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3300000016

第16章 林纾:当遗老癖成为不治之症(1)

中国很少有知识分子如林纾那样,本来走在时代的前列,却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站住,转头走了回来。非但走回,还拽住向前奔跑的人,并且大骂。民国初期,林纾的名声很响。他把西方文学介绍到了中国,让无数中国的知识分子鼓掌叫好。但随着对“民国”的失望,他转向怀念“大清”,甘心以“布衣”之身,充当“逊清遗老”,并如一个鸦片鬼一样对哭祭前清皇帝上了瘾。“五四”文学革命发动之际,他又反对白话,力图维持“古文”的地位。他是一个奇怪的人,同时,我们要说的是,也只有那段奇怪的历史才能催生这样奇怪的人。

你哭什么?

每个人哭大概都有个目的,世界上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眼泪。可林纾的哭,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在一个死人身上曾哭过11回,并且每次哭的心情不同、风格迥异,堪称是历史上将哭当成行为艺术的第一人。

从民国成立的两年后,也就是1913年到1922年10年时间里,“沧海孤臣”林纾11次拜谒光绪陵。“沧海孤臣”是林纾自己琢磨出来的绰号,在短时间里,就通过他的诗和痛苦的哀号传遍了大江南北。

当1913年4月12日(农历三月初六)“沧海孤臣”出现在光绪陵殿内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们还没有反过劲来,“孤臣”已如“沧海”一样,失声痛哭,泪水翻滚。别人无论如何都劝不住他,直到他自己认为已无泪可流,方才罢休。回家后,立即赋诗一首,题为《癸丑上已后三日谒崇陵》,字里行间抒发了对光绪皇帝的无限思念?光绪皇帝在他的诗里崇高与伟大了一回。

7个月后,也就是11月16日,光绪皇帝的陵墓竣工,林纾早早就得知了消息,立即前往祭拜。20世纪初的北京,天冷的早。11月份时,漫天飞舞雪花,河中起冰三尺,林纾冒着严寒赶至宫门,遥望数十丈外的饔殿,他突然就匍匐陵下,泪水横流,先来了两字:“呜呼!”,然后是自报名号:“沧海孤臣”,最后是:“犯雪来叩先皇陵殿。”

这几个字才说完,已哽咽不能再说一句话?但脑袋倒还会使用,磕了九个头,趴在地上就不肯起来,先变了声,然后大哭?当时,参加这次活动的有许多人,见到他如此,就都不好意思不哭,于是,整个活动场地成了地狱,哀哭声不绝于耳。站岗的卫兵不知是被这一情绪感染还是害怕,也哭了起来。

几天后,废帝溥仪听说了“沧海孤臣”海水一般的眼泪,感动的说不出话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毫不哭己,专门哭人”的精神。即使是专业从事哭坟的人都无法达到林纾的十分之一二。溥仪根本用言辞已无法表达这种感激了,只能亲书“四季平安”春条一幅,颁赐林纾。林纾得到这四个字后,激动得直哆嗦,立即精心绘制了一幅《谒陵图》,还作了《谒陵图记》,称颂光绪与隆裕皇后的恩德。这件事的一年后,1914年12月,林纾心里又不舒服起来,他找到前清大臣梁鼎芬及前御史臣温肃两人第三次去崇陵哭。“沧海孤臣”由于并非清朝官员,所以只能站在布衣之位?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哭声与悲伤的情态,从这两点上来讲,即使前清纯粹的遗老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1916年清明节左右,就在袁世凯称帝,许多社会名流趋炎附势,竞相捧场的纷纷扬扬的闹剧中,林纾愤怒之火冲上脑门,但现实却让他无可奈何,他找到梁鼎芬,跑到崇陵,哭。

哭完后,两人不知该谈些什么,就开始叹息世风颓败,寡廉鲜耻,忠义无存。由此可知,两人都是不喜欢快乐的人。事后,林纾作了《宿葵霜阁赠梁节庵》一诗,表明自己披肝沥胆,秉承天良,坚守名节之志?

