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4200000008

第8章 中国人的身心关系形态(1)

小引欲望:介于身心之间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身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意思是:人的肉体就像一所房子,里面充满了生命的元气,其中的精神就像君主一样控制着一切。“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人于百事之门户者也。飞高诱《淮南子注》)西方人的观点大致与此类似,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里说:“灵魂的所有属性似乎都和躯体相联结,愤怒,温和,恐惧,怜悯,勇敢,喜悦,还有友爱和憎恨。当这些现象出现时躯体就要受到影响。”这些观点表明:尽管身心是两个不同的因素,但是,它们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

“欲望”就是和身心这两个元素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既不是一个单纯的肉体概念,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精神概念,而是介于肉体和精神之间。谁也无法否认:欲望发源于肉体,但是,它从本质上属于人的精神。因此,欲望把身心紧密联系了起来。一般情况下,欲望都处在精神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人们可以调节欲望,使它得到极度满足,或者竭力把它压抑下去。但是,无论怎么做都不能把欲望完全消除或彻底泯灭。因此,欲望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时刻都无法躲避的问题。

在汉语里,“欲”是个会意宇,它由“谷”和“欠”两部分组成。“谷”泛指食物,“欠”就是缺乏的意思,所以,“欲”的意思就是由于缺乏食物而引起的需要。由于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元素,人人都离不开它,因此,食物就成了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是说,饮食成了人的最大欲望之一。如果说饮食是保存自身的需要,那么,婚姻就是延续种族的需要。所以,《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就是说,在人的所有欲望中,最重要的两种欲望是对食物的需要和对异性的需要。告子所说的“食色,性也”也是这个意思。由于欲望是人的本性,因此,它又被称为“性欲”。同时,欲望和感情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荀子在《正名》中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认为欲望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因此,“情欲”就成了它的另一个别名。“性欲”也好,“情欲”也罢,它们都表明诞生于肉体之中的欲望属于人的精神。由此可见,欲望是肉体与精神的复合体。

既然欲望是个身体概念,它就会伴随身体一生。所以,任何一次欲望的满足都是暂时的,过了一段时间,它就会再次出现,而且会反复出现,直到生命终止,才会停息下来。也许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说文解字》把“欲”解释为“贪欲”。无论是对金钱、女色、权力还是土地,“贪得无厌”是欲望的共同特点。由此可见,欲望的本质是缺失以及由缺失导致的无尽需要:“欲望自身包含着一种原始的缺失感,一种空缺的艺术。只有出现缺失的时候,欲望才成其为欲望。欲望之内永远蕴涵着这颗缺失性的种子。”(波利,杨—艾森卓《性别与欲望》)尽管舜贵为天子,并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但是,他仍然不能满足自身的欲望:“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在英语里,和“欲望”对应的单词是“时”,它的意思也有两个:一是需要,二是缺少。

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在王国维看来,生活就意味着欲望,欲望就意味着痛苦。于是,生活、欲望和痛苦被他看成了三位一体的存在: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伯,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否认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夫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

因此,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的“玉”就是欲望的“欲”:“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按照简单的逻辑’欲望源于内在的匮乏,只要使它得到满足就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欲望的满足只是暂时的,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并促使人让它再次得到满足;在新的满足到来之前,人们不得不承受欲望悬置的痛苦。正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概括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巳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由此可见,人生一世无非是处理自己和欲望的关系:顺从它、压抑它、满足它,或者禁止它,如此等等。

(第一节)欲望的抛物线

死亡就像出生一样不可避免,欲望就是连接出生与死亡这两个端点的抛物线。就形式而言,欲望的抛物线天生丽质,它是横跨于岁月之河上的生命之桥,如日月经天,昼夜交替。桥下的大拱是食欲,大拱的上面有三个小拱:前端的小拱是生欲,中间的高拱是性欲,后面的小拱是物欲。当然,这只是生命之桥的一般情形,并不能阐释所有的人生:物欲也可能会持续一生;性欲也可能会有多次起伏;尤其是没有人知道死神在何处躲藏。因此,生命之桥随时可能成为断桥。尽管这样,欲望的每一条抛物线还是能让我们勾画出人生的真实面貌。

