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一向轻视人才,岳飞虽然想要劝谏却苦于没有机会。一天,岳飞从前线回到都城,高宗问:“你最近得到什么好马了吗?”岳飞见高宗问马,于是借题发挥:
“臣以前倒是有两匹好马,每天能吃豆数斗,饮泉一斛,食量比一般的马要大几倍。而且呀,它们对食物很挑剔,稍微不洁净就不吃。不过,这马虽然难伺候,但真是好马。我早晨策马出发,起初跑得倒不算快,但后来越来越快,等跑到百十里,就如风一般。即便到了中午,那马仍有后劲。起这两匹马,自中午到傍晚,仍能跑二百里。到达宿营地以后,卸下鞍甲,这两匹马非但不喘息,连汗都不出。这样的马是真是致远之才,可以托付重任!”
岳飞讲的是马,但高宗却听出话里有话。见皇帝微微颔首,岳飞接着说:
“非常不幸,这两匹马都死了。我现在的这匹马,倒是好伺侯,给什么都吃,水脏了也能喝。只不过,真跑起来就差点意思。刚开始,逞能跑得很快,不等我坐稳,便极力冲刺起来:但是还没跑上百里就跑不动了,又喘大气又出汗。这种马,真是驽钝之才啊!”
言者有心,听者留意。高宗领悟出岳飞谏劝他爱惜人才的意图,连连夸赞说:“你讲得好极了,此所谓‘正取而大受也’。”
三、借喻,本体和喻体都不出现
所谓借喻,就是直接把喻体当本体说。
战国时庄子讥讽监河侯的一则故事,就充分展示了借喻的神奇。
庄子一生清贫,有一天,连锅也揭不开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放下手里的书,拎着口袋到朋友监河侯那儿去借粮食。
监河侯正在收拾行装准备外出,听说庄子要借粮,他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不,我正要进城收租。等我回来,一定借你三百两银子。”
庄子心想:你这一去,起码半个月。等你回来,我一家人不早饿死了?他知道监河侯特别爱听新奇事儿,便说:“老兄啊,刚才我遇到一件事,特别有意思。”监河侯果然上钩:“什么事,快说说。”
庄子说:“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半道上听见有求救声音。我到处找,却没看见人。原来啊,在路旁的河沟里有一条小鱼,它嘴巴一张一张地在说话呢。这小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现在河沟干了,我也快干死了,先生能不能给我一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一瓢水太少了!这么着,你再坚持一会,等我去找越王和吴王,请他们开沟挖渠,把水引到这儿,这样你可以顺水游回东海去,好吗?’那条鱼听后十分生气,说:‘我马上快干死了。你的计划就算再好,等到水来,我早就变鱼干了’。”
监河侯听了,知道庄子是在借喻讽刺他,满脸通红。于是,他连声向庄子道歉,并立即给庄子装了满满一口袋粮食。
在运用借喻时要注意:喻体虽不必真实,但务必通俗明白,容易理解和接受。此外,所比两事物虽然不一样,但必须意义自然相通,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方法2:一语双关,留下画外音
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谐音特点,有意使话语具有双重意义,表面上是一种意思,实际上是另一种意思。使用双关技巧,可以帮助说话人委婉地表情达意,也可以巧妙地摆脱困境。
双关技法展现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往往能让语言生动活泼,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双关语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关系,表面上言此,实际上说彼,在论辩中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
西莫多·冯卡门是现代著名的航空专家。政府在他年逾八旬之时授予他美国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
授勋仪式结束时,冯卡门走下台阶,因患严重的关节炎,他显得步履艰难。美国总统见状,急忙上去搀扶。冯卡门在向总统示意感激之后,轻轻地推开伸过来的手,说:“总统先生,下坡者,毋需搀扶,举足攀登者,方求一臂之力。”
冯卡门一语双关,表面上好像是说下坡、上坡,实际是提醒总统多多关注在困难条件下向科学高峰辛勤攀登的科研工作者。
双关法作为论辩技巧,由“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构成。前者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来,后者则要借助语境才能产生理解。
艾丽斯在候机大厅候机。此时,一个中年男子走过来坐在她旁边,见她美丽漂亮,便想向她搭讪。男子看到艾丽斯穿一双长统肉色丝袜,便嬉笑着说:“你好,我叫查理,请问您这双丝袜从哪儿买的?”男子一边这么说,一边顺着丝袜直往艾丽斯的大腿上瞧,“我想给我妻子也买一双。”
艾丽斯冷漠地看了他一眼,说:“我劝你最好别买给你妻子,因为穿这种袜子,不三不四的男人会找借口跟她搭腔。”
查理自讨没趣,羞红着脸灰溜溜地走了。
这里艾丽斯就运用了双关术,明里劝诫查理不要买袜子,暗里却在骂他是不三不四之人。
双关术中的幽默,就好比一根软鞭子,抽上去没有痕迹,但却能刺破对方的心。
方法3:寓理于事,加强感染力
在论辩中,如果借用寓言或故事来阐明道理,通常更易于接受。如果使用的故事或语言非常恰当,甚至能增强论辩者的气势,对辩论的成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道理,借此劝谏或讽喻世道人心。在论辩中恰当地运用寓言,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论辩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一个雄辩家在论辩中适当采用妙趣横生、意味隽永的故事,会使人们在对故事的情节和感人的形象的审美享受中留下某种深刻印象,从而更容易领会说话人试图陈述的观点,也更容易进入论辩逻辑,由此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陈轸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擅长演说辩论。他巧妙借用“画蛇添足”的寓言,将一场战争消弭于无形。
当年,楚国将军昭阳率军队攻打魏国,所向披靡,夺得八座城池,继而挥军向齐国进发。在大兵压境的紧要关头,陈轸受齐王之命拜见昭阳。在祝贺昭阳取得赫赫战绩之后,陈轸问:“敢问将军,依楚国法令,大败敌军可以获得什么官爵呢?”昭阳说:“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挂。”陈轸又说:“比这更高贵的是什么呢?”昭阳答道;“只有令尹了。”陈轸说:“令尹是很高贵,可国王不会设置两个。”昭阳就很好奇,说:“你怎么知道呢?”