同年的11月16日,林纾又和梁鼎芬哭崇陵,在行完九叩大礼之后,二人对陵旁的树进行了浇灌,以示缅怀光绪皇帝。林纾的诚心再一次感动了溥仪,溥仪就又送了林纾四个大字:烟云供养。死人,林纾感怀;跟死人有关的活着的人,林纾当然也不能不感激。所以,第五次哭陵后,林纾的感情就由对光绪的追怀延伸到了对宣统小朝廷的关切。

但使人不解的是,当张勋拥立宣统复辟时,林纾并没有做任何事,他一直在观望。这可真是奇怪了,我们就从这个时候无法弄清林纾每年都跑到别人的老爹坟前哭什么。有人说,他并不把中国的希望寄托于宣统复辟,等于说,林纾把哭当成了一项事业,任何事都无法让他放弃这一事业。复辟闹剧结束后,12月5日,林纾第六次哭崇陵。

为什么你的眼中总噙着泪水?这是许多人都想问林纾的问题,但他不回答,一往无前地专心地哭着别人的爹。1919年冬天,林纾第八次哭崇陵,哭完后,他对这八次的行为总结一番,然后写下了一首诗。诗曰:

又到丹墀伏哭时,山风飒起欲砭肌?

扪心赖有纲常热,恋主能云犬马痴?

陵前尚斑前度泪,殿高真忍百回悲。

可怜八度崇陵拜,剩得归装数首诗。

林纾的诗当然好,尤其是当他选择不喜欢快乐的人生时,他的诗就更好了。第二年的11月29日,他独自一人第九次哭崇陵?因为他的“哭友”梁鼎芬在一年前已经去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去世,更是增加了他的悲痛,大哭完毕,提笔抒怀一首:

入门冠履见遗真,门外孤坟马鬣新。

一瞑早知关国运,群儿莫悟祭诗人。

不留余憾存青史,但有精魂恋紫辰。

不检敝牛残帐看,无穷酸泪感前尘。

泪水年年有,1921年11月20日,已经是70岁的林纾第十次哭崇陵,哭完又写诗。第二年清明节,病了许久的林纾最后一次哭光绪陵,结束了他整整10年的悲怆之举?同一年,林纾收到了另一位遗老郑孝胥的来信,信中谈到有人认为林纾以布衣之身谒陵,僭越了礼数。林纾当即回信理直气壮地表白:“弟自始至终,为我大清举人。谓我好名,诉之;谓我作伪,听之;谓我中落之家奴,念念不忘故主,则吾心也。”

多么好的人,为了一个从没见过面的死人,他坚持了十年用泪水去浇灌。他把哭当成了行为艺术,并用这种艺术完美地完成了对自己“沧海孤臣”形象的塑造。

古往今来,与林纾有同等才华的人恐怕很多,但和林纾有着同样数量巨大的泪水,并将泪水毫无保留地只奉献给别人的爹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

喜怒哀乐乃人之本性,但坚持一种哀伤达十年之久,林纾的行为虽然合情但不合理。那么,他到底哭的是什么呢?仅仅是纯粹地怀念一个皇帝而已吗?

清楚这个问题,还是先从林纾这个人的生平谈起。

他不喜欢快乐

林纾绝对是个不喜欢快乐的人,这从他小时候的行为中就能看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的他非常喜欢读书,为了让自己读书有个理由,他在墙上画了一口棺材,棺材旁写了八个字: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如果在今天,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就去死,恐怕被人看成是怪物。但在中国19世纪末时,这种想法是很符合现实的。可林纾的功名之路却很坎坷,直到30岁那年,他才中得举人,然后就原地踏步了。在多次入京参加会试未中的情况下,1899年到杭州当了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2年后,他又跑到北京,同样是老师,给别人讲授中国古文。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得承认林纾是个有为青年。在三十岁那年中举后,他先后七次千里迢迢自闽乡赶赴京城参加会试,沉浸于此近二十年,却均遭落第。

从林纾身上可以看到八股文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是大清子民,在政治上林纾与清廷并无瓜葛。

