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5400000002

第2章 雷霆雨露皆春风——曾国藩与李元度(2)

曾国藩生前对铜官渚投水一事,讳莫如深,很多人只风闻其事而不知详情。后来章寿麟因为终其一生不过官至知县,便认为曾国藩不肯大力提拔他,是忘恩负义,不够意思,故特地编撰了一本《铜官感旧图题咏册》,对曾颇有埋怨之词。该书详细记述了曾国藩跳水自杀一事的始末,于是投水一事,才公诸天下。

曾国藩此次出师不利,自杀不成反被部属救回长沙,据他自称当时的情景是“为通省官绅所鄙夷”,此外还有里闾百姓、市井小人的群相诟辱讪笑,视为自己平生“五大耻辱”之首。为此,布政使徐有壬以下的官吏逼着巡抚大人骆秉章罢黜湘军。

曾国藩误以为大势已去,悲观到了极点,回到长沙后不肯更衣,蓬头垢面,不饮不食。他甚至写好了遗嘱,密令他的五弟曾国葆替他把棺材买好,随时准备再次自杀。

值此穷蹙困窘之时,曾氏幕僚多半散去,虽结义至交如郭嵩焘、刘蓉亦不能免,独元度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由此曾李感情进一步加深,成为患难交契的挚友。事后曾国藩在致元度老母的信中,详细追述了两人之艰险与共,与元度忠笃于师友之情:

次青于我,情谊之厚,始终不渝。岳州之败,星驰来赴。靖港之挫,从人皆散,次青追随贱躯,不离左右。出则呜咽鸣愤,入则强颜相慰。

就在这时,自湘潭传来了塔齐布与彭玉麟击败石达开部将林绍璋的捷报,勇克湘潭,歼敌无数,湘军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事实证明,曾国藩编练湘军的心血没有白费,长江南北总算有了一支可用之兵。初八,靖港的太平军自动撤退,长沙之围宣告解除。曾国藩在全城军民欢呼雀跃、额手相庆之际,总算打消了死意。

湘潭全胜后,由湖南巡抚骆秉章、提督鲍起豹和曾国藩会奏经过,请奖立功将士。曾国藩则专起一个折子,痛陈自己靖港之败的过失,称有三谬,“自请交部从重治罪”。但咸丰皇帝实在是对曾国藩印象太坏,圣旨下来,又如同几记耳光,使他雪上加霜:

……此奏太不明白!岂已昏聩耶?汝罪固大,总须听朕处分。岂有自定一拿问之罪?殊觉可笑!想汝是时心操如悬旌,漫无定见也!

可谓嬉笑怒骂,无所不至!不仅如此,曾国藩本来不居官常,属义务练兵“剿匪”,咸丰因无法出气,竟革去了他的礼部侍郎职,“责成其戴罪剿贼”。

特别让曾国藩无法接受的,则是清廷将他过去一力保举的抚标中军参将、满族人塔齐布,赏总兵衔巴图鲁名号,超擢署理提督,统辖全省水路各营。塔齐布当了大帅,反过来要指挥曾国藩了。而原来的提督鲍起豹因“株守无能”,不善带兵打仗,只晓得“会衔入奏”,则被咸丰皇帝革了职。

按照清朝的制度,革职的官员不得专折上奏,凡皇帝的谕旨皆由大帅传知。因而每次听到提督、总兵喊“听圣旨”,曾国藩叩头大拜时的难堪,不仅让他失去了自尊,也让以师事曾国藩的塔齐布等颇不自在。但曾国藩对此却一筹莫展。

原来,康熙皇帝发明的这项“专利”,是专为沟通上下之情之举,即让最亲近的人专写奏折,由皇帝亲自批阅,再交上奏人执行。可谓“单线联系”,是连接最高层中枢神经的“特权”。而到了雍正时,能奏折的官员更多了,除了总督、巡抚外,道府中的个别人也特许奏事。因而被剥夺专折奏事权,则是最大的惩罚。更重要的是,臣情无法上达,皇帝自然很难了解下边人的苦衷。不能“专折”,只能“会奏”,即同地位身份相等的人一同上奏,但须意见一致,而且奏什么,大家都知道,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更何况皇帝下发谕旨属公文性质,由军机处“廷寄”,仍由巡抚、提督传谕。因此,曾国藩对皇帝如此“折磨”他,真是莫名惆怅,苦不堪言。

