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03600000040

第40章

每次走进父亲房间,林智诚都闻到一股老年人才有的汗酸味。这股与衰老形影相伴的味道,提醒着他,父亲在一年一年老去。这是他不愿承认,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这一年,林兆瑞满七十九岁。老人过寿为讨吉利,庆九不庆十,妈话里话外,流露出给老爷子办八十大寿念头。林智诚回家,就是专为这件事。这一程子,他老往北京跑,坐骑换了辆越野车。这车在老小区里太招摇,离楼口还有百十米,他就让刘帅停下。攥着刚装裱好的画,下了车,缓步朝家里走去。装上进口义肢后,甩掉了陪伴他二十几年的双柺,除了走路缓慢一些,他跟常人没什么两样。

爸戴着老花镜,坐在写字台后面,正用锥子攮着一沓厚厚的稿纸,穿针引线地装订着。这些手写戏本纸张泛黄,显然经过雨淋日晒。他专注地干着手里的活,没留意儿子站在面前。

"爸,你老这大岁数了,就不行歇会儿?穿针引线的活计,让我姐干得了。"林智诚说。

林兆瑞搁下手里的活:"丽华眼也花了,一大家子采买做饭,全是她一人里外忙活。这种小事,不劳烦她。再说,你爸还没老到使不动锥子。"林智诚把毕成为老爷子祝寿画的画儿展开,有些忐忑,不知道爸喜不喜欢。画面上,一位老翁坐在藤椅上,摇着大蒲扇听着收音机。他微闭双目,一脸的陶醉,二郎腿高高翘起,夸张的大脚丫子打着节拍。藤椅脚边,一只大花猫好像被主人情绪感染,歪着脑袋看着他。左上角,是一簇开得正旺的牡丹,两只彩蝶翩翩起舞。

林兆瑞拿过花镜戴上,细细端详着,从上到下,从画面到款识,看了又看。他一直挂念着这个工人新村的老街坊,毕成画展,他不光顶着大日头带着老伴参加,还自己掏钱买了个大花篮送去。儿子心里有些发毛。这毕成,说给老爷子祝寿画张画,没想到拿给他的,却是这么一幅跟祝寿没啥关系的东西。来不及再画了,林智诚只好硬着头皮拿回家。

"小诚啊,这可是一幅用了心的好画儿啊!"林兆瑞声音有些颤抖。看儿子不解,他接着说:"你仔细看看,老头儿这表情,这神态像不像我?"

"嗯,是有些像。""再看这猫、蝶,看出门道来了吗?"儿子摇摇头。

"猫和蝶,取的是耄耋的谐音。耄耋,古代是八九十岁的代称。曹操《对酒歌》中说,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意思是老人能够长寿,连草木虫鱼都能得到好处。哈哈,毕成是用这幅画,表达对我老头子的祝福啊!"

没想到这张画还有这番讲究,林智诚搔搔头皮,傻呵呵地笑了。林兆瑞赞许的目光停留在儿子脸上:"这还要归功于你呀。天灾人祸把毕成逼疯,你用你的爱心,让他变得越来越正常,重新使他的才华大放光彩。儿子,你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父亲的夸奖,让他脸有些发烫。其实,林智诚让毕成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既是心疼他是个人才,也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同病相怜。经历过大地震,肢体残疾的他,和精神残疾的老毕能活下来,都不容易,他要让老毕活得像个人样,更有尊严。为此,他把原来的售楼处拆掉,盖起一座三层小楼,挂上了毕成美术馆牌匾。这座苍黑、青灰两色的建筑,在遍布饭店商场的繁华地段很是醒目。他要让人们记住毕成,这个城市的天才画家毕成,他今天还活着,还在创作着。

林智诚帮爸把画轴挂在墙上:"爸,我这次回家,是想跟你老商量一下。六十、七十大寿,都没正式过,八十大寿你有啥想法?你说吧,想怎么过,办多少桌都成,你儿子现在有这个能力。"

退后一步,林兆瑞欣赏着画,眼睛也不看儿子:"搞那么动静大干啥。铺张浪费不说,麻烦别人,自己也累得慌。我常说,平平安安便是至福。所以这些年来,我寿日一碗长寿面吃得香香甜甜,一个大蛋糕全家欢喜。我知道祝寿是你妈的主意,我数落了她两句,八十大寿还和从前一样过,不搞那虚荣,不要那排场。"

本来林智诚和卫东已经碰好,爸的寿宴要大办一场。他有些不甘心,正盘算着如何说服老爷子,父亲又问起大戏院来。"已经开槽了,跟市里献礼项目挂上钩,工程进度就快了,你老心就搁肚子里吧。"林智诚给爸吃了个定心丸。林兆瑞坐回沙发上,跟儿子说着话,一会儿就迷糊着了。

