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75100000012

第12章 从儒家个体论到新人欲说

几年前读森岛通夫的《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时,颇为他的一种观点所困惑。据他的分析,在日本人吸收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将其仁学体系淡化,特别突出了“忠”的一面,因而造成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一直缺乏个人主义因素,集体主义的取向始终占了压倒的优势。这种说法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儒家在中国并没有发挥西方个人主义的功效。这个价值系统在社会角色的分配上,以三纲五常的伦序为旨归;在精神层面,则以一全然整体论的自然法则为之统摄,并不主张西方个人主义的内容。但是如果按森岛的说法推衍下去,儒家的仁学倒是应给中国人带来个人主义表现的。此不谬欤?

1985年,密西根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出版了一本专门比较中西个人主义的论文集《个人主义与整体论:儒道价值观研究》(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撰文者阵容颇为强大:除余英时、金耀基、杜维明、李欧梵等国内人熟知的学者外,尚有孟旦(D.Munro,该书主编)、狄百瑞(W.T.de Barry)、汉森(C.Hansen)、马瑟(R.B.Mather)等一批深研中国思想史的西方学人。书中各篇论述的对象和主旨虽各有不同,但均以英国人卢克斯(S.Lukes)的概念分析性著作《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为立论的参照,以分析性眼光去看待中国传统思想中有无个人主义的问题。这一点孟旦在其长篇序言中说得极明白:

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指责个人主义是自私自利的对等物,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在道德上不能赞成的价值,这至少是因为他们以为它会使社会解体。但“个人主义”一词所规定的,是一些虽然互有关联却又十分不同的价值。因此我们分析的出发点应是对这些价值分别加以考察。(第1页)

正是这一分析的态度为中西个人主义的比较奠定了基础。由卢克斯的著作可知,个人主义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一个“复合词”,它至少包括个人的尊严(dignity)、自主(autonomy)、隐私权(privacy)等内容,并且在英、法、德、意等国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近代个人主义的产生,也有着许多古老的思想传统为其根源,其中有些本来甚至是同个人主义根本冲突的,例如普遍存在于中西两大文明中的整体论的宇宙观。不过,将个人主义这样一个概念拆开来,虽然有助于使森岛的说法得到澄清,但难免会使其原有的完整含义七零八落。分项比较中的诸因素毕竟无法等同于整体本身,因此我们不妨把儒家和西方思想传统中那些可与近代个人主义相比的内容称为“个体论”。以分析的方式处理个人主义概念,我们便可以从金耀基等人的论述中印证了森岛的看法。金认为,由于“仁”是儒家道德成就的最高境界,而达到这一境界只能通过个人的努力,为了成圣成贤,他必须有能力对抗来自外界和内心的一切压力。正是这一点使中国社会不同于日本。(第57页)狄百瑞则通过对“为己之学”这一儒家传统的分析,认为在中国存在着某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如“自我觉醒,批判的心智,创造性的思想以及独立的判断等等”。(第334页)由此可知,即使在断定一个传统思想体系为非个人主义的同时,也无妨人们从中找到一些后来向个人主义蜕变的种因。在儒家学说中,人是一有理性的存在这一假定(他有尽心知性知天的能力),可以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处在最后决定的地位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道德上的判断与表现,其主体是唯一的责任者。从一个能够参悟形上原则的理性人这一假定,从逻辑上可以导出独立人格的结果。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或宋明儒的“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体”“天地之变化,皆吾性之变化”等等,皆显示了个人可以因为同一个遍在的宇宙法则息息相通而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儒家大谈“万物”与“天理”,是要给集体生活找到一个精神上道德上的归宿,但无意之中也给个人主体性的展开开辟了一片宏大的天地。所以杜维明先生在谈到刘宗周的“哲学人类学”时,便将他的“修身”哲学一分为二,其中“既有个人主义的一面,涉及独处状态下的自我,它的尊严与独立性是本乎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的知的能力和意志”,又有“整体论的一面,即超越自我,而同外界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体验共同的人性之源”。(第215页)