中日甲午战败后,教书先生林纾痛苦不已,在极度的悲愤中,他曾和当时名士上书朝廷,抗议日本侵占我国辽东半岛以及台湾、澎湖列岛等地,但这种爱国热情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欣赏。林纾在愁苦之中又凭添了愤恨,可一个教书先生,所做的也只是给朝廷写封“强烈抗议”的信而已了。

在理想上,林纾是个苦命人;在婚姻上,他也慢慢步入不快乐境地。1897年,他的夫人病死,林纾此时已经46岁,可谓是老来丧妻。他牢愁寡欢,忧郁难遣。第二年夏,他跑到马江散心,在几个朋友的推荐下,他认识了精通法文的王寿昌。这些人都希望林纾能快乐起来,就鼓动他翻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

林纾先是推脱,但驾不住朋友的劝说,只好答应帮助王寿昌一起来译。由于林纾不会法语,只能是王寿昌把法语翻译过来说给他听,他又把文字润色一番。

在翻译过程中,林纾在故事悲情之处,总要扔下笔,大哭一场。《茶花女》中的那个妓女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想起了自己灭亡的妻子。就这样,一边哭,一边译,当时被命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的书出版了,迅速引起了轰动。

林纾的古文功底是相当深厚的,再加上他当时丧妻后的感伤与忧愁,使得《茶花女》一书的文字吸引了无数想使自己不快乐的人。

那个时代,正值日月换青天,但凡读过几本书的人都会有不快乐的心情。但林纾却把这种心情发挥到了极至。

不要小看林纾翻译的《茶花女》,一种意义在于,他把西方文学率先引进了中国;另一种意义是,在《茶花女》之后,林纾又陆续翻译国外160余种文学,并将它们推荐给了中国读者。

这个时代,中国人从孔孟摇头晃脑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说教中走了出来,看到了纯粹的故事,异于自己生活的国外生活。这是一种新文化,在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错还是对。但一个毋庸赘言的事实却是:无数的人都非常喜欢这种外国文学。

虽然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但林纾依旧不喜欢快乐。事实上,一个人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尤其是一个读了那么多圣贤之书,忧患意识相当严重的人,快不快乐已经并非是心态问题了,而要看大时势给不给他了。

在翻译国外文学后,林纾对官场似乎淡漠了。在得知林纾的大名后,时任礼部侍郎的郭曾忻、邮传部尚书陈璧因先后向朝廷郑重推荐,但都被林纾极力辞却。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生平冷癖,提起做官二字,如同恶病来侵。”

世间事大抵如此,越是希望,总会失望。当不再希望时,希望就来了。可此时,人已经不需要了。其实,林纾的不做官并非是傲骨。他永远记得当年为仕途奔波的苦楚,到了此时,他不再对仕途有任何惜恋,无非是因为人到知天命之年,已经看透了一切。曾经的理想能否实现根本就无足轻重了。

但无论是谁都得承认一点:林纾虽然不想做官,可想要让他漠然时事却是绝不可能的。作为一个爱国者,林纾有着他对时事的洞察和热情。早在1884年,停泊在福州马尾港的法国军舰突然向中国军舰开炮,击沉中国军舰十多艘,中国官兵死伤七百多人。林纾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与友人相抱大哭,哭并非是他的全部本事,三个月后,他在福州街头拦住钦差大臣左宗棠的马请愿,请求查办当初谎报军情、掩盖损失的军务官员,左宗棠在马上被这个“目光如炬”的人吓了一跳。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就在康有为等“公车上书”之时,林纾与朋友三次上书御史台,强烈抗议德国强占土地,并陈述筹饷、练兵、外交、内治四项建议。

不过可惜,那时的清朝只能听天由命,其他人和神的话只在他们耳朵旁一闪而过罢了。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国事日非,林纾常怀“望阙心酸,效忠无地”的情绪,对光绪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期待这位明君有朝一日重操权柄,起振国运。在这一时期,林纾仍旧是个不喜欢快乐的人。给人的感觉,他依旧是个做事的人。比如,他结交的朋友中有许多是清政府的高官显宦,像早年被西太后罢斥、复出后荣任宣统帝师傅的陈宝琛,以及官至巡抚的张曾剔、沈瑜庆等人。还有一些敢说话,更敢说话的言官如高凤歧、江春霖之辈。

