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93400000023

第23章 心中雨·一家人的失散(1)

《堂吉诃德》的勋章

杨绛的翻译生涯开始得很早,可追溯到她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时候,当时她跟钱钟书确立了恋爱关系。一次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随手拿出一本英文刊物,让杨绛翻译其中的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说《新月》要发表此篇译文。

杨绛心里明白,这可能是叶先生要考考她这个钱钟书的未婚妻是怎样一个水平。她便答应下来,好好完成这个"考试"。但是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接触过翻译这门学问,虽然之前学的是政治,但她并不是很有兴趣。她大略读了一下这篇文章,晦涩难懂,但这是"考试",必须要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行。当她硬着头皮交稿给叶公超的时候,叶先生却夸她译得"很好",并且没过不久,《新月》就真的发表了她的这篇译文。

《堂吉诃德》被列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之一,编委会的领导林默涵先生之前看过杨绛翻译的作品──《吉尔·布拉斯》,便决定由她来翻译《堂吉诃德》,之前并没有规定采用哪个版本作为翻译的对象,杨绛经过多方比对,觉得各有千秋。

《堂吉诃德》在西方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哈姆雷特》、《浮士德》都堪称经典之作。

为了更准确地翻译《堂吉诃德》,杨绛从一九五九年开始自学西班牙文,因为之前对多国语言有学习的经验,所以自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一九六一年开始翻译,直至一九六六年,她完成了整本书四分之三的内容,因为"文革",中间停滞了很久,一九七六年才完成全部的翻译工作。

最后杨绛决定翻译西班牙原版,这样最靠近作者本意,版本就选择了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马林编著的最权威的版本。

因为对学习语言的痴迷,他们两个人还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两个人在泡脚的时候发明了一个游戏。钱钟书使用意大利文,杨绛使用西班牙文,一个人说一个词,另一个人需要用自己使用的语言说出对应的词,两个人玩得很开心。

在"破四旧"的时候,经常有人破门而入,进行抄家。无论发现任何跟"革命"有关的东西,一律销毁,因为杨绛和钱钟书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问题大部分来自文章,所以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各种有字的纸张。

当时杨绛为了安全,几乎销毁了家中所有带字的东西,包括之前保存了许久的跟家人来往的信件和创作学习的文字资料。她舍不得将翻译了大半的《堂吉诃德》毁掉,这是她两年孜孜不倦的结晶,凝结了她无数的心血。

她想了很多办法,用很厚实的牛皮纸把文稿死死地包住,然后用绳子"五花大绑",仔细地藏起来,如果这些稿子被发现,里面的内容会被认定为是"黑稿子"。

厚厚的稿子很有重量,杨绛双手抱在胸前,挤上了公交车。她打算去办公室,交给可靠的人保管。之前办公室的组秘书对待她还算友好,希望他能帮自己这个忙,但是组秘书表现得模棱两可,这东西像个定时炸弹,他不敢收留。

后来,译作《堂吉诃德》交给了小C,之前他还只是个通信员,经过"改革"如今已经很有地位,但是他所在的队伍认为《堂吉诃德》是"黑稿子"范围内的,就径直拿走了,杨绛站在那里,愣住了。

后来,杨绛又经过多次"教育",组织上要求杨绛去掉自己脑袋中的"黑思想"。杨绛就想向组织申请,能不能暂时把之前收缴的稿子还回来,好让自己对照自己之前的"黑稿子"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组织的答复是:"黑稿子"太多,一下子找不到了。

再后来,杨绛被安排打扫女厕所,她每天都边"工作"边搜索自己的稿子的踪迹,希望能找到它。她借口擦擦玻璃或者打扫窗台,就进入房间寻找,找了很久。

直到有一次,一个偏僻的储藏室需要打扫卫生,她打扫废纸堆的时候,居然看到了自己当时五花大绑的稿子,她激动得像是找到了失散的亲人,紧紧地抱在怀里。

不能再把稿子留在这里了,她十分不放心,担心再分开今后就找不到了。她决定先放到女厕所,然后伺机带出去。负责看着她的是个年纪偏大的老干部,她趁着老干部转过身的时候刚要往外走,被另外一个人看到了。

那个人大声问她:"杨季康,你要干什么?"

