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64200000002

第2章 代序 纵横“三学”求真知——访来新夏教授(2)

第三点是一定要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成果。所谓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绝不是不尊重前人成果,自搞一套。要相信一点,历史是在很公正地筛选。那些经过历史考验保存下来的文献,必定有它的道理和价值。学术固然有愉悦自身的功用,但这样的“为己之学”只是学术的一部分,“为人之学”才是学术的根本立足点。我一直觉得,读书要做善举,我编着《清人目录提要》、《清人笔记随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书,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我最近成书的《书目答问汇补》,汇总了各家批注和相关资料,方便了他人,免去了后来者奔波于图书馆的劳累,延长了他们的学术生命。现在的文史研究之所以进展不快,跟很多学人不屑于为人服务有关。大家都想着尽快搞出自己的一套,默默为人奉献的就少了。“为人之学”必须要有耐心,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成就的。我写《清人笔记叙录》,积累了几十年,到晚年才出版。我现在担任的国家大清史项目“清经世文选编”总共二百多万字,没有多年阅读积累,也不可能承担得起。此外,我现在一两年出一本随笔集,工作量也不逊于你们年轻人。总之,任何时候,心中都必须存有一念,即“为别人所用”。“天增岁月人增寿”,只有“为人之学”方能达到这一目的。

最后讲一点,做学问不要赶风。你只要做好你这块领域就行了,不要什么热潮都去赶。现在流行“国学热”,我在《中国文化》上发文,说赞同国学,但不赞同“国学热”。现在问你国学是什么?你能透彻讲明白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国学。国学应当提倡,但不是拿国学作工具,谋一己私利。现在的“国学热”不是真正学习和普及国学,而是炒作,是商业行为。我在《中华读书报》上发文说,于丹的心得是于丹的,不是你的心得,你应当回到经典去求你的心得。学术有“显学”,也有“晦学”,不要光顾“显学”,也要注意“晦学”,不要什么都赶时髦,而要坚持做好选定的方向。如果你是做清史的,清史有很多领域都值得研究,比如清承明制问题、清代国史问题、清代的吏治问题。为什么有了养廉银,却养不了廉?陋规又加陋规,陈陈相因,这对现在治理腐败很有启发意义。另外诸如漕运、河工、铜政、盐务等问题对当前都有借鉴意义,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只要选中其中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踏踏实实地干,都会有成果。等研究有所得时,依然要保持一个“冷”的态度。作为学者,要经常保持一个“冷”字,求学时,要坐得起冷板凳,干事业时,要经得起冷遇,观察事务,则要保持冷眼。这里的“冷”指的就是沉着、平静、淡然。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坐“冷板凳”与吃“冷猪肉”》,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一个学者,只有持有这样的态度,学问上才能有建树,才能为社会作贡献,为百姓所铭记,才能到文庙里吃冷猪肉。做学问不是求荣华富贵,要发财,要当官,就不要走这条道路。当然我讲这点,并不是完全反对当下的学术炒作热潮。炒作也有一定作用,能引起社会关注,扩大学术的影响力,问题是对大众应当予以引导,而不是误导。现在的国学热就是误导甚于引导。

来先生,能谈谈您对国外史学的看法吗?您认为在借鉴他们的研究经验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对国外史学,我了解不多,但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国外学者能从基础做起,从关键点切入的治学风格。国外真正史学家的作品都是求真求实的。我看过他们的一些着述,也很佩服他们的治学精神。我和一些美国、日本的史学家交流,他们都很羡慕中国的文献储藏量,既有档案,又有载籍,还有地方上的金石碑刻,他们认为中国是“无处没有史料”。不过同时,他们也比较委婉地批评了中国人不太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他们还认为中国的一些学者急于求成,不是自己去源头挑水吃,而是从人家水桶里舀水吃,常常使用二手资料,而不重视去掌握第一手资料。有些外国学者来中国一两年,就泡在档案馆,从源头做起,从最基础的史料发现新的研究课题。他们的史料功夫很切实,也很注意历史的细节,擅长抓住研究的切入点,比如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就抓住了中国历史上这一瓶颈期、转型期做文章,所以能有创见,也很有学术价值。另外,我觉得国外学者“和而不同”的学术风格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不搞“一言堂”,而是各抒己见,经常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再求同存异,寻求合作。他们的“和”是从不同中求得的,就像乐队演奏,黑管是黑管,大贝司是大贝司,决不会混淆,但是合起来呢,又能奏出优美的旋律。所以说先得有不同,才能有“和”,这是问题的重点所在。另外,在社会史和历史人类学方面,也要多加借鉴。中国传统史学也有实地调查的传统,但主体上仍然是文献编撰学。历史学应当吸收社会学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应当加强田野工作。我的一个老学长李世瑜是研究秘密社会的,他通过调研美国一个小镇,发现了天主教的一百六十余个教堂,这是以前闻所未闻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个专门的口述历史研究馆,收集了大量的口述资料,虽然不一定都完全真实,有避讳和避重就轻现象,但毕竟是第一手的材料,有其独到的史料价值。重视实地调查还有助于从现实中找寻问题。华盛顿大学的郝瑞教授为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迁徙、流量、生息等问题,就选择浙江萧山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带着助手,并邀我这个萧山人参加,亲自到萧山实地考察,并就地扩大资料量,从分析当地姓氏宗族入手,寻求人口迁移变动的真实原因。这种深入实际,解剖麻雀的“小题大做”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成果,就比较接近真实,值得我们吸取借鉴。比如我们研究清代的“堕民”问题,光从文献中爬梳还不够,必须实地去考察。浙江慈城有很多“堕民”后代存在,通过对他们的走访调查,就可能得到史书上未记载的资料,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总之,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关注,不能自我封闭起来,而是要择善而从。我是主张融合的,光抱着乾嘉家法不放,并不是治学的最佳途径。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要一味接受,而是要懂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善于取长补短。