林纾与他们在“时局破碎,士心日涣”的王朝末世,显然具有更多共同语言和情愫。只要这些人在一起,所谈所论无非是世道浇漓人心不古的丧气话,当然,在这里面也有一些激奋之语,可惜不过是作为一种末世的点缀,烟花散尽的一点星星之火而已。

与白话文势不两立

1911年,民国成立。林纾对这一变故表现出了极大的从容,一直以来,自从他将外国文学翻译到中国以来,他对政治上的关注就减少了。因为政治让他不开心,相反,外国文学却能让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有那么一点点开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是他的成就感在起作用。

在许多人看来,林纾并非是一个思想保守之人。只凭他将外国文学介绍进中国就是一例证。林纾本属于那种眼界开阔、思想开放的人,在政治上,他主张维新和君主立宪;他同情中国妇女命运,是中国最早倡导女权的人之一;他还反对官本位传统意识,呼吁实业兴国。确切地讲,林纾完全可以看成是新文化的先驱。

如果不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林纾还可能保持着“新文化的先驱”这一影响牌而到死。《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意思是说,在这之前的文学都是死文学,写这种文学的人都是死的,即使不是死的,也是僵尸。中国人太喜欢兴风作浪了,这样大逆不道的言论非但没有人反对,仅在该年的12月,就有一个叫陈独秀的人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随后,胡适又有《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出“作诗如作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等主张。这期间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纷纷撰文阐明自己对“文学革命”的观点。大家都认为,中国近两千年的文学是死的,是木乃伊,现在,要让它活生生,也就是要用白话来写作。

林纾大怒!

众所周知,林纾是个古文高手,这不仅仅是他受过的文字训练是来自古文,更由于他对古文情有独衷。在众人的吠影吠声中,他冷静地发表了一篇《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说“古文者白话之根柢,无古文安有白话”,“不读《史记》而作《水浒》,能状出尔许神情邪”?主张白话的人立即群起而攻之,在这攻击中,大家慢慢地走入了一个绝境那就是:白话与古文是不共戴天的。走入这一绝境的就有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919年3月,林纾给蔡校长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把蔡校长和他领导下的北京大学臭骂一顿,其中心论点是:“非读破万卷,不能为古文,亦并不能为白话”。

提倡白话的人群疯了!他们一看到林纾这一论点立即发起了猛烈攻击。

林纾虽然很愤怒,但还没有到了疯这一地步,他解释给世人道:“外国不知孔孟,然崇仁、仗义、矢信、尚智、崇礼,五常之道,未尝悖也……积十九年之笔述,成译著一百二十三种,都一千二百万言,实未见中有违五常之语。”

同类推荐
  • 帝国纵横

    帝国纵横

    “大胤的穆翱,天朝的敖木,前世为救兄弟而嗝屁,憋屈!今生,投生于将门,带着前世的记忆与知识,定要活的轰轰烈烈!有金戈铁马,有儿女情长;有朝堂独断,有微服私访;有英雄本色,有佳人春光!看我荡清一切不平,还帝国坚挺不衰!不一样的历史,一样的铁血激情与惊心动魄……”
  • 春秋捭阖录

    春秋捭阖录

    天下五大陆。中陆高唐国,西陆大秦国,东陆大晋国,南陆大宋国,北地拔都七部族。五国争雄,贵功业而贱人命,欲偷生而终离乱,是为乱世。高唐历335年,睿文帝十二年,西秦大军攻破唐国西部重镇,陇州。一代名将武平一战死沙场,十五万西关军全军覆没。而我们的故事,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 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京城尤其是皇宫,以其森严的权威,而最为神秘和令人敬畏,也以其无尚的光华荣耀而成为最令人向往和梦寐以求的所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让古老、神秘、威严的北京城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同时不断地向全世界展示 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为了让更多的国人和全世界人民全面了解认识历史文化古都——老北京,本书采用了赵先生、钱先生两位“北京通”一问一答聊侃的方式撰写,让读者在通俗风趣的语言中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 战霸

