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4200000009

第9章 中国人的身心关系形态(2)

由于道家人物比儒家人物更透彻地意识到欲望对身体的伤害,因而,他们倾向于让欲望蛰伏于肉体之中安眠酣睡,以达到抱朴见素、清静无为的目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他试图使自身的欲望在漠然处之中自行消解。老子对待欲望的态度就是禁欲式的“无欲”,也就是说,不让自己对外物有任何欲望。老子告诫世人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在这里,老子把两种对待欲望的相反态度摆出来供人们选择,其倾向是不言自明的:凡是爱惜身体的人自然应当“塞其兑,闭其门”,否则,只会落个“终身不救”的结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开其兑,济其事”,以致因小失大,由于追逐欲望而损伤身体,甚至失去生命。因此,老子沉痛地写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为了消泯身体的欲望,老子开了两剂药方。首先,他劝人们要知足,所谓“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其次,他建议人们不要和自己想要的东西接触,以防止因得不到它而感到痛苦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庄子更是强调绝圣去智,无知无欲。他有意打破一切文明的规范,提倡“任其性命之情”、“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观点,甚至渴望返回传说中远古的“至德之世”。

从表面上看,儒家人物和道家人物对待欲望的态度比较接近,他们都看到了欲望的副作用。其实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儒家人物是节制欲望,节制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而道家人物是消解欲望,消解是为了使它“形同虚设”。事实上,道家人物认为正是儒家人物倡导的“仁义”学说导致了人心浮动和欲望泛滥,所谓“罪在撄人心”。《庄子》里记载了孔子和老子的一段对话,其中,老子严厉地批评了孔子的“仁义”思想:

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

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

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1”

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迁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当然,后来的道教人物和道家人物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有很大差异。因为教士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中一个让人长生的方法是“采阴补阳”术。也就是说,如果能在性交时采取女子的精气,就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据说,黄帝就是在和一千二百个女子交合后成了神仙的。但是,葛洪认为黄帝成仙并非只是借助于房中术,主要还是依靠了丹药的力量。尽管这样,他还是肯定了“采阴补阳”的作用:“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肠,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葛洪对“采阴补阳”的意见是:善于运用只能延年,不能长生;如果不善于运用,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若欲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而这正是“采阴补阳”带来的消极后果。历代皇帝几乎没有不想长生不老的,也几乎没有不纵欲的。儒家人物不关心肉体,没有就此发春高论。因此,所有企图长生不老的人,特别是皇帝,只好相信道士。而道士多讲究房中术,其规则是“御女多多益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们另一种对待欲望的态度:纵欲。从“无欲”到“纵欲”,正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家人物的无欲思想是抑制身心当中的欲望,属于用心灵压抑欲望、平息欲望的做法,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养生的需要。由此可见,道家的无欲思想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身心分裂倾向。至于某些道教人物的纵欲行为,其实是想借助“采阴补阳”达到长生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属于用肉体滋养肉体的行为,仍然缺乏对精神的关注。不管无欲还是纵欲,他们其实都是想从不同方向达到同一个目的,即保身养生。无欲是有意使身体避免来自欲望的伤害,纵欲是试图通过阴阳交合达到肉体不老的目的。对于他们来说,欲望始终是个幌子,对它的压制与放纵都是为了肉身长存这个唯一目的。因此,他们的做法无疑属于身心分裂行为。

除了像道家人物这样过于关注肉体的身心分裂之外,还有一种过于关心精神的身心分裂行为,其主要表现有两种,即怀古与思乡。(10)杯古意味着建功立业的渴望,思乡则近似于一种生命的寻根活动,二者构成了人们内心的两极,中国文人的心理空间往往就是由它们搭建起来的。怀古往往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事业有成、名垂后世的先辈墓地或功业建立地而产生的追思和膜拜。面对先贤遗迹,他们心驰神往,同时感喟自己的蹉跎无成。由于功名的确立需要世人的认同,因而总是姗姗来迟。《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作为敬慕先贤的人,怀古者可能会成为身有所成者,所不同的仅在于他和先贤之间隔着一段或长或短的时差。正是这段时差造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大量的怀古之作。

苏轼如此,孟浩然也是这样。他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道: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怀古思乡共白头”,这是李商隐的一句诗。如果说怀古只是文人的雅兴,思乡却是人之常情。如果把思乡怀亲的作品排除在外,中国文学的魅力可能会失去一半。随便翻阅一个诗人的集子,只要他有过宦游经历,很少没有留下这类作品的:

在身心分裂方面,梦是一个频繁造访的蒙面人,有关梦的探讨见本书第五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痩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由于父母先后病逝,林黛玉成了无家可归的人,纵然在外婆家里住,依然难免思乡之苦:

……进来坐着,看看已是林鸟归山,夕阳西坠。因史湘云说起南边的话来,便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不少下人服侍,诸事可以任意,言语亦可不避。香车画舫,红杏青帘,惟我独尊。今日寄人篱下,总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作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真是李后主说的“此间0中只以眼泪洗面”矣!一面思想,不知不觉神往那里去了。(《红楼梦》)