于是,陈轸讲了一个寓言给昭阳听:
“楚国有一户贵族,在某次祭神之后,赏赐给门客们一壶酒。门客们拿到奖赏后,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吧不够,一个人喝吧又有余。这样吧,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先喝。’有个人画好了,拿起酒准备喝,见别人还没画好,就说:‘我再给蛇画上几只脚。’脚还没画好,有人也画好了,一把夺过酒说:‘蛇是没有脚的,先生怎么给它添上脚?’结果,先画好的反而没喝上。”
陈轸又对昭阳说:“你打魏国大获全胜,就资本来说,做大官足够了。如果你认为自己战无不胜而不适可而止,那么,你是得到新的官爵还是成为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呢?”
昭阳认为陈轸讲得有道理,于是领军而去。齐国也就免去了一场兵燹。
这则故事对于日常论辩至少有两点启发:第一,寓言的力量不可估量。第二,使用寓言要有针对性,场合、对象都要与寓言内容切合。对贪得无厌的人,不能正面劝他适可而止,而要反面说继续掠取可能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
在辩论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借用故事说理的情况。
战国时期,齐宣王有一次召见名士颜。齐王叫颜过去拜见自己。但是,颜认为,自己去见国君是趋炎附势,国君亲自来拜见他才是礼贤下士,于是就叫齐王来见自己。齐王听了大发雷霆,气势汹汹地质问:“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士高贵?”
颜回禀说:“从前秦国出兵打齐国,军队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领军将领发出一道命令:‘但凡有人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杀无赦!’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秦军又发出一道命令:‘割下齐王脑袋的,封万户侯,赏黄金万两!”’
这则“士高贵,国王不高贵”的简短故事,生动地说明: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比不上死去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齐王听后若有所思,却又无言以对。
像这样用故事说理的例子还有很多。战国时期,齐国相国邹忌为了劝勉齐王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向齐威王说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邹忌在家穿戴整齐照镜子,看到自己修长的身材、俊美的容貌感到洋洋自得。他问妻子:“你说我与城北的徐公谁美呀?”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你美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邹忌不太信,于是又去问妾,妾也说邹忌最美。这天恰好有客人来访,我就又问客人,客人也说我最美。巧合的是,就在第二天徐公来我家了。我仔细看着徐公,又看镜子里的自己反复对比,怎么看也是徐公比我美。可是,妻、妾与客人却都说我比徐公美,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来想去,终于明白:原来,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妾说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现在,齐国领土方圆千里,城池一百二十座,宫中美女上千,哪个不有求于您呢?因此,大王您所受的蒙蔽恐怕远远比我为深啊!
