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54400000017

第17章 德国作家(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德军驻巴黎司令部任上尉,1944年因在一次士兵哗变中失职被开除军籍。战后他的作品在西德一度被禁止。1959~1971年编辑出版杂志《安泰》。他曾数次获西德各种文学奖金。

容格尔的主要作品有《钢铁的暴风雨》(1920)、《冒险的心》(1929)、《总动员》(1931)、《赫里奥波里斯》(1949)、《玻璃蜜蜂》(1957)等。他的作品美化战争、意义深远、形式优美,具有蔑视人民反法西斯主义的风格。由于他在1935年拒绝接受普鲁士艺术科学院授予的院士称号,在希特勒统治和战争年代又在作品和日记中对法西斯政权表示过某些忧虑,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对他的评价问题上发生过争论。

他的作品语言精练,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德国产生过影响。

里拉

里拉,1896年生于西里西亚的诺因基兴。1933年以前一直从事地方报纸编辑工作,曾主持布雷斯劳一家大型报纸的文学版,后为法西斯查禁。1945年以后他担任《柏林日报》文化编辑室主任、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950年里拉获国家奖金,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第一个获国家奖金的文学批评家。

1945年以后,里拉开始撰写戏剧与文学评论。他关于托马斯·曼、阿诺尔德·茨韦格、布莱希特、贝希尔、西格斯的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出发点,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表现了出色的辩证法思想。文章《文学与吕特》(1948),揭露了西方资产阶级在文化政策上的骗局和伪装。他的文学批评结合了抽象的理论与对文学作品特殊性的细腻感受,对文学史与现实文学创作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文学和艺术的历史是属于社会历史的,文学批评的任务应与现实的社会斗争相联系。《文学、批评与论战》(1950)收录了他的重要论文。

里拉的《莱辛及其时代》(1958)针对莱辛在理论与创作、作品与人格方面的一致性作了论述。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莱辛生平与创作的重要着作。里拉生前还编选了10卷本的《莱辛文集》(1958)。他被布莱希特称为“批评家中的辩证法家”,同时赞扬他“为纯洁和丰富德国语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雷马克

雷马克,原名埃里希·保尔·雷马克。1898年6月22日生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他18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经历了许多战役。战后当过教师、会计、石匠、记者、编辑等多种职业。1931年移居瑞士。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权后焚烧进步书籍,雷马克的作品也在其内。1938年被剥夺德国公民权。1939年流亡美国,1947年加入美国籍。1970年9月25日在瑞士逝世。

小说《西线无战事》(1929)是雷马克的重要作品之一,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1916,旧译《火线下》)、德国雷恩的《战争》(1928)等被列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反战小说。作品描写一个班8个普通士兵在战壕中的生活、他们所经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以及先后的死亡,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作者对交战国士兵之间的肉搏、炮弹的轰击、毒气杀人等恐怖的战争场景作了细致的描绘,刻画士兵们厌恶战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主人公保罗战死在战场上,这一天司令部的战报却只有简略的一句话:“西线平静无事”。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绝灭人性。作品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销售数达800万册,被译成29种文字。中国在30年代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继《西线无战事》后,雷马克的作品主要反映法西斯统治下德国青年一代人的遭遇,及他们所遭到的苦难和痛苦的精神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主人公是流亡者。《流亡曲》(1941)和《凯旋门》(1946)描绘了逃出纳粹德国的流亡者的不幸遭遇。《凯旋门》描写外科医生雷维克从纳粹德国越狱逃到巴黎,遇见曾对他施行酷刑并逼死他妻子的纳粹军官,最后把他杀死了。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爱与恨的强烈感情。类似的作品还有60年代的《里斯本之夜》,其中主人公最后参加了志愿军与法西斯斗争到底。1971年雷马克逝世后出版的小说《天堂里的阴影》也属这一类主题。

雷马克在50年代写的《生死存亡的年代》和《黑色的方尖碑》(1956)描绘的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前者以大战末期为背景,德军在苏联节节败退。德国士兵格列贝尔休假回国,发现家乡一片狼藉,人民生活异常艰难。他的和平梦破灭,感到痛苦和绝望。这时他与处于同样精神状态下的伊丽莎白产生了爱情,他们对生活又萌生了新的希望。休假期满,格列贝尔觉醒了,认识到了造成现状的是纳粹法西斯,打死了一个法西斯分子,自己也被苏联游击队击毙。这部小说以简练深沉的笔调描绘了法西斯给德国人民所带来的灾难以及青年一代在生活道路上所作的痛苦的探索。