这种思乡之情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使人成为怀乡病人,其强度与情人之间的相思几乎没有区别。怀古也好,思乡也罢,其实都是身心分裂现象。王维的《相思》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他用红豆这个美丽的意象写出了情人们的心头之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三身心关系的冲突模式

所谓身心关系的冲突指的是一个人的肉体和心灵发生了尖锐的对立,以致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是使肉体中的精神在麻醉中陷人沉睡,还是为了成全某种精神而处死自己的肉体?这两种极端构成了中国的禁欲主义,前者萌芽于道家思想,后者可溯源至儒家思想。

儒家的节欲思想本身就蕴涵着冲突的可能。节欲就是对欲望采取节制的态度,其中的问题是:对欲望节制到何种程度?从早期儒家人物的论述来看,他们无不把精神提升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对肉体享乐则不同程度地持贬抑态度。儒家人物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具有政治理想。因此,必须结合他们的政治理想,才能真正把握儒家的欲望观念。

儒家的政治理想主要是孔孟的“仁政”学说,其奠基人是孔子。事实上,孔子也有隐逸自适的念头吾与点也”的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戏言都可以作证。但是,孔子只是说说,并没有真的去做。也就是说,他克制了自己。按他的话说,仁的实质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以恢复周公制定的礼仪制度。所以,为了心中的社会理想,他舍弃了个人的物质享受。这就奠定了儒家“自我克制”的思想基调。因此,尽管孔子与隐者都是“道之不行”的人,但是,他一直恪守“事君,能致其身”这个根本原则。所谓“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孔子所要推行的社会理想并不否定秩序,而是要确立秩序。他的社会秩序观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家要“孝”,在国要“忠”。用他的话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辜鸿铭把儒教的要义解释为“孝子良民”说:“儒教则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做个孝顺的儿子和善良的公民。”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儒教便指示人们说:那就不要做孝子了,只做一个忠臣顺民好了。之所以舍孝选忠,就像舍生取义一样,是因为忠君是儒家思想的“熊掌”和最高原则。儒家社会秩序观的第三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要有“礼”,不符合“礼”的任何行为都是被禁止的对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此而言,儒家思想到宋代发展成“程朱理学”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二程和朱熹将“孝子良民”说加以扩展和深化的结果。其扩展是让寡妇们宁可饿死,也不失节:

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

伊川先生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其实质是要求人们将欲望的毒瘤革除净尽。朱熹在《朱子语类》第四卷中写道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从此以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存天理,灭人欲”成了中国禁欲主义思想的经典台词。

儒教确立的社会秩序是导致身心冲突的潜在根源,因为它把外在的社会秩序作为了最高典范。但是,包括孔子本人也无法消除欲望的本能冲动,他们试图把欲望置于伦理秩序的规范之下,这就势必导致内心欲望与外在秩序的冲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身心之间,儒家人物要求身服从于心;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儒家人物要求个人服从于社会。这两个服从时刻孕育着冲突的种子。但是,由于儒家思想长期以来被奉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并且“行之有效”,致使本应出现的冲突变成了无所不在的压抑,后来,甚至连压抑也感觉不到了。

所以,在儒家思想支配下的中国,任何欲望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身心冲突。这里仅从最常见的食欲加以分析,看看儒家思想如何制造了身心冲突。身心冲突的极限是把自己的身体克制至死,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杀。不妨考查一下中国历史上绝食而死的人:伯夷、叔齐、司空图、不食嗟来之食者、楚灵王的臣子等。伯夷、叔齐和司空图的绝食都是由于朝代更替,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前二人生活的时代虽早于孔子,其行为却被儒家思想加以放大、利用,为后世效仿。这种例子在朝代更替时很多,尤其是明清之际。

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出自《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这个人之所以“不食嗟来之食”,是因为他受不了那种带有侮辱性的“嗟”。就此而言不食嗟来之食”和“忠臣不事二主”非常接近,都是死于某种气节。但是,“不食嗟来之食”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而不是为了国君的缘故。

姚叔祥在《见只编》中记载了一个五岁小女孩的死:“海忠介公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此妇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余谓非忠介不生此女也。”一个贵族之家的小女孩由于吃了男仆人的一点东西,就绝食死了,因为这事既牵涉到贵贱等级,又关系到男女之别,这些都触犯了儒家规范。此事发生在明代清官海瑞家里,记录者所持的是一种赞赏的态度。

同类推荐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幼学琼林)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幼学琼林)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中学生为何读经典?中学生怎样读经典?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精彩呈现!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执笔,教你通读、系统地读《论语》,读出新意,感悟成长,与经典携手相伴相行。
  • 嘉典

