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30400000012

第12章 龙腾凤翔(5)

康熙重视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应用。平三藩时,他命南怀仁以西方“制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南怀仁造出了多种类型的火炮,在卢沟桥炮场演放,他屡次亲临视察,演放最长的一次达三个月,共发实弹二万一千余枚,有的火炮连发三四百枚完好无损。

平定准噶尔之后,他邀请传教士雷孝思、杜德美、白晋等协助,由何国宗、明安图等中国学者参加研究,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西方经纬度测绘方法,绘制第一部详细的全国地图。经过十年的努力,采用包括“太阳午正高弧定纬度法”等测绘方法,实地勘测各省,用“梯形投影法”、以一比一百四十万比例尺精心绘制,中国地图绘制史上的空前巨作《皇舆全览图》诞生了。二百年后,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称它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更好,更精确”。

当天花流行,人人畏惧的时代,他以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种痘,他曾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人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种痘皆得善愈。记得初种时,老年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才保全了千万人的生命,难道是容易的吗?”

对于西方科技的学习和应用,开阔了康熙的眼界,打开了康熙的思路,使他具有了自然科学家的眼光和头脑。

康熙曾亲自培育出色如丹砂、一岁两熟的“御稻种”。康熙二十年左右六月的一天,康熙发现丰泽园稻田中有一颗稻谷高出众稻之上,谷粒已经成熟,于是将其收藏作种,年年反复试验选种,再试验,再选种,培育出了一个新的优良稻种。而后扩大范围,在北京、承德试种。十年以后,向群臣公布。又经过二十余年的试验和培育,始向江南推广。

康熙曾亲自组织了大规模的气象研究工作,他在北京设立若干气象站,并要求各省逐日逐月作气象记录,按期上报,经常进行综和比较。自康熙朝开始积累的浩瀚的气象资料,成为今天气象史研究的巨大宝库。

康熙六次南巡、三次西征、多次视察东北的过程中,均亲自调查研究当地地形、地貌及农作物,并作详细记录。他记录了途中用仪器测量一些地区方位、高低、远近的情况;记录了他在瀚海沙漠发现“螺蚌甲”而推测该地曾经是海洋的地理变迁;记录了他发现木化石和鱼化石的确切地点和对该化石的详细描述;等等。

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

滑走了的机会即使在西方传教士心目中,康熙也是“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圣明的君主”,是“连做梦也未曾见过的伟大人物”,连他幼年患天花愈后而成的麻脸,也不影响他们对他的好感乃至崇拜。他们这样描述康熙的容貌:他威武雄壮,身材匀称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两眼比他本民族的一般人大而有神。鼻尖稍圆略带鹰状,虽然脸上有天花留下的痕迹,但并不影响他英俊的外表。

这在中国历史上数百名封建帝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偶然。这种偶然发生在世界剧烈变革的十七世纪,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偶然的巧合实际上是一种机会。龙凤集于一身的康熙,有可能认识中西文化碰撞的实质和结局。有可能己所欲而施于人,将对西方先进科学的炽烈追求,从一身推及一国,带领古老的中国走一条振兴科学、发展实业的维新之路。若如此,历史又将怎样呢?

机会有如指缝里的沙,轻轻滑走了。古老中国封闭式的屏障,一重套一重。从地理上看,东南是滔滔的大海,西北是浩浩的黄沙,东北是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荒原;从军事上、行政管理上看,有柳条边,有堪称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有省城县城村垒堡寨;从建筑上看,皇城是城中之城紫禁城,民居是严严实实的四合院;从心理上看,上层是以中国天子为中心的华夷思想,下层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思维习惯。

康熙纵然走出了京师紫禁城,建立了保留凤之胆魄的避暑山庄,却走不出这重重屏障,却仍在构筑新的屏障。

避暑山庄,宫墙紧锁,西北所依峻岭之上,蜿蜒一道长城,与北京八达岭长城形同神似,人称小八达岭。那“凤体龙心”、横亘在北部边疆的诸族诸部呢?他们筑构的是心向朝廷,无形、但依旧是“城”的——长城。

