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3300000027

第27章 阿蒙森(1)

罗阿勒德·阿蒙森(1872~1928),挪威航海家、探险家,是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极点的人。少年时期他曾尊从父命,入医学院学医,后来受兴趣的驱使,走上了航海探险的道路。

有特殊兴趣的少年

阿蒙森于1827年7月出生在挪威奥斯陆近郊,排行第四,其父为一富裕的航运商人,不幸在他十四岁时逝世。阿蒙森是一个单纯而率直的孩子,一本介绍英国北极大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探险事迹的书,竟然对小阿蒙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点燃了他热望探险的心灵火炬。

只要是敢于和命运抗争、战胜困难的书,他都爱读,并使这个少年兴奋激动。

他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健康少年,为了适应将来的艰苦环境,立志一生从事极地探险事业,除努力阅读一切找得到的极地探险书籍外,他坚持锻炼身体,以便将来能适应极地探险活动。在严冬时节,他开着窗睡觉,这是他有意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精神的计划之一。他在不上学的时间里,就跑到山区锻炼筋骨,也常滑雪,以提高在冰雪中活动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阿蒙森逐渐认识到,关于海盗的故事,有许多是传说,有些是历史。不过,那绝不是挪威光彩的历史。因此,他开始厌恶海盗故事。但是,海洋的奇妙和对海洋探险的向往,却无法从他的脑子里消失。

在中学的地理学习中,当讲到近代地理大发现的时候,老师特别把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麦哲伦组织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这一下,激发了阿蒙森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每次上地理课,他都聚精会神地听讲。他把地理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在许多地方还作了笔记。那时,地球仪还是很贵重的东西。他把自己的零用钱攒起来,又向妈妈要了一些钱,买回一只地球仪,放在自己的床头,把地球仪上标出的每一个地点都记得特别清楚。

到后来,他已经不满足中学的地理课本了,而是买来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地理著作,还把能够找到的地理书籍都搬回家。一有时间,他就研究地理著作。他把哥伦布和麦哲伦探险的路线研究了许多遍,把他们到达过什么地点都记得一清二楚。在他的笔记中,阿蒙森逐项记载着谁发现了什么地方。比如,葡萄牙人发现了非洲,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麦哲伦组织的船队证明地球是圆的,英国人库克发现了澳洲大陆。阿蒙森认识到,地球上的大发现还没有完成,还有没被认识的地方。他要为自己找到地理发现的目标。

地球上还没有被发现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是阿蒙森给自己提出的问题。阿蒙森带着这个问题,继续他的地理学习与研究。有一天,他守着地球仪观看,边看边随意转动地球仪。在地球仪转动的过程中,他无意中注意到了地球仪上的两个固定点。他向自己提问,地球上的两个极点是什么?是陆地还是海洋?有没有人去过?能不能去?他自己回答不了。于是,他就去问老师。地理老师告诉阿蒙森,地球的两个极点,即北极和南极,确实是人类认识的空白,至今还没有人到过南极和北极,因此,也不了解这些地方究竟是海洋还是陆地。关于两极地区,地理老师就知道这么多。得知地球的北极和南极还没有人去过后,阿蒙森一下子觉得自己有了奋斗的目标。从此,他开始收集有关地球两极的知识。

在阿蒙森的少年时期,关于北极和南极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狡辩的基础上。北极是海还是冰?一直被地理学家和海洋学家争论不休。关于南极,各种说法互相矛盾。在库克发现澳洲大陆之前,人们把南极描绘得非常美好,称那里遍地黄金,气候宜人。传说那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繁衍着北方所没有的动物。那里有人类最大的宝藏。还有人说,南极是人类最美好的地方。可是,当库克发现澳洲大陆,并绕新西兰航行数千海里之后,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库克称,南极是一片冰天雪地,是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因此,不可能是充满生机的土地。他为南极下的结论是,这是一块没有什么价值的土地。究竟是库克的结论正确,还是人们的狡辩正确呢?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包括库克在内,没有人真正踏上过南极大陆。在人类的认识中,南极还是一块神秘的地区。在了解南极和北极的过程中,阿蒙森对自己的伙伴说:“人们对南极和北极知道得越少,我越高兴,因为,越是这样,才越需要我去探险,去发现,去为人类了解这些地方作贡献。”他已探索未知世界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正在阿蒙森孜孜孜孜:勤勉。以求地收集北极和南极的材料、研究自己的探险途径的时候,中学学习结束了。他面临着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到哪一所大学去学习?学什么专业?将来干什么?阿蒙森还没想清楚就离开了中学校门。

