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之间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当下属的可就犯难了。有时你和这位上司亲密一点,又怕惹恼了另一位上司;你要与另一位上司接触多一点,又怕开罪这一位,总之,这种状况使得下属左右为难。特别是那些在工作中不得不经常与领导打交道的人,更是不便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呢?从而尽量做到左右逢源,两边都不得罪。一般而言,采取中立的态度是可取的。也就是说,进行一种等距离的工作方式,跟谁都不过分密切。或者说,完全从一种纯工作的角度着想,没事尽量少与上司们打交道。特别要注意不让其中一个上司认为你是另一个上司的人。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想要完全采取这样一种纯碎中立的工作方式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这里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可能你过去就与某一位上司关系比较好,来往也比较多。后来,新的上司来了之后,与已经在位的上司发生矛盾。此时,你就不好办了。因为,如果你还是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在客观上等于是与原上司疏远了。这样,他很可能会认为你是不值得信任的,从而对你产生种种看法。其二,有些上司们在彼此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都想拉拢一些人,建立自己的队伍,他往往会在周围的人中间选择他认为信得过的人。当他找到你的时候,可你又以一种中间人的态度对待他,由此也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其三,两边不得罪,都往往会形成两边都得罪的结果。特别是在一些有直接利害冲突的事情上,你如果完全采取一种与我无关的态度,实际上等于是放弃了机会,也使得上司们都不喜欢你。究竟怎么办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一切从工作出发,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为了工作,应该多与谁接触,就毫无顾忌地来往,用不着担心另一位上司的看法。这样,你的所作所为便显得自然大方。另外,对这样的上司,工作之外的接触尽可能少,与工作无关的话题尽可能少。九、不应挑剔工作在校园里,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是一位“自由人”,你可以任凭自己的兴趣从事,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听自己喜欢听的课程,与自己投缘的人交往,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余活动。考试也许是许多人唯一不想干的事。不过,一旦进入社会,你就必须做许多你所不喜欢做的事,有些人会因此很不适应,紧张、苦闷。不过,能够强迫自己去做自己所不喜欢或不感兴趣却也只是时间问题。也许正是由于他过于枉自欺许,而未认真研究它的真实性与可行性,结果尽管领导在所内替他三易工作,最后依然是到~处烦一处、走一处闹一处。因为在他看来,让他拿烧瓶、瓶杯,搞测量记录无异于用牛刀杀鸡,使杆棒捉鼠,纯属大材小用。而这样由基础搞起,再加上题目又不具备什么突破性的超水平,何时得遂壮志?这岂非扼杀天才,埋没英雄么?于是~再地提意见、打报告,甚至越级上诉,要求特殊支持,重新安排。但是,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本所内很多已经在科学战线上苦斗了几十年,目前两鬃染霜,成果累累(当然不是这位同志所设想的那种震惊世界之作)的老专家,不依然默默地在重复着在他看来“没啥意思”的平凡工作。况且科学是最讲究认真而顶不喜欢浮夸的,任何重大的发明与突破,都离不开一点一滴,一回一次的平凡劳动。它只能孕育于千万滴汗水与千百次失败之中,而不能够出现在天才的梦想之下。这些原都是十分简单、明显的道理,可是对于这位过高期望的同志来说,却统统被斥为老生常谈,扼杀天才的借口。由于他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所内领导的多次引导与解释又都被他认为是压制新生力量,甚至笑里藏刀,纯属另一种形式的打击报复。于是最后他不得不调离本所,到另一个他认为或许能使自己一展才华的新研究单位去了。可惜的是,十八年过去了,当老熟人在他旅行过的第四个单位内碰到年已不惑的他的时候,他依然一事无成,甚至连一篇像样的论文也没有发表过。只不过交谈之中,他依然“宝刀不老”,雄心勃勃,但也依然慨叹着自己命运多羁,既没遇到过会相马的伯乐,也没有找到可以一展骥足的驰骋场地,并且照旧郑重宣布:很快他又要调另一个学校的研究部门去了,据说在那里,他将有机会大展宏图,得现夙愿。这位同志有无天才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我们可以断言,到头来扼杀本人天才的必定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才能有大小,但关键却在于不能自我欺许过高,而且坚持这一想法不放,整日里怨天忧人,甚至认为生不逢时,天不佑我,把自己泡在牢骚里去过日子。