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0200000024

第24章 附录(1)

卢梭的信

致伏尔泰先生:

先生,我在寂寞的时候收到了您最近的诗作,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喜欢您的作品,但我至今仍然不知道是谁将您的作品寄给了我,想来应该是您自己。

拜读您的作品,我既觉得高兴,又感到受益匪浅,领略了大师的手笔。

我不想告诉您,您的诗作处处精彩,但那些令我不悦的地方使我更加信任令我情不自禁的地方。有时候,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守住我的理智,才强迫自己不去全盘赞美您的作品。

先生,在此我将对您直言不讳,我不准备将在这两首诗中体会到的美告诉您,我也不想提那些比我高明的人也许看得出来的缺陷,我只是想说说此时此刻令我气恼的事情,这些事情搅乱了我的情绪,让我无法安心聆听您的教诲。

我忘情地倾听您的心声,还像兄弟般地爱着您,像恩师般地敬重您,您将把我良苦用心看成一颗正直心灵的坦率之举,而在我的言论中如听出真理之友与哲学家交谈的语气,会更使我深感欣慰。

此外,您的第二首诗越令我欣喜,我就越能不受拘束地批评您的第一首诗。因为既然您自己不怕自相矛盾,那我和您的观点一致,又有什么要害怕呢?我觉得您是不太在意那些遭到您如此驳斥的情感的。

所以说,我的责备都是冲着那首谈论里斯本地震灾难的诗而来的,因为您的诗似乎受到人道精神的启迪,我原本期待诗歌产生与这种情感相得益彰的效果。

然而,您并没有带来我预期的安慰,而是使我更加难过。因为,您谴责蒲柏和莱布尼茨声称万事皆善,侮辱了我们蒙受的灾难。事实上,您将我们的处境描绘得惨不忍睹,反而加剧了悲惨的感受。

您的诗作让我们不由得觉得,您似乎怕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地不幸,您似乎在向我们证明一切皆恶。

先生,您一定要清楚:一切都与您的愿望背道而驰!

蒲柏的诗缓解了我的痛苦,使我变得有耐心;您的诗撩拨我的痛楚,我忍不住呻吟,它夺走了我的一切,连同摇摇欲坠的期盼,把我逼入绝境。

您的论断与我的感受形成奇怪的对立,请打消我心中的惶惑吧,告诉我谁在滥用感情或者理性。

“人啊,请你耐心些。”蒲柏和莱布尼茨对我说,“你的痛苦是你本性以及这个宇宙构造的必然结果。仁慈永恒的上帝主宰你的命运,护佑你免受苦难。他从各种可能的布局中,挑出害处最少而益处最多的结构,或者说,假如上帝没有做得更好,那是因为他做不到更好。”

那么,您的诗作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事实上,您的诗作告诉我们:“不幸的人啊!苦难将永远伴随你。倘若是上帝造就了你,那么,上帝就是无所不能的,他本可以免除你的一切苦难,可他并没有那样做。因此,苦难将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因为,你活着就是为了受苦和死亡。”

真的无法理解,这样的理论能带给人什么样的安慰?

至于我本人,坦率地说,我认为它比善恶二元论更为残酷。虽然痛苦的本原使您左右为难,迫使您扭曲上帝的某些美德,可是为什么证明上帝威势要以损害它的仁慈为代价呢?如果必须在两个错误之间抉择的话,我宁可选前者。

先生,您不愿意别人把您的诗看成拂逆天意之作;我也不想给它冠上这种名称,尽管您把我写的一本控诉人类、为人类辩护的书称为反人类之作。

我知道应当把作者的意图和作者的主张,可能导致的后果区分开来。我被迫正当地自我防卫,我只想提醒您,我描写人类悲惨处境的动机是可以宽恕的,甚至值得称颂。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我告诉人们他们如何造成了自己的种种不幸,因而如何避免它们。