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他认为,学问中最有用的是记载“帝王道法,关切治理”的儒家经籍,是“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的中国史乘。康熙八年四月,擒鳌拜前的一个月,康熙亲莅太学祭祀孔子,之后,恢复以八股文取士。擒鳌拜后,康熙立即着手举行经筵日讲,命由内阁大学士等任经筵讲官,翰林院择日讲官,进讲儒学。

每日鸡未鸣时,日讲官从长安门步行至左翼门,候至东方发白,楼鸽起,星稀殿角,露沾阶陛,遂与奏事之臣鱼贯而入。等诸臣奏事毕,内侍将日讲官传入弘德殿。殿中左右列图书,南向设御座,北向设讲官席,中设炉焚香。待侍从退下,讲官再拜,北向立,讲解经义,时有咨询。

康熙外出巡视,也从不间断学习,必令讲官随从,往往不顾一日鞍马劳顿,在行宫黄幄中读书读到三更。

康熙后来回忆说:“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诸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

与他父亲一样,康熙读书读到吐血。康熙九年,康熙更向全国颁布了以儒学治国的“圣谕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息误告,以全良善;训子弟,以禁非为;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免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本人则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精勤政务,成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最突出的特色。康熙六年康熙亲政以后,使御门听政成为常朝制度。他每日未明求衣,辨色视朝,在乾清门(夏日在西苑瀛台门或玉泉山内前亭,后期多在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地)外正中放置本章的桌案后升座,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与大学士等集议处理折本。除生病、大典等特殊情况,从不间断。

即便巡行在外,部院各衙门奏章也按规定每三日自驿递驰送行在,康熙吩咐:“本章一至,即时送入,午夜披览,未尝少辍。”

第一次南巡时,一天本章没有按时送到,康熙坐等直到二鼓,对阁臣说:“奏章关系国政,最为紧要,朕凡在巡幸之处,奏到随即听览,从未稽留。前此递本官员因其迟延,朕已重处,今日奏章为何又不按时?不管何时到,尔等即刻呈进,朕连夜披览。”奏章在四鼓时送到,康熙立刻起身,黎明时分,将所有折本均处理完毕。

康熙在南苑围猎习武时,每日合围四五次,奔逐百余里,晚间仍与随行学士“举火读奏章”,“一更乃已”。康熙把御门听政视为强化君主专权的有力措施,他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心躬自断制。”

对比明朝中后期,成化帝在位二十三年,只召见过大学士万安等三人一次,数言即退朝;弘治帝在位十八年,亦只召见过大学士徐溥等三人一次,各赐一杯茶;正德帝在位十六年,荒淫已极,自封“大将军”,东游西荡,未曾正式视过一次朝;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只因俺答逼近京师,群臣固请面奏军情,才被迫视朝一次,一言未发;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仅见大臣数次,“深宫静摄,付万事于不理”,辅臣也“偃卧私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各边请饷,无人给发,各处解银无人批收”,“如咽喉哽塞,一切饮食出纳皆不得通”;天启帝在位七年,未曾召见大臣一次;到崇祯帝,已于事无补了。

龙,老且昏聩矣。康熙的凤族,带着新鲜血液的凤族,使这条老迈之龙奇迹般地复苏了,回光返照般地腾飞起来。以康熙为典型代表的多数清朝皇帝,则放射着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创业垂统之贤帝雄主的异彩。

后人由衷地赞美: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然考其风流所被,都不过数十年而止,惟周文王及我圣祖仁皇帝(康熙),阅数百年而风流未泯……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沐圣祖之教。

备道德之崇广,集皇王之大成,经纶宇宙,彪炳帝纪,巍巍乎,荡荡乎,自羲轩至今,未有如我皇考圣祖仁皇帝之盛者也。

这异彩,在封建末世的中国,在十七世纪风云变幻的世界,显得如此夺目,令人惊叹不已。

康熙反复探索传统义理经学,必心与理会,不使纤毫捍格。康熙用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古圣人垂世立教之心,在自己的治世思想中筑起了一道亦新亦旧的屏障。