阿蒙森可以不想自己的未来,但是父亲不能不为孩子着想。在阿蒙森拿不定主意时,父亲为他选择了医学院,希望他将来作个医生。当医生不仅可以获得较高收入,而且还会受到社会的尊敬。阿蒙森在没有任何主意的情况下,被父亲送进了医学院。

19世纪末,欧洲医学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生物学、生理学、解剖(pōu)学以及化学等,已经被纳入医学院的课程体系。进了医学院的阿蒙森,起初对这些课程还很感兴趣,但是,对于没有地理课感到遗憾(hàn)。医学院开设的各门课程有许多新知识。阿蒙森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了在医学院的学习。他一度想按照父亲的意愿,努力学好医学,以便将来当一个好医生。

在医学院学习了一个学期,阿蒙森逐渐觉得这些课程没什么意思。他上课打瞌(kē)睡,下课不读书。有时坐进课堂,他就想起了大海,想起了哥伦布和麦哲伦,想起发现澳洲大陆却否定南极的库克。他更忘不了地球仪,在进医学院时,父亲阻止他带地球仪,这使他失去了一个无言的伙伴。阿蒙森在觉得实在无聊时,就到图书馆或大海边消磨时间。到图书馆翻阅书籍,他是在寻找地理类的知识。然而,医学院校关于地理的书实在太少了。阿蒙森已经意识到,他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他还是喜欢地理,喜欢大海,喜欢探险活动。在兴趣的驱使下,这个读医学的学生,不去听医学课,而是到书店购买地理书籍,了解地理发现的新内容。

当阿蒙森不再克制自己,而是重新回到兴趣中来,并且花钱买了地球仪之后,他觉得生活又有意思了。此时的阿蒙森,对医学课程想上就去上,不想去就在宿舍呆着,或者干脆到市内图书馆阅读地理书籍,到科学馆听地理学讲座,或者找地理学家请教有关的地理学问题等。阿蒙森根本不像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倒像一个地理学研究者。在追逐兴趣的过程中,阿蒙森逐渐荒废了学业。对此,他满不在乎。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医学课程。

挪威首都奥斯陆是个科学文化较发达的地方。这里有各个专业的学者,有各种各样的科学讲座。在这些文化和科学活动中,阿蒙森只对地理和探险知识感兴趣。他寻找对满足自己的兴趣有启发的讲座去听,打听在地理和探险方面有研究的人员。阿蒙森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确定了追求的目标。他把探险的第一步确定为北极极点。因为,他已经了解到,挪威距离北极只有一海之隔,渡过北海就是北极。对于北海沿岸国家的探险者来说,探索北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既然北海沿岸国家距离北极都不远,可是,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到过北极呢?阿蒙森带着这个问题访问地理学家和有探险经验的人。那些的人回答令阿蒙森大失所望。人家告诉他,哥伦布到美洲大陆探险,是为了寻找黄金;麦哲伦到亚洲探险,是为寻找香料;库克原本打算到南极探险,但是,到了澳洲地区后他发现,南极肯定是个冰天雪地,这样的地区对于英国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他在发现了澳洲之后,就不再继续南行了。北极虽然就在北海对面,离北海沿岸国家都很近,然而,由于这一地区被认为没有什么经济价值,那里既不能产香料,更不可能有黄金,所以,很少有人考虑到那里去探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北海沿岸国家的人都知道,北极肯定是非常寒冷的地区,到那里探险,如果解决不了御寒问题就会被冻死。

