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炎热难熬的自然环境,我从内心里对唐玄奘敬佩起来。唐玄奘不怕艰难困苦,妖魔鬼怪,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终于战胜千难万险,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伟大壮举。对这种精神和毅力,使我在火焰山下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悟。
火焰山上是火焰熠熠,山下是戈壁、绿洲,远处是终年积雪的山峰,风景独特,真是美不胜收。
奥妙的坎儿井
在电视里,我曾看过介绍新疆的坎儿井的专题片,这回到了吐鲁番可亲眼见到了实物。
坎儿井,被称之为与着名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并列的三大工程之一。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共达1200多条,总长度超过了5000公里,被誉为“地下大运河”。
在陈列室的沙盘地形图上,通过导游的讲解得知,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在盆地边缘由髙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引水到地表。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最深的井达80多米;愈向下游竖井愈浅,间距也愈短,井深在20米上下不等。竖井是为了通风及挖掘和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明渠的出水口与地面的明渠相连接。坎儿井的特点是水渠不怕被戈壁上的狂风刮起的黄沙淹没,而且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走进坎儿井,立刻感到一身的清爽凉快,难怪人们把坎儿井称之为天然空调。流动的坎儿井,水清澈见底。在参观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在一个离出水口不远的暗渠里,有一群2寸多长的小鱼儿逆水而游,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离开坎儿井的景点后,看见火焰山下的戈壁滩上有一行行从上而下排列有序的圆土包,那有圆土包的地方,便是坎儿井有竖井的地方。那一堆堆的圆土包,在我的眼里,是祖祖辈辈生息繁衍在吐鲁番这块热土上的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劳的一座座丰碑。千百年来,坎儿井滋润了吐鲁番绿洲和哺育了这一方人。
参观完“地下大运河”后,我为坎儿井的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感叹,更为生活在吐鲁番地区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神奇的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西北边陲阿尔泰山森林中的布尔津河段上,距布尔津县城一百五十公里。8月7日,我们一行11人乘车从边城布尔津出发,驶向喀纳斯湖景区。
那天,天公不作美,早晨起来就下起了大雨。尽管这样,我们乘坐的汽车经过崎岖的山路时,窗外的松林和流动的云雾,组成了一幅幅不断变化的美丽的山地风光画面,让人目不暇接,兴奋不已。行进了3个多小时后,便到达了喀纳斯河南流形成的美景卧龙湾、神仙湾和月亮湾,这里的自然景色是那么的原始和清秀。当时虽然天阴下雨,可我们还是纷纷下车,互相拍照,摄下到此一游的美好回忆。
我们换乘上景点的中巴车,住进了离喀纳斯湖不远的白云宾馆,宾馆的条件差,一间房住6个人,就餐也很贵,一个不到一两的小花卷要卖2元钱。因下雨,景区的天气冷,我们便每人花了20元钱,从店老板那里租了一件军大衣穿上,才感到暖和了。
雨一直下着,天空和四周的山,都被浓浓的云雾遮挡得严严实实,只有近处的天然草坪、人造的各种房子和山脚的树木能看清楚,但还是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到了略纳斯湖畔,待在宾馆不是办法,于是我们冒雨乘上喀纳斯湖2号游艇,游览了喀纳斯湖。船票200元,可游玩1.5小时。进人湖中,雨越下越大,云雾也越来越浓,雨点打在游船的玻璃窗上作响,并迅速不停地向下流水,使得坐在船舱里的人们看不到窗外的风光,只觉得是白茫茫的一片,对两岸的湖光山色、群山森林和远处的雪山仙境,只能由自己去想象。此时,一个游人都有一点唉声叹气,怪自己的运气不好,遇上了下雨天。乘游人不能观景和出舱拍照的机会,导游滔滔不绝地向游客讲起了喀纳斯湖的种种传说。
“喀纳斯”,蒙语意为“峡谷中的湖”饿曾看过的一份资料上说是:“美丽富庶、神秘莫测”的意思。喀纳斯湖是典型的冰碛湖,呈新月形,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平均约2公里,湖中有6个湾道,湖面海拔1374米,湖水最深处达188.5米,面积46平方公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消过夏。喀纳斯河一处湾道上的两块形似人脚的水草,传说是成吉思汗留下的脚印。
