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62400000002

第2章 找人的故事(2)

到了16世纪以后,人类鉴于“人不见了”的悲惨情况,于是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找人运动。从16世纪开始,人一直在努力找人,人一直在努力地把人从找不到人的黑暗中找出来,希望借着这些努力,能够拨云见日,驱除黑暗,重见光明。于是,人的重现便成为16世纪后人类努力追求的目标。把人从失落中重新寻回,使他成为一个有尊严自由、独特自主的人,便是16世纪后人类全心全意奔赴的终点。简单一句话,16世纪以后,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中,无论被定位为什么思潮、什么运动,归根究底,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找人。

我们可以从两条不同的线索,看看16世纪以后人类在“找人”这件事上所献上的心力。

首先,我们看到16世纪以后的人类,拼命地上到希腊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去找人。这项努力的成果便是文艺复兴以及随之而至的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以至于19世纪至今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另一股找人的努力则是从罗马式的法律制度的追寻开始,去重新寻回失落的人。前者以今生现世中可以感觉到的人的现象为人的意义,于是,感觉经验成为这一股找人的浪潮中最主要的凭借。在这一股找人的浪潮中,“我”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凡事要求“我”想通,凡事要求“我”看见,凡事要求“我”感觉经验的验证,在这种情形下,“人”当然越来越重要了。但是,当所有的一切都要用感觉经验来验证时,“我”固然成为衡量万物的尺度,在此同时,“我”也成为今生现世唯物思考下的一个产品,“人”变成可感觉、可验证,只活在你我的验证范围之内的一个唯物性的自我了。至于从罗马式的法律制度下手的找人运动,只从客观的法律制度条文之中去寻找人的定位,人成为法律制度规定中客体的存在要件,也是在人的本体之外的一种非主体找人运动。发展到今天,人只是法律制度规范下一个客体,必须是懂得法律制度的人,才能知道享有法律制度中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找人的努力,只能找到法律制度中所认可的人,至于人是什么,人的本体实存是什么,是无法由这种找人的努力找到的。

而16世纪以后另一股找人的努力则是从希伯来式的基督教精神去寻找人的踪迹,这便是马丁.路德在16世纪初所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是希望跳过中古一千年的阻隔.直接回到《圣经》中去追寻人的意义与定位。简单地说,马丁·路德从《圣经·罗马书》中发现,人是因着在上帝面前的信心被称为义人,因此,只要是人,就可以直接来到上帝面前,觌面敬拜上帝。这是每一个人^只要是人,就具有的特权。反过来说,在上帝的面前,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无分贵贱贫富,无分智愚贤劣,只要他是人,就是一律平等的。在这一推论之下,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就是平等的。人的独特性、人的自主性是人本体之中自足自具、不可移让、不容忽视的人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推动激荡之中,人终于可以摆脱中古世纪教廷组织的阻隔,直接觌面上帝,人终于从宗教组织的重重压力之下解脱出来,人终于摆脱了宗教组织的阻隔干扰,直接来到上帝面前,人终于找到了失落已久的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君王也好,乞丐也好,可以同时并肩跪在上帝面前祈祷”的观念终告确定,人权民主的概念自此找到了坚定不移的根基。如果我们用现代哲学家的思考方式来说明上述现象,我们可以说希腊式或罗马式的找人运动结果找到了“人有什么”,是从人的本体之外找到人有的东西,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是客体的,不是主体的。但是希伯来式的找人运动则是从“人是什么”着手,由人的主体性、本体性去找到“人是什么”,是一种整合性的找人努力。人必须先了解“人是什么”,才能享有“人有什么”的快乐。“人是什么”看重的是“(我-你)’关系,“人有什么”则把人放在“〈我-它)关系上去找人。两者固然都很重要,但次序绝不可颠倒。找人找人,如果错失了这个原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想要找人,决不可以忽略这个最基本的重要原则。可惜过去四百年来,人类历史中的找人运动,只在“人有什么”这个问题上措意致力,虽然也曾拼斗得血淋淋的,但却仍然落得一个“人不见了”的悲惨结果,这真是一件令人叹息不已的事。

人又不见了的悲哀

找人的路的确是一条艰辛、漫长、痛苦而又没有什么成就感的道路。

人类虽然从16世纪开始就展开了一连串的找人的努力,但是历经四百年的努力之后,人究竟找到了没有?活在今天,作为一个充满骄傲、享受物质利益、活在今生现世的现代人,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吗?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吗?我们能说得出自己在天地之间的定位吗?我们在忙忙碌碌的四处奔逐之中,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吗?我们确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吗?我们忙碌,我们奔跑,我们汲汲营营,我们惶惶恐恐,我们听到的是“失落了!失落了!”的痛苦呼喊,我们看到的是吃喝玩乐、追逐声色,甚至是放荡形骸、自我作贱、堕落、放弃生命的悲惨现象。人不见了,在人类大张旗鼓、紧张的找人运动进行了四百年之后,我们将悲哀地发现:人又不见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过去四百年找人的努力终究又落人“人不见了”的悲惨结局之中?