这时候老干部回过身看到了站在身后的杨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杨绛说:"这是我的稿子!"老干部看到她抱着的东西,一下子明白了杨绛要做什么,语气平和地说:"是你的稿子,可是现在你不能拿走,将来到了时候,会还给你。"

杨绛把稿子抱得更紧了,虽然万般不舍,但也只能交出去,老干部答应杨绛可以把稿子暂时放在这儿。杨绛找了好几个地方,都担心不够好,最后选择了柜子的顶上,才落寞地离开。

又过了一段时间,思想改造的风潮渐渐退去,一切已然趋向平静。杨绛心中一直放不下的稿子依然在外流浪,她试图找回,一直未果,直到遇到了之前那个组秘书,这时此人已经成为学习小组组长。一天,杨绛趁着晚上学习的时候,写了个字条给他,请求找回自己的稿子。

第二天,他就真的把稿子找到了,交到了杨绛的手里。杨绛激动得不知如何表达,只是紧紧地抱着它,心想它终于回家了。

后来杨绛经历了下干校的"冷却期",再看自己之前翻译的稿件,不太满意,决定重新提升一下翻译的程度。

一九八七年,《堂吉诃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付梓出版。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中译本的《堂吉诃德》很快也受到了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肯定。先后被列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世界文库"、"名著名译"、"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等,总印数达七十余万册。

《堂吉诃德》定稿的时候,钱钟书的《管锥编》的手稿校对工作也刚刚结束,钱钟书提议,他跟杨绛交换题签。杨绛笑着说:"我的字那么糟,你不怕吃亏吗?"钱钟书答:"留个纪念,好玩儿。"这对文坛的"神雕侠侣"如此"笑傲江湖",让人艳羡。

五月,西班牙访华的先遣队来到中国,正赶上北京书店门前排长队购买《堂吉诃德》的盛况,让这个先遣队印象十分深刻。这一年六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因杨绛在中国与西班牙文化交流上作出的贡献,她被邀参加国宴,邓小平问她:"《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一言难尽,杨绛只简单答了句:"今年出版的。"一九八六年十月,西班牙国王亲自颁奖给七十五岁的杨绛。杨绛获得"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杨绛回忆自己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制订了详细的翻译计划,毕竟这是个庞大的工程,"我翻译的时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都要将几个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后根据原文的精神,按照汉语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这无疑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也很考验译者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及了解深度。

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她每天只翻译五百字左右,字字珠玑!一个句子,她会有好几种翻译的方式,经过细细比较,选择她认为最合适的,如果都不满意就重新查资料翻译,力求完美,几近苛责,追求"信""达""雅"。七十二万字的稿子,前后二十年才完成。

她所理解的翻译,不仅仅是将异国的单词换成中国的汉字,而是同样的故事或者事件,用同样精美的汉语言文学方式表达出来。她说自己是"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原文"主子",还有译文读者这个"主子",力求双方都满意。

杨绛不仅翻译了《堂吉诃德》,还围绕着整本书,发表了一组论文,阐述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存在意义。

因为这部作品,杨绛也被推举成为中国翻译家学会的理事。

《斐多》是杨绛翻译的另一部作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柏拉图,是一部哲学作品,讲的是苏格拉底就义时,与门徒就灵魂是否不朽的事情展开的对话,最后饮鸩赴死。原著的语言是她之前不懂的古希腊文,她选择了这个困难的"课题"来做,依然坚持不刻板地按照原文的每个单词翻译,更注重文章的整体性和易懂性,让人们读起来能够理解原作者的本意。翻译这部作品,也让杨绛经受了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

这部作品出版后,被很多读者喜欢,被称赞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台湾女星林青霞曾经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坦言,自己很希望成为杨绛一样的作家,"她翻译的《斐多》让我很震撼,我买了很多送给朋友。"

《堂吉诃德》出版之后,引起西班牙的重视,当时通过驻华大使多次邀请杨绛出访西班牙,前后邀请了三次,前两次杨绛都礼貌地拒绝了。第三次邀请,杨绛心中不忍再次拒绝,自嘲"赖不掉了",钱钟书打趣她:"三个大使才请动她!"