我觉得道德痛苦的源头只能在自由的、完善的、呱呱坠地时已经堕落的人身上寻找。至于肉体的痛苦,尽管物质的敏感与迟钝构成一对矛盾,在我看来,凡是有人类参与的体系中,这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的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人类得不到完全的幸福?而是人类为什么存在?而且我觉得我已经证实过,除了死亡——只是此前的各种准备才使他勉强成为痛苦,我们大多数的肉体痛苦还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还是以您的主题里斯本为例吧,您得承认,大自然并没有在那儿聚集两万栋七到八层的楼房,假如这座大城市的居民分布得更加均匀一些,住房分散些,损失就不会如此惨重,甚至毫发无损。大地稍一晃动,人们就可以四下疏散,第二天我们会在二十公里开外的地方与他们重逢,大伙高高兴兴,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那样。

然而,人们不得不留下,固执地守着破屋子,哪怕大地会再次颤动,因为留下的家产远比能带走的值钱。

有人想取自己的衣服,有人想拿证件材料,还有的去拿自己的钱,结果多少人在这场灾难中不幸丧生?

先生,您希望地震发生在沙漠深处,而不是在里斯本。人们可以怀疑沙漠不发生地震吗?可是我们不提那些事儿,因为它们伤不着我们惟一看重的城里绅士们,地震甚至伤害不了散居在偏僻地方的动物和蛮荒人,它们不怕屋顶坍塌,房屋起火。

可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境遇又说明什么呢?是否意味着世界的秩序应该跟着我们的性子变,大自然必须屈从于我们的法律,为了禁止在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我们只要在那儿造一座城市就行了?

经常有些事件在或多或少地打击我们,打击的程度随着观察的角度而变化,有一些乍看令人毛骨悚然的情况,如果仔细考察的话,就会缓和许多。

我在《查第格》里读到,而且得到大自然日复一日的证实:过早夭折不一定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好处。那么多人倒在里斯本废墟底下,其中肯定有不少人因此避免了更大的不幸。尽管这种描写催人泪下,给诗人提供了素材,但是,假如这些倒霉人按照自然规律,在漫长的焦虑中等待死神的突然降临,那么他们所受的折磨,没有一个会比现在少。

在弥留之际被人无谓地施药,公证人、继承人巴不得他早死,躺在病床上任医生宰割,野蛮的神甫巧妙地让他饱尝死亡的滋味,难道有比这更为悲凉的结局吗?

对我来说,我到处都看到,大自然强加在我们头上的痛苦远不如我们自己添加的那么残忍。

1756年8月18日

致雅各布维恩先生:

先生,您委托我与达朗贝先生所进行的事情,我一直没有机会去实现,因为我们很少见面,而且现在又失去了书信联系。此外,我最近独自居住,与巴黎也失去了联系,所以,我对巴黎的近况一无所知。

再说一说您所提到的文章,我想,即使它不够严谨,甚至因此会遭到指责,但我知道,它肯定不会是有意攻击他人的。

可是,如果文章无意中伤害到了你的圣职人员,我想你的圣职人员们一定会对它做出很好的反应。

老实说,我对其中所涉及到的细节十分厌烦,我也十分不喜欢在信仰上让某人屈从于程式。

事实上,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我更需要宗教信仰的了。

此外,我相信我宗教信仰的坚定,即使我常常与非宗教信仰者相处,也丝毫不能动摇我宗教信仰的决心。

对于非宗教信仰者,我尊敬他们,但我的信仰与他们的信仰不相容。实际上,我经常声明,虽然我不清楚如何与他们斗争,但我会始终坚持我自己的立场而不动摇。

对于哲学而言,在这些方面是无边无际的,而且缺乏基本概念与原理。哲学只不过是无数的不确定和疑惑。

所以,我听任理性自然发展。换言之,支配我的信仰的内在情感不为理性所左右。我让他们自行安排他们自己的机遇以及必要的动作。就在他们凭借骰子的一掷来建造他们的宇宙时,我却在注视其目的的统一性,这告诉我,尽管他们反对,但独一的创造者总是有的。

就像他们以前所说的那样,伊利亚特就只不过是靠随意投掷字母而构成的,我却断然对他们说:这种事情是可能的,但绝不会是真实的,除了我不相信这些外,我举不出任何理由说明我为什么不相信他们。

他们认为,我这是一种偏见。好吧!就算如此,虽然这有些粗暴,但理性对这种比它自己还具有说服性的偏见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至于精神和物质有什么差别的问题,争论是无休止的。但我深信,一棵树和我的思想之间没有什么是相同的。