我在前文中曾经简略提示,现代人找人的努力有两条线索可供寻索:

一是从希腊式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罗马式的法律制度原则来找人。希腊式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从可以看见、可以感觉、可以想得通的层面人手,换言之,是以人的理性思考、经验感觉为范畴,去架构“人”的一切。如前所述,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我”的理性思考、“我”的经验感觉逐渐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当我们骄傲地宣布一切都要经过“我”的理性思考与经验感觉去确认或验证的时候,一方面我的理性思考与经验感觉固然无限膨胀,成为衡量万物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也不知不觉地沦人理性思考、经验感觉的范围之内,甚至连上帝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之下,上帝的无限性、上帝的永恒性、上帝的超越性都不见了。上帝必须世俗化,上帝也必须存活在人类的理性思考与经验感觉的范围之内。这样的神或上帝,有点像希腊神话的神,像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这样的神或上帝,也像中国文化社会中的鬼神体系一样,是可以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甚至胁之以力的一群由人转化而成的神。无论是希腊的神或中国的鬼神,他们的行止作为大概都是人所能想通的,也就是说可以合乎人的理性的。这种“神”固然容易明白,但是由于“他”完全活在人的理性思考与经验范围之内,所以“他”的神格地位是非常低的。我们也可以说,“他”根本就是一个人,一个被人的自私任意利用操弄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需要的“人”。这种人化的“神”,当然不是神。在过去四百多年的思潮竞逐战争中,希腊式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跃居上风,主领风骚。这一股强有力的人文主义风潮,与希伯来式的神本主义风潮相争相抗,彼此厮杀,到19世纪末期,希腊式的人文主义精神似乎已完全占据优势,“合理的上帝”、“宗教信仰是理性思考的投射”这些响当当的口号,在各种思想学术的殿堂中此起彼和,相互对唱。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信仰被视为不合时宜、违反科学,难以想通而遭无情唾弃。人在“我”的无限膨胀中,容不下权威,更容不下上帝。尼采在1882年出版了《欢愉的知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尼采强调新道德必须忍受无神的空无。他说:“疯子一一你们听过那位疯子的事吗?^~~白昼提灯,跑向市场,不停地说:‘我在找神!我在找神!’一一市场上聚着许多不信神的人,疯子就成为大家嘲讽的箭垛。疯子在他们中飞奔,瞪眼看着每一个人。他叫道:‘神到哪里去了?我告诉你们吧!是我们杀了神……我们都是杀神的人……看!我们不是在无边的虚空中徬徨迷失了吗?可不是该白天提灯了吗?……神已死!神没有活!是我们杀了神!我们是凶手中的凶手!’”

神死了!神不见了!神已从他管理的万事万物中退隐了!而我们这些现代人就是凶手中的凶手。

这种似乎欢愉却又十分悲惨的呼声,从19世纪末逐渐酝酿澎湃,到20世纪60年代终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存在主义中的无神论者,终于成为那个时代的思想主流,所谓的“神死哲学”甚至在神学院中也成为一个主要的议题。

同类推荐
  • 小荷尖尖

    小荷尖尖

    本书收录了六篇论文,研究主题分别涉及文化人类学的仪式和家族研究、经济人类学、法人类学、旅游人类学以及族群研究等人类学学科中不同的研究话题。选题可谓具有代表性,有很大的学术意义,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研究方向。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全书按体例共分为五部分。“古今”部分剖析国人对男女情事的心理、批判清末民初的腐败统治、悲慨古今民告官的悲惨下场。“公器”部分认为,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不可私相授受,揭露官场的症结、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乡村”部分关注乡村的权力结构、乡村的变化、农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工会如何援助农民工。“风气”部分批判社会上的冷漠风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读者的不正常阅读、社会机构的衙门化、文化界的造假。“世相”部分深刻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出现固定化的趋势,个人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尊重消费者权利、尊重公民的权利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 始有集

    始有集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钱锺书、向达、冒孝鲁等学者的交往和治学逸事;第二部分是书评,谈赵园、杨念群、史景迁等学者的新著,品鉴得失;第三部分是谈外国文学的翻译,谈乔治·斯坦纳、苏珊·桑塔格、艾柯等作品的翻译问题。作者知识丰富、鉴赏力高,文笔活泼,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可读性。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中)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中)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好朋友靠背