于是在一九八三年,杨绛随中国社科院代表团出访西班牙,并有很大的收获。她利用各种间隙,去解决自己翻译时候遇到的问题,一些词在她翻译文章的时候叫不准,而当时的字典单词量有限,有些词没有在其中。

例如,在翻译《堂吉诃德》的时候,堂吉诃德口中总出现一个名字──"托斯达多",读起来类似"多斯达笃"。她经过多方查找,这个多斯达笃是西班牙阿维拉主教的译音,而托斯达多只是个绰号,意思就是"焦黄的脸儿"。出访的时候,心细的她在餐桌上发现了一个包面包的玻璃纸,上面印着"Pantosotado",里面包着的面包,就是焦黄的颜色。

在之后游览托雷多古城大教堂的时候,她请教了当地的导游,才知道托斯达多是一位吉卜赛混血儿,所以脸色焦黄,有别于西班牙本地白人的脸色。他也是位出名的作家,也是第一位出现在我国文献里的西班牙作家。

这次出访,杨绛专门去塞维利亚的印第安档案馆寻找塞万提斯的相关资料,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当馆长得知这位东方女性正是《堂吉诃德》中文本翻译者的时候,很感谢她的贡献,并复印了一份塞万提斯的亲笔申请书,因为是原文稿件,上面的签名依然清晰可见,十分珍贵。

杨绛的口才也十分好,总是能几句话就抓住大家的兴趣点。在塞万提斯逝世三百六十六周年的纪念会上,主办方邀请杨绛出席,并希望她发言。

当天参会的都是拉丁美洲各国的大使,第一位发言的人主要介绍塞万提斯的生平简介,气氛十分沉闷,大家也都没什么反应。杨绛发言的时候,几句话就获得了满场的掌声。

她说:"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就是说,天上的日子愉快,一眨眼就是一天,而人世艰苦,日子不那么好过。我们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塞万提斯离开我们人世,已三百六十六年,可是他在天上只过了三百六十六天,恰好整整一年。今天可以算是他逝世"一周年"。我们今年今日纪念他,最恰当不过。"

现场嘉宾无不为这精彩的讲话鼓掌大笑,本来外文委觉得三百六十六年不是整数,没什么开的意义,一下子被杨绛解释得如此巧妙,十分敬佩。西班牙大使也为这精妙的解释吸引了,上场时只是简单的握手鞠躬礼,下场时大使行的吻手礼,他的夫人跟她热情地拥抱。

到英国伦敦出访的时候,杨绛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专挑在国内没法找到的书,想尽快都看完,免得留遗憾。到了伦敦,便省一切能省之事,只扑进大英博物馆。回国之时,带得最多的也是各种期刊书籍,满载而归。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大使,多年的留学经验以及后来的文学研究、创作工作,让他们深知,掌握外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经常鼓励年轻人:"多会一门外语,好比多一把金钥匙,每把金钥匙都可以打开一座城门。城里有许多好看好玩的东西,好像一个大乐园。你们如果不懂外语,就会比别人少享受很多东西。"

她用亲身的经历讲给年轻人听,希望大家少走弯路,不要放弃重要的东西。亲切的"现身说法"让听者受益匪浅,也让更多人投入外语学习中来。

从前有个女儿叫阿圆

杨绛的小说创作也没有停止,在出国之前她已经发表了《璐璐,不用愁!》,这让她一直对小说的创作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一九八一年,她开始整理自己的小说作品《倒影集》,旨在把自己比较优秀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发表,作品以描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女性生活故事为主,包括《"大笑话"》、《"玉人"》、《鬼》、《事业》,还包括了之前的《璐璐,不用愁!》,并于次年出版。