婴儿初生的身体是个近乎完美的奇迹,说它近乎完美是因为它完整却不完满,因为身体的诞生伴随着永远无法满足的饥饿。这就使芸芸众生的大多数一生忙于应付不断涌起的饥饿感。在众多的欲望中,食欲和性欲并列为人类的两大欲望。饮食为每日所需,而且持续终生,正如古人所说的“民以食为天”。但是,食欲中的“食”比较侧重于物质方面,而“饮”却有一种倾向于精神的维度。品茶,尤其是饮酒,能使人在异乎寻常的感受中拥有超凡脱俗的欣喜和快乐。和食欲相比,性欲虽然多限于青壮年等生命中的部分时期,但是,它更为强烈,而且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繁衍。物欲是将天下万物拥为己有的欲望,从小的方面说,可能是为了争夺一个鸡蛋或者一头猪,这可能招致争吵和斗殴;从大的方面说,则可能是为了拥有土地江山,这会涉及流血与战争。物欲的对象虽然广泛,但是由于所有物质财富都可以用钱买到,因而物欲的集中表现是钱欲。古往今来。拥有大量金钱已经成了世俗幸福的象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长久占有财富,因为人生不过百年,所有之物终将风飘云散。

婴儿最大的欲望是吃,他会把什么都送到嘴里,他最克制不住的就是贪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会把欲望转移到异性身上。这一转移可能会持续一生,至少也会伴随他走出整个青春期。对异性不再那么感兴趣之后,他或者追逐物欲,或者进行艺术创作。生活中的诸多失意往往让人产生重新开始生活的幻想,尤其是在体弱多病时,人们就会注意到自己的身体。这时候,他将惊骇地发现:如果没有了自己的身体,这个世界上其实什么也没有。于是,他不再那么在乎女人,也不再热衷于积聚天下财富,而开始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身体。长生不老没有可能,返老还童只不过是个心态问题,健康长寿便成为人们实在的渴望。然而,遗憾的是,不少人根本没有感到这种生欲,他们一直把外物作为自己的追逐对象,直到死去。

食欲劳生,性欲烦心,物欲伤身,而生欲可贵。正是这四种欲望组成的抛物线构造了大多数人的一生。人生而有欲,至死方休。肉体是欲望的生产基地,在一生的不同时期里,肉体的精力差别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欲望的强度。一般来说,青年是它的强盛期。出生是起点,死亡是终点,青春是顶点。从一无所有到万事皆空,人生就是这样一条欲望的抛物线。

(第二节)中国人的身心关系模式

中国历史上有过自由宽松的时代,也有过禁锢严酷的时代。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时代饮食男女”的欲望并不因为思想禁锢而荡然无存,也不会因为环境宽松而泛滥成灾。《三国演义》的作者说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事实上,统治者对人民的思想钳制也是紧久必松’松久必紧。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上层统治者和下层劳动人民过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即使在思想禁锢的时代里,统治者也一样拥有高度的自由。所以,按照时代讨论人们的身心观念并没有多大意义。因此,本书采用的是整体把握的方式,在结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把中国人的身心关系模式概括为和谐、分裂与冲突等三种情况。

一身心关系的和谐模式

所谓身心关系的和谐模式,其实就是在身心兼顾的基础上,尽可能使二者相得益彰。身心和谐是儒家人物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了使身心处于和谐状态,儒家人物对欲望所持的态度不是纵欲’也不是禁欲,而是节欲。为什么只有节欲才有可能达到身心的和谐呢?可以先看看儒家人物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孔子对欲望曾有过两次慨叹:一次是“吾未见刚者”,另一次是“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从第一句来看,孔子意识到人人都是有欲望的,因而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很刚强。孔子反问道:“枨也欲,焉得刚?”意思是:申枨浑身充满了欲望,他怎么能刚强得起来呢?在孔子看来,欲望会增强人们对外物的依赖性,从而瓦解其自身的意志,因而陷身于欲望当中的人是不可能刚强的。在第二句话中,孔子把品德与欲望并列起来,他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像爱好女色那样爱好品德的人。”好德属于精神追求,而好色则是对肉体的喜好,为什么就没有人像追逐异性的肉体那样提升自己的品德呢?相对而言,好色属于人的低级而普遍的需求层次,因而往往具有无比的优先性和强烈的吸引力,也许这正是人性的真实。

