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一个失去自重的个人是没有希望的。
“发愁”与“发愤”
某青年工人,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不爱参加政治学习,工作不负责任,得过且过还经常迟到早退,上班时间串岗溜号。结果在厂里优化劳动组合时,变成了待岗人员,因而忧心忡忡。后来经领导、同志们的热情帮助教育和自己的认真反思,他认识到愁不出什么名堂。于是他转变观念,变“发愁”为“发愤”,并经过自己的辛勤努力,终于重新上岗,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人。
在困难面前,是“发愁”还是“发愤”,这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发愁”是向困难低头,在困难面前软弱的表现;而“发愤”则是努力和困难抗争,用刻苦发奋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铺平道路。
眼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以及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这对我们每一名职工来讲,都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考验和机遇。如果一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解决,只是“发愁”,那就会影响自己的思想情绪,抓不住机遇。相反,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好机遇就不会从自己身边溜走。为此,愿我们每一名职工,在改革的大潮中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尽主人的义务遇到一些具体困难时,切勿怨天尤人,愁肠百结。而要发愤图强,勇做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强者。
领导干部要常忧“德之不修”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莕不能改,是吾优也。”孔子为了使自己有较髙的道德修养,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不但“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且“自省”得十分的勤,每日“三省吾身”。
虽然孔夫子的道德标准与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但他忧“德之不修”的精神,非常值得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效法。因为一个人的优秀品德不可能在短时间形成,而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养成。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德无才不行,有才无德也不行,无德无才更不行,必须是有‘有才,德才兼备,而且德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才,是个人能力水平问题,那就没有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服务本领;如果没有德,是个思想品行问题,那就没有践行“三个代表”的热情和行动。
那些腐败分子,正是由于德之不修而步入歧途并造成千古之恨的,终究被法律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凡是当领导的,都要先做好人,再做好官,一定要把自身的道德修养放在重要位置,时常注意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德才兼备的好干部。
坐车的要想着走路的
1949年的一天,贺龙元帅乘坐的一辆吉普车,在山西省榆次至平遥的公路上奔驰。路上,常常遇到三五成群驮着瓦缸的马帮。骡马看到汽车,往往惊得乱跑乱撞。这样,受惊的骡马就会弄翻驮子,碰破瓦缸。每当遇到牲口,贺龙元帅就招呼司机远一点停车,然后叫身边的同志下车帮助老乡牵住马笼头,让车缓缓开过,保证瓦缸的安全。贺龙元帅教育身边的同志说:“坐车的要想着点走路的,可不能乱冲乱闯!”
时下,一些驾驶员在行驶途中,正缺乏“坐车的要想着点走路的”的意识。有的经过村庄、集镇时,不按规定的时速行驶;有的在超越行人、车辆时,不按规定鸣喇叭示警;有的在公路上遇上赶牲畜的,用连续按喇叭、轰油门的办法把畜群分开,甚至撞死家禽还驾车逃跑。这些都是驾驶员职业道德不良的具体表现,也是肇事的原因之一。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和自己及他人的幸福,请开车的、坐车的,尤其是领导干部,时时处处心里要装着人民群众,在行车途中多想着点走路的,千万不要开快车兜风和耍威风。
和谐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条件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基石。
和谐是一个人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和谐二字的基本含义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理想的和谐社会主要表现在人与人相处的和谐关系上。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看得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不论是领导者,还是老百姓,都渴望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单位,都渴望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社会环境中谋求建设和发展。所以,如果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一旦丧失或弱化了和谐意识,那么,就自然会产生人心涣散、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必然会失去安定团结有序的社会环境,发展就没有了根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时刻把自己放在他人和社会的“配角”的位置上,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砖添瓦,尽到一份责任。
带个好作风下去
机关干部下基层调査研究或检查工作时,下边的干部职工也在那里观察和了解上边来的人。所以,机关干部带个好作风下去,是很重要的。下基层的机关干部的一举一动,实际上在起着示范的作用。机关干部在基层里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处理问题既讲原则又照顾实际,待人平易,生活简朴,基层的干部职工都能从这里受到教育,引为榜样。