齐王听了邹忌的话,十分同意,立即通令全国:“群臣吏民有当面批评我的,受上赏;上书揭发批评我,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我的,只要我听到了,也给赏赐。”群臣闻言纷纷进谏,一时间齐国朝廷门庭若市,而齐威王闻过必改。一年以后,群臣和百姓都觉得实在没有意见可提了。与此同时,由于过错都得到纠正,问题都得到解决,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在这段故事中,邹忌现身说法,以小见大,由家庭琐事类推朝廷大事,寓意深远,但又极其容易明白,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它告诉我们:在使用故事进行论辩时,假若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直接论证某一论点,必须善于以小见大,并由此类推到另一件事情,才能合理地提示出事物的共同规律。
用故事说理成功与否,关键不在故事长短,而在于精当与否。必须注意选择或构思与我们所要论述的论点有联系的故事,而不能七大姑八大姨地胡扯一通。这种联系,可以表现为事理相似、人物相似或者人物名称相似,也可以表现在逻辑想通,总之要让人们在对故事的艺术感受中领会论辩的意图,最终达到劝诫、讽刺或谴责的目的。
方法4:含蓄委婉,用隐语表达
在辩论中,有些话不方便明讲,就隐藏在别的话中间接表达。这种使用隐语的方式,能够启迪听众自行得出结论,这样比直接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列子·说符》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公子锄劝阻晋文公向卫国出兵,就很能说明隐语的力量: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
晋文公要出兵伐卫,公子锄要去劝阻,但没有直接要求停战,而是讲了一件事:某邻人送妻回娘家,途中遇到采桑妇,便与之调情,回头一看妻子,亦有人与之调情。公子锄说的这件事隐藏着一个道理:欲欺人者也会有人欺。听了这件事,晋文公大受启发,便打消了攻伐卫国的念头。
在有些情况下,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量,甚至比明确传情达意还能使人体会得更深刻。但使用隐语一定要注意,隐语中隐藏的道理,一定要保证听者能体会、理解,这样才能产生启发的作用。倘若隐语隐到听者无法理解的地步,那么就自然无法启发人,这种手段也就没有意义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很多情况下,说话者不鲜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含蓄的语言有意识地间接向他人发出信息,而对方迅速地领会其中的潜在含义。结果是,说话人没有公开说明,却达到控制对方的反应行为的目的。这就是委婉含蓄的论辩技巧。
在古代,由于君臣地位差别悬殊,这就使处于臣子地位的士大夫们在和君王论辩时,不得不机智灵活地调整论辩技巧,往往是先有策略地退,然后再进。这种论辩中的“一退一进”就正如拳击比赛中,选手如果伸直胳膊去进攻,则出拳乏力,缺少灵敏度,也不易击中对方要害。如果选手先缩回拳头来再打出去,就会更有力。在实际论辩中,曲言婉至之术往往被雄辩者运用得淋漓尽致。
唐德宗年间,有一个性情豪爽的大将刘玄佐,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刘玄佐镇守卞州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军将翟行恭非常坏。刘玄佐一听火冒三丈,立即把翟行恭拿下要处决。鉴于刘玄佐的性格,一时间在场的人谁也不敢为翟行恭辩解。巧合的是,这时一名叫郑涉的士人听说此事,马上求见刘玄佐。他说:“听说翟行恭已依法受刑,请让我看一看尸首。”
刘玄佐听了觉得很奇怪。郑涉解释说:“过去我曾听人说,冤死的人面容异常,可从来没有见过。今天恰好有机会,所以想借来看一看。”
郑涉并非真正想看尸首,而是提醒刘玄佐,“冤死的人面容异常”。这样一来,聪明刘玄佐便省悟自己冤枉了翟行恭,立即命人把他放了。
在辩论中,委婉含蓄的说话技巧有时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对方在毫无警惕的情况下,在心理上被控制,从而帮说话者达到操纵和控制对方言行的目的。但是,使用这项技巧要注意,说话者必须掌握对手理解能力是什么水平。因为,委婉含蓄靠的是语言暗示,也就是说靠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来达到目的,如果对手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或说话者的暗语过于深奥难懂,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总而言之,委婉含蓄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将不便于直说或者不必直说的话以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表达意见、说服对方的目的这样一种辩论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因直言表述、锋芒太露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并进而形成激烈对抗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由于隐语往往内蕴丰富,能够启发人想象和思考,促使其体会个中道理,会让对方在细细品味我们语言的思考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我们的观点,从而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辩论境界。
清代恭忠亲王有一次叫戏班上演武打戏。看戏的时候,他突发奇想,对戏班子说:“你们到台下来打!”戏台上铺的有地毯,能起到保护作用,而台下全是石阶,铺满锦石,演武打戏的一翻筋斗,腰骨就容易受伤。演员们瞻前顾后,不寒而粟,都不愿意。但是,亲王不但一个劲儿地催,还命令手下取出银两作为赏钱。尽管如此,演员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下去。此时,资格最老的演员孙菊仙正站在亲王身边,他审时度势,使出一招“妙计”。只见孙菊仙笑嘻嘻地说:“你们好好打吧,打完了,王爷不但赏你们一人一个银锞子,还要赏你们一贴膏药呢!”
下戏台演打戏很可能受伤,受伤后就得贴膏药。孙菊仙巧用事态的结果来暗示王爷,曲线进谏,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一众演员也就免去一场无妄之灾。
使用“委婉含蓄”这一方法时,我们通常可以得到下面几种结果:
一、劝谏成功,引导对方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人正直,思维敏捷,但不注重学习。景德年间,寇准入朝出任宰相。
寇准的老师张泳知道这件事后,特地赶往京城,想提醒寇准加强学习。几日后,张泳向寇准告辞。临别时,寇准问:“先生,您对我还有什么嘱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