他毕竟是龙,是龙文化的代表。康熙二十七年法国传教士巴明多来华,康熙请他将法国人皮里的《人体解剖学》译成满文。康熙唯恐他宥于中国礼教,特谕:“身体上虽任何微小部份,也必须详加翻译,不可有缺。朕所以不怕麻烦,命你等详译此书,因此书一出,必定大大造福于社会,人之生命,或可挽救不少。”然而,这部历时五年译出的著作(后又用汉文译出两部),康熙终于自己宥于中国礼教,没有将其出版,而只是藏于深宫,供自己浏览研习。笼罩康熙的龙之魂,使康熙以更大的精力宣传宋明理学,亲自主编《性理精义》,重新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康熙前期,平定三藩后,康熙曾在云南实行鼓励开采铜矿的政策:“听民开采”,只抽矿税百分之二十;放本收铜,由官府每年预借铜本一百万两给各铜厂,所采之铜由官府收购。铜产量大增,最高时年为一千数百万斤。其他各地矿业也有较大发展,康熙五十一年全国大型矿厂从康熙二十三年的九个,增加到了六十六个。康熙二十九年,商人何锡呈准在广东海阳仲坑山所开之矿有十三万矿工,年获利不下八九万两。

然而,当矿徒“聚众几至十余万,强梁争竞,时时有之”,当鉴于明末矿徒造反的教训,有官员提出“矿徒聚之极易,倘将来矿尽,此辈将何法以散之?”的时候,笼罩康熙的龙之魂,使康熙从开矿转向了禁矿。康熙四十三年,他谕令:“开矿事情甚无益于地方,嗣后有请开采者,俱不准行。”接着,封闭了几个最大的民办矿厂,又陆续将湖南、广东、四川、河南的诸多矿厂“永行封闭”。矿业生产衰落了。

康熙前期,平定台湾后,康熙曾在东南沿海实行开海政策,允许并以轻税政策鼓励人民载货出洋贸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贸易和对外贸易。“沿海内外多造船只,漂洋贸易,捕采纷纷,往来难以计算。”

然而,当“海寇”势力日益增长,当“海寇”有与海外力量相联合的趋向时,笼罩康熙的龙之魂,使康熙从开海转向了禁海。康熙五十六年六月,正式下达了严格管理商船、渔船有关人员;禁止中国商船赴南洋贸易;禁止向国外卖船、运米和留住国外;对外国商船严加防范的禁海规定。“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作业”。

笼罩康熙的龙之魂,使康熙将可能敞开的大门,重又紧紧关上,构筑了新的、也是旧的屏障。

是的,科学就是科学。但科学实难与政治分开。特别是当带来科学、掌握科学的国与人往往兼有殖民者、侵略者身份时。

康熙四十四年,罗马教廷教皇格门第十一派使臣多罗来华,禁止中国教徒祭孔祀祖,敬天事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康熙毫不妥协,坚持外国传教士来华必须遵守中国政令习俗,否则一律不许在华居留。多罗狂妄不羁,以身试法,擅自在南京公布了教皇禁令。康熙立即将其逮捕,押送澳门,后囚死狱中。教皇得知暴跳如雷,于康熙五十九年再派特使嘉乐来华重申禁令。

鉴于罗马教廷蛮横无理的不合作态度,以及诸多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结交权贵,刺探情报,泄露机密,高利盘剥等种种不法行为,康熙将嘉乐驱除出境,将不法传教士逮捕、严审、监禁、判刑,最后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流行。

军事上的冲突,文化上的碰撞,都因中国尚处日中之世而暂时冰释。处于被侵略地位的龙与凤——龙,处于被侵略地位的康熙,天经地义、别无选择地起而自卫,成功地在军事、政治、文化诸方面,加固和新筑了一道道屏障,维护了中华帝国的主权、独立、尊严、传统,为古老的龙之国在世界变革的惊涛骇浪中,保留了一块相对平静的港湾,赢得了中国航船驶向新的封建盛世的机会。