林智诚把薄被给爸盖上,跟妈道了声别,上了车,鼻子还酸酸的。唐城连个像样的剧院都没有,老爷子以政协委员身份写过提案,建议市里重视这件事,为评剧演出搭建一个平台。他不止一次地拿给儿子看他亲手画的大戏院草图,还让树生开三马子拉着他,找市领导、找媒体呼吁。最后,林智诚出钱,政府出地皮,大戏院总算有了眉目。林智诚本想在父亲寿日时,送给老人家一座梦寐以求的大戏院,可繁琐的手续,让他的计划一再错后,最终还是没能赶上父亲的八十大寿。

许多事情并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在父亲面前,他有些惭愧。回到公司,刘爱国正坐在门卫扯大玄。看林智诚车子进来,忙出来,跟他屁股后头一块进了办公室。林智诚绷着脸,没有搭理他。前段时间,他让爱国找个唱评剧的,在父亲八十大寿时候来家唱上几句,讨老人家个欢心。他给刘爱国三万块钱,爱国临走还顺走两条软中华和一瓶五粮液。他当时大包大揽,满口应允,保证请来北京最好的大牌。可现在,一个星期过去他才冒上来,林智诚有些不悦。

"那什么,"刘爱国搓着一对包浆光润的山核桃,小声叨咕,"请角儿的事,估计要泡汤。"林智诚耷拉着眼皮:"我就知道你不靠勺。"刘爱国忙解释,说中国评剧院新春演出全排满了,名角一个也腾不出时间来。他赔着小心道:"要我说,祝寿祝寿,不就图个喜庆热闹嘛,干吗非大老远的打北京请。咱唐城的角儿除名头小点外,唱功一点不比他们弱。"

林智诚一摆手:"去吧,你赶紧去请,爱谁谁,只要我爸看得过眼就中。记住了,他可是行家。"

刘爱国这才如释重负。林智诚抓过来他手里油光光的山核桃,在掌心里转着搓着,问打哪儿找来的这破玩意。"破玩意?"爱国不爱听了,林智诚不识货,让他觉得有必要讲讲这对宝贝的来历。"这可是我从古玩店吴胖子那儿,用个道光年间的笔洗换来的,据说是一贝勒爷的宝物。"他说。

"你就爱附庸风雅,冬天不玩折扇,不养鸣虫了,又玩这个。有啥讲究吗?"

"哎,你可别小瞧这东西。人家大清朝,文人玩核桃,武人转铁球,富人揣葫芦,闲人去遛狗。把玩山核桃可是排在第一,这是品位!"

林智诚啧了一声。"从前民间说: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王叫不走。

我正打算给你爸踅摸一对呢。搓搓核桃,增加手部灵活性,带动周身血液循环,还预防老年痴呆呢。"

"这么说还真是个好东西?"林智诚高兴起来,"好,老爷子八十大寿,这礼物不错,我替他收下了。"

山核桃在林智诚手指间来回转着,发出清脆的声响。刘爱国有些舍不得,意意思思的。林智诚一瞪眼:"还不快点去,别在钱上跟他磨叽,要多少都答应他。"

刘爱国没敢讨回自己的山核桃,答应一声,晃着身子走了。林智诚拿过手机找卫东。本来做好准备,热热闹闹地给老爷子庆贺一下,可爸现在这么低调过八十大寿,倒给两人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看完电视剧,杨丽华打个哈欠,回屋睡觉去了。王树生悄悄搬出他的工具箱,茶几上垫块布,一排雕刻刀整齐摆好,然后就着落地灯光亮,在早就砍削成型的桃木疙瘩上雕刻起来。

冬天的夜晚很安静,外面偶尔有汽车经过,碾压井盖发出两声钝响,惹起零星的狗叫。王树生指头缠着橡皮膏,雕刀在桃木上铲挖剔走,一块看上去没有丝毫生气的粗坯,在他的手里很快显露出人脸的雏形。他全神贯注,连丽华站跟前都没发觉。

连着几宿,丈夫在门厅里一待待到后半夜,才摸黑回屋上床,杨丽华开始没理会,后来忍不住起来瞧个究竟。你干啥呢,大半夜的不睡觉。王树生抬起网着血丝的眼睛:"爸八十大寿了,我想送他份稀罕的礼物。"

看着树生手中木雕,又看看摆他手边的舞台剧照,杨丽华扑哧一声笑了:"这不是赵丽蓉吗?像,真是太像了!"王树生夸她好眼力:"对,就是赵大妈。现在她是小品明星,当年她可是凭着一部《花为媒》,红透大半个中国的评剧演员。"

杨丽华拿过木雕端详着,夸着丈夫,以前光知道你会打家具,没想到还有这本事。王树生说:"这不算啥,做木匠的都会这两下子。我下乡时的师傅,人家用木头雕刻的毛主席,那才叫一个像!"

