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把虚构的目标当作真实的目标去实施,一旦目标没有达成,心理上的挫败感会徒然增长。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催眠之中。
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时存在的,对立而又统一,想要治愈自卑,就要明白自卑和优越这两种感觉的矛盾本身是人自己造出来的。你只需要明白——“你天生不比谁差,也不高人一等,你不过就是你自己。”
不要被不良想法催眠了
许多人把虚构的目标甚至幻想当作真实的事情,这是不正确的。我曾多次告诫他们,“虚构的目标”是肤浅的,有时会不切实际。当你把虚构的目标当作真实的目标去实施,一旦目标没有达成,心理上的挫败感会徒然增长。
“信以为真”式的假象练习是心理控制术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是一味地虚构和捏造,而是对被隐藏的事实进行探索。它通过创造一个你认为成立的“事实”,去带你找到“真我”。这种所谓的“事实”可能一时成立,但不会一直成立。
我的朋友阿尔弗雷德医生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信念的力量对于行动的影响有多么巨大:阿尔弗雷德小时候数学成绩很差,以至于老师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当老师把他对数学一窍不通的“事实”通报给他的父母并告知他们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时,父母也相信了。阿尔弗雷德一次又一次用数学成绩给父母和老师证明了这一“事实”。然而有一天,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问题,全班的同学都答不出来,但阿尔弗雷德却灵光一现,举起了手。老师和同学以为他在开玩笑,没有理会,反而嘲笑他。但他却愤愤不平,径直走向黑板,写出了答案——这让老师和在座的同学都大吃一惊。从此,阿尔弗雷德意识到自己可以学好数学,对自己重拾信心。后来他的数学成绩果然突飞猛进。
阿尔弗雷德是被一种错误的观念自我催眠了。其实,催眠的力量就是信念的力量。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记住:你获得想法的途径、想法的来源,都并不重要。你可能从没被专业的催眠师催眠过,但是你肯定接受过某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来自于自己、老师、同事、广告、父母等任何渠道);如果你能确信这些想法是真实的,那么,它们给予你的力量跟催眠师对你催眠的力量一样强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像阿尔弗雷德医生那样的经历并不罕见,在很多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孩子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学生的成绩差从某些方面讲都来自于学生对自己的感知和定义。他们都被“我真笨”、“我是差生”、“我学不好英语”、“我记忆力差劲”之类的不良想法催眠了。带着这样的自我定义,学生为了证明这样的想法没有错,就只能成绩差了。学习不好在无意之间成为了一个信念问题。在那些“差生”看来,学习成绩不好是应该的,成绩好反倒成了错误的。这种催眠一开始不是来自于孩子自身,而是来自于老师、家长这样的较为权威的渠道的反复灌输。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想消除这些毒害、灌输新的信念,也要遵循三个条件,即:来源应当是权威渠道、反复多次灌输、在很多人面前鼓励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另一次强烈的反应和情绪波动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信、质疑和拷问之前的信念,从而重获自由。
受催眠的人
在着名的《成功推销的秘诀》一书中,作者讲述了销售大师惠勒采用催眠师的理论让一个年轻推销员业绩大幅增长的故事:
惠勒在一家公司担任销售顾问时,面临着的问题是:很多推销员不管公司安排销售的是什么产品,不管酬金有多高,都只是想方设法保住自己5000美元的年薪,不求上进。
有一个推销员在小商品销售领域业绩不错,所以公司分配了一种市场更大、前景更好的产品让他去销售。但第二年他拿到的酬金跟前一年销售小商品时的酬金一样,还是5000美元。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公司给所有的推销员加了薪,唯独他依旧只能挣到5000美元。于是,公司为了试探他,让他去销售一种很难推广的商品,结果是年底他仍是挣到了5000美元。
惠勒在与这名推销员畅谈一番后发现,问题并没有出在他的销售领域,而在于他的自我评价——他认为自己每年只能挣到5000美元,而且有5000美元就够了。怀着这样的信念,无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都对他不起作用。
当被分配到较难推广的销售领域时,他必须拼命工作才能挣到5000;当分配他到容易推销的领域时,只要有把握挣到5000,他就不再去努力。有一年他刚刚达成他5000的目标,就开始佯装生病,消极怠工。
显然,从年薪5000美元这个数字可以看出,这是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我在多年前的书中曾经介绍过这个故事。在这些年陆陆续续的读者来信中,有很多销售经理都告诉我在他们公司也有着相同状况的推销员。可见在推销的领域,这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但我相信,一旦给那些消极怠工的推销员一个更高的目标,他们就会去追求新的目标,发愤图强。
我们都在催眠别人或被催眠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催眠之中。催眠我们的,可能是从别人那里不加鉴别就接受了的观点,也可能是我们反复向自己灌输、自己说服自己的想法。一些消极想法对我们的行为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专业催眠师的催眠。你见过真实的催眠情景吗?催眠师告诉某个强壮的运动员,说他的手被黏在桌子上,根本抬不起来。这个运动员就果真做不到把手拿起来了。他心情紧张,肌肉绷紧,努力地想抬起,但手就像长在了桌子上一样,一动不动。催眠师告诉某位举重冠军,说他无法拿起桌上的水杯。尽管此人在正常情况下能举起几百公斤重的杠铃,但现在他却真的拿不动水杯了。
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两个事例中,催眠并没有使运动员强健的体魄削弱,而恰恰是因为运动员无法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他们自己跟自己作对。一方面他们绷紧肌肉用尽全力去做动作;另一方面,“我做不到”的想法却使他们的肌肉在反向用力和收缩。最终消极的想法使他们打败了强壮的自己。
当催眠师为他们解开精神枷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实力时,消极的催眠就被破除了,他们就会恢复原有的状态。当你在被催眠的时候,或许会以为是催眠师具有某种魔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在遇到催眠师之前,做成这些事的力量和能力基本已经被催眠者掌握了,只是被催眠者由于不知道自己具有这样的能力,从而无法运用罢了——他们脑子里的消极因素将那些能力封闭起来。催眠师只是起了引导的作用。与其说催眠师催眠了他们,不如说是催眠师解除了他们的自我催眠。
你的身上一定具有某种力量是你未察觉到的,这种力量可以让你做到为了得到幸福和成功所要做的一切。此时此刻,这种你从没想到过的力量正存在于你的体内。所以,赶紧跟“我的人生没什么价值”、“我完成不了那些”等等的自我催眠式的想法做个了断吧!