作为一个注重提升自身精神的人,孔子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摆脱欲望的纠缠。因而,他提出了“君子三戒”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的“君子三戒”说表明了他在不同时期对欲望的节制态度:少年时戒“色”,壮年时戒“斗”,老年时戒“得”。其中,“色”对应的是情欲,“斗”与“得”对应的是物欲。“君子三戒”说并不是禁欲主义,因为所“戒”的对象都对应人一定的年龄段。按照孔子的见解,少年时如果不戒色对身体的危害是极大的,由此可见,孔子对待欲望的态度是节制。

其后,子夏提出“贤贤易色”,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些话其实都是对孔子“无欲则刚”思想的回应。在节欲方面分析得最具体的是荀子。他说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按照荀子的意思,不论是低下的守门人,还是高贵的天子,他们一样都有难以满足的欲望。守门人之所以有欲望,是因为他是个人,有身体就会有欲望,所谓“欲不可去”。天子尽管有很多优越条件,但是,他的欲望也不能得到彻底满足。既然欲望不能得到彻底满足,也不能够完全消除,所以,荀子认为对待欲望的最好办法是节制。节欲思想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首先,儒家人物正视欲望的存在,强调使它得到适当的满足,但不过于放纵。这样既可以使人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又不至于使身体受到损害,从而使身心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

从身体感官的角度来说,性欲主要是一种触觉享受,同时和视觉、听孔子是个女性歧视者,他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可以视为他节制欲望的副产品。

觉、嗅觉和味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综合了人体的所有感官,因而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西厢记》中有一段美丽的曲词,描述的就是这种性爱体验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呀,阮肇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么篇)但蘸着些麻儿上来,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

除了性欲之外,人类的另一种大欲是食欲。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创造的“美”这个字就跟食欲有关。“美”是个会意宇,《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这就是所谓的“羊大则美”。由于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羊越肥大就越好吃,因而“美”这个字“从羊从大”。由此可见,“美”的本义主要跟人的味觉有关。事实上,不论是性欲还是食欲,中国人都是十分重视的。不然的话,中国不会成为人口大国,也不会以饮食业而驰名中外。因此,林语堂在《中国人的德性》中把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归结为生殖力高和好色,并说:“中国人的优容食品一如他们优容女色与生命。”

除了“饮食男女”的“大欲”之外,人们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欲”。荀子说:“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所说的“人情五綦”涉及人的四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加上触觉之后,就构成了人类欲望的五种基本形式。性欲中的触觉是一种美,饮食中的味觉也是一种美,同理,好看、好听、好闻也都是美。所有的美其实都源于自身与世界的和谐,以及身心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可以使肉体安眠、心灵满足,让拥有身体的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其实是个身体概念。幸福首先需要拥有身体,其次是让身体感觉舒适。芸芸众生忙于追逐的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的美学最初被称为“感性学”,而且美学一直是围绕人的感性而展开的学问。当代美国美学家舒斯特曼将鲍姆加登研究的感性扩展到了整个身体,提出“身体美学”的新概念。他说身体美学可以先暂时对“美”的另一种解释是“羊人为美”,意即一个头戴羊头装饰的人在跳舞。见李泽厚《美的历程》。

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身体一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因此,它也致力于构成身体关怀或对身体的改善的知识、谈论、实践以及身体上的训练。”自以为高尚的人也许会说自己在追求深刻而高贵的心灵之美。古人说“心之官则思”,后来才知道错了,负责“思”的不是“心”而是“脑”。“脑”是什么呢?无非是一些神经罢了。这些神经由脑中枢遍布人的全身,对各个感官的遭遇产生本能的反应。如果你让它舒适一些,它就会说:这就是幸福。

二身心关系的分裂模式

所谓身心分裂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肉体和心灵抑制一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从而导致肉体与心灵发展失衡的行为。严重的身心分裂蕴涵着身心冲突的可能。从源头上说,道家思想已经呈现出某种身心分裂的倾向。