阿蒙森对那种关于北极探险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的说法很反感。他认为,探索未知世界,对地球上的未知区域有新的了解,这本身就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听了一些人的解释之后,阿蒙森的北极和南极探险决心并没有削弱。但是,如何解决御寒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为此,他开始寻求在寒冷条件下生存的经验。

阿蒙森听说北极圈内有人生活。这些人是爱斯基摩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北极圈附近,主要靠捕鱼和狩猎为生。他们使用的是原始工具,穿的是自己特制的衣服。阿蒙森以极大兴趣翻阅书籍和刊物,试图找到爱斯基摩人的御寒方式,以便为北极探险准备条件。

阿蒙森在阅读书刊时,经常会思考爱斯基摩人能够耐受多少摄氏度的低温?他们用什么方法御寒?他们的御寒经验在北极极点有没有用?在一段时间内,阿蒙森成了爱斯基摩迷。他见到有关论述爱斯基摩人的文章就抄,发现关于爱斯基摩人的书籍就买。许多人不理解,问他,一个医学院的学生,研究爱斯基摩人干什么?阿蒙森不向任何人解释,也不怕人家议论。他一直我行我素,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他一会儿对着地球仪发呆,一会儿研究哥伦布,一会儿翻开地理著作,一会儿又研究爱斯基摩人穿什么衣服。这些举动使很多人觉得阿蒙森有毛病。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阿蒙森终于了解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和御寒经验。他发现,分布在格陵兰、维多利亚岛等高纬度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不仅生理上有极强的耐寒能力,而且,他们的衣服、食物和居住方式都有利于抵御寒冷。爱斯基摩人穿的是严寒地区的动物皮制成的皮衣,这种衣服既轻柔又保暖。他们吃的是高脂肪食物,这种食物既耐寒又解饿。他们的居住地更有特点。在冬天,许多爱斯基摩人不盖房子,而是在雪地里搭一个厚厚的雪窝。在这种表面上寒冷的雪窝中,却有很暖和的感觉。在研究爱斯基摩人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阿蒙森把在医学院学的一点生理学知识派上了用场。经过多方面比较,他发现爱斯基摩人和北欧人在生理上没有什么差别。这一发现很重要。这说明,作为北欧人的阿蒙森,完全可以借鉴爱斯基摩人的经验,穿着他们的衣服到北极探险。

这个医学院的学生,在研究爱斯基摩人的过程中,把医学课程丢得一干二净。期末考试时,他没有一科拿到及格成绩。学校发出了补考通知,同时告诉阿蒙森,如果补考仍不及格,就要作退学处理。校方把这一情况通知了家长。

接到学院的通知后,阿蒙森的父亲立即赶来。校方告诉他,他的儿子是学校最差的学生,经常不听课,还常常一个人往外面跑。学校怀疑阿蒙森有不利于社会安全的活动。

学校的介绍和怀疑使父亲非常难过。他带着悲伤的心情来找儿子,以为他已经颓(tuí)废得不像样子了。然而,当父亲来到儿子的宿舍时,出现在他面前的阿蒙森,衣着整齐,精神振奋。儿子的宿舍里摆满了地理著作、地球仪和一些刊物,墙上挂着地图。这一切都说明,阿蒙森似乎不是医学院的学生,倒像是个地理专业的学生。看到这些,父亲什么都明白了,他知道让儿子来学医是自己的一个大错误。

父子俩进行了一次长谈。阿蒙森告诉父亲,他对学医没有任何兴趣,即使获得了医学院的毕业证,也绝不当医生。他的志向在于探险,去探索人类未知的世界。阿蒙森的父亲是开明的。他没有强迫儿子,而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以朋友的身份告诉儿子,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已经过去,尽管地球上还有几处没有人到过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确实还看不到经济价值。父亲还说,探险是要冒生命危险的。麦哲伦、库克这些探险家,尽管都取得过探险的辉煌成就,可是,他们都死在了探险途中。谁想去探险,首先就要作好自我牺牲准备。

父亲把该说的话都说了,阿蒙森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父亲尊重儿子的意见。阿蒙森决定不参加补考了。他收拾行李,办理了退学手续,跟随父亲回家去了。