雷马克描写手法客观、冷静而简洁,作品还有《扬子江剪影》(1924)、《归途》(1931)、《三个伙伴》(1938)、《生命的火星》(1952)和剧本《最后一站》(1956)等。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祖上是施瓦本农民,他出生的时候,父母已是这座小城里的富裕市民。

1917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次年改修医科,曾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看护伤员。他以激进的政治态度和多才多艺赢得士兵的信赖和尊敬。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时,他被医院士兵推举为奥格斯堡士兵委员会成员,但革命很快遭到镇压。布莱希特把他对这场革命的认识和失望情绪,写进了次年春季完成的剧本《夜半鼓声》(1919)中。

战争和革命的动荡平静以后,布莱希特重入慕尼黑大学。1922年2月22日他的剧本《夜半鼓声》在慕尼黑话剧院上演,同年获“克莱斯特奖金”,从此引起德国戏剧界注目。1923年被聘为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顾问,1924年应着名导演马克斯·赖因哈德之聘任柏林德国话剧院艺术顾问。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并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他与女演员海伦娜·韦格尔结婚。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以后,在国会纵火案发生的次日,布莱希特被迫离开德国去巴黎,同年夏携家属去丹麦,在斯文堡附近一个农舍里居住6年。1936~1939年同布雷德尔、福伊希特万格一起主持了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杂志《发言》。1939年被迫离开丹麦去瑞典,1940年去芬兰,次年夏季取道苏联去美国,在圣莫尼卡居留6年。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迫害返回欧洲,最初停留在瑞士苏黎世,1948年10月回到柏林。晚年和夫人海伦娜·韦格尔领导了“柏林剧团”的活动。1956年8月14日逝世。

布莱希特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引起的社会弊端,表达了资产阶级文明不久将被一场“地震”吞没的信念。他在努力理解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的剧作《人就是人》(1926)、《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1)等,都是最初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尝试,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问题。

20年代末30年代初,布莱希特开始创立叙事剧的尝试。他把戏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传统的戏剧性戏剧,或称“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是叙事剧,或称“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他认为前者偏重于诉诸观众的感情,借恐惧与怜悯引起净化,把观众吸引到剧情中去,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后者则更偏重于诉诸观众的理性,让他们在观看与思考中判断剧情的是非曲直。布莱希特创造了一种称为“陌生化效果”的艺术方法。依照这种方法,剧作家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表现一种生活现象或者一个人物典型,以便让观众用新的眼光来观察,深入地理解司空见惯的事物;导演和演员则借助这种方法,有意识地在角色、演员和观众之间制造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使演员既是他的角色的表演者,又是它的“裁判”;使观众成为“旁观者”,用探讨的、批判的态度对待舞台上表演的事件。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按体裁可分为3类:《例外与常规》(1930)、《措施》(1930)、《母亲》(1932)被称为“教育剧”;《四川一好人》(1940)、《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1940)、《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1911)《高加索灰阑记》(1945)是“寓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伽利略传》(1947)和《公社的日子》(1948~1949)则属于历史剧范围。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不但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

“教育剧”是布莱希特尝试创立叙事剧之初经常采用的形式,是20、3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蓬勃发展的宣传鼓动工作的直接产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是大多数“教育剧”着力表现的主题。它反映了像布莱希特这样一批知识分子,在2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中,从剥削阶级阵营转入无产阶级队伍以后要求自我改造的愿望。“教育剧”中最成功的一部,是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母亲》。它以原作的主要人物和内容为基础,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对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的批判、反对战争危险、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等内容。