纷繁多变、琐细而又混乱的经验世界,难以给人提供精神上的安定与秩序感,因此建构一个先验的系统以维系个人生命的意义,似乎是近世以前固有的倾向。这种系统有一突出的特点,即整体论和个体论和谐并存,互不龃龉。这依赖于人们对一些终极价值有着普遍的认同。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精神生活,我们常为其在思想范畴和价值判断上的深刻统一性而惊叹,这正是因为存在着一种始终占主流地位的普遍信仰:宇宙万物之中有一主宰人间事务的唯一的力量,它是使个人行为具有合理性的根本来源。在这个道德的世界里,信仰先于理性对维持统一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这里的认识论原则是以赛亚的“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会有知”。(《旧约·以赛亚书》七·九)今天的人们大概会认为把这话倒过来才更合乎情理,但在当时,道德人格的完成却是不得不以牺牲理智为代价的。当然理性并没有受到排斥,但正如我们在中古基督教和宋儒那儿看到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使道德生活变得可以理喻。只有这样,经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才不致引起过分的伦理学上的紧张。我们在儒家经典中经常看到“正心诚意”“居敬穷理”的说法,这里的“诚”与“敬”,不正是为了获得道德知识而进入一种信仰的状态吗?就此而论,牟宗三等四位现代硕儒对儒家人格论的理解仍是渊源有自的不刊之论:“照我们的理解……从超自然相对之自然主义的观点,去看心性之学,因而只从平凡浅近处去加以解释,更属完全错误。西方现代所谓科学的心理学,乃把人之自然的行为,当作一经验科学研究的对象看……(心性之学)这种学问,不容许人只先取一冷静的求知对象,由知此一对象,再定我们行为的态度。”(《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台北,1981年版,第103页)在儒家学说中,由于有这种对自然法(天理、道)的信仰,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个人的地位更要高出于西方。虽然基督教中有“意志自由”的传统,使个人同上帝的关系完全成为一己的事情。但是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话,在信上帝的人看来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上帝本是个自足而全能的神,他并不需要人间的努力去彰显自己。他以启示让人相信他拯救世人的慈悲,但这无须俗人的帮助。而在儒家这里,个人在道德完成过程中的作用远不是这样被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是一个入世的儒生当仁不让的责任。他不但是在本性上同天理有着潜在的一致性(四端、良知),而且是天地万物形成秩序的合作者。他的道德责任不是来自外在的命令,而是同外在的宇宙法则分享着这一责任。不假以人手,天理对于人间的作用是无从谈起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家所信仰的道德精神并没有真正完全客观化过。即如朱熹这位一贯强调天理客观性的人,也称“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以此观之,可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四书集注·论语》)这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言,“天人合一”的信念使儒生圣俗不分,主客同体,这使天理不可能完全成为“他物”,它不是纯然外在的,而是有人这个媒介在里面。(第224页)

如果我们把近代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上述思想比作两个圆,则可以说它们是处在相交而不同心的关系中。易言之,古代世界的“个体论”并不等于“个人主义”,而毋宁说是一种“单一信仰主义”。(particularism,汉森语,见第51页)在统一的道德信仰没有被动摇时,纵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多么强有力的肯定,以不同面目呈现在经济、政治、道德和美学中的近代个人主义仍是无由产生的。儒家的去欲之说,自二程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到王阳明的“破心中贼”,一直是其修身之学的主旋律。不过,儒家对人性之善,固然有坚定的信持,但经验的事实也无时无刻不提醒他们,人生的世界并非是个充满仁爱的场所,徇私逐利之心恒久地困扰着道德完成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儒家同负载原罪意识的中世纪基督徒并无不同:“难胜莫如己私,学者能克之,非大勇乎?”“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二程集》第1199、66页)但是到了17世纪末,在西方却出现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以往的人欲说,它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哈耶克在为他那著名的“许多社会制度是人类行为的结果,但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这一主张追寻历史的根源时,曾提到三百年前的英国医生曼德维尔(1670—1733)。凡了解英国经济史的人大概都知道此人。他在1705年写过一首长诗《喧闹的蜂巢》,其中有“众生之最坏者,也对公益有所贡献”之句。但最初问世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722年,他又将此诗扩充改写,以《蜜蜂的寓言》为名刊出,其中在做了“人皆为私利所驱使”的观察之后,更宣称,“我们殚精竭虑地勾心斗角”造就了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和谐。(1970年企鹅版)这便是后来亚当·斯密的著名公式“个人的私欲即社会的公益”的来源。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但会被中国的儒生们视为大谬,即使在当时的英国,也属惊世骇俗之论。但据哈耶克说,这是近代有关秩序在进化中自发形成这一思想上的一大突破。