不仅仅为了谋生

回到了家中,阿蒙森就开始找工作。他知道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不能靠父母养活了。阿蒙森喜欢海洋,希望有机会去探险。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他下决心去当海员。在挪威这样的沿海国家,年轻人到船上找活儿干是很容易的。阿蒙森寻找工作,绝不是简单地为了谋生,而是积累航海经验,为探险做准备。所以,一般的航船他不去,专门找了一艘在北极航线上航行的船只,在上面当了海员。北极航线是北极低纬度地区的一条航线,介于北海与北冰洋之间。在这条航线上航行的船只,很难找到合适的海员,因为,这条航线既艰苦又危险。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海员们要和寒冷的海风打交道,吃不上新鲜蔬菜,饭菜经常是冰冷的。不仅如此,在春秋季节,船只随时可能碰上冰山。一旦撞上冰山,船就可能沉没,海员们就会葬身冰冷的大海。在寒冷的季节,船只还有可能被冰凌困在海中。一旦船只被困,就可能要在海上生活几个月,等到天气变暖,冰凌融化后,船只才能开动。

阿蒙森在踏上北极航线的船只之前,一心想着熟悉北极的环境,学习在寒冷海域如何航行,而没有想到生活有多么苦。开始海上生活后,他才真正体会到在北极航线上当海员的滋味。不过,意志坚强的阿蒙森并没有后悔。他觉得越是艰苦,到北极的航行越难,去那里探险的人也就越少。这样,留给他的机会就相对多。年轻的阿蒙森已有了辩证的想法。

阿蒙森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适应了艰苦的生活环境,成了一名称职的海员。胜任工作之后,他就开始积累航海经验,每天坚持写航海日记,记录季节的变化对航行的影响,还向老海员请教遇到危险时自救的经验。他记录了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的海水温度变化,观察了不同纬度结冰和冰凌融化的时间。他还研究船上的食物搭配,向船上的炊事长学习航海营养学。阿蒙森被船员们看成一个怪人。他平时很少说话,只要开口,总有目的。没有用的话一句也不说,更少有人见他开玩笑。在轮流休息的时候,他一个人躲在一边,不停地记着什么。有时他盯着海里的什么东西静静地观察,一看就是几十分钟。更让人感觉奇怪的是,阿蒙森有时一连几天不吃船上提供的饭菜,而是自己在海里钓鱼,把鱼钓上来后,切片生吃。他还经常测量海面上的温度。这些活动在别人看来是奇怪的。然而,阿蒙森有他自己的目的。这一切都是为北极探险准备知识和经验。

同类推荐
  • 徐向前兵法(一代名帅名将兵法)

    徐向前兵法(一代名帅名将兵法)

    徐向前是著名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位和他并肩战斗了半个世纪的老人这样评价他:一个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百折不找、战斗不息的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徐向前兵法》材料许多取自元帅回忆录《历史的回顾》。这不仅是因为材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而且,这本回忆录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极富个性,许多议论也相当深刻和精辟。在老帅的这些回忆和论述面前,似乎一切其它的论述都是多余的。作者所做的工作,只是将这些材料(包括红四方面军战史等其它史学著作、资料)加以梳理,并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分析一评论。严格地说,《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徐向前兵法》属于编著。
  • 关东枭雄张作霖

    关东枭雄张作霖

    张作霖为什么能够崛起?一个穷小子,一无权,二无势,在日俄两大列强以及清庭和革命势力之间趋利避害、闪转腾挪而终于成就了霸业,除了上天眷顾以外,他是如何做到的?本书透过这中间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引领读者去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关东枭雄张作霖。
  • 莫言:诺奖的荣幸

