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的思想在一定的时间内享受着愉悦。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跟外物无关。快乐是观点,是想法,是态度。”
有时候不快乐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你丧失了想得到它的信念。没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还如何快乐得起来呢?
快乐地活着
当被问及人生的意义时,很多人的回答是“快乐地活着”。这样的回答通常会被认为是敷衍的回答,是一种对人生没有思考没有想法的借口。但事实上,的确有条通往快乐的捷径。
人们似乎更热衷于从哲学的角度谈快乐,现在我们试着从医学的角度而不是哲学的角度来讨论快乐的话题。快乐的医学定义是: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的思想在一定的时间内享受着愉悦。
快乐对于人的内心和人体本身都有着朴素的、天然的益处。当我们处于快乐之中,我们的思想更丰富、表现更出色、身体更健康、心态更良好。俄罗斯的心理和生理学家曾做过快乐与否对人行为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是:在处于快乐之中时,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都更加出色,内脏的工作状态和功能都会更加良好。传统的西方医学曾经拒绝承认良好的心理会促进疾病的痊愈,但事实证明那是错误的。我们经常可以从报纸上看到类似这样的事情:一个乐观的癌症患者比悲观的癌症患者能够存活更长的时间,一个乐观的癌症患者居然不医自愈,等等。
英语的“疾病”(disease)一词,正是由“不”、“快乐”两个词根构成的(dis-ease)。不快乐不是疾病的唯一根源,但快乐绝对是唯一药方。
对快乐的误解
快乐不是某种可以挣得的或者应得的东西。不快乐并不违法,也不是道德败坏,就好像太阳升起天就会亮一样自然。如果坐等快乐,直到脑子里浮现起快乐的事情,那么很可能同时也想起了不快乐的事情。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们不应从压制欲望中得到快乐,应当因为欲望而快乐,从而压制欲望。
趁着年轻,享受快乐吧
很多人强迫自己不去追求快乐,认为主动寻找乐子是自私的。无私的确能得到快乐,比如一个成语,叫做“助人为乐”。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无私奉献来实现自身价值,并为自己的善良感到骄傲。这时的快乐是通过别人肯定自己给予的,是被动获得的。这样一来,从道德层面上,自己主动追求快乐就成了一件应当感到羞愧的事情。照这样的逻辑下去,便成了:我们越是委屈自己,越能得到快乐。这不是个悖论吗?难道说获得快乐的方式是变得不快乐?
一个朋友对我倾诉说:“我的同事在工作时显得可怜而沮丧,所以每次我看到他工作时死气沉沉的样子,就想我自己把工作当成乐趣、享受工作的状态是不是有些过分。于是我努力地克制自己工作时的兴高采烈,以便不惹怒他们。”快乐不是通过补偿得来的。这位快乐的朋友没有消耗同事们失去的快乐。她的快乐不是不公平的,也不是自私的。即使压抑自己的快乐,也不能把自己的快乐自动分发给同事们,让他们也快乐起来。
我发现很多病人不快乐的原因在于他们按照“延期支付”的方式生活。他们没有活在当下,没有享受眼前的生活,而是不断地期盼未来的好生活会给他们带来快乐。从找个好工作到结婚生子,再到付清房子贷款,再到把孩子带大,每个任务必须很好地完成,他们才能快乐。但事实上,这些事情进行得并不尽如人意,所以他们总是失望,从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如果不能趁现在学会快乐,就永远也不会快乐。不要把快乐安放在某个问题解决完之后。因为一个问题结束,另一个新问题又会出现,你根本来不及快乐。所以说,快乐应当趁现在。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跟外物无关。快乐是观点,是想法,是态度。”
没有谁能一直保持百分百的快乐,除非傻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思考和做决定来获得快乐。我们可以不顾鸡毛蒜皮的小事,多花些时间来想高兴的事。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对无关紧要的事发脾气,因为日常琐碎事而烦恼不堪,多愁善感,都是出于习惯。同样的,我们完全也可以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本来与你无关的事,你却对号入座了。这也可能是你不快乐的原因之一。
摆脱外界事物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其武器就是自尊。电视节目里,主持人会操纵观众,他会发出信号,有的是“请鼓掌”,有的是“请欢呼”,观众总是配合着,对各种信号照做不误。
观众就像温顺的绵羊一样任其摆布。有时我们也会像电视节目里的现场观众一样,总用外界的事或者人来指示自己该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让我们成了奴隶。
养成快乐的习惯,我们就会摆脱奴隶的身份,翻身做主人。快乐的习惯会使人摆脱外界的支配。
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快乐
当我决定做医生时,朋友阻拦我,说我的愿望不会实现,因为我出身于穷苦人家。我家里很穷,这是事实,而我不会成为医生,却只是一种看法,最后我成为了一名医生。在我成功的道路上,我始终明白一个道理:很多“不可能”都只是人们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我不仅通过努力实现了当医生的目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很快乐。我的一生中遇到过很多给予我深重打击的事情,这些都是事实。但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别把这些当作灾难,不能因此就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这些都是主观看法而已。
在第一次将心理控制理论整编成书的时候,我是这样总结的:心理控制理论的实质,就是准确而冷静地、从而最终自动地将事实与假定、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来,使我们的行动和反应牢固地建立在真相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看法的基础之上。
正因为人是一种具有目标追求能力的动物,所以人在面对积极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时,可以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快乐正是人的正常表现,当人作为目标追求者而活着的时候,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会觉得快乐。爱迪生曾经因为一次火灾把昂贵的实验室烧得一干二净。有人问他:“在这个世界上你还能做些什么?”他回答说:“我准备明早就重建实验室。”爱迪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向着目标不断进取的过程让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
回首往事,我也有不快乐的一段时间。那时我刚开始做医生,工资不足以糊口,很多时候我吃不饱穿不暖。虽然我每天努力工作,但有时还是要为房租发愁。但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我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并怀揣着坚韧和热忱,正是这种愿望和热情让我不停地靠近目标。
有时候不快乐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你丧失了想得到它的信念。没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还如何快乐得起来呢?
外表的丑美不会影响快乐
我曾经有位推销员患者名叫威廉姆斯,他在一次车祸中撞坏了鼻子,本来伤势不重,但被乡村庸医的手术搞得严重错位和变形。威廉姆斯在重新工作时,发现面部缺陷使他在新客户面前变得十分难堪,因此他的销售量急剧下降。几个月后,威廉姆斯终于找到我,对他的鼻子进行修复手术。手术十分顺利,他又回到了车祸前的模样。从此他找回了自信,销售业绩又上来了。威廉姆斯有着真实的外表缺陷,这并不是他臆想出来的。他也准确地估计了别人对他的反应以及自己所要面临的状况,于是他找到医生,对外表进行了重构。
我这里还有一个患者,推销员罗伯特先生。他的鼻子没受过伤,只是比正常人稍大,但完全不像他所说的“招人讨厌”。他觉得他的客户都在私底下嘲笑他,或者因为他的大鼻子而拒绝了他。他有个大鼻子,这是事实,有好几个顾客给他的公司打电话说他没有耐心、服务态度不好,这也是事实。所以我在得知了后面的事实之后,建议他先给思想做个手术。我向他介绍了用21天剔除脑中消极思想的方法,告诉他这会非常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