来先生,南开历史学的精神是“惟真惟新,求通致用”,在致用方面,除了专业研究外,您主要是通过杂文的途径把学术返还给民众,服务于社会。您能谈谈历史知识传播的问题吗?

我之所以写杂文,也是从“为人之学”的角度考虑的。传统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从文献到文献。这点从专业本身来讲没错,但是从更大的社会角度来看,就不免有空对空的嫌疑了。很多历史学家的研究过程就是个自我愉悦的过程,是一个人在“独乐乐”,看了许多书,发现了一些问题,写了几篇文章,就是给学术圈子里的千百十号人看看,大家一块儿高兴高兴,乐和乐和,而没有去想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无数倍于圈中人的更多人去了解、去接受。历史学家对这块阵地的拱手相让,正好给那些投机热炒者提供了空间。所以,我是赞成学者去讲历史的,也是赞成用影视、广播、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传播普及历史知识的,但是必须有一个底线,就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提供给大众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信息,而不是打着专业的幌子,拿历史作工具,故意迎合大众的不正常心理,以达到牟取私利的目的。这是我坚决反对的!这样做比原来的自我封闭和稗官野史戏说的流毒更广、贻害更深!

总之,历史学家不但要求真,也要求新;不但要务实,也要致用;不但要自适,也要为人;不但要研究历史经验,也要紧扣时代脉搏;不但要坚守学术阵地,也要开辟新途径,耕耘新天地。如果还是囿于一隅,抱残守缺,光在爬梳文献中打圈圈,那历史学就不仅是面临困境,而是要走向绝境了!

来先生,您在专业史家和杂文家间的角色递换如此自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您出色的文笔,您能透露下历史写作的秘诀吗?

好的。你们可能还不知道,我在历史系开过一门写作课。我觉得写作是个技巧活,除了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程序。程序过了,就是八股,没有程序,就成不了文。所以,我开写作课时就讲了各种文体,讲如何取材,如何论述,如何写景写人,使学生了解写作的基本规范。任何一个学历史的人,心中必得存有一念,即兼融文史,同时掌握文献和文字。古人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字是把知识传给第三者和更多受众的重要工具,所以必须予以重视。那么,如何写好文章呢?我觉得首先要有积累,要多读、多背、多记名人名篇,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词汇。其次是要从小处着手,要学会写小文章。我在辅仁读书时,陈垣先生教我们写文章,就定了个规矩,超过五百字的不收。我当时还耍了个小聪明,写小字,一行当两行。陈先生发现后就把我喊去,教导我说只有会写小文章的人,才能写大文章,才能真正放得开。这话我一直牢记于心。另外,写文章切忌一挥而就,要保持冷处理的态度。思考主题时要冷静,写完后不要急着发表,先放放,让思想有回旋的余地。发现了问题,要不怕麻烦地修改。要让三种人给你提意见:一种是比你强的人,一种是和你同水平的人,另外一种是不如你的人。这样不但得到教益,也了解了各种层次的人对本文的接受程度。提完意见后要继续修改,字斟句酌地改,特别要注意虚字,这是最不好用的。最后一点,写文章一定要善于触景生情。文献也是景,看书就是进入到场景中去,但更重要的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一定要多接触群众,多观察世态。世态是最激发思想的,多听多看,就有了内容,就会思考。比如,有一次我在大街上走,看到许多家长背着提琴盒,背着画板,领着孩子去上培训班,大热天,汗流浃背,我就写了篇文章,题目叫《饶了孩子吧》。我看到一些教授热衷于念博士,就写了篇《我好想考博啊》。我写《且去填词》,给宋仁宗翻案,认为宋仁宗让柳永填词,不是狭隘,而是知人善用,要没有他的谕旨,就成就不了柳词的光辉。我之所以有这个观点,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次我听到楼下的小贩吵架,有人就说:“吵什么吵?该干嘛干嘛去!”这句话就给了我启发,令我思考,现实生活中不就经常有不安本分、一肩多挑、越俎代庖的事吗?有些学者为了行政工作,把学术给耽误了,学者就且去研究嘛,有些文学家担任了社会兼职,何必呢?文学家且去写小说嘛,如果人人做好本职,工人把工做好,农民把地种好,当官的把官当好,经商的把生意做好,学者把学问研究好,这样我们的社会就能和谐得多。