平心而论,有关私欲也有其正面价值的主张在中国并非全无踪迹可寻。以上西方人的论说,正好让我们想到老子的“祸兮福所倚”一语,但老子仍是以为“不欲天下将自定”的。在明清这一异端丛生的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不讳言私欲的言论,譬如陈确曾有一篇《私说》,在被问及“君子亦有私乎?”时,断然肯定了“有私”,并称“有私所以为君子,惟君子而后能有私”,反倒是“小人恶能有私乎哉”了(《陈确集》)。不过再往下说,他似乎又进入了“推己及人”的古训:“惟君子知爱其身而爱之无所不至。”又如王艮,也有“爱身敬身”之说,此乃因为“爱身敬身者,必不敢不爱人敬人”,其宗旨也未出陈确之意。李贽曾大谈“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如无私则无心矣”。(《藏书》卷三十二)此外龚自珍在《论私》中,大概是本于其佛家信仰,也畅言天地日月皆有私。但这距离直接把私欲视为公共福祉与社会正义之根源的主张,仍还有一步之遥。

与其最近似者,我们或可在一些近世儒生的“治生”(即今日的做买卖之意)言论中得之。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曾引清人沈垚的一段话,其意已十分接近西人的论述:“宋儒先生口不言利,而许鲁斋(沈之友)乃有治生之论,……所谓治生者,人己皆给之谓也,非瘠人肥己之谓也。”这“人己皆给,非瘠人肥己”一语,已同私欲为公益之源的思想若合符节。惜乎这种思想,连同陈确的“人欲正当处即天理”的主张,并没有发展成为组织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西方,关于人的罪恶可为促进社会进步服务的思想,还有另外一派与以上说法全然不同的主张。由曼德维尔一路传承下来的人欲造福说,其作用于社会组织所能产生的,大概只能是一个繁荣的商业社会,却不可能是个伟大的社会(great society)。历史在这里没有自身的目的性,任何社会正义原则的形成和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保护和规范个人利益而产生的。但是,人世间的一切活动,果真就没有任何超出于个人主义的目的了吗?对于这个问题,黑格尔曾提出一套独特的答案。黑格尔当然不相信有什么自然法存在。在他看来,人类精神的真正本质或价值,并不是它同自然法及其给世人的道德启示相一致,而在于它在历史的演进中的集体主义(民族)的目的性。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在私利驱使下所犯下的种种恶行,均同一个最终的目标相联系。于是善恶之辨失去了道德意义:“历史的个人……专心致力于‘一个目的’,他们可以不很重视其他伟大的、甚或神圣的利益。这当然会招来道德上的非难。但这样魁伟的身材,在他迈步前进的途中,不免要践踏许多无辜的花草,蹂躏好些东西。”(《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72页)黑格尔的“思维的精神”是非人格的,非道德的。它也不像宋明儒家的“天理”那样,没有时间性或进化性,而是就在历史的运动之中。一切个人的善恶、美丑、是非,皆是这一精神呈现自己的方式。从这里我们已接触到了近代历史观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进步”和“必然性”。以这样的观点看待历史这个充满了不幸与苦难的舞台,“恶”或私欲的地位便得到了如下的解释:

我们对历史最初的一瞥,便使我们深信人类行动都发生于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热情和兴趣、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其中也许可以找到一些普遍的目的——如仁心或高尚的爱国心。但这些德性和这些普遍的东西,同世界和世界的创作之间就没有什么主要的关系了……相反,个别兴趣和私欲的满足却是一切行动最有力的源泉。(《历史哲学》,第58—59页)

世界历史所占的地位高出于道德正当所占的地位……至于精神在本身为自己的目的所要求和所完成的东西,超越了种种义务,不负任何责任,不分善恶的动机。(同上,第108—109页)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使人们大大地免除了进行一般道德判断的必要性。在历史的运动中,人性之恶也起着一种真正建设性的力量,它“全然不顾法则和道德加在它们上面的种种限制。”(同上)王船山也有类似的思想:“秦以私天下而罢侯置守,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读通鉴论》卷一);但远不像黑格尔那样系统而彻底。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进步”观可以引起的最强固的哲学解说。

在马克思那儿,我们也可发现类似的观点。虽然马克思深怀一颗人道主义的心灵,但对历史规律的研究使他无法以伦理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的种种恶行,因为在他看来,这中间蕴含着一种令他深信不移的客观力量。他曾就近代西方的殖民过程评论道:“美洲金银矿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论》卷一,第819页)如果说这里还不免带有一些义愤,在下面这一段中,马克思的铁面无情容不下丝毫的怀疑了:

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么大的罪行,它在完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恩选集》,卷二,第68页)