传说喀纳斯湖是仙女梳妆打扮时用的一面菱花镜。那时,一位专为王母娘娘栽培奇葩异卉的仙女,不经意间将几颗花卉种子酒落在喀纳斯湖畔,瞬间,湖畔草芽萌发,百花竞放,飞鸟鸣唱,形成了天造地设的人间仙境。在喀纳斯湖迷人的风光中,还有解不开谜团的湖怪说。世代牧居在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不敢到湖中捕鱼,也不敢到湖中游泳和划船。图瓦人的祖辈们在湖边放牧,发现牛羊常常神秘失踪。后来,发现是湖中有湖怪作恶。湖怪出现时,就会狂风怒吼,巨浪排空,这时要是有牛羊,甚至野兽前去饮水,就会被湖怪吞噬下去。当地的老人讲,在上世纪30年代,有人曾捕到过一条大鱼,17匹马也拉不动它。后来,科学家在湖中发现一群头宽1.5米、体长15米多长的大鱼。由于这种鱼在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因此,当地人叫它为“大红鱼”。其实,它的学名叫“哲罗鲑”。尽管如此,湖怪之谜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揭开,这使喀纳斯湖更加神奇迷人。
游船在返回的途中,雨小了,风停了,云髙了,天空也渐渐亮了起来。打开游艇上的窗户,只见湖面碧波涌动,湖面时而宽阔,时而狭窄,湖边层层云杉如髙塔一样林立,直直的树干伸向天空,林间白色的毡房格外惹眼,山坡上地毯似的碧草中羊群如云,山顶云雾缭绕,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里不露面,汽艇不时从我们乘坐的游艇边飞驰而过,掀起乳白的浪花。这醉人的流动的山水画面,叫人惊讶和激动。带照相机的游客,
都把镜头瞄准了船舱外的仙境。
当天晚上,由于天气的原因和旅途的疲劳,我没有参加篝火晚会,早早地休息了。第二天早晨起来,老天爷给了我们一个惊喜,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昨天还穿着军大衣,今天穿上短袖衬衣一点儿也不觉得冷。
雨过天晴的云雾是喀纳斯湖最神奇最美好的景色。清晨,平静的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轻纱薄雾,太阳出来后,雾幕化成团团轻烟云絮,从树林中、湖面上聚拢,渐渐变成云带缠绕在群山中间。云在升腾,恍若山在飘浮。在阳光的照射下,云雾很快飞腾升高,森林、草场碧绿如洗,是那样的青翠和爽静。眼前,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梦幻的云朵、葱茏的森林、红色的别墅、白色的毡房和绿色的牧场、雪白的羊群、悠闲的骏马、冉冉的炊烟、山顶的白雪,构成了一幅沉静的田园式的异国风光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喀纳斯湖旁山峰上的海拔2030米的观鱼亭,是观赏喀纳斯湖的一个极好位置,在这里可以看到湖的全景。我登上观鱼亭时,太阳已老高了,湖面上的云雾已经散尽,四周高一些的山峰的顶端,还有残留的云雾浮动。此时的喀纳斯湖,湖水是那样的湛蓝,那样的碧绿,那样的深绿,那样的波光耀金、五彩纷呈,犹如一位丰盈多姿的美丽少妇,静静地卧在奇山秀峰之间,让游人欣赏它绝美的风韵。
要把喀纳斯湖的青山绿水,雪山草甸,茂密森林,层峦叠嶂千变万化的人间仙境,用文字表达出来,我觉得自己的语言显得非常的枯燥贫乏,好在我用手中的相机,摄下了近百张喀纳斯湖景区美妙的瞬间。
中午时分,我接到同行朋友的电话,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喀纳斯湖。午饭后,我们乘车返回布尔津并于8月9日经魔鬼城、克拉玛依百里大油田、石河子绿洲回到乌鲁木齐。
8月10日,我们乘坐乌鲁木齐至兰州的火车,于1〖日返回兰州,结束了我愉快的新疆之旅。
朋友,新疆是个好地方,只要你到那里走上一趟,那富饶的绿洲,肥美的草原,苍翠的森林,无根的戈壁,神奇的火焰山,湛蓝的高山湖泊,定会激起你无限的遐想。
本幸原栽2004年10月23曰《甘肃电力推》
泸沽湖畔的摩梭风情
被摩梭人称为母海的泸沽湖,也称左所海,又称鲁窟海子。在云南省西北部宁蒗县和四川省西南部盐源县间,面积48.45平方公里,海拔2685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有90余米。
今年阳春三月,我在二滩水电厂办完差事后,有幸去了一趟泸沽湖。我们乘坐的汽车经攀枝花、宁蒗的髙山陡坡公路,行驶了近十个小时,于傍晚时分到达泸沽湖畔的落水村,住进了一个名叫“摩梭之家”的家庭旅社。旅社就建在一条弯曲的砾石小路旁,离湖水只有十米,路边一溜排木楞房子,一幢比一幢盖得漂亮而有特色,这些房子都是按摩梭人的习俗修建的,因故这条小路也称之为“摩梭风情路”“摩梭之家”的四座木楞房子,组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四合院。四面分别为正房、经堂、花房和畜厩。房屋全是木结构的,四壁用的都是削了皮的圆木,在圆木的两端制有卡口,衔楔垒摞而成,屋顶则用薄杉木板铺盖,上压石块,它不仅冬暖夏凉,而且特别能防地震。“摩梭之家”的房子,均为二层楼,东楼和南楼的顶层为游客住,其余的房子是按照摩梭人的习俗安排的。