    嘉典

    本书由十三章组成,分别介绍了我国各大节日的庆典的由来,风俗习惯,以及如何策划和操作。
热门推荐
  • 浮仙如梦

    浮仙如梦

    普通的渔家女宋浅,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原冀州,来到了擎天峰之巅的飞鸿道宗,原本,她只是想对他道别,了却一番因果,然后云游四海,悬壶济世,度过余生……却因其性格使然而谱写出了一曲令江湖儿女荡气回肠的爱情赞歌……
  • 星光与月牙

    星光与月牙

    丁凯第一次见叶晨的时候,心里就燃起了灿烂的烟花,她的眼睛里可以看见星星,她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双月牙。可她却把自己当成了同性恋者,都怪可恶的狗仔队,但是这样也好,他开始伪装成叶晨的好姐妹,步步攻心。
  • 灵极天穹

    灵极天穹

    浩瀚的大陆之上,宗门势力林立。武者以灵力强己身,挥手间,八方云涌!少年自小镇而出,盖压各方天才,一步步走向巅峰!
  • 烟雨流城

    烟雨流城

    【新书求宠《幻梦一度:真假彼岸花》已经发布!宝宝们快去报道啦~好看加倍·手已写废,评论+分享+投票,宠文福利不断!】段嫣羽,阴差阳错地进入塔塔市最好的高中,成为众人仰慕的副会长。本以为能过上逍遥日子的她,却被一桩桩坏事儿所困扰。顾流城,又坏又细心的富家纨绔子弟,被远房表妹缠身,又与前女友来了个华丽再邂逅。却对段嫣羽忠贞不渝。她段嫣羽何德何能收服顾大少爷的心啊?!不行,修行未满,看我段嫣羽如何覆手吞并这座流城宝地!
  • 女皇陛下的绝宠妖孽

    女皇陛下的绝宠妖孽

    【女主为皇,狠毒傲娇狂妄型,跋扈天下,非np】齐昭尧是个穿越而来的冒牌女皇,她发现自己最憋屈的事,居然是身边的妖孽太多!”混账!”一把推开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众美男,她咬牙切齿:“朕要成为一代至尊女皇,首先就必须清肃六宫,把你们这些磨人的妖精们全都送出宫去!”“女皇陛下,您这是打算今后都独宠臣侍一人吗?”最妖孽的那只持扇走来,倒在她的肩头。齐昭尧咽了一口口水,勾勾手指,画风瞬变:“爱妃,来!”
  • 树人贝尔

    树人贝尔

    在一座荒无人烟的神秘小岛上,突然出现一头半死不活、不知来自哪里的怪兽。就在怪兽出现不久的一天夜晚,知识渊博的老教授泰奥多先生的家里,来了一位长相十分古怪的来客。这位神秘来客告诉教授,那个怪兽居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战友贝尔。那么这个失踪多年的贝尔是怎样漂流到那个荒无人烟的荒岛上的呢?他在岛上经历了哪些神秘事件呢?后来得知,贝尔竟然在荒岛上遭遇到了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甚至碰到了生活在一口棺材里、满嘴血污的如同死尸一般的魔鬼样的怪物。《树人贝尔》中更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座荒岛上竟然还建有一个空中人基地。不过,由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这座荒岛最终不知漂向了哪里,消失在众人的眼中……
  • 没有这个人

    没有这个人

    单雨辰断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在另个城市颠沛流离,可是为何时间越来越久,回到最初的渴望却越来越深,是不是这次休眠以后,世界上再也没有单雨辰这个人...
  • 看懂三国的第三本书

    看懂三国的第三本书

    在两位极品皇帝——汉桓帝和汉灵帝的不懈“努力”下,东汉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公元184年,张角扯起反抗的大旗,带领黄巾军打响了推翻东汉王朝的“第一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如董卓、吕布、袁绍、公孙瓒等人在风光一时之后,纷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曹操在经历了屡战屡败的人生低谷之后,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兖州,成功地将汉献帝抓在了自己手中,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备也在经历了四处为他人打工的命运后,成功获得了徐州刺史陶谦的青睐,成为徐州的新主人,从此踏上了扩张领地的征程。一时间,各路军阀趁机招兵买马,自立门户,一场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大戏开场了。
  • 傲娇女邂逅情伤神医

    傲娇女邂逅情伤神医

    霍木兰这辈子最恨两个人。一个是跟她恩恩爱爱近十年,最后说“我只拿你当妹妹”的云旭;一个是在她苟延残喘的半年中,对她冷嘲热讽的沈未已。对付云旭,她手段老道得很,二话不说把他未婚妻的脸给划了,管他世人是非议论。可对沈未已的那点恨,却只得咬着牙带进棺材里去。这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傲娇女邂逅情伤神医的爱情故事。
  • 娱乐之传奇

    娱乐之传奇

    楚凡,一个平凡的人物,穿越来.....这里是与地球相似的平行世界,电影歌曲主流娱乐文化不变。他,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崛起......成为传奇。(新人,新书,非韩娱......不11,有点小暧昧。求收藏,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