好的作风有助于完成调査研究和检査工作的任务。不论是调査研究工作,还是检查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把情况弄清楚。按理说,了解真实情况的困难并不很大,但往往由于作风的问题,或者主观武断,或者盛气凌人,或者只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结果常常得不到真实的情况。由此可见,完成任务的好坏,同作风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机关干部下基层,要带一个实事求是的好思想作风下去,要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要听得进各种各样的话,正面的、反面的,顺耳的、逆耳的不能只听信一面之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说好就绝对的好,说坏就绝对的坏。为此,只要我们带一个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下去基层的干部职工就会愿意给你说心里话,反映真实的情况。
原栽2002年例《电工人推》
旣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
在一段时间内,一些单位的负责人在基层检查工作时,常讲的一句话是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而且比较盛行。笔者认为,这种观念和工作方法值得商榷。每一项工作从开始到完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因素,还包含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程度。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做法,首先在认识上有误区;其次是将过程与结果割裂开来观察事物,缺乏因果关系的完整链条。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工作方法,往往忽视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所看到的结果的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
解一道数学题的基本条件,必须是运用的公式和运算的过程都正确无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运用的公式和运算的过程错误那么其结果必然不正确。做好一件具体的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运作过程中脱离实际、图形式、走过场那么,看到的结果所反映的必定是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差甚远。
要是在X作中只看结果,不看《杂的话那就很容易产生一》虚値、偷、脏面良的工作作风们的事业有害为此’作娜导者项具体工撕,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时下,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兴起的取得学历的学习热,是件好事,它可以不断丰富知识,又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所以应当提倡、鼓励和支持这种学习。然而,也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单纯地为追求学历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学习现象,其结果是:“学历高并不等于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高。”
有人说:“现在主要是学习知识的时候,不是急于强调用的时候。”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在职学习,比起学校的学生,既有不利条件,又有有利条件。这个有利条件就是都有本职工作,每天都与自己的具体专业打交道。这就是说,我们在学历教育中进一步熟悉自己的专业工作,在熟悉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加快知识化的步伐,又可以做好本职工作。如果两者脱节,无疑是丢弃了我们在职学习的优势。同时,把学和用割裂分家,也不符合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
为此,要把知识同思想和实践完全融为一体,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边学边干,边干边出成果,才能达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从现在做起
时下,争做一名学习型的员工的良好风气正在兴起,这是个好兆头。不过,还有不少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在平常的日子里,过分地沉迷于花前月下、上网游戏、下棋打牌上。而对于学习的事儿,以“忙”为借口,老是排在以后的日程上。这种态度对积累知识,提髙自身素质是十分不利的。
革命先驱李大制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贵的道理。”
忆往昔,已时过境迁,后悔无用;空想未来,“明天”做起,那得到的结果必定是:“镜里但见鬓如银,虚度闲掷七十春。只因常立明天志,一生事业付儿孙。”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因为,今天实实在在,只有今天有耕耘,明天才能有收获,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第五辑枫叶小诗
架线工的黎明
昨夜,我走进了童年的梦,
当了一名手握钢枪的解放军战士,
把母亲的万里边疆守巡;
我做了一名人民教师,
用永恒的爱,
把祖国的花朵精心浇灌;
横空的高压输电线激发了我的情恋,
我最终选择了架线工……
黎明,时代的进行曲把我唤醒,
我肩负着祖国的期冀,党和人民的重托,
迎着鲜红的朝阳,
带着理想登上髙高的铁塔。
头顶蓝天,俯瞰大地,
心系空中“万里长城”,
在我的坐标点上,
同铁塔一起,开始了信仰的接力。
——写给公路隧道建设者
这里没有翠林修竹芳草鲜花,这里只有阴森潮湿石渣粉尘,
这里是连绵奇峰纵横的腹地,
这里是建设公路隧道的深处。忍受着寒凉和缺氧的煎熬,
冒着塌方的危险向前挺进,
将意志和信念铸进旋转的钻头,用汗水和智慧穿透厚厚的山腰。
乌黑的钢筋编织着通途理想梦,耀眼的焊花点缀得石壁五彩续纷,搅拌机高奏奔向明天的进行曲,混凝土浇筑出一个薪新的世界。
原栽1990年12月13日《甘肃交通报》
信号灯
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
有一棵神奇美妙的大树,
没有纵纵横横的枝杈,
没有重重叠叠的碧叶,
从春到秋,从冬到夏,
盛开殷红、橙黄、翠绿的鲜花。这鲜花里,
浓缩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浓缩了共和国的青春,
浓缩了四通八达的“万里长城”浓缩了橄榄绿和方向盘的梦幻:平平安安……
原栽1990年5月1日《甘肃交通安全报》
电焊工的情怀
没有雷鸣,
却闪电阵阵;
没有枝叶,
却鲜花朵朵。
在高温流液的焊点里,溶进了我的豪情,
溶进了我的青春,
溶进了我的责任。
在耀眼夺目的电弧里,闪烁着父辈的期冀,闪烁着“四化”的进程,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