同类推荐
  • 关庙与关公文化

    关庙与关公文化

    将近10年前,笔者又和王峻峰、郭汾阳合写过一本同名的30余万字的专著。本书是对这本专著的浓缩和深化,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思考。
  •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中国传统道德论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道德论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吃茶去

    吃茶去

    本书内容包括茶史、茶叶、茶道、茶艺、茶馆、茶具、茶叶的多用途、高山茶与平地茶等。
  •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黄金天道

    黄金天道

    过去是天,未来是道,掌握过去和未来,成就黄金天道!王小天是一个具有五行属性齐全体质的修行者,修炼事半功倍。他所在的门派只有六人,除了他,另外五人全是倾城倾国的美女。他又是一个获得预测天录的唯一幸运儿,踩人救人、修仙泡妞四不误。
  • 科技中华

    科技中华

    一个小市民,偶然得到未来的生物智脑,从而翘动地球,让世界人民而疯狂。看一个小人物的发迹史,一步一步走上巅峰。
  • 让孩子心悦诚服

    让孩子心悦诚服

    让孩子心悦诚服,强调的不是让孩子乖乖听话,而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亲子双方共同体味到一种爱的圆满,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家庭教育最理想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离你并不远。本书提供精准的沟通工具,让孩子与父母在放松的状态中,懂得对方,一起成长。在本书中,她用最典型的真实案例提醒……
  • 凤凰引

    凤凰引

    她女扮男装,惊才艳绝,成就大秦百年伟业。他少年征战,冷漠睿智,荣登龙庭一统四国称霸天下。他白衣如雪,清贵无暇,终是为她乱一生宁静染半生铅华。峥嵘岁月,少年轻狂,三人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却都爱上了她,谁知天下之大他们的爱情却为天理所不容!
  • 暴力大帝

    暴力大帝

    星空世界,势力林立,强者如云。一个带点暴力的宅男,如何依靠一个神奇的系统,在众敌环绕中,从弱小如同随时被泯灭的蝼蚁,成长到无敌星空的全能高手。顺天者悲,逆天者亡。战天斗地,屠遍神魔,只为在这天地间自由自在。用高达对战机甲,用神之战士对战宇宙高手,诸神与众神相抗……翻天印瞬间泯灭神器,打神鞭削去众神本源,诛仙剑诛灭无尽高手,造化玉碟预知万古,盘古斧开天辟地……(看书的朋友希望都能够收藏一下,你只要点击一下“放入书架”就完成收藏,希望你能够参与。)
  • 木乃伊之殇

    木乃伊之殇

    本文介绍的主要是,阿木木与安妮的关系。这纯属本人个人看法,如果蒙对了两人的关系,也纯属巧合。如果没蒙对,也是一篇自认为感人的故事,玩游戏的人可以看一下
  • 飞鵠灵幻抄

    飞鵠灵幻抄

    如果战斗的时候不能喊出招式名称那这本书就没有意义了。
  • 九界攀神

    九界攀神

    天地本分为九州,天地玄黄,东南西北中,不过在上古之时,发生了一声大变,天地因此被分割成九个世界。黄界为其中一界,传闻只有攀上最颠峰之后,斩杀其它八界之所有颠峰高手,便可以一举成为九界之神,一统九界,让九界重聚成为九州大千世界。“滚………………我欲攀峰成神,挡我者死…………”古天手持盘龙重生剑,傲视苍生。
  • 雾霾来了!清肺,防癌,少生病

    雾霾来了!清肺,防癌,少生病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雾霾”,不过大家可别大意地以为“雾”和“霾”本身就是一回事。其实,雾是雾,霾是霾,两者是不同的,而且从性质上讲,雾和霾区别很大。雾是我们生活中多见的,主要是由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的产物,比如冬天的时候,我们戴着眼镜从气温较低的室外,进入较为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形成一层雾气...
  • 陪你走过青春

    陪你走过青春

    泰戈尔曾经说过,沉默是一种美德,但在喜欢的人面前保持沉默便是一种懦弱。而年少的我们,却习惯了这种懦弱。守着自己的小秘密,彼此隔离。偶尔看着心中的他,沉迷。无数次的反侧难眠,下一次还是小心翼翼地错过。相对而立,却不曾转身拥抱。直到越走越远...再回首,相视一笑。我想把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献给你啊。可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原本就是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