而另一个机会,正是这样,在神圣的自卫自尊,在骄傲的自强自足,在日中之世、龙凤腾飞的刺目强光中,有如指缝中的沙,轻轻滑走了。

康熙没有抓住中西文化碰撞的实质,没有像与他同时代的彼得一世等君主那样,具有不发展近代工业便面临灭顶之灾的痛切感觉,因而,没有将中国带上新的腾飞的起点。

起点不同,结局呢?康熙朦胧地,只能是朦胧地感觉到了某种威胁:“海外如西洋诸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困惑的谶言。

当日影西斜,收尽了强光,那困倦已极的负日神鸦则终于逼近、看清了她神已与之相交、形必与之相融的龙的世界——原来已老朽得并无腾飞可能的,龙的世界。

她将和它一起,在黑暗中沉沦。这便是她的归宿吗?

同类推荐
  •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十多年前,我曾很高兴地为史扶邻教授的名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写过一篇前言,说到这本书有三个重要优点:第一,富有历史感,把孙中山初期走过的道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并且力图探索和说明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第二,把个人传记同对当时整个历史环境的考察结合起来,写的虽是孙中山的传记,读者却能从中看到一个时代,并且多少感觉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第三,搜集了他所能得到的一切历史资料,包括国外的资料,经过认真的考订,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也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
  • 刘邦传

    刘邦传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励志改变命运,读史点亮人生。靠决心屡战屡胜,靠用人适才适所。 他出身布衣,却开创了大汉王朝;他才干平平,却揽尽天下奇才异能之士;他被称为常败将军,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本书将告诉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是怎样走上了成功之路。
  • 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

    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

    本书以李孝式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充满遗憾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为世人重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容涉及华人闯南洋的冷酷与温暖、战争与和平、爱情与命运,有南洋客最底层的民间疾苦的真实书写,也有皇室贵胄政治生活近距离的呈现。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1)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安徒生

    安徒生

    在世界文学史上,安徒生是第一个自觉地把童话的娱乐作用和教育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并明确提出要用童话来争取新的一代的伟大作家。正因为安徒生能把童话意义提到这样的高度,所以他才能远远超出以往童话作家们那种只是收集、整理和加工民间故事的做法,独立地“用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创作童话,使其童话创作无论从思想的深刻、艺术的高超,还是从题材的广泛、影响的巨大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一起来翻阅《安徒生》吧!
热门推荐
  • 上古世纪之道爷风流记

    上古世纪之道爷风流记

    带你装比带你飞,带你杵进垃圾堆,带你领略不一样的网游,感受不一样的游戏体验,尽在你瞅啥。“你瞅啥?”“瞅你咋地!”叮当,啪啪,卡卡,劈了啪啦!这就打起来了,战斗需要理由吗?很明显不需要,仅仅是因为一个眼神,就能引发战斗,来吧,上古世纪之你瞅啥!带你走进不一样的网络游戏,带你体验真正的三代网游!ps:我承认名字很那啥,这本是短篇了啦!超级搞笑的轻松文。如果让各位观众老爷感到轻松,放声大笑了,还请多多投票,多多支持。ps:手一滑,分类搞错了,搞成了东方玄幻,我扶墙哭一会,虽然不知道有什么用,不过好伤心的感觉。
  • 狂魔K

    狂魔K

    年少本应轻狂,我却低调不敢嚣张。如果可以重来我愿成魔,我愿放纵一生铸就那一缕轻狂,嚣张。
  • 刀帝

    刀帝

    无刀在手。我本凡世一书生,白袍玉带,尘世飘零,尝遍世间爱与情!有刀在手。我乃四海一狂人,一人一刀,天涯独行,败尽天地仙与神!**********夕阳西沉,红霞遍天!一名白袍书生脚踩虚空,从天地交接处,朝血盗城缓缓行来!城中金戈铁甲数万,此刻却静若寒颤!窒息,在每个血盗心头蔓延!那雄伟坚固的钢铁城墙,仿佛连那个人被余辉拉长的影子也挡不住!一个人面对一城人,战栗的却是一城人!“血盗城罪孽滔天,当灭!”书生豁然手握长刀,一刀平斩而过!刀光如一抹惊鸿,爆射千万丈,瞬间斩过整座城。收刀,转身,朝来路而去……血盗城从此除名!传记曰:以刀定天,以刀镇帝,世尊——“刀帝”!**********本书QQ群:【192694193】
  • 开拓者之梦