    莫言:诺奖的荣幸

    本书是国内唯一部零距离、长时间,及时而又深度解读莫言的权威读本。莫序,道出了他们同窗同道之间的深情厚谊;朱文,更见证了莫言从北京魏公村走向斯德哥尔摩红地毯的神奇道路。附录中朱寒汛的万字散文《小鼠侃象》更真实地记录了一个“80后”文学青年对莫言的别样观察,前后呼应,形成了父子两代研读莫言的独特景观。代后记,全面真实地回顾了近30年前,莫言与朱向前们追逐文学梦想的小环境和大背景。
  • 一个人的奋战

    一个人的奋战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刻画了李家安和发生在他身边的典型人物,艺术地再现了一个优秀青年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生存姿态,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
  • 风孰与高:于谦传

    风孰与高:于谦传

    本书详细真实地记载明代文学家于谦的生平活动、思想发展、学术成就、社会交往,并注意叙述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学术思潮、师承传习、历史影响等。
热门推荐
  • 穿越之邪瞳

    穿越之邪瞳

    她是“黑蔷薇”公司的总裁,运动万能,智商超神,绝色的面容。外人传:她的身手鬼魅,没人能超越她。她的商业才能绝无人能敌。她冷淡无情,见人不爽就大开杀戒。其实真实是:她睡在沙发上,头发乱哄哄,嘴中嚼着薯片,听着属下的报告,一脸悠闲。。。这样的她,却意外的穿到了古代,遇到了多情潇洒的他。其实,本文就一种田文,写男主无限宠女主的宠文哈。
  • 特种教官

    特种教官

    他,性格怪癖,却受大小美女垂青,玩转暧昧。会泡妞,多情却不滥情。身手了得,扮猪吃虎是他的拿手好戏。一次陷害,却也因此让他开始了一段奇幻的调查之旅,最终一步步步入世间巅峰……
  • 妃常妖娆:暴君你走开

    妃常妖娆:暴君你走开

    西冷一出生就成为孤儿,寄养在丞相府。随着西冷的成长,对于西冷,几位皇子都势在必得,皇位之争,美人之争,本想要平淡一生的西冷陷入进去,想要抽身又何其之难,最后西冷花落谁家?是温柔善良的七皇子轩辕泽,还是霸道残忍的太子轩辕昊?亦或是孤独终身?
  • 幽灵小姐

    幽灵小姐

    总是能看见她在操场角落里科室的角落里楼道的角落里总是一副吓人的表情但是她只是孤独而已不想别人受连累而已
  • 九幽圣帝

    九幽圣帝

    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又称“九幽”。万象森罗,二九十八地狱,是为阎罗殿......
  • Q&A马云与员工内部对话

    Q&A马云与员工内部对话

    首次曝光阿里内部思想碰撞的场景,首次展现了一个更轻松、睿智、激情的马云;一群青春逼人的员工,一些奔放的提问。这是一个企业家和年轻员工、创业者的对话,这是一些不停推动着我们思维的对话。这不仅仅是马云与员工的对话,这其实也是马云和你的对话,本书从第二人称“你”作为切入视角,以此希望作为读者的你,可以更贴切地去感受“Q&A”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橘子硬糖

    橘子硬糖

    八岁那年,他们第一次相遇他搂着无助的她,轻声安慰二十岁那年,他们又在一次相遇,却依旧物是人非“别怕,那是天使的吻痕。”“一粒橘子硬糖,好了,我们一笔勾销了哦”调皮的笑容,淡淡的糖果味,弥漫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 广志绎

    广志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虚空魔厨

    虚空魔厨

    叶翔在一次不幸的车祸意外中死亡,来到了一个白色空间,里面有个声音告诉他,他们弄错了人,死的本来不该是他。为了补偿他,叶翔获得了一个被食材所喜爱以及处理食材的废物能力,重生在了一个平行的异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吃”掌控着一切,人要靠“吃”来开光、获得自己的战斗能力并且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升级。很快,叶翔发现这个废物能力可以帮他开启自己想要的“稀有能力”,也能左右其他人想要开启的能力和升级的速度,换取大量财富和权利。于是,他誓要在这世界里闯荡成一个人物……江山美女一锅烹,魔法美食两不误。(不虐主、不11,不喜勿入)
  • 菊花物语

    菊花物语

    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香哥因一块铜牌而穿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