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连队有几十个女兵,个别女兵为了入党或考军校就想方设法接近部队教官,副指导员对此十分反感。时间长了,林东觉得非常的苦闷,心中有那么多的秘密不能倾诉。所以,后来在与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闲谈时,就把副指导员讲的事情说了。把秘密和别人一起分享,心理的压力轻松多了。没想到,他的那位好朋友为了让连队党支部推荐自己上军校,就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指导员。后来他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地上了军校,而林东则在指导员找他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谈话以后,离开了文书岗位,回到报务分队干他的老本行了。
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或者使自己陷入身败名裂的境地,从而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成就一番事业。
当你和别人共同拥有一个秘密时,往往你会因这个秘密同对方拴在了一起。这对你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是一个障碍。在处理一件事时,你往往要考虑他的利益,这可能会使你做出违背原则的事。同时,对方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把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让你在竞争中失败。
即使是对家里人,也不可硬把心事说出来。譬如说,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并不像你预期的那样,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然而,紧闭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机沉,不可捉摸与亲近的人了。如果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那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留给别人这种印象是划不来的。
所以聪明的人在交谈时,会把局势扭转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的同时,多听听别人的心事。在听别人说话时,要常点头,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专注与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然后顺着对方的思路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无关紧要的事,不必过于坚持己见,多点头就可以了。
不把自己的秘密全盘地告诉给对方是处世的潜规则。不要亲手为自己埋下一颗“炸弹”。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拒绝的话要想好了再说
汉光武帝时期,他的女儿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和她一块儿议论朝廷大臣,暗暗地观察公主的心意。公主说:“宗弘的风度、容貌、品德、天才,大臣们谁都比不上”。光武帝说:“我正要筹划办这件事。”过不多久,宗弘就被光武帝召见,光武帝叫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光武帝就对宗弘说:“谚语云:‘显贵换知交,发财易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宗弘说:“古语说,‘贫残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难的妻子是不应该被赶出家门的。”光武帝转头对屏风后面的公主说:“事情不顺利啊!”
显然,这件事属于不该办的事,臣子宗弘已经有了妻室,湖阳公主显然是属于“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办成了这件事,虽然在当时不属违法行为,但却是违背情理的,宗弘顶住了权势的诱惑,不为不道德的世俗观念所动,而皇帝也适可而止,懂得进退的分寸,这也体现了皇帝的风度。
的确,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话,是叫人非常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拒绝的话总是最难说出口。
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时,那么,就应该拒绝,而不要为了面子问题,作出违心的事来,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
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你要认真考虑好,这件事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作为下级往往在上司提出要求时,虽然不乐意,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但是你没有考虑到,如果为了一时的情面接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的事。一旦失败了,上司就不会考虑到你当初的热忱,只会以这次失败的结果对你进行评价。
如果你认为这是上级拜托你的事儿不好拒绝,或者害怕因拒绝会引起上司不高兴而接受下来,那么,此后你的处境就会更艰难。所以,办事儿要量体裁衣,自己感到难以做到的事儿,要勇敢地鼓起勇气说声:“对不起,我实在无能为力。您是否可以另找别人?”或者说:“实在抱歉,我水平有限,只能让您失望了。”
帮别人办事儿虽然遇到的情况林林总总,但只要我们根据一定的准则去判断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够实事求是地应承和拒绝,就会为自己树立一个能办事儿会办事儿的良好形象。
如果你被领导委派完成某件事,其实很想拒绝,但又说不出口,此时,你不妨拜托其他两位同事与你一起去领导那里。这并非所谓的三人战术,而是依靠集团的力量来掩护你拒绝的目的。
首先,商量好谁是赞成的一方,谁是反对的一方,然后在领导面前讨论。讨论一会儿后,你再出面说:“原来如此,那就太牵强了。”然后再靠向反对的一方。
这样,你不必直接向领导说“不”也能表明自己的态度了。这种方法会给人一种“你们是经过激烈讨论后才下的结论”的印象,而包括领导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会有一方感到受了伤害,领导也会很自然地放弃对你的命令。
不轻率许诺,办事要量力而行
谁都有解不了的难题。办不成事不丢人,那是能力问题,许诺之后却办不成事就不仅仅是丢人的问题了,那是人品问题,而且会造成后患。
有时,别人提出帮忙的事,我们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否办到。这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评价自己的办事能力,千万不要过于自信,更不可凭空吹嘘;否则,虽然平时关系密切,可一旦事情办砸了,反倒得罪了人。
某教授学识渊博,气质儒雅,颇令莘莘学子为之倾倒,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在经商大潮的冲击下,他也跃跃欲试地兼任了一个信息与广告咨询事务所的经理。
一天,某杂志社的主编经人介绍来到教授家,教授热情而又不失矜持地接待了他。
一番寒暄过后,主编道明来意。原来,他们这个小杂志社想搞一项文化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募集一些资金,想请教授出面帮帮忙。教授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频频点头:“嗯,你们的想法很好,这样搞就对路子了,我愿意帮助那些有作为的年轻人。”接着他又蛮有把握地许诺说:“我的学生中现在有许多已经是企业和一些部门的领导了。他们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现在搞的这项事业;我请他们搞点赞助、广告什么的,估计不成问题。”