他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栩栩如生的木雕:"你看,这是《秦香莲》里的包公,这是《刘巧儿》里的刘巧儿,这是《夺印》里的陈有才,这是《杨三姐告状》里的杨三姐……还有赵丽蓉扮演的这个阮妈。我想雕刻八个评剧里有名有姓的人物,给爸祝八十大寿。"

杨丽华瞪大眼睛,一脸钦佩。沉了一会儿,她说你雕吧,我不打扰了,又蹑手蹑脚回屋去了。

夜深了,墙上钟表的秒针嗒嗒响着,一圈圈转着。王树生搁下雕刀,目光从一个个木雕上扫过,想起林兆瑞经常嘴边的一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知不觉,自己年近半百,回过头去看几十年走过的路,真是百感交集。这半辈子,不管是喜还是悲,都和林家有关。如果人生真是一出大戏,那么他和这个从前是岳父,现在是继父的老人的关系,就是浓墨重彩、充满亲情温情的一折。

这么多个夜晚,王树生把对老人的热爱与感激,化作了一刀一刀的人物刻画。他要送给老人的,不光是一份独特的寿礼,更是一份真诚的尊重和敬爱。他甚至孩子气地憧憬着,在爸九十大寿,一百整寿时,他那份爱还会让老爷子露出欣喜的笑容。那时候,也许父亲已经没有了牙齿,母亲也满头白发,可老两口的笑容还是那么一致:温暖而感动。

一个天气清冽的冬日,杨丽华一大早就起来和面。等全家人起床,一大盆子面已发起来,冒出了盆沿。她麻利地揣着碱水,捏起一块面,送到鼻子前闻了闻。听到对门叮咚的门铃声响,知道外甥一家上门,她便把饧好揉好的面团端到婆婆屋子。

宋乔洗了把手,帮她揪成一个个大剂子。两人把面团团成桃子形状,捏出桃尖,用刀背划出沟缝。等到一个个寿桃要上屉时,杨丽华才想起没有点桃尖的红颜料。她埋怨着自己老了,记性不中了。这钟点,商场超市都还没有开门,杨丽华想了想,问旁边的宋乔,听说口红能吃是真的吗?小宋不明白她问这个干吗,含含糊糊地点头。"那太好了,咱们就用你的口红点桃尖。"杨丽华说。

她没用过这东西,不知怎么才能让缩在精致黑管里的唇棒露出头。宋乔帮她旋转出来,忍不住说:"舅妈,我觉得你这辈子忒委屈。人家又是烫发,又是美容的,你连个口红都没用过。以后呀,我可要好好给你捯饬捯饬。"

说到做到,寿桃上屉后,宋乔非给杨丽华擦上口红不可。又找出眉笔,仔细地给她画出眉型,勾上眼线,拉着舅妈去照镜子。杨丽华半是羞涩,半是兴奋地数落着,这孩子,净拿我打镲。刘兰芝笑瘪了嘴,夸丽华扮上妆还真俊。林兆瑞手搓着两个山核桃,赞同老伴说法。王斌瞅着他妈,哧哧笑着,扭头跟孙颖做了个鬼脸,悄悄道:"我妈像个老妖婆。"

一会儿,刘爱国全家也来了。爱国亲自下厨掌灶,铲子炒勺叮叮当当。高压锅放汽阀来回转着,哧哧作响,满屋里鱼香肉香。这时,门铃响了。杨丽华以为是卫东来了,打开门,没想到外面站着的却是冯红。她一愣。刘爱国闻声赶紧从厨房出来,高兴地说:"冯处,我还想去接你呢,你自己找来了。"

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小生,刘爱国在朋友饭局上愁眉不展。电视台老陆推荐了冯红,说人家冯处现在可不简单,当官之余粉墨登场,反串评剧小生,红得不得了。真要能搬得动她,不比啥角儿都有面子。爱国便给冯红打电话,本以为冯处长多少会端个架子,没想到她在电话里只迟疑了一下就答应了。

在杨丽华看来,这个从前的准弟媳妇变化并不大,只是身形丰满了些,眼角多了些细密的皱纹。冯红细而弯的眉毛显然修过,皮肤红润、透亮,好像砂纸精心打磨过。冯红伸过手来跟她握着,还和从前一样叫了声姐:"有十几年没见了,姐你看上去也就四十出头,一点不显老。"还不是小宋才刚化妆的功劳,杨丽华心想,她让冯红夸得脸上有些热,心里有点美。接过冯红手里的寿面,说屋里坐吧。转身,正看见小诚有些愠怒地瞪着刘爱国。爱国也不理他,冲里屋大声道:"姐夫,看看谁来了!"