    好朋友靠背

    “我……看……到……你……了……”谁是真正的杀手?
  • 如果回忆会说话

    如果回忆会说话

    看那群追求梦想的孩子,留在单车上的青春岁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无法忘怀的兄弟情谊……看天使乐队如何成为风云国内华语乐坛得知名乐队,最后苏诺玲和莫晓杰的爱情会开花结果?是相沫以濡,还是相忘于江湖?亲情,友情,爱情之间莫晓杰又该如何决择呢?还有流年末世里那句未说出口的“我爱你”……最后是各自散落天涯还是相交至老……浅搁在盛夏光年的角落里,有些人,错过了需得用半生流连。有些事,错过了需得用半生光阴来怀念。左转单车上的青春岁月,破碎了一地的回忆,我将如何拾起?你来过一下子,却让我想念了一辈子。谁能予我一座城池,让我装下所有的旧回忆和枯萎的爱情……
  • 家常食材饮食宜忌

    家常食材饮食宜忌

    本书分为五谷杂粮类、蔬菌类、肉类、水产类、水果干果类、调味品类、饮品类七个章节,讲述各种家常食材的饮食宜忌。本书基本涵盖了常见的食材,每种家常食材的基本信息全面,全面解读选购宜忌、烹调宜忌、食用宜忌等各种饮食宜忌,还列出对应的相宜食物和相克食物,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各种家常食材的各类饮食宜忌。
  • 邪魅魔君

    邪魅魔君

    他因经脉紊乱,无法修练神奇召唤术,坠落悬崖,意外不死,种种奇遇,踏强者之路。为朋友,肝胆相照;为心中至爱,他可以与一个帝国抗争;为救父母,在面对强势组织,他依然不惧。敬我者,我必敬之;敌我者,我必除之。
  • 伤心的神仙

    伤心的神仙

    天生万物、万物皆为灵气所化。远古时期女娲捏土造人。注入灵气从而拥有灵根、灵根存在与人体双眉之间。若运用得当则成为天眼。经过数万年之久、人类繁衍至今。灵气早已经消失殆尽。若不是机缘巧合得到上古大神二郎神杨戬的至高无上法宝天眼。此刻的杨晓军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普通人。
  • 第一次日出

    第一次日出

    挥手灭杀远古妖兽,抬腿踢飞上古神王,将那些狂傲的天才全部踩在脚下!温柔的人族美人,无边的艳福接踵而至,俘获倾国倾城的绝色妖女,学会世界最强的功法,为擒制吸血鬼和狼人,吞噬凝元兽珠,修为不断突破,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踏上终极强者巅峰!
  • 谁的大学不青春

    谁的大学不青春

    四年时光,每个人都经历过。回想起来不知你是一笑泯然还是唏嘘感叹。大学里的爱情,有人一见钟情,有人懵懵懂懂,有人无动于衷,有人求而不得。各种正常的不正常的行为和思想充斥了校园。大学的四年或许才是青春与成熟的节点。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再回首往事如梦。
  • 兰烬:凤满华堂

    兰烬:凤满华堂

    一场政治婚姻,让她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二载宫廷岁月,数不尽人间心酸凉薄。她之于他,那么近,却又那么远。繁花美酒难融心头阴郁,银枪白马可破千秋悲梦。长缨散,醉红妆,怅江山易改。有情天,九重帘,夜半拥枕听雨眠。家国乱,星辰换,缘份落地生根,是我们。
  • 一品女县令

    一品女县令

    沈半城家从小被当成男孩子养大沈絮儿玩腻了吃喝玩乐那一套之后,终于十七岁那年玩出花来了,她让家财万贯的老子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她花钱捐了个知县……于是,从沈絮儿走马上任的那一刻,一代美女知县的传奇也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 异端骑士

    异端骑士

    王国骑士团的领袖在一场大战中战死沙场,当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身在千里之外的敌国。身上神圣的骑士力量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可以控制自己血液和吸收其他生物鲜血的“鲜血力量”,他成为了传说中五名异端骑士之一的“鲜血骑士”。抛弃了神圣力量的骑士要怎么在敌国生存下去?又该怎么应对视他为异端的神圣教廷的不断追杀?鲜血骑士,浴血重生,掌控血腥战意。杀戮骑士,举手屠天,残杀万千生灵。恐怖骑士,梦魇化身,统治噩梦地狱。统御骑士,裁决万物,决断凡间生死。残酷骑士,……(本段文字过于模糊,无法辨认)————《远古骑士传说:异端骑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