“寓意剧”的特点是比喻,作家不受人物和环境的束缚,有充分想象的自由。“寓意剧”的重点在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对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哲理性的概括。“寓意剧”一般都是由直接表演和哲理性的概括两部分构成,这种“双层次布局”是它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寓意剧”的主题思想就是借这种多层次布局表现出来的,离开任何一部分都无法充分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是根据芬兰女作家赫拉·沃里约基讲述的一则芬兰民间故事创作的。作品通过一个芬兰地主在酒醉时和酒醒后两种不同的表现,说明剥削者的本性不会改变,提醒人们对他们不能抱任何幻想。《高加索灰阑记》是根据中国元杂剧作家李潜夫的公案戏《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改编的。剧情围绕着两个母亲争夺一个孩子展开,在非常时期偶然上任的法官,在断案中发现,他面临的不是哪个母亲有权要孩子,而是孩子有权选择一个更好的母亲问题。作者给这个古老的故事加上一个现代内容的“楔子”,寓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或者一个集体与另一个集体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是可以找到对大家都有利的办法来解决的。而原则应该是:“一切归属于善于对待它的人。”如孩子归于慈爱的母亲,以使他成材成器;车辆归于好的车夫,以便于顺利开动;山谷归于灌溉者,以便使它开花结果。这出戏在艺术上体现了叙事剧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布莱希特的历史剧都是借用历史题材,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取材于17世纪小说家格里美豪森的小说《女骗子和流浪者大胆妈妈》(1670),剧中的主人公安娜·菲尔灵,传说是德国30年战争时用一个随军小贩,绰号大胆妈妈。剧本表现安娜带着3个子女,拖着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作为谋生的依靠,结果子女们或死或散,落得孤身一人。作者借大胆妈妈的遭遇说明,想在战争中捞取利益的人,必然要毁于战争。《伽利略传》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物理学家、大文学家伽利略,因证明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遭到宗教裁判所迫害的史实为题材,反映了在一个科学新时代破晓的时候,真理与谬论、科学与愚昧的斗争。作者最初的意图是借表现伽利略在愚昧黑暗的社会势力面前忍辱含垢,完成科学着述的行为,给德国反法西斯战士树立一个历史的榜样。《公社的日子》是根据挪威作家诺达尔·格里格描写巴黎公社的剧本《失败》创作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被摧毁以后,布莱希特从德国面临的新形势中,看到了巴黎工人阶级在1871年起义中赶走资产阶级,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的现实意义。作品以巴黎一家普通劳动人民及其亲友在这一事件中的遭遇为中心,表现了这一伟大革命实践的始末以及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

布莱希特的诗歌创作始终同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紧密相连,他在诗歌艺术上的革新,为现代德国诗歌开辟了新的园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布莱希特早期诗歌大多是在民歌、民谣传统的基础上创作的。他那些采用歌谣体创作的叙事诗,多数有戏剧性情节,有人物,采取严格押韵的形式,便于谱曲咏唱。如《死兵的传说》以离奇怪诞的讽刺形式,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表现了德国帝国主义在战争失败前夕的垂死挣扎。布莱希特偏爱创作“角色抒情诗”,不喜直抒胸臆,他惯于采用类似戏剧中行动的人物独白的形式,来揭示人物本身的、社会的或心理的特征。在这些诗歌中,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传达主观情绪,而是努力做客观的陈述和报道。《妓女之歌》、《海盗燕妮》等就是这类诗歌。

布莱希特投身革命队伍以后,有意识地把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他的许多着名群众歌曲,如《团结之歌》、《统一战线之歌》等,既是十分精致的艺术品,又是切合时宜的宣传品,在革命队伍中发挥了动员和教育作用。布莱希特的许多优秀诗歌,大部分是在叙事剧的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如《赞美地下工作》、《赞美共产主义》、《赞美学习》、《一个读书的工人的疑问》等。这些作品都明显地带有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启蒙和教诲的特点,他们不以感情去打动读者,而是启发读者的理性和思维,让读者通过认识达到行动。这是布莱希特诗歌的独特之处。布莱希特的诗歌常常采用“直接说教”的手法,面向读者的理性,陈述他对事物的认识。诗人借这种手法艺术地再现某些革命道理,以教导读者正确认识形势和事变。它们是语言通俗明了、比喻鲜明生动、结构简洁明快的教育诗。

布莱希特还借鉴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古典俳句,创造了一种节奏不规则的无韵抒情诗。这种诗歌充分运用口语的特点,既不贪恋华丽的词藻,也不追求奔放的感情,而是从大量生活素材中选择精华,以表现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如在《工人喊着要面包》这首只有4行的短诗里,作者采用类似逻辑学“三段论”的手法,简洁生动地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形势。

同类推荐
  • 今宵月儿圆

    今宵月儿圆

    刘殿学的小小说取材日常生活题材,善于提炼,通过各种生活细节,展现生活的一个侧面,幽默、智慧处处可见,单篇不长,以一种轻松而又调侃的笔墨,勾勒出纷杂错乱的芸芸众生,让读者在笑声中去分析,去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 最经典的外国散文

    最经典的外国散文

    本书精选了100余篇外国最经典的散文,并配以精炼的解读,立意在于读者在品位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
  • 秦嘉、徐淑诗文论稿

    秦嘉、徐淑诗文论稿

    一对少小相伴、相知相爱的男女,一对缠绵悱恻、恩爱至极的伴侣,一对灵魂高度契合的文友,一对生离死别的诗人,一对相思而亡的短寿夫妻……他们留下了《赠妇诗三首》《答夫诗》《述婚诗二首》《赠妇诗》《与妻书》《答夫书》《重报妻书》《誓与兄弟书》等一系列诗文。
  • 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里正在消逝的它们