作品一直保持着杨绛诙谐、幽默的叙述方式,征服了很多的读者。其中《"大笑话"》是钱钟书认为她写得最好的一篇中篇小说。文章看起来夸张,却十分幽默,讽刺意味极强,描述了一个由女人们构成的世界,女人们的形象是光鲜亮丽的,但是她们却汇聚成了一幅"百丑图"。

故事的女主角陈倩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寡妇,在从上海去北京取先生遗物的时候,不料热心肠的太太们给她安排了相亲的约会,一场闹剧就这样上演了。

各路女神仙上演各自的好戏,探听隐私,虚伪自私,互相吹捧……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小算盘,盘算着别人,也算计着自己,最后发现自己本身就是个闹剧,女人的世界是是非非,最后陈倩上了回去的火车,结束了这场悲剧。

在这个家中,每个人的作品,都会有两个固定的读者,杨绛的作品读者自然就是阿圆和钱钟书先生。阿圆曾经跟父亲聊到他们两个人写作的风格,阿圆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whisky),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钱钟书也认同阿圆的看法,他一直觉得杨绛的散文要好于自己的,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还打趣说要是把自己年轻时候的作品跟杨绛的一起出版,就是自己献丑了。钱钟书是从心里欣赏杨绛的作品,对于外界对杨绛的称赞,他也很骄傲。

转眼几十年,杨绛和钱钟书已到暮年。杨绛开玩笑说,他们已经是"红木家具"。就看起来结实,实际上是用胶水粘着的,一碰就容易散架子,挪不了了。

年轻时候,杨绛身体不太好,吃的东西也不多,一直瘦小。老了之后,倒是钱钟书身体不好,经常感冒,杨绛便跟护士学如何打针,她亲自给钱钟书打。一九九四年钱钟书住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是膀胱癌,手术过程中发现右肾萎缩坏死,也一并切除了。

这是一场大手术,尤其是对钱钟书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杨绛担心钱钟书的身体,钱钟书术后五十多天杨绛一直陪在病床前。医生护士看杨绛疲惫的样子,劝她回家休息,换其他人来看一看,杨绛疲倦的面容带着微笑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钱钟书也心疼自己的夫人,看她日夜守在那里,日渐憔悴,便让她找别人来。杨绛不肯走,她不放心别人照顾钟书,只肯亲自来。钱钟书再提这件事,她就聊别的,转移话题,钱钟书也知道是拗不过她的,就没再提了。

钱钟书出院的时候,杨绛本就瘦小的身体已摇摇晃晃,让人看着就心疼不已。

那段时间,为了让钱钟书恢复得更快,心情更好,阿圆回来住了一段时间,周末再回婆婆那去看一下。她总会带些教学的书过来,还会带家里用的日用品,也会带来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儿,讲给他们听,逗他们一笑,一家人在一起总是那么开心。

出院后,钱钟书身体就一直不好,反反复复,不久又进了医院,这次一住就是四年,直到生命走到尽头。

同类推荐
  • 包拯

    包拯

    本书介绍了清官包拯的事迹,内容涉及:十年奉亲行孝、千里远赴端州、筑堤排沥屯田、治瘴开凿七井、端砚只征贡数、清心堂上题诗等。
  •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生动而具体地重现了民国时代林徽因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四个阶段的成长与成熟。全面而细致的描写了林徽因的一生。书中所述均是认真考察历史典籍而成,绝非想当然的传记作品。而是根据现存的关于林徽因的史实资料与作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予以文学性的演绎。本书填补了市面上众多林徽因传记未能触及的前半生,让读者从头认识这个可爱而坚毅的女孩,感受到一个依然美丽而不再遥远的林徽因。
  • 赵四小姐:战火成全的爱情传奇

    赵四小姐:战火成全的爱情传奇

    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幽居生活,孤寂荒芜的山野间,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个优柔华贵的大家小姐,相互依偎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孤灯旧书寂寞夜,她是红袖添香伴读书的红颜知已;韶华易老伤心时,她用温情为他驱散寂寥。这便是赵一荻和张学良长达七十二年的爱情传奇。本书从民国天空的一抹红霞展开,讲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乱世,一个多才的、至情至性的大家闺秀从十五岁情窦初开的青丝少女,到年近百岁心如止水的白发老婆婆,倾付一生,只为与所爱的人厮守到老的故事。
  •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大师(王安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李自成第五卷:三雄聚会