林兆瑞出来,后面跟着刘兰芝,老两口惊喜地叫了起来。冯红落落大方,嘘寒问暖。林兆瑞也没把她当外人:"小冯啊,当初听说你放弃舞台,去搞行政,我们都很惋惜,可惜这副好嗓子。"

冯红说:"练功倒是一直没丢,艺不压身嘛。林老,评剧是家乡戏,我现在尝试反串小生唱评戏呢。"

林兆瑞眉毛一挑:"是嘛,由花旦到小生,由京剧到评剧,不容易呀。我倒想听听……"爱国一看是时候了,忙插嘴:"冯处今天来呢,一是代表局里,看望老艺术家;二呢,也是想给你寿辰增加些喜庆,汇报一下反串结果,听听前辈点拨。"

林兆瑞一听这话,忙拱手说谢谢。王树生搬过来一把椅子,杨丽华沏上了茶水。林家搬家后,冯红还是第一次上门。一进门,就看到林兆瑞手书的"三平堂"几个大字。家里,客厅兼着书房,书架顶到了天花板,整整占了一面墙。上面除了书,还有一排评剧人物木雕,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冯红挨暖气坐着,旁边洒满阳光的窗台上,一盆君子兰开得正旺。叶片肥厚油亮,橘红色的花朵,硕大而娇艳。

看小冯饶有兴趣地端详着那盆花,林兆瑞说:"从前啊,你大妈爱拾掇些花呀草的。现在精神头不济了,顾不过来了。我呢只养这一种花,除了美化家居之外,还多了一个君子朋友。"他说着,得意地介绍起养花经来:"我这君子兰呀,她喜欢喝啤酒。啤酒中有二氧化碳,促进新陈代谢,里头还有营养物质,有益花卉生长。我舍不得喝,都给她了!"

一屋子人都笑起来。这个家的氛围还跟从前一样,冯红觉得亲切、放松,有一种要融入的渴望和冲动。她站起来:"刚才林老说了,想听听我的反串唱功。为给八十大寿增加些喜庆,我就献丑唱上两段,也没带琴师,我就干咬吧。唱得好不好的,大家多担待。"

她问林老喜欢哪出。林兆瑞想了一想,说:"我最早学戏,学的就是小生。既然小冯要反串,那就《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段"说什么愧对愚兄一片情"吧。"

穿着儿媳做的枣红色寿字图案织锦缎唐装,林兆瑞端坐在铺着棉垫的藤椅上,手边放着儿子给他买的金镶玉拐杖。他指头在茶几上敲打着拍子,哼起板胡前奏。冯红清了一下嗓子,亮出高亢的男声:

"说什么愧对愚兄一片情,千悔万悔,我悔,悔我当初心不明。怪不得她羡慕鸳鸯成双对,怪不得她比牛郎织女星,怪不得她说井中男女成二影,怪不得在观音堂中拜花灯,怪不得她说我像个呆头鹅,怪不得她假做雌鹅叫哥哥,怪不得她还说对牛弹琴牛不懂。怪我痴,恨我傻,怪我痴傻在梦中。恨只恨,相逢恨晚姻缘断送。恨只恨,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王树生不敢相信,这苍凉的男声,竟然出自冯红。

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舞台上的李铁梅,记得那句脆亮的"奶奶,您听我说"。这反差也太大了,他想。

同类推荐
  • 亦恕与珂雪

    亦恕与珂雪

    在工程公司上班的理工男,无所事事晃到公司附近的咖啡馆,工作的烦闷,以及来自身为编剧的室友影响,使他兴起了写作小说的念头,此时,恰巧一位喜欢画画的女孩,理工男因此决定了故事的起点:一个学艺术的女孩叫珂雪,一个学科学的男孩叫亦恕。整部小说就在工程师和画画女孩间的情愫展开,而主角笔下的小说人物亦恕与珂雪,也随着主角的生活情节同步进展,挥洒出动人的爱情追寻历程。
  • 二手男人

    二手男人

    这是一部以80后二手男人付艾里为主线,用幽默的语言生动描述二手男人以及择偶众生相的书。
  • 冲动

    冲动

    本书原名《散仙》,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闽南某小城五个年轻“散仙”的日常生活——他们赌博、走私、酗酒,但是他们友爱、真诚、执着,在不愿意过下去的生活中,苦苦追寻着所谓生活的意义。
  • 猴儿子

