一眼:“切!你才是日本人呢!”

至今想起这件事,还觉得可笑。

家乡话不仅音律有特点,古文化含量还很丰富。小儿夜哭,大人往往吓唬说:“悄悄!你再哭,老麻虎就来了!”小时候听了这个恫吓,知道“老麻虎”是吓人的物事,也许就威胁到了小孩子的生命。那是什么?老虎?狼?及至成人,才知道所谓的“老麻虎”,实际是隋炀帝时候主持开凿运河的“麻叔谋”。此人长了一脸络腮胡子,所以民间称其为“老麻胡”。传说他嗜食婴儿肉成性,经常派人偷民间婴儿来食用,所以才留下这个吓唬小儿的方言典故。又如老家称不吉利、败家的人为“不祥签”,也是有古文化出处的。这是傩文化占卜时代的用语,在神前抽了一支不吉利的下下签,自然是会倒霉的,所以家乡把不吉利的人称之为“不祥签”。

方言里有谜一样的东西:比如喜鹊本是在树上筑巢的鸟儿,家乡却称为“岩鹊”。也有因历史原因形成的错讹。比如“酝酿”念作“温攘”——农村开会,主持人讲完了,就会来这样一句:“大家觉得怎么样?在下面温攘温攘,一会提意见!”又如“校对”,普遍念作“校(xiao)对”——“把这个文件拿去校(xiao)对一下!”这些字音的错讹本与方言无关,是因为这些词最初引进的时候,先由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读错音,再由群众以讹传讹,后来流传既广,遂成固定的错误读音,竟也变成了“方言”。年轻的一代虽然对这些字音心知肚明,但是在这个古老的语言环境里,也取一种从众的态度。由此也可见,“习惯”在方言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方言中还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和地域歧视的内容,也不得不提到一笔。比如凡是操不同口音的人,家乡人一律称之为“侉”。起初,“侉”是河北人的专用代词。家乡与河北邻界,山西有煤,河北有麦子,由于资源配置的原因,经济交流是最多的,但是河北人豪强,山西人老实懦弱,你来我往中,山西人吃亏得多,就是所谓的“贸易逆差”吧,所以你听到人们称呼“河北老侉”的时候,总能从语气中琢摸出点什么。有厌恶、有藐视、有敌意、有无奈……有两句很极端的俗语可作这种情绪的注脚。一曰“河北老侉,一个钱买俩。”一曰“骆驼不是牲口,侉不是人”。山西老西和河北老侉,是见不得离不开,一方面互相敌视,一方面互相利用。山西人把看似闪亮、其实极不经烧的小麦煤卖给河北人,以次充好,河北人则把掺了石膏粉的白面卖给山西人,以假充真。不过在这一回合里,明眼的看官都能看出谁便宜谁吃亏了:煤不经烧,不过损失几个银子,多买点罢了,而白面掺假,吃下人肚子里去,却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倒霉的,依旧是山西人。

随着经济大潮在全球席卷,随潮漂来了各色各样的外乡人,他们以令山西人惊讶的韧性、耐力,在艰苦的太行山上呆了下来,并在山西人原本就很可怜的饭碗里又分走一勺勺羹,于是家乡人又给他们精确分类:“四川侉、河南侉、东北侉、浙江侉、福建侉……”山西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这些“侉”其实尽是些外来务工人员。没听说过“北京侉、上海侉”,因为大都市的老板很少肯到这边来投资,大都市的市民也很少能沦落到山西的砖窑和建筑工地来。倒是春夏时节,偶有身着鲜艳的少数民族服装,挑着茶叶担子或者银饰架子,吹着葫芦丝的异乡人招摇过市,于是“侉”的品目里又多了一个新种:“少数民族侉”!

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诗感慨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诗乍看明白如话,细一品咂,内里却五味俱全,充满了一个知性生命在苍苍暮年回首人生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复杂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昔日的华颜少年已经变成了幡然老翁,儿辈相见不相识,但是凭着一口熟悉的乡音,诗人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叶落归根,我是这儿的人!