    李自成第五卷:三雄聚会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热门推荐
  • DOTA小兵成神之路

    DOTA小兵成神之路

    一次机缘巧合大学生王宇穿越成一个DOTA小兵,但前世的记忆让他虽然身为小兵依然能够一骑当千,最终走上小兵成神之路!
  • 清穿之伊尔哈传

    清穿之伊尔哈传

    修真者夭娘夺宝失败受人击杀,落到了无法修炼凡人星球。阴差阳错之下她成了四阿哥胤禛的福晋。原本以为会永远被困在这个凡人星球的她,却发现自己遇到了个老熟人。宫斗?朝斗?不,我们中间隔着一座冰冷的山,一个闪耀的火球。
  • 我来自九重天

    我来自九重天

    在凡界之外,神族因纠纷打破了七界神鼎,时空错乱,来自四路八方小说神话中的人人物齐聚都市,在都市中过上自己的生活,但是穿越而来的神族无法齐心合力,其中一部分甚至有着占领地球的想法,为了世界和平,高呼:“德玛西亚万岁…………!!”
  • 绝世音缘

    绝世音缘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口含天宪,言出法随。这是一个修音为道的世界。萧羽原本是个纨绔子弟,却无辜牵连,被音修随手灭杀。弥留之际,神秘仙女现身,用时空玄奥,起死回生。于是,历经时空轮回的少年,修行世间音,化仙曲,奏奇乐,闯异界,护挚爱!
  • 出行美国

    出行美国

    此番出行美国,仍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管中窥豹,不可能全面,终是真实的斑斑点点。那么,面对这个世界头号强国,还有多少看不见的东西值得思索……
  • 甜妻难养:总裁,不约!

    甜妻难养:总裁,不约!

    你是我的一见钟情,我是你的日久生情。酒后沾染上恶魔,还甩了他二百五,没想到男人居然找上门来。“我们回馈客户,做个售后调查。”男人倚着门窗,慵懒的回答。“售后用得着这么久么。”在男人对她第N次无礼之后,米小米终于忍不住反抗。男人勾唇一笑,“经得起检测的,才能有持久力啊!”米小米怒:“那你为什么要一直纠缠我。”“因为你太可口。”“司徒泽南,你整个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不要脸。”米小米瞪着眼睛哼哼的说道。司徒泽南不怒反笑,“要脸干什么,要你就好了。”米小米晕,这还是那个传说中,冷酷无情的司徒泽南?司徒泽南邪恶一笑,“老婆,放轻松,我只是想宠你而已。”
  • 我的网友是女鬼

    我的网友是女鬼

    假如有一天你遇到一个性感、妩媚、漂亮的女网友,而后发现她是女鬼,你会怎么办……
  • 学山诗话

    学山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觅仙

    觅仙

    渺渺觅仙路,悠悠问道心。一个既不是废材也不是天才的追梦少年,和一面铜镜一起来到异界,开始他奇遇不断、荡气回肠的觅仙之路。何不语新书《道侠》,在起点玄幻专栏连载,求关注,求收藏,求推荐!请各位书友移步,支持新书!新书《道侠》是不语的心血之作,风格独特,希望大家喜欢。
  • 不变的印记

    不变的印记

    如今,有人把描写民工题材的文学与诗歌,统称为打工文学或日诗歌一一他们以在外地打工的写作者为界定。这种称谓是否科学,至少是值得商榷的。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诗就是诗,它可以是打工者写的或反映打工者的生活的,却非要加上什么“打工诗”的符号,难免别扭和有些牵强附会。而且,对于创作打工题材的诗作者而言,似乎他们的创作成就之被关注,仅仅是因为打工者的身份,这对于相当数量的写作者而言,似乎有人格不平等之嫌。这个话题似乎远了些,笔者也将会另外撰文探讨,在此,暂且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