李元度深知失去专折奏事权将意味着什么。他为曾国藩的前途忧虑,也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一日夜晚,李元度将一份《革职待罪臣曾国藩乞请专奏以速戎机事》的奏疏呈给了心绪纷乱的曾国藩。但曾见后却大为不悦,因为革职后专折奏请本属“犯法”之事,加之咸丰皇帝此时猜忌很多,上奏的结果肯定会凶多吉少。他以为不但不能成功,反而有可能被加罪于身。

李元度说:“设无此项权利,他人沸沸扬扬,日达圣上,而我终不发一语,是人为刀斧,我为鱼肉,是非无以辩白。”

“此中利害,我岂能不知。只是军中情形复杂,不逊朝中。当此国家多难之时,做正人难,做正人君子更难,欲做愤然不欲之官难上加难。”

但元度一再坚持,并以受死赴难相请,曾国藩只好听天由命。

后李元度又将原折一改再改,并以军情变化万端,随时奏报圣上为主旨。写完后,密封上达。几日后,朝廷即下谕特许曾国藩单衔专奏。这不仅是皇帝打破常规之举,也是曾国藩获得的“异数”之一。

李元度为曾国藩争取专奏权后,曾对他更加信任不移。两人卧同室、游同舟、饭同食,形影不离。而似奏折信缄之类,也大多出自元度一人之手。曾国藩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家书中曾提及此情:

霞仙(刘蓉)定于本月内还家。渠在省,实不肯来,兄强之使来。兵凶战危之地,无人不趋而避之。平日至交,如冯树堂(冯卓怀)、郭云仙(郭嵩焘)等,尚不肯来,则其他更何论焉。现除李次青外,诸事皆兄一人经理,无人肯相助者。想诸弟亦深知之也。

当然,曾国藩也没有亏待他的这位师爷。咸丰四年,他以收复湘潭功,保举李元度为知县,加内阁中书衔。在半壁山、田家镇诸多会战中,元度又因立功卓着,被保送同知,赏戴花翎。

咸丰四年底的湖口之战,使曾国藩与李元度的关系更进一步,成了情逾兄弟、无话不谈的生死之交。

当时,曾国藩率湘军水师入鄱阳湖,在湖口为太平军所阻。太平军得悉湘军在外江,大船势孤,便派出小船迅速包围了曾国藩的坐营,同时放火烧船,船借风势,直入曾国藩营垒。湘军水师当时尚无三板船,无法抵抗,因而几十艘船顷刻化为灰烬。

次日,太平军又将所获船只改装成官军模样,据湖口上游诱使湘军跟进,至湖口又断其归路。随后,太平军又展开了猛攻,湘军水师不支,守备王荣等部死伤甚多。曾国藩的座船也被团团围住,无望中,他再次投水自杀。李元度见状舍身相救,拼死力终将曾国藩抱过了江,使曾再一次幸免于难。可以说,李元度此次于曾国藩确有救命之恩。

曾国藩惊魂未定地到了南昌后,开始整顿水陆两师,总结自三月以来岳州、靖港、湖口三次大败的原因。当时追随曾国藩的幕僚已不多,望着如此冷清的场面,曾国藩心里空落落的,很不是滋味。他让众人指陈三次失败的原因,但大家面面相觑,不敢乱讲话。