总之,写好文章的秘诀就在于九个字:“背得多,看得多,写得多。”要勤于写,笔头快是练出来的,不是什么人都是生来倚马可待的。

来先生,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面临博和专的矛盾,能谈谈您对此的看法吗?

我的意见是不要怕杂。杂不但有助于开启思路,还可增加见闻。做学问太纯容易闭塞思路,所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并不可取。有些人认为战线不要拉得太长,我觉得一个学者的知识储备量必须得大。金字塔屹立千年不倒,就在于底部宽大。我有个看法,一人一事不宜作博士论文的题目,这样会束缚自己的学术道路,也不利于将来教学研究。我任南开校务委员时,曾提出学生住宿应当文理相杂,也是出于这个目的。我念大学时读的《中国史大纲》,跟现在按朝代论述的中国史教材不同,它是按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分章节,按时代论述,这就有利于突破朝代的框框,形成通贯的认识。像我写的《书文化的传承》,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总之,不要怕杂,杂而后才能显正。当然也要注意杂而不乱,我提的杂是博杂,而不是驳杂。

来先生,能谈谈您对学术界和青年学子的期许吗?

作为一个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浮躁之气,要读好书,做好人,做个实实在在、不想走捷径的人,这样才可以有所成就。成就不是靠走捷径求来的,而是靠坐冷板凳,靠积累所得。在这里,我想对你们提八个字:“博观约取,好学深思。”这是读书的方法,也是治学的方法。“博观”和“好学”是一个范畴,这是做学问的第一步。只有读书多了,涉猎广了,你的视野才能打开,才懂得比较。比如学明清史的人,就应当懂点汉唐的历史,以此作背景,才可以比较,才能明白明清的历史地位。历代的典章制度对前代都有追承和借鉴,所以必须往上追寻,比如明代内阁制对清代的影响,六部理事与南北朝六曹理事的关系,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关系。除了古今比较,也可以作中外比较,比如清代与朝鲜李朝在各方面的关系和比较,都可以启发思维。有了博观和好学的基础,还要懂得深思与约取。学而不思则罔,不懂得思考,就认识不到事物背后的实质。约取就是提炼,一块废铁可以熔化成钢,关键就在于掌握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我们研究历史,就应当抓住史料中蕴藏的精神实质。比如清代笔记中记了一个大雷雨后在庄园里留下大脚印的故事,说某地的一个地主,为富不仁,欺压乡民,有一次下大雨,电闪雷鸣,地主家遭到雷劈,夷为平地,现场留下一个大脚印,而其他村民家却安然无恙。这样一个表面荒诞的志怪故事,却蕴含着当时人们的观念和期许。我们就应该把这些挖掘出来。历史是讲究细节的,往往不是桌面上的事、不是太大的事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就是要从这些问题中约取、提炼、归纳出精神实质来。

(夏柯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刁培俊系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教师,博士)

(原载《历史教学问题》,二八年第一期)

附记:《来新夏书话》续篇既编讫,尚无序言。检存稿中有二八年第一期《历史教学》所载夏、刁二君的访谈录,内容主要是我的读书经历,即以之作代序。

同类推荐
  • 茶话人生

    茶话人生

    茶, 是中国的特产,中国人喜欢喝茶。中国喝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俗语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最重要的七件物品,茶就位列其中,由此可见国人对茶的看重。茶,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从日常饮食到养生保健、从品茶论道到以茶修身,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虽然日本也有茶道,但茶的真髓,从骨子里散发着中华文明的味道。
  • 爱在纸上,静水流深

    爱在纸上,静水流深

    渐渐地,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一个素淡的世界:清可见游鱼的小河水、河岸那只方头渡舶、碧色排挞的竹篁、桃杏花里的沽酒小层、温煦日光下的紫花布,这一切,在启承转合、清丽单纯的文宇里,如一首潺湲的诗,不动声色地,在午夜里,绾结成一个静水流深的梦境。
  • 中国经典神话