当然,马克思得出以上认识的理论背景,同苏格兰哲学家或古典经济学是大不相同的,甚至同黑格尔也很不一样。他虽然肯定了人性之恶有其历史的效用,但毕竟最令他向往的目标是“全人类的自由联合体”,这一崇高的目标使他暂时放弃了对道德是非的判断,不过对经济发展的观察仍让他心中深深留存着对人心向善的期许。

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呢?在近代以前,不管中西道德体系有何不同,在两点上却是一致的:它们都以严整的一元论体系影响着社会行为所及的每个角落,此其一;其二是它们都更多地强调“应然”而不是“实然”,对至善的信仰(天国或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它们飞向一个更为抽象的层次,一个远离事实的世界。(此仅就价值信仰的排他性而言,如考虑到中国修身之学中有“因事应物”“天道远、人道迩”的传统,这样说并不很确切。)只是到了信仰统一的道德生活崩解之后,人们才开始以更为经验的眼光环顾周围的环境,才转而认为道德来源于事实,而不是先验的宇宙法则,从而开启了一个道德多元化的进程,在价值领域,有害还是无害的判断更多地代替了是非善恶的判断,工具主义的实用理性压倒了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

Donald J. Munro, 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5, 399p.

(原载于《读书》,1994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红灯传奇

    红灯传奇

    本书通篇以“红灯”为主线,通过一幕幕光明与黑暗生死较量的传奇场景,颂扬了红灯从“点亮”到“照亮天地”再到“光芒四射”的光辉历程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到带领人民走上今天复兴之路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本书对责任政府的学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型政府。其本质含义在于政府组织建设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作者系统阐述了责任政府责任本位的意义,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其根本特征是政府遵循责任本位的逻辑厘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政府组织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逻辑;提出责任政府的组织建设从责任开始,根据政府履责的需要决定政府权力的配置,以责任勘定政府权力的约束边界。按照履责的需要建构组织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因此,责任政府的建立实现了政府与公民关系向民主政治的根本回归。
  • 怎样当好“小巷总理”:居委会干部读本

    怎样当好“小巷总理”:居委会干部读本

    社区建设,江泽民总书记称之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居委会主任,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角色。朱镕基总理亲切称赞他们是“小巷总理”。当好“小巷总理”,重要的是想民、利民、帮民。想民,就是要为民着想。围绕着居民需求、愿望做文章,要从居民的普遍利益出发,抓住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使社区工作与居民需求、愿望合拍。
  •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巨大发展。2008年12月18日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论坛。
  •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所谓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在入党前固然要端正入党动机,入党后更要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端正入党动机需要每个共产党员一生的不懈努力。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端正入党动机是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首要问题;正确入党动机是成为合格党员的第一个关口;错误入党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现阶段影响入党动机的环境因素分析。等等。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入党积极分子、新老共产党员以及党的各级干部。本书有助于大家思考“我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应当做什么、如何做”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合格党员。
热门推荐
  • 笑傲异世:红颜非祸

    笑傲异世:红颜非祸

    素手翻异世红颜只看笑。我小小女子受上天眷恋来到异世,生得一副好皮囊,让我再死一次?这·不·可·能!
  • 攻略未央:杀手王妃要自强

    攻略未央:杀手王妃要自强

    本文讲的是一个杀手王妃倒追高冷面瘫王爷的故事。全文很短,免费,攒攒人气以前写的,已完结请大家支持我的豪门连载文《甜心暖妻:高冷总裁宠上天》本文略正剧,不过总裁那本书可是暖心暖肺又暖胃哦!
  • 当下的人情世故

    当下的人情世故

    所谓人情世故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做人的技巧。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 逆天修仙高手

    逆天修仙高手

    用尽一生等你归来却不料你已将生死度外归来时你还记得我吗?
  • 转生之巅峰神话

    转生之巅峰神话

    楚风,本为仙界大罗金仙,意外获得奥斯蓝晶石,成为奥斯蓝世界的主宰。在他使用主宰意志返回东方仙界的时候,意外再次发生,他转生在现代都市一个没落的小家族中!
  • 千秋雪

    千秋雪

    有人说,这是一部让他看了很久才看明白的清穿文;有人说,这是一部他所看过的最为特别的清穿文;有人说,这是一部本该写成架空文的清穿文;有人说,这是一部不错的武侠风格的清穿文;有人说,这是一部假如出版他就要去出版社打、砸、抢的清穿文;小喜说,这其实是一部穿清文而不是清穿文,这是一部不知何时可以开始的玄幻大作的前奏,这是小喜心底埋了很深很久的一颗种子萌发出的一点点小芽;你会怎么说?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神秘天使