悲观情绪: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差一截
绝大多数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悲观情绪,悲观情绪影响了他们的生活、阻碍了他们获得成功和幸福。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我们要明白,我不能试图跟一个专业足球运动员比足球技术,当然他肯定也有不如你的地方。这样的例子非常显而易见,即使我作为一个美食家出现在大众面前,我知道某些人烹饪技艺可能比我更胜一筹,只是他没有显露出来而已。原因大概就是他自卑。我深知这种情况,但是这并不会让我自卑,影响我的生活。因为我不会傻到拿自己跟他们比,不会因为某一领域我不如他人,就给自己下失败者的定义。从农民到政界要员,我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有比我强的一方面,但是我知道他们不会像我一样写出这本书。当然他们也不会这样跟我比较。明白了吗?
自卑不仅仅来源于事实和经历,它更多地来源于我们对事实所下的结论和判断。比如,我没有园艺师嫁接花果的精湛技艺,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低人一等。园艺师们也不会像我一样研究心理学,他们也丝毫不会因此觉得低我一等。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或者说采取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究竟是什么让自卑情绪影响我们生活呢?并不是因为我们技不如人,而是我们对自卑感的认识。自卑的产生,只有一种:我们自己判断自己。我们不以自身的标准或普遍的标准衡量自己,而是拿别人的标准来对号入座。如此一来,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无一例外地不如别人。这是源自自己内心认为自己应当达到别人的高度、标准。如果达不到,我们会告诉自己,我们没用、平庸,并且因此觉得痛苦、觉得自己出了问题。这种想法无疑是荒谬的。
自卑情绪常常会使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者不值得拥有成功和幸福。并因此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自己给自己灌输了完全荒谬的想法,并深信它、被它催眠。比如“我应该像某某人那样”“我必须超过某某人”等。仔细想想,世界上的人都来源于不同的背景、地区、信仰,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标准。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人。
乐观情绪:每个人都是一块金子
有一句广告词是“我想要成为迈克尔·乔丹那样的人”。事实上,能达到乔丹那种运动水平的年轻人是极少极少的,那除了需要严格的自律、敬业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还需要乔丹那样完全为篮球而生的体魄。如果这句广告只是为了推销运动产品,那倒也不坏;如果它能激励到一些年轻人和篮球爱好者,让他们奋发图强,那也不错;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句广告的唯一作用就是为他们自己设定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一旦买到的乔丹新鞋没有给他们带来如此巨大的魔力,他们就会非常失望。如果买鞋子的年轻人有着更成熟的思考,他们就不会受到那句广告词的负面催眠,他们会奋发图强,明白乔丹之所以能够站在篮球运动的巅峰,除了自己的身体素质优秀,更重要的是他的品质和行动。如果把这些品质和行动加之自身,模仿并强化它们,我敢说甚至一个身体素质不如乔丹的青年,都可能在篮坛获得巨大的成就,甚至可以与乔丹比肩。
一个具有自卑心理的人,通常喜欢追求完美,从而错上加错。他心中总会有一个错误的前提,比如“我不如别人”之类。从这个错误的前提出发,他会由于低人一等而倍感失落,从而不仅想要变得跟别人一样好,而且总期望超越别人。过于追求卓越的心态会让他更加痛苦和失落,让他丧失信心,变得神经衰弱。越是努力尝试,越容易失败,痛苦就越深。
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时存在的,对立而又统一,想要治愈自卑,就要明白自卑和优越这两种感觉的矛盾本身是人自己造出来的。你只需要明白——“你天生不比谁差,也不高人一等,你不过就是你自己。”
“你”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当跟谁去比较,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同你一样、跟你处于完全相同的水平线上。你是个单独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应该去像别人那样,也不要期望别人变得像你一样。
上帝没有创造一个标准的人,而是把每个人都打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上帝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高矮胖瘦、不同肤色人种——他从未对任何样子的人有所青睐。林肯曾经说过:“上帝爱普通人,因为他创造了如此多的普通人”。我认为他说得不对。世界上没有“普通人”,对于人来说,所有人都一样,不存在“普通”这一标准。
自卑的情绪能导致越来越糟糕的表现,这可以通过心理学实验证明。设立一个“标准”或者“平均水平”,让实验对象达不到这个水平。我认识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用来搞清楚自卑对于人的具体行动有什么样的影响。他让学生们参加一套测试,然后宣布,“普通人”只花了规定时间的五分之一就完成了测试。在测试进行时,铃声响了,“普通人”可以完成测试的时间到了。这时,一些最聪明的学生开始变得战战兢兢、心慌意乱、不知所措,认为自己很笨。
如果非要拿我的图书销量跟别的畅销书作家比,我肯定比不过J·K·罗琳或者史蒂夫·霍金。以此来衡量我作为一名作家的价值,那就太不公平了。
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你达不到也没有必要达到他们的标准。同样,别人也不会用你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自己。
如果用心理控制技巧来锻炼自己,你应当发现你的目标不应该是比别人更高一筹,你也不该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你应当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标准,取得独一无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