    战霸

    身为特种兵的秦震在沙漠围剿世界第一杀手时意外穿越到战国时期,对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话要讲:战国猛将如云,我只做万中无一
  • 调教大唐

    调教大唐

    80后教师回到了贞观年间。守着千十亩良田,园林大屋,立志要做一名混吃等死的专业小地主。但为了改善生活,一不小心却露了底,拉开了香艳大唐生活的序幕
热门推荐
  • 七月惊魂之笔仙归来

    七月惊魂之笔仙归来

    一群刚刚毕业的学生,为了预知自己的未来,玩起了传说中的灵异游戏——笔仙。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手中的笔竟惹来凶灵诅咒。紧接着,参与游戏的几个人相继死去。他们的尸体个个惊悚怪异,死亡现场却像是一场场毫无预兆的意外……
  • 横贯地球

    横贯地球

    都市打工仔全无忧回到山村,一枚玉佩让他开启了与地心世界与地上世界的奇妙之旅。一心想过闲适生活的无忧,从此开始了默默屯坚果的悠然生活……
  • 带着记忆重生

    带着记忆重生

    带着记忆重生的柳若青,发现今生只不过是前世的延续,幼年同样失母,待嫁时,又被预言克夫。这个神秘的预言,是福?是祸?偶遇前世的亲人,是喜?是悲?一边是今生的最爱,一边是前世的亲人,两世的纷扰,两个国家的明争暗斗,被预言困扰的柳若青该如何抉择?如何去爱?
  • 寒门书香

    寒门书香

    她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当她骚包去黄山看日出时却意外穿越,老天还赐她一枚正太,难道老天是看她在现代孤家寡人的太可怜了,赐她个正太弟弟玩玩?千金小姐的她怎么面对这贫穷还带着一个小正太的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第一本物理探索发现全纪录

    我的第一本物理探索发现全纪录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分为物理学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三个阶段。主要的物理学科有经典力学、理论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相对论、时空物理、量子力学、核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物理学的永恒主题是寻找各种序、对称性和对称破缺、守恒律或不变性。
  • 死亡不过转瞬间

    死亡不过转瞬间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被人喜欢,有人让我感动,有人让我感激,无论如何我都要追求到我的幸福,我要我的青春记忆常驻,哪怕最后一无所有,但是我有回忆,当我快要死亡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只能带走我的回忆。
  • 丹下左膳(套装共5册)

    丹下左膳(套装共5册)

    两把名刀就这样被分开了——乾云与坤龙,这一对相生相惜、呼风唤雨的凶器!其中的乾云刀终于被剑魔丹下左膳从“神变梦想流”武场夺走,顺便还带走了世间的平静:一场惊涛骇浪即将登场!这个独目独臂的左膳,究竟会让乾云刀尝尽多少人的鲜血才算结束呢?
  • 给企业注入军魂

    给企业注入军魂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都引入了军队的管理思想,在中国,联想、华为、万科等企业都由复员军人创建。本书就此讲述了如何用军魂塑造企业文化、将治军之道运用于企业管理、培养组织成员军人般的工作作风、如何解决企业面临的执行力等问题。
  • 最强蛮神

    最强蛮神

    莽莽蛮荒,黑暗重临;无尽星域,乱世再启;第九代蛮神上官环宇横空出世;在这个心修、武修、体修等诸多修炼体系并存的世界,在这个强者为尊,胜者成皇的世界。承载最后的希望,他何处何从,是重蹈蛮神老祖的覆辙,还是化蛹为蝶,独步巅峰,傲视寰宇。……【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废材逆天邪宠王妃

    废材逆天邪宠王妃

    一场无情的背叛让他万劫不复。一场不可思议的穿越让他涅盘重生。他相府的嫡长女天生丑颜天生废材一朝惨死,在姨娘手上。再睁开眼他已是现代特工毒姬女王。当热情如火的毒姬。遇到寒如冰的他一场倾世绝恋一世一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