乡音好听,乡音难忘。家乡人对乡音的感情,不是说出来的,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维护着的。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无论你远走异国他乡求学发展,还是你宦途风顺一路升迁,无论你在外面满口说的是国语还是外语,回到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无一例外地都需融进古老的乡音里。有的,是发自内心、出乎感情的需要,有的则是出于对周围文化环境的妥协:谁要是回了老家还满口南腔北调,必会被乡亲四邻目为“假洋鬼子”、“不着调”,连乡土社会的社交圈子都会拒绝你入内。

无意中加入了一个QQ群。这个群里清一色都是家乡的年轻人。这些人现在乘着知识和文明的翅膀已经飞落在深圳、上海、北京,甚至大洋彼岸,并在那里扎根生长,却都固执地眷恋着喂养他们长大的乡音。于是,这个QQ群就成了大家一解乡音之痒的平台。群里的语音交流固然是亲切的方言,就连对话框里的文字交流,也煞费苦心地打出方言的原韵来,虽然字面上看来不通甚至古怪,众Q友却都心知肚明。实在找不到近似发音的字,他们也不肯苟且,用汉语拼音替代。家乡的方言多儿化音,多语气助词,所以每当我看到QQ图标闪动,把它随手点开时,满屏的短句,语尾无不缀有“哩”、“嘛”、“哇”、“们”、“矣”、“咿呀”这样的语尾助词。一股暖流,顿时流过心头。

同类推荐
  •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和老爸30年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和老爸30年

    冯小刚、张国立、王铮亮、何炅、姚晨、柳岩含泪推荐,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三十年岁月变迁和亲情往事。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在旁边充当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30张照片记录了30载年华,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观者动容。
  •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 心之书

    心之书

    一个人只能书写自己的人生,却无法书写你个人以外的人生。应该说,书写好自己的人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归根结底又是一个潮流中的独行者。
  • 晨窗集

    晨窗集

    符江的杂文和随笔我几年前就读过,但作为一本结集领略其全貌,还是在这次他将《晨窗集》交付出版社出版之前。尽管对他的作品风格并不陌生,但通读全文,仍为他的杂文、随笔、小品所显示出的内容的丰富性,多方面的知识性和健康的趣味性所吸引。我认为这是一部可亲、可感、可读的难得的杂文、随笔、小品集。我想,作者是一位年轻的业余作家,能将如此丰厚、适合各种年龄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更令人感到可喜。
  • 我的彩云南

    我的彩云南

    本书为诗人邓耀泽的抒情诗集。分为五个板块,以浓郁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彩云南大地和人民的热爱之情,饱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热门推荐
  • 人道枭雄

    人道枭雄

    此书重写,并更名为《奸雄志》,正式发布于起点中文网,大家输入书名进行搜索即可!
  • 腹黑Boss诱妻成瘾

    腹黑Boss诱妻成瘾

    豪门深似海,所谓亲情,也不过是一场计划了十几年的恶毒阴谋,她临死前才恍然大悟,养在身边十几年的不过是野心的白眼狼。可笑的是,她还当成了绝世珍宝一样来经营投资。再次睁眼,锋芒乍现,占据了别人的身体浴火重生,而属于她的她必将亲手夺回。别人眼中的三等货色,摇身一变,丑八怪变成了风华绝代的白天鹅,还成了帝都名门世家的大少奶奶?(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狐狸宝宝倒追夫:和尚夫君哪里逃