然而,看到他们为自己诡辩,以致于宁可赋予石头以意识,而不愿意将灵魂交付给人,我不禁感到有趣。

同类推荐
  •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所著,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弗洛依德谈自我意识

    弗洛依德谈自我意识

    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热门推荐
  • FBI教你10分钟识别谎言

    FBI教你10分钟识别谎言

    FBI(美国联邦调查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情报机构之一,广泛参与美国国内外重大特工调查案件,曾逮捕了一批臭名昭著的绑架、抢劫和杀人犯,在打击三K党的行动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FBI探员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犯罪调查审讯经验、非言语沟通及心理学的应用技巧,堪称一绝,是普通人在任何场合都能用得着的沟通指南。本套书系通过系统整理FBI解密卷宗,全面展示了FBI的讯问技巧、专业的读人读心技术,让你准确找寻藏在细节里的线索,不论在哪里都能建立主导地位,在关键时刻解除对方心防,赢得主动……
  • 论画十则

    论画十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华千年文萃:赋赏

    中华千年文萃:赋赏

    本书选取屈原、宋玉、贾谊、张衡、曹植、苏轼等人的作品,尽量采取古籍版本,古代人名、地名和专用词等仍使用原字,未改为简化字,并按作者简介、正文、注释、点评形式来编排,旨在引导读者自己去感受思索,从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获益。
  • 先扑倒,再吃掉!

    先扑倒,再吃掉!

    先扑倒,再吃掉!吃完后拍拍屁股走人。一直是她的梦想,可是哪个伟人说过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从小到大她的计划一次一次的失败后,不但没沾上好处,反而被这只臭狐狸占尽了便宜。
  • 因一具女尸爷爷带我走遍大江南北

    因一具女尸爷爷带我走遍大江南北

    记述了作为入殓师的爷爷,从小收养了“我”,取名叶天怜。从此爷孙两人相依为命。由于爷爷经常与亡魂打交道,天怜从小就被周围的人歧视,过着没有玩伴的童年。后来因一具女尸,天怜染上寒毒之症,爷爷为救孙儿性命,必须解开女尸之谜,不得不背井离乡,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历经人生百态,却不断帮助别人,和道长并肩救人危难。
  • 魔帝情劫

    魔帝情劫

    爱情?世界上最能伤人的一种情感。想要知道你爱的有多深,在你检查你因为这段感情所受到的伤口有多深,就会很清楚的知道你爱的有多深。爱的伤口是最难愈合的。。
  • 回忆如河

    回忆如河

    一个故事可以拥有多少回忆,一段往事可以承载多少悲欢。邺引,一个二十多岁,不到三十的大龄男青年,当他站在自己青春的尾巴上,漠然回首那些青春岁月里的点点滴滴,残破的亲情,疼痛的友情,模糊的爱情,这些人世间最最重要的感情,当他再一次回忆起来的时候,或许一切的一切,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吧。
  • 立地成佛

    立地成佛

    师傅说:“双蛇命格,这红绳陪你一世,下一世便可立地成佛。”净七说:“化身枷锁,锁你一世,清洗你九世罪孽。”黄谷说:“十世轮回,成佛成魔,不看造化,皆随自我。”我说:“我不是和尚,我叫王蛇。”
  • 还原犯罪真相:侦查逻辑和方法

    还原犯罪真相:侦查逻辑和方法

    本书不是进行学术讨论,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回溯推理”未作介绍。在作者看来,强调侦查假设没有必要再强调“回溯推理”,回溯推理只是对假设形成路径的研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在作者看来,侦查假设与侦查回溯的共同存在难免给读者带来疑惑。这是一本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讲述死人会说话的刑事侦察案例奇书。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侦查、侦查逻辑学、侦查的历史、侦查逻辑的现状、侦查逻辑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三章介绍了当代最新的鉴识技术以及依靠鉴识成功破案的典型案例,还向读者介绍了现场搜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学术界对观察有影响的理论;
  • 惟圣

    惟圣

    大梦谁先觉,平时我自知。我曾随着秦皇帝杀上九天,亦伴随着唐皇入九幽。一切从头始,万般皆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