教授一番满有把握的回话,使主编大喜过望,信心也顿时大增,连忙动用各种关系,好话说了千千万,才把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拉来捧场。
可是,就在快要发布消息的时候,教授却忽然销声匿迹了。教授曾经许诺肯定能拉来的赞助款一笔也没弄到,教授吹牛收不了场,跑了。而这边各路菩萨都已一一拜到,杂志社不但白白劳神费力搭钱,而且又出丑又失信于人。
后来,朋友碰到老教授提起这件事,他也不禁面露尴尬之色,他叹着气说:“唉,为拉赞助,我不知费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好话说了几十车,把我的老脸都丢尽了。谁知那些人原来说得好好的,什么愿意给文化事业投点资,什么您出面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可事到临头,该往外掏钱了,就都变卦了!这下我可倒好,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了。”
信誉是一种人格力量,具有不可逆转性。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办事成功的机会,所以,言必信,行必果。能帮则帮,但不可轻易许诺!
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有的人爱打肿脸充胖子,自认为特别能干,朋友一求,马上一拍胸脯,包在身上。更有甚者,明知自己办不成,硬着头皮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人最后并不会被别人夸仗义,反而会被损吹牛不自量力。
三国时的蒋干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的口才可以同春秋战国连横、合纵的雄辩天才相比。他向曹操自荐,他可以去说服周瑜投降曹操,而且信心十足。就这样,他青衣小帽,再加一个书童,一叶扁舟就去见周瑜了。
虽年纪轻轻却已统率百万军队的周瑜可不是等闲之辈,岂是一个同窗的说客可以动摇的?蒋干来到周瑜的兵营,连三句半都没说上,就被周瑜玩得团团转,最后走得也不很正大光明,并且带回的密信让曹操上了当,损失了两员大将。
办不了的事就是办不了,朋友之所以来找你,就因为他也办不成,别为你帮不上别人的忙而难受,与其搞砸了一件事,还不如让他另请高明。为人办事,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以此说明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
可以说,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作为一个在社会上生存、打拼的男人,讲信用,守信义,更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出了对自己的尊重。但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作为一个男人,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有自己努力程度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更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反而会失去朋友。
言多必失,嘴上要留个把门的
有句俗话讲得好:“言多必失。”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订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你会不胜提防。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到周朝观礼,进了后稷的庙,见有三尊金铸人像,几次闭口不说话,而是在金人像背后题字:“这是古时说话小心的人,要以他为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会多过失;不要多找事,多找事就多祸害;不要说没什么危害,那是很大的灾祸。”
综观中国历史,总有那么些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受到很大的损失。蒙受这种灾祸的最根本的原因莫过于说话太多。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北周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晋升,心中十分不满,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与别人争个雌雄。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胜仗之后,全军凯旋,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恼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光阴似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贺若弼被捕下狱。隋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忌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便被放了。但他仍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呈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颍、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回答说:“高颍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功劳的份儿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颍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颍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地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隋文帝念他劳苦功高,后来将他贬职为民。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所以要忍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辞不忍有百害而无一利。言多必失,话一出口,不加思考,匆忙之中妄下结论,所造成的影响,是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修正不了的。
直语易伤人,何不绕个弯儿
男人相比女人,说话更直接一些,但有时也要顾及听者的面子,用婉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也许绕一个弯儿说出来,效果就会更好。
直话多半都是直指他人缺点的话,都是点击说话者身上“死穴”的话。从客观上讲,这种话的确是应该讲的。如果你真正关心对方,真正想继续交往下去,那就有义务提醒对方身上某些明显的缺点。因为缺点只能首先被他人发现,而自己一般是感觉不到的。
不过,你真正将直话讲出去了,那多半只能得到一个结局——对方不仅不感谢你,而且还会在心里怨恨你。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人都只听得见赞美和吹捧的话,而不想听负面的或真实的话。要知道,听得忠言和逆耳之言的人,是需要修炼的,是要有境界的,而这种人,生活中却并不多。
所以,直话并不那么好讲,一出口多半说会伤人,得罪人。那么,不得不说的话,应该怎么说才有效果?应该转个弯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