世世代代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母系社会的大家庭和男不取女不嫁的“阿夏”走婚习俗。这种完全以男女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婚姻。“阿夏”在摩梭语里的意思是亲密的伴侣,自由的“阿夏”
婚,把感情放在先于一切的位置上,如一旦感情破裂,男的不再去登花房,或者女的闭门不接,自然就终结了走婚的婚姻关系,而且男女之间不涉及财产分配等问题,也不会遭到社会上和家庭成员的非议,如有孩子,从情感和经济上都属于母亲家。这样的家庭有四个特点:一是家里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复杂关系;二是母亲大家庭一般不分家;三是在家庭内部,舅舅掌管礼仪,母亲掌管财产;四是每个摩梭人都是在大家庭里和母亲、兄弟姐妹们相伴终老。这种特殊的民俗风情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因而有“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之称。
“摩梭之家”这个母系家庭旅社的主人,摩梭人称之为依杜达布,虽然是位80岁的老太婆,但老人家的身体还挺硬朗,她在妹妹的协助下,掌管着这个家的一切内外事务。征得主人的同意,我们走进了“摩梭之家”那神秘的正房,也叫母房。正房坐西向东,从外面看,四壁用了长约7米,直径0.4米左右的二百多根圆木建成,壁外还有支架支撑。正房的门两边还拉着牛头骨、牛角等物品,作为装饰。走进正房,只见内墙都以木板为墙壁,把正房又分隔为明显的几部分。右边是灶火,房梁上挂着十几块肥腊肉,靠墙根放着一大堆农具等杂物。左边靠房东壁,有一个方形大木柜,柜面则是女主人睡觉的床铺,看上去很窄小。从床铺前至火塘边的一小块地方,是一家之长女主人日常生活中专坐的位置,其他任何人是不允许随便坐的。火塘设置在左面的中间,塘里燃烧着木柴火,火塘上方是铁制三脚锅庄,火塘是供取暖和烧开水之用。据说这个火塘里的火,终年都不能熄灭,否则就会带来家里人口不旺的恶果。锅庄所靠的墙壁上,画有日月星辰、火焰、金元宝等图像,这是摩梭人崇敬的“冉巴拉”灶神。左面的西南角,是白天用来坐人和夜晚用来睡觉的,靠近火塘的地方,是贵客坐的位置。在正房里最显眼的还要数两根直径约0.45米粗的正梁柱,左边的柱子叫男柱,右边的柱子叫女柱,两根柱子必须是一棵树所制,树的顶端一节作男柱,根部一节作女柱。母房是摩梭人大家庭成员居住、炊事、用餐、议事、举行重大仪式和接待客人的场所。我在火塘旁一边用火饼拨动着火塘里的木柴火,一边好奇地向依杜达布问了许多问题,没想到她都能愉快地以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女主人的一大嗜好是喜欢吸鼻烟,不大一会儿,就要吸一次。通过交谈得知,她家的这一院房子,是花了20多万元钱盖的。这个母系大家庭,现有78口人,除了留在落水村经营“摩梭之家”旅社的子女外,还有一些子孙在昆明等地工作或上学,他们每到春节,就都回落水村过大年。每当谈到她的大家庭时,在她的言语中无不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自豪和幸福。
泸沽湖是女儿国,摩梭人崇拜女神,崇拜女石祖,崇拜女祖先。在摩梭人母系大家庭里,同样是以母为尊,以女为贵,如在家庭成员住房上,也不例外是重女轻男。在母系家庭中,青壮年成年女性,每人均可分得一个单独的小房间,供自己或与夜里来的男阿夏居住,但在同一个母系家庭中,青壮年成年男性却没有分得一个人单独住的卧室的资格,他们如不外出走访女阿夏,便与年老的舅舅居于一室或在畜厩之上的草房里过夜。
走出正房,天已全黑了。在与“摩梭之家”相邻的一家院落里,摩梭姑娘和摩梭小伙子已围着燃起的篝火,仅在一支笛子的伴奏下跳起了节奏强烈、欢快粗旷的广场舞蹈,摩梭人称之为甲搓舞。领舞的四个小伙子跳得特别的棒,动作明快舒展,阳刚有力,中间的几十名姑娘,跳得也不错,动作整齐,协调轻盈,跳到精彩处,四周便是一阵掌声跳着跳着,一些游客陆续加入了舞队,于是,跳舞的人越来越多,舞队也越来越长,在一片欢乐声中,跳了一曲又一曲转了一圈又一圈,舞会也达到了高潮。当我与身旁的摩梭人五指交叉,胳膊紧挽,合着节奏跺脚欢呼时,我已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泸沽湖落水村的外乡人。
回到“摩梭之家”,已是深夜。但我和大多数游客一样,没有一点睡意,就围坐在一盆火旁,饱尝了一顿烤全羊肉。一块块烤羊肉,看上去还带有红红的血丝,可吃起来却是鲜嫩可口,别有风味。
太阳出来了,泸沽湖充满了生机,勤劳、善良、朴实的摩梭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明。
游丽江古城记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同全国电力系统的同行朋友们一起游玩了泸沽湖后:凌晨乘汽车向丽江进发。途经宁蒗、永胜、金沙江,于当天下午5时许到达丽江县城。那天的午饭是在金沙江边的一家小饭馆吃的。饭馆的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把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照的合影照片,挂在了小饭馆的显眼处,让过路的客人知道,他们去过祖国的首都。表明他们是见过世面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