    狐狸宝宝倒追夫:和尚夫君哪里逃

    靠之,她好不容易修炼了千儿八百年才将这一身狐狸毛幻化成了人行,看多了人间的话本子,对那些双双对对的鸳鸯交颈好生羡慕,也想找个俊俏小生来个一夜海棠承恩露。却不想她这么倒霉,第一次就把那颗红彤彤的狐狸心掉进了无底深渊,捞也捞不回来了。可偏偏那人却是——和尚?莫非真要应了那句话般:向来情深,奈何缘浅?“你看你这眉生的,这眼生的,这唇生的,叫小女子好生爱慕,官人你不如就从了我,与我一夜欢好。”那剑眉微微一挑,墨玉般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深沉的火苗,好大胆的妖精,。
  • 网游之天机游戏

    网游之天机游戏

    一个背负神秘身世的少年,在平行世界下,进入了一个无法退出游戏的世界《宿命》,在这个让全世界人疯狂的游戏中,他却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这一切,都将从主角转职死神开始慢慢揭露。死神—冷酷,无情,残忍……然而,谁又能知道,死神的真实来历呢?对常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但是对主角来说,这是一个天机!
  • 爱传奇

    爱传奇

    爱传奇讲述了袁郎为了人间大爱至善,率领善爱一门与恶交战,用生命封印万恶之主,而后轮回凡尘,经历人间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感悟人间沧桑与红尘之中寻人间善爱之终极之道。而后慢慢成长,净化凡尘、惩恶扬善的故事。这里有感人肺腑的真爱情节,也有生离死别的无可奈何,还有神魔之间的正邪之争。望此书可以让人间正能量、真情、真爱和人间大爱、至善更浓烈几分,永久不灭、、、、、望各位支持一个打工仔的梦、、、、、、谢、、、、、、
  • 生育调节与流产

    生育调节与流产

    本书结合临床具体情况重点介绍常见的各种避孕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作用机制、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避孕失败后早期妊娠的终止方法;自然流产和反复自然流产的病因;官腔镜、腹腔镜在计划生育中的应用。本书内容精练,通俗易懂,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适合广大医务人员、妇幼保健人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阅读参考。
  • 毕业后我们裸婚

    毕业后我们裸婚

    一幕关于毕业生的蚁族生存剧,一本关于80后的裸婚故事!这是 一部关于大学生奉子裸婚的故事。小说中涉及了房奴、蚁族、就业、小三等一系列社会话题。两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收入仅3000元,甚至女孩还有身孕,而男孩工作不久,新来的上司竟然是他的前女友…….他们,在北京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都市里,又会怎样上演属于他们的剧目?最初的美好与最后的纠结。京味的调侃,悲情的戏剧,让你笑中带泪!【本书出版方只授权部分章节供您免费阅读,阅读全本请购买正版实体书】
  • 与卿欢

    与卿欢

    赵国嫡长公主姬蕨惨死,灵魂却碰上了天上最淘气可恶的九尾狐神。姬蕨为了复仇而重生,化身人畜无害的萝莉,搅乱战火,助昔日情郎一统天下。没想到情郎不要天下只要她.......
  • 惊天逆转

    惊天逆转

    五岁生母被迫自杀,八岁登基,直至今日他已做了十二年的傀儡皇帝!甚至护不了自己的忠臣和爱妃!满朝文武过半是首辅的人,就连后宫也被太后和皇后把持!但是,他说,这天下是大陈国的天下,这天下姓文,不姓晋!且看他如何扭转乾坤,实现这惊天的大逆转!可当一切尘埃落定之时,才突然发现,从一开这就是一个惊天的大阴谋!所有的一切,早就落入了他人的圈套之中!
  • 打造企业战斗力

    打造企业战斗力

    要让员工心里有公司,公司就必须时时惦记员工;要让员工爱公司,公司首先要爱员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商场如战场,军队需要战斗力,企业同样需要战斗力。——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2008CCTV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蒋锡培;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打造企业战斗力的最可靠保证。——中国首善、2008CCTV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陈光标;只有将工作看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知名企业家、香港行动成功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 李践;工作,需要激情!因为它能激发出人的创造力与行动力。充满激情的企业和团队才有战斗力!——中国冠军企业案例研究中心执行院长、《中国实干精神》作者 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