    神秘天使

    各大深山老林高手如云的老怪们,纷纷派出自己的得意弟子出山抢夺权力的,维护江山设计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一涌而至的出没,弄得整个天下一片浑浊。在当政两个最高头领,义侠汇光老祖和神威总领华塌碑束手无策之际。奇魔山老怪尽启猿厉三尸派出得意弟子,左临析横空出世,动用了一切的非常规手段,精力了千辛万苦的努力,最终平息的这个不堪设想的乱局。
  • 英雄联盟之超级新星

    英雄联盟之超级新星

    游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一件事情,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游戏也能够使人走上人生巅峰?我叫赵睿,高一新生,在电竞圈英雄联盟这款竞技游戏当中有着最强路人王和国服第一大腿的称号,有着三个帐号的我,占据着国服排位积分的前三名,受到无数的职业战队邀约,无数次的拒绝之后,我自己也没有料到,竟然会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方式进入我的职业生涯。“你这么厉害,有本事到LPL来单杀我,傻逼。”在一次单排中,我遇到了一个职业战队选手的挑衅。LPL赛场,二十分钟推完高地水晶获得比赛胜利之后,我带着自己的队员去和对方友谊握手。“我来了,也单杀了。”我笑着道。从此,我因‘不务正业’而获得荣耀,财富与地位。
  • 妈咪,宝宝帮你找爹地

    妈咪,宝宝帮你找爹地

    宝宝版本“妈咪,我爹地是谁啊?”“我怎么知道。”“不知道?那怎么会有我呢?”“宝贝,是这样的,妈咪当时第一次到酒店解愁,进错了房间,结果就有了你。”“你是说你进错了房间,然后把我爹地给XXOO了?妈,你怎么这么好色啊?幸好我不像你。”冷思宁听着宝宝的话,差点崩溃,这家伙是怎么知道XXOO的,还有,她什么时候好色啦。“小浩,你不想活了,敢这么说你妈咪,再说妈咪是好色又怎么样啦,若不是因为妈咪的一夜风流,哪来的你?信不信我罚你三天不吃饭。”小宝贝,顿时扑到妈咪的怀中,一阵撒娇。“妈咪,你怎么舍得你的宝贝挨饿呢,还有,如果我不做饭的话,你就吃泡面去吧,哼。”小宝贝装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冷思宁顿时像个泄了气的皮球,顿时态度360度大转变。“宝贝,别啊,我知道你最疼妈咪啦,恩,宝贝乖,让妈妈亲一口啊。”在宝贝的强烈抗议中某人的嘴唇已经压了下去。————少爷版本冷思宁一觉醒来,浑身酸痛,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男人的脸,第一反应,好帅啊,第二反应,真的好帅啊,第三反应,还是帅,不对,他是谁,怎么会这里,而且他的眼睛在盯着哪里啊,怎么回事,她怎么什么都没穿啊。“啊,你是谁啊?怎么会出现在我的房间?”“我想你搞错了吧,这是我的房间,这问题应该是我问你才对。”“这是你的床,你的房间?那你昨晚对我做了什么?”“应该是你对我做了什么吧,难倒你不记得了?”沈枫廉不知耻的说道。“天哪,我对你?难倒我昨天晚上XXOO了你,可我怎么没有一点印象啊,啊,我的头好痛啊。”————女主独白天啊,我怎么会那么倒霉啊,白天被甩,晚上买醉,花了将近半个月的工资开了间房,还会走错,还把一个无辜的人给XXOO了,不过上天却给了我最好的一颗种子,虽然说这种子是偷来的。PS:针对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两个孩子订婚的情节,向读者道歉,按照他和她之间的关系,如果结婚的话,那就乱.轮了,这个漏洞确实大了点,感谢细心的读者提出来这个问题,那个情节以后会修改的。
  • 鲁彦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彦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她在丁老荐头行的门口,已经坐了十四天了。这十四天来,从早到晚,很少离开那里。起先五六天,她还走开几次,例如早上须到斜对面的小菜场买菜,中午和晚间到灶披间去煮饭。但五六天以后,她不再自己煮饭吃了。她起了恐慌。她借来的钱已经不多了,而工作还没有到手。她只得每餐买几个烧饼,就坐在那里咬着。因为除了省钱以外,她还不愿意离开那里。她要在那里等待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