曾国藩一向看重李元度,李于他又有救命之恩,便亲点名号说:“次青,你大胆请言!”李元度为人仗义,见曾国藩几次寻死觅活,总不得胜,心里也很着急。眼见这样下去,自己的前途也委实堪忧。于是他鼓足勇气,语未尽,已惊在座:“恩公东下之师,气势锐甚。然自三月至今,凡经三次大挫折。幸而屡蹶屡振,未坏大局。然依在下之见,非失于恩公不知兵,而失于知兵。”李元度的话,一针见血。众将官谁也不敢望一望曾国藩的表情,只是默不作声地坐在那儿。气氛紧张起来。曾国藩倒还沉得住气。他又说:“次青请细道之,吾愿闻其详。”李元度也不再犹豫,说:“岳州之败,师未集而因大风阻于洞庭湖,敌察我困,大股围入,其败可谓天意,于情于势都是如此的结局。靖港之败就不然。一惑于团丁之请,临阵变成谋,夕令朝改,是策略之失。

九江湖口之败,问题就更大了。三板大船入湖,敌断归路,变出不测,以大船攻敌小船,无异于猛虎拔牙,虎威无用。并且,师出不为退路着想,乃行军大忌。犯此,则不能不败。”

李元度的话虽然当众揭了曾国藩的疮疤,但无疑是一剂良药,众将领不由得频频点头,已忘了曾国藩此刻什么样的表情。

曾国藩善于听人之言,博采众长,以为己用,他的心胸是宽广的。此刻见李元度朗朗吐真言,荡荡无私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三次失败的原因,也颇觉叹服。于是他当众表态:“次青的话句句在理。望吾将士共当戒之。”

他一生嗜棋如命,此时,话锋一转,以棋喻战:

“大抵用兵之道,形同两人对弈,弈术高低备于棋谱,而临局走子,对方未必按棋谱走路,以符合我布下的阵。又如射箭,射经主要讲的是身正,但身正也未必都所命中。因为胜负都在变化万端之中。国藩不才,东下之师,胜败之情,也如临局发矢,优劣其见。孙子曰:‘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利危相倚,岂有常域。’次青的话我当铭记。”

从此,曾国藩遇事讲究一个“退”字,即不做绝人之路之事,凡事多留几招。

而李元度也从这几次的战事失利中,感受到独立统兵的重要性,开始谋求从耍“笔杆子”向抓“枪杆子”转变。

(第三节)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

咸丰五年(1855)正月,在李元度的执意要求下,曾国藩终于同意他回乡募勇,并自行管带操练,这是平江勇自立之始机。

客观而言,这是当时战事发展的必然要求——九江湖口惨败,曾国藩甚至丧失了座船,主要就是因为湘军水师孤悬,与陆师相隔甚远,不能唇齿相依。因此,曾国藩迫切需要一支既能平日里贴身护卫,关键时刻又可以串联起水陆两师的机动部队。这才有了李元度“锐意经营平江勇”的机会。

但主观上,李元度能够由幕府而升为统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曾李之间极其深厚的私人感情。曾国藩事后曾追述此事:

浔郡之败,次青耻之。恨贴身尚无劲旅,亟欲招勇,自行训练,以护卫国藩之身。斯二者(与靖港之挫并言也),皆国藩所镂骨铭心者也。

实际上,有“识人之明”的曾国藩当初并不看好李元度去带兵打仗,曾经几次欲“阻止之”。他在给弟弟的信中也曾感慨:

李次青忽然高兴带勇,于11日(咸丰五年三月)起行,赴南康府,实非其所长也。

最初,曾国藩只同意他招一千平江勇,在自己身边护卫。但后来李元度却招至三千,已有能发不能收、可进不可止之势。不过,平江勇创立之初,与湘军水师同扎南康,咫尺相依,互为拱卫,并用以护卫曾国藩之近身,在军事上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当时,湘军在江西经常遭到太平军的围攻,曾国藩随时都有被捉拿的危险。加之身处异地作战,所需饷项均仰仗当地长官,可以说,这是曾国藩最困难的时期。幸而有李元度独领一军,四面迎战,方可稍解倒悬之危。江西巡抚就曾上疏称赞李元度:“以三千疲饥之卒,当悍贼数万,自有战争,未之前闻。”

但心存大志的李元度并不满足于作为一支“亲兵卫队”,几个月后,便率平江勇移师湖口,国藩再三劝止未果,从此二人分离,各据一方。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李元度“翅膀硬了”,想“另立山头”,而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王尔敏先生对此有过精到的分析:

元度带兵,转战江西各地,亦渐趋于独立发展,而与国藩大营相去日远,实因当时军务动向关系,各方求兵孔急,东遣西调,不免竟失组军原旨,而渐形成湘军之一分支。此在湘军发展过程,自不乏类似前例,且亦并为湘军扩张之一种必然途经。

这期间,曾国藩与李元度虽然各据一方,聚少离多,但毕竟相去不远,情谊依旧。所以咸丰七年(1857)二月,曾国藩因父丧,坚意丁忧,未及清廷批准,便与曾国华离开湘军大营回籍守制时,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李元度。

曾国藩为自己匆匆离军,使元度失所依恃而深感不安,认为对不住当初患难相从、荣辱与共的好哥们。故于行前,再三致书元度,殷殷道其委屈,申其系念愧疚之情:

足下系因国藩而出,辛苦磨折,誓不相弃。今国藩迫于大故,不克相依共命,实深愧负。抚州各战,尚未保举,并负麾下士卒。临风无任歉疚。统惟心鉴。

及返故里,咸丰七八年间,悬念如故,并屡屡告知诸弟,让他们亲近李元度,由此可见曾李二人关系之契谊深厚。

咸丰七年(1857)六月,曾国藩因向清廷索要地方实权未果,弄巧成拙,被咸丰皇帝削除其兵权,准其在籍终制。

曾国藩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他闲居家乡,感怀故旧,念念不忘的还是与自己患难与共、情谊深厚的李元度,他在给元度的书信中写道:

自维即戎数载,寸效莫展,才实限之,命实尸之,即亦无所愧恨。所愧恨者,上无以报圣主优容器使之恩,下无以答诸君子患难相从之义。常念足下与雪琴(彭玉麟),鄙人皆有三不忘焉。足下当靖港败后,宛转护持,入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一不忘也;九江败后,特立一军,初志专在护卫水师,保全根本,二不忘也;樟树镇败后,鄙人部下别无陆军,赖台端支持东路,隐然巨镇,力撑绝续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此三不忘者,鄙人盖有无涯之感,不随有生以俱尽。

又在《复方李次青太夫人书》中指天誓日,不忘李元度长期相随,历尽艰险,维护曾国藩与湘军的恩德与苦心。信的结尾说:

闻次青有两儿,不知有女几人?或平辈,或晚辈,有相当者可缔姻而申永好,以明不敢负义之心。

曾国藩还曾先后三次致书四弟曾国荃,述及自己愧负元度。十月初六信中说:

锋镝之中,极为危险,家庭之内,极为安乐,弟又何必与军事连在一起?李次青上年发愤带领兵勇,历尽千辛万苦,前些日在抚州一次败仗,就身辱名裂,不但官绅议论纷纷,就连他本县平江的兵勇也怨骂交加。用兵如用火,容易见到过失,难以见到功效。弟的才能不及次青,而所处地位,还不如次青能自行其志,如屯兵于吉安城下,久久不能决定自己去向,把小仗小胜作为功苦,把劝捐办团练作为能耐,对内有背于兄弟相助之情,对外造成骑虎难下之势,无论私情还是公谊,两方面都不无可取之处。

咸丰八年(1858)正月十一日信中说:

李次青之才,实不可及,吾在外数年,独觉愧对此人,弟可与之常通书信,一则少表余之歉忱,一则凡事可以请益。

二月十七日信中又说:

次青非常之才,带勇虽非所长,然亦有百折不回之气,其在兄处,尤为肝胆照人,始终可感!兄在外数年,独惭无以对渠,去腊遣韩升至李家省视其家,略送仪物,又次青约成婚姻,以申永好,目下儿女两家,无相当者;将来渠或三索得男,弟之次女三女,可与订婚,兄信已许之矣。

曾国藩在给他人的信中也说:

李君次青,从弟多年,备尝艰险。上年弟以忧(指丁父忧)归,李君力撑江省之东路,为人所难,百折不回,弟愧无以对之,寸心抱疚。

在曾国藩的极力促请下,李元度终于由胡林翼奏保入浙江参与防御,并济以军饷。元度在浙西防守广丰、玉山,连日力战却敌,解浙境之危,得到了当地官民称颂,声名大振。浙江巡抚向清廷保奏其为道员,不仅苦尽甘来,建立勋望,而且为他以后多次为浙省大吏所器重,埋下了伏笔。

咸丰八年(1858)五月,在胡林翼、骆秉章等人的联合奏请之下,清廷重新起用曾国藩,令其督军援浙。七月下旬,曾国藩行至江西,闻李元度在浙江大捷,喜出望外。在给诸弟的信中,其欣喜之情,仍依稀可见:

同类推荐
  • 独裁良相:张居正

    独裁良相:张居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独裁良相:张居正》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张居正的人生故事。
  • 赵四小姐:战火成全的爱情传奇

    赵四小姐:战火成全的爱情传奇

    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幽居生活,孤寂荒芜的山野间,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个优柔华贵的大家小姐,相互依偎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孤灯旧书寂寞夜,她是红袖添香伴读书的红颜知已;韶华易老伤心时,她用温情为他驱散寂寥。这便是赵一荻和张学良长达七十二年的爱情传奇。本书从民国天空的一抹红霞展开,讲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乱世,一个多才的、至情至性的大家闺秀从十五岁情窦初开的青丝少女,到年近百岁心如止水的白发老婆婆,倾付一生,只为与所爱的人厮守到老的故事。
  • 旷代逸才冯梦龙

    旷代逸才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 纪伯伦全集(第三卷)

    纪伯伦全集(第三卷)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一位细腻、性感的纪伯伦;一位感性、沉默的纪伯伦;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充满斥责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上)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上)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宏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记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
热门推荐
  • 问鼎诸武

    问鼎诸武

    这是一个武风盛行,崇拜强者的大陆.这是一个光明结合黑暗,势力纵横的年代.这更是一个血脉力量和战斗技能碰撞的年代.这还是一个属于慕惊风的年代!
  • 王爷的贴身保镖

    王爷的贴身保镖

    异世而来的灵魂,赐予她绝世的容颜,不知是福是祸?本想平淡的度过一生,可是世事难料命运明明之中早有安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夏恋之名

    TFboys:夏恋之名

    夏季,一个充满着离别和伤感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三小只将带给你们一会完美无瑕的爱情故事
  • 故事从打劫开始

    故事从打劫开始

    “打劫!”“没钱,劫色行不行?”“呸,你想的美!”“那你还想要什么?”
  • 稀奇古怪的珍稀物种(大眼睛探秘百科)

    稀奇古怪的珍稀物种(大眼睛探秘百科)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乞丐逍遥录

    乞丐逍遥录

    一场毫无征兆的穿越,一段惊心动魄的冒险,一次次九死一生的挑战,一篇恢宏壮丽的传奇,萝莉环绕,御姐添香。看小经理如何玩转异界,成为一代霸主
  • 大驾北还录

    大驾北还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老有所依

    老有所依

    通过记录父母长辈对我们的爱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 秋恋夏季不再来

    秋恋夏季不再来

    你们见过一个叫凝泽雨的男生吗?如果你见过他,请你告诉他:她在找他,一直在找他,夏夜在找他,她一直在他们约定的梧桐树树下等他。等了他很久,很久……曾有过多少日子,她都在幻想着有一天他会回到她的身边。曾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她都在寻找他们的回忆,寻觅她们之间的踪迹。她很爱他,等了他很久,可是。……他们一起约定要永远守在对方的身边,一起仰望着同在的天空。在那个夏夜,他们有着美好的约定——约定要一起看每个夏季的星空……
  • 九天战神

    九天战神

    背负弑父罪名的颜子轩,习得上古千年绝世功法,从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百年修成大道卷土归来,与昔日陷害他的万千敌人,展开一场惨烈血雨屠杀。上入仙神两界尊称神王,下到五海六域众生臣服,飞升修真界巅峰神座,成为一代九天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