    猴儿子

    一个拾垃圾的老人,一个羊角疯的儿子,从南方买了一个女人回来,生了个女儿,因为经常犯病,修表的生意日渐不好,但日子好歹上了轨道。有一天女人带着孩子跑了,老人和儿子出去寻找很久,回来后儿子迷上赌博,发疯。母子二人再次离开,秋天回来时,带回一只猴子,猴子会做很多事,衣食住行像一家人一样。小说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成年人的冷漠和孩子的同情,彼此对照,那些花草猫狗,其实就是人世间的爱与温暖,对弱者的呵护和同情,人与猴子的情感,梦境与现实交替出现,缠绕在一起,构成了真实的生活。
  • 君子风

    君子风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热门推荐
  • 大叔的宝贝哑妻

    大叔的宝贝哑妻

    他恶狠狠逼近躲在角落的她,要她说出那个男人的下落。可万万没想到,她居然是个小哑巴。大叔,你为什么要跟着我?大叔,你可以不可以不要离我这么近?——大叔,唔……小哑巴瑟瑟发抖可怜兮兮比划着手势,戛然而止,季离夏狠狠吻住她的唇,一吻结束后,声音低低道。“说了几次了,我就是比你大几岁!再敢叫我大叔,我就把你吃掉!”原本以为遇见只是巧合,可是没想到一切冥冥之中都有注定,他权大势大,胡作非为,而她,一个刚出家门的小哑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逆战:观察者纪实

    逆战:观察者纪实

    一群隐退的佣兵在小城准备安心终老,却不料被一份诡异的委托打破的平静的生活。这份来自世界最神秘组织的委托关系人类生死存亡,更关系着他们无法摆脱的过去。你蹲在墙角看过蚂蚁吗?那些渺小的生命忙碌奔波的成果,在你看来十分可笑。你觉得自己就是庞大的窥伺一方吗?伸手就可以毁掉整窝蚂蚁?你以为这世界就是你看到的模样?闭着眼睛过活的人最快乐,他们只活在想象的黑暗里,看不到世界真正黑暗的一面。有过那么一些人,试图在黑暗里燃起火苗,用生命维系这点光亮。他们的墓志铭上写:来过,看到过,反抗过。而我要把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讲给你听
  • 入戏

    入戏

    这本是一出戏,因为有爱,所以入戏。
  • 佛祖历代通载序浮图氏之论

    佛祖历代通载序浮图氏之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

    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

    本书从内部控制历史演变的发展过程研究开始,对内部控制作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了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帝剑苍穹

    帝剑苍穹

    战魂大陆,宗派林立,高手如云,强者为尊。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一个战魂。战魂之道,奥妙无穷。站在顶峰的强者,战魂傲气冲天,碎裂苍穹,撼动乾坤!少年唐烈穿越异界,继承远古神剑,逆天出世,斩天裂地,傲视风云!
  • 牡丹初妆

    牡丹初妆

    师傅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劫难。我觉得他说的不错,活着千百年来,这是我命中注定要承受的。劭儿说,这是我自找苦吃的结果我觉得他说的也不错,过了一辈子,才觉得事事都是我自己讨来的苦。龙且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没有预料到的变数。我想了想,委实觉得他们说的都不错,我就是这历史上最大的变数。可是,我求了百年,讨了百年,亦没有把项羽的苦讨到自己身上。
  • 海岸线

    海岸线

    年少时的爱恋,能不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流年似水,你还能不能确定自己的心意,是喜欢当年的那个人,还是,自己只是喜欢印象中的那个人?看清楚自己的感情后,你又会如何抉择......
  • 地下城与最强召唤师

    地下城与最强召唤师

    他是英雄联盟最强的王者,他是战争学院最强的召唤师,他还是召唤师峡谷最强的,喷子......他天赋异禀,他骄傲自满,他受人算计,他被穿越到了异世界......在这片阿拉德大陆,他如何生存下去,他又如何利用空间魔法召唤出强大的英雄为他战斗,他又如何去对付领主和十三位使徒......当英雄联盟的召唤师穿越到了DNF的世界,当LOL的英雄们对阵地下城的领主,又会是怎样的画面......
  •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本书讲述了战国七雄,各国兵争舌战,风云际会,政客过招。奇招、绝招、阴招、险招令人眼花缭乱,大战、小仗、明争、暗夺令人目不暇接……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又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段。袁腾飞以其独到的“史话体”,为我们轻松解读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