    开拓者之梦

    在外星联盟入侵的未来,一座代表着权利,希望和未来的六芒星大楼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一个天真的乡下小子,带着满腔的热情出现在大楼之中……“您好,我叫云牛……”
  • 鉴鬼实录往来者

    鉴鬼实录往来者

    往来者是林逍和方蕾之子林琅的故事,和上一部故事有联系也有新内容:诸神的星空下存在的是卑微的我们,这个宇宙如此浩瀚怎可能只有我们是有智慧的生命体?只是之前我总以为另外的生命存在于那渺渺太空之外,却不知神早已想好了它的剧本,我们并不孤独,那些同样的我们与我们同在。我就是往来者,穿梭在我们和他们的世界里。。。。。
  • 特工之平淡人生

    特工之平淡人生

    [谍战悬疑“(谍战悬疑影视剧类型)征文比赛参赛作品”]原名:《第三类特工》为您描述传说中最神秘的第三类特工的故事!间谍是隐藏在人群中的,我们是隐藏在间谍中。他们清理间谍,我们清理他们。他们的敌人是看不见的,而我们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准则就是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我们要欺骗所有人,甚至欺骗自己。
  • 女人,你能行:成功从这里起步

    女人,你能行:成功从这里起步

    本书介绍了在这个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女人如何能获得成功。女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容貌,但可以改变自己的魅力。女人不能选择自己的性别,但可以决定自己的事业。女人不能控制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超越自己生命的高度。在这个女人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21世纪,本书告诉女性朋友们:怎样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女人要怎样自强不息;要怎样善用自身的交际魅力和沟通天赋……在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活出自己最大的可能!
  • 沧溟剑帝

    沧溟剑帝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片星空大海,但并非每个人都承受得了火光与刀剑。昔日落魄少年为君临武道之巅,不惜摒弃七情斩断六欲,凭借傲人之姿不屈意志,逆伐八荒,血溅万族,终成绝世剑帝。不料想,盖世锋芒触怒上苍,降九劫玄雷将其抹灭。为留一线生机,少年倾尽一世修为,自焚肉身演化通天之术碎破虚空,使其神魂得以逃出生天..."我欲追寻的事情还没能得到的答案,我要杀的人也还没有杀完..."“...待吾归来,焚圣葬天!”
  • 极品神偷:废柴小姐闹翻天

    极品神偷:废柴小姐闹翻天

    她,二十一世纪金牌神偷,任务失败值百分之一,那唯一的失败点,就让她穿越了!她,靖凰界南洛国凌家六小姐,自小父母双亡,灵魂不全,被庶姐拐入伏灵谷,不明而死。当她变成她,灵魂转换,低沉的黑眸被灵动的琥珀所代替。什么?收了她的身体,就得替她报仇?开神马子玩笑,智斗什么的太费脑子了好吧,她只能保证不被欺负就行了。可素,忍忍就算了,你们还纠缠不休了,真当我是忍者神龟了!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逗比在异世横行霸道的故事。
  •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既是两浙文化精神在20世纪激变动荡的社会形势下所孕育的文学成果,又与世界文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密切相关。《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对王国维、夏丏尊、王任叔、冯雪峰、梁实秋以及王元骧这六位在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取得了较高理论成就的杰出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本书从中外比较诗学、比较美学的角度入手,尽可能地揭示了他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是如何在两浙文化精神的制约下,接受世界文学的影响,来推动浙江地域文学批评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