    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里正在消逝的它们

    当我们钦羡大自然中的美丽生灵时,是否想到,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无尽的侵扰。大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正在加速消亡中,让我们伸出爱的手臂请它们停一停……吉林省专业作家胡冬林深入长白山原始森林二十年,为森林里的美丽生灵深情画像,青羊、熊、紫貂、狐狸、青鼬、星鸦……为我们揭开神秘大森林的一角,挽留即将消逝的它们。森林的大量消失,我们是直接或间接的刽子手,它们永远站在森林一边,活得伟大而尊严!
  • 郭沫若诗歌(学生阅读经典)

    郭沫若诗歌(学生阅读经典)

    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本书为“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之一,收录了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精品数十篇。
热门推荐
  • 销售知识全知道

    销售知识全知道

    本书给广大的一线销售人员提供了实用的销售知识,有助于销售人员清晰、准确、自信地工作。书中讲述了一系列销售技巧,可以帮助销售人员提高表达能力,使客户感受到被关注,使销售人员的诚信深入人心,令其销售额直线提升。
  • 拽丫头的世界你不懂

    拽丫头的世界你不懂

    在这里内容那个让你找到相似自我,女主家境突遭变故,发现拥有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感觉被全世界抛弃。。。。
  • 情系阡陌之双生琉夏

    情系阡陌之双生琉夏

    我出生左臂就带有杀姐姐亲自画上的音乐印记和不凡的使命,我很欣慰自己和杀姐姐的妹妹琉夏同名,但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就是琉夏的转世,我穿越到一千年前,见到了一切,我拥有可以随时穿越时空能力,为了让琉夏复活,却不料自己的魂魄到了琉夏的体内,她复活了,也就是说我的前世没有死,那么也就没有我的存在了………………………………
  • 鲁班书

    鲁班书

    一个延续二千五百年的古老家族,已调敝得只剩一户人家,是《鲁班书》贫病孤的诅咒要诛尽他们吗?故事发生于2007年以后,宿命在引领着一切,公输家仍在沿着神秘诅咒划定的方向走向坟墓……
  • 赶尸人闯末世

    赶尸人闯末世

    僵尸,一听就让人感到恐慌。末世危机爆发,可有谁想过埋在地里的僵尸也可以用来做求生工具?虫潮、废土、野心的黑暗末世。普通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击…一个偶然的机会,无名小卒沈存得到了一本邪书,开始了赶尸的人生。精选五行僵尸,炼制尸傀,五行尸傀得其一,笑傲末世不需愁。高新科技、高新产品?全盘接收,改造无敌!武功心法、轻功身法?尸傀可比人做的规范多了,而且永远不会遗忘!特能异能、各有所长?五行尸傀各有不同,相生相克,绝无雷同!(金身铁王、永生木王、异能水王、焚天火王、不灭土王)五行尸王!新人求支持求推荐求收藏^_^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不死游戏

    不死游戏

    在你不知道某个地方,有一个神秘的空间,他会召唤所有超过人类极限的人,前往这个空间进行历练,所有被召唤到的人,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契约者,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活下去。但是,有一个例外,一个没有过去的雇佣兵,天使,他和其他契约者不一样,他想要死亡,但是空间却不让他死亡,那么,就有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活下去需要实力,运气,还有对活下去的渴望,但是死亡需要什么?且看天使,是不死,还是生不如死!
  • 红妆醉梦

    红妆醉梦

    一世人,一碗酒,一场梦,人生只不过是醉了一场。可你为谁画了红妆,又为谁颠覆了天下?梦醒之处,浮华一场,我已银发。
  • 神尊魔帝

    神尊魔帝

    陆玄天,天生荒脉,却资质平平。自小受尽族人冷嘲热讽,被冠以“废柴”之名。然而,偶然的一次奇遇,让他洗脱平庸资质,一飞冲天,成就诸天神魔至尊!“神又何碍,魔又何妨,我自逍遥神魔两道!”身驻两大魂魄,一神一魔,开启荒脉,成就荒体,且看自古最强体质如何重振起名。苦学两派功法,亦正亦邪,笑傲正道,独霸魔宗,且看道体双修如何称帝诸天万界!
  • 魂震九天

    魂震九天

    生亦何妨、死又何妨、人生在世讲求无愧无心、不甘沉沦那我就声震九重天,天挡我我灭天、我不是小人、更不是君子,但惹到我、我定然让你万劫不复,就算让天地塌陷、我定然也要灭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