    中国经典神话

    神话产生于文字之前,是经典前的经典、历史前的历史、文化前的文化、艺术前的艺术。近三十年来,中原神话经过学者们的努力搜集和不懈研究,已经蔚为大观,被国际上称作中原神话学派。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根脉所在,是当之无愧的精神瑰宝,也是我们应该保存和发扬的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所选,既不是作者的原创,也不是某人的灵感,它们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创造的产物。既重古籍可考,尤重口碑有传,是古史却比古史丰富、鲜活,是口传却又焕发出精金美玉般的色泽和质感!
  • 雨声不断

    雨声不断

    《雨声不断》散发出一股清肃的正气,饱含着世道人心里的坚硬与柔软、沉重与轻盈、虚伪与真实,语言老道而实在,不矫饰、不夸耀。于寻常处见光亮,从日常里书抒性灵,笔触细腻。内心丰富。《雨声不断》分为真实生活、往事如烟两辑,主要收录了悬崖上的舞蹈、凝望、那人、光头、倚窗而立、面对石头、我身体的伤疤、夜的体验等作品。
  • 映秀的月

    映秀的月

    《映秀的月》记述了一个美丽年轻的母亲在5?12大地震之后,从成都奔向汶川找女儿和亲人的真实经历。在通往汶川的路上,作者和沿途加入的各类寻亲的人们历经了强烈的余震和各种生死考验,虽然最终没能进入汶川,但是他们却在映秀参加了志愿者的队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遭受地震灾难的家乡父老尽自己的所能,献出自己的爱。在离开映秀的前夜,一轮上悬的明月升起来了!
热门推荐
  • 霸气冲天系列16

    霸气冲天系列16

    杀人有罪吗?当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当你带着不凡的使命去杀人的时候,当你不杀人便被别人杀的时候--你不杀人,便即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有罪……
  • 剑之神

    剑之神

    在目睹自己所有亲人死于贼人之手的那一刻,他的心便被怨恨填满,盖世神功变为杀人手段,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所经历过凄苦人生,还是快意恩仇的还报,他在杀戮中不断的深思着……然而他是否能经得起否周边的环境与人的诱惑呢?
  • 一场无法诠释的爱

    一场无法诠释的爱

    人生,有了情,便有了期待;有了情,便有了精彩;同样,有了情,便有了遗憾,有了情,便有了怎么说也说不完的伤悲……记得有位词人这样写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一问,问倒了世间多少痴男怨女,又有谁能给他一个答案?
  • 否泰錄

    否泰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蛇城

    蛇城

    城市里接连发生被蛇咬伤事件,死者和伤者的反应诡异离奇。市政人员疯子,和蛇类专家小冯,同时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对蛇灾进行探索。两个都发现,蛇群最终会在一天,全部涌上地面。城市将被蛇群占据。两人用自己的方式,拯救着这座城市……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乱世笙歌

    乱世笙歌

    初见,红烛摇曳,帘帐低垂,她着一袭大红嫁衣,隔着朦胧的喜帕,看向那个同样大红华服,目光里有着几分猜度几分试探几分冷漠的他。那时,他杀招紧逼,她悉数奉还。再见,她是崛起于朝廷,闻名于天下的月笙公子,而他,浴火重生,是如出鞘宝剑般锋芒在侧的皇子。她金科夺魁,立足朝堂,揽尽风华。他挟势而来,绝情遗爱,誓要将天下都算尽。七国乱,狼烟起,民生凋,沧海覆。谁在九重宝塔之上,听刀剑喑哑,绽相思如花。谁的锦瑟弄流年,谁的青丝化琴弦。这一路,又是谁执了谁的手,共谱这一曲乱世芳华。新书《娇女谋》已经上传,请小伙伴们多多支持O(∩_∩)O~。
  • 女总裁的贴身保安

    女总裁的贴身保安

    特种兵王洪少游,隐退都市入职小保安,一次偶然机会救驾美女总裁,从此成为了总裁24小时不间断的贴身护卫,从此玩美无数,绝色女总裁、暴力小警花、纯情女老师、御姐女医生、性感大明星……纷至沓来!
  • 不惑

    不惑

    年届不惑的白启明和陈金科、黄光达是同窗好友,他们人生境遇不同,但同样饱受着婚姻的困扰。成功女性李玟经常受到丈夫无端猜疑甚至毒打,对婚姻也十分困惑并心灰意冷。四个中年家庭,四种婚姻形态,面对情感危机,他们真的能做到“四十不惑”吗?本书通过对中年人的婚姻解剖,让您走进他们真实的情感世界。
  • 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中华文化书系)

    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中华文化书系)

    本书主要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影响,使得性情、习惯上产生了差异。
  • 爱情来得刚好

    爱情来得刚好

    一个很痴情的女孩,爱上了一个不喜欢她的人,深受爱情的痛苦和折磨,一次又一次的执着,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苍白的思念,一昧的追求,换来的却是伤累痕痕的结局,这次她真的死心了,可是,这时候,爱情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