要知道,即使是真有天才的人,也必须适应环境,先由点点滴滴的基础工作干起。一个人能用自己的实有成绩去敲开成功之门,唤起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和信任,而不能在什么都没有干的时候硬要人家承认自己,非要破格任用不可,当然,同样更不能强人所难,硬要别人为自己去创造实际上无法达到的环境与条件,哪怕是单位领导也不例外。十、不可嫉贤妒能感自己才能难抵孙膑,强烈的虚荣心又使他不甘认输而痛苦不堪。于是在魏国任大将的他设计将孙膑骗到魏国去,然后罗织罪名,将孙膑的膝盖骨挖掉,使孙倍受折磨。后孙膑在友人帮助下设法逃脱险境任职齐国,在著名的马陵战役中,一举打败庞涓,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嫉贤妒能者古今皆有,且在下级中时常出现。这种人自己没本事,又不愿学习、锻炼、提高,而是出歪点子,采用不正当手段压制别人。特别是在晋升竞争中,这种人为了达到晋升目的,不惜会采取散布谣言,打“小报告”,以“莫须有”的事攻击、诋毁别人,抬高自己。
此人一旦晋升将会祸国殃民、害人害己。这里且不提历史上真实是周瑜,而是举《三国演义》中“三气”而致身亡的东吴主帅周瑜。这位都督虽然智力出众,才华横溢,但是却器量极小,容不得他人胜过自己。而这些弱点却被对手诸葛亮掌握利用。赤壁之战,刘、吴联军大败曹操,诸葛亮乘机夺取了南阳、襄阳、荆州三城,周瑜却折兵损将,所获不多,深感失算,为之一气;二是周瑜的“美人计”
被诸葛亮识破,结果刘备和孙夫人成亲返荆,而东吴却“陪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金疮迸裂;三是周瑜虚名替刘备打四川,实则图谋取荆州,结果诸葛亮早有准备,周瑜反被陷入包围之中。在这“三气”之下,他嫉气交加,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亡。—个年仅三十六岁、本来还可作出一番事业的军事将领周瑜,就这样被“嫉妒”之顽症所害,过早地天亡了。古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之绝句,在此,似乎也可视为对三气而亡的周瑜的注释。现代管理者身上的嫉妒之心,对管理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负影响。西北地区有家大毛纺厂,原先该厂正副厂长能通力配合,管理协调,工人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挥。一九八零年,正厂长出国进修,来了个代理厂长,这位代理厂长是位嫉妒心很强的人,他认为副厂长在厂里根基深,业务水平比他高,他新上任,在不少问题上等于副厂长说了算,严重影响了他的威信。于是,找借口将副厂长调至其他厂,而把一直跟他工作的秘书提为副厂长,并把一批唯命是从,不学无术的人提拔到各级岗位上来。结果厂里空气沉闷,不少能力强的人才被迫先后离厂到别处工作,形成了“武大郎开店”的局面。该厂当年产值就下降百分之九,第二年又下降百分之十五。直至出国厂长回来,局面才扭转。嫉贤妒能从心理角度分析,是一般人际关系中个体最容易犯的毛病,嫉妒有两种:一种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另一种是醉心于或是故意炫耀自己的成绩,激起对万的嫉妒之心,以此作为一种兴趣来享受。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心是比较顽固、持久的心理现象。古人曾说:“嫉妒心是不知道休息的”。嫉妒,是共同事业合作中的一大障碍,它是一个人内在虚弱自私的反映。一个有着强烈事业心的人,时时想着如何为人类会多做有益的事情,懂得事业成功要靠大家的努力:一人个充满欲和自信的人,会努力地充实自己,相信靠不懈的奋斗和追求定能获得成功。他无暇去想方设法找别人的毛病,挑别人的刺,永远不会产生害怕别人的成功而影响自己担扰。美国加州大学查尔斯·加菲尔德教授在对各行各业一千五百个事业上有成就的人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些成功者有一些共同特点,其中一条就是这些人是在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与他人竞争。他们想的是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乐于集体协作。他们懂得,集体的智慧更利于解决棘手的问题,而很少想到怎么打败对手。试想,一个总是担心别人胜过自己,过分分心去考虑如何战胜对手,把精力放在为别人设置障碍的人,还能在事业上取得真正的成就吗?“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有着高尚的思想品格的人,胸中装满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是不会有嫉妒这个恶魔的一席之地的。嫉妒之心无论如何,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因此,人们必须将这种无聊有害的情绪从自己的心灵中清除出去。为此需要从下列四个方面去努力:认清危害:嫉妒完全是一种于人有害于己无益的不道德心理。纠缠在这种情绪中,就连自己都不能迈步前行,而且这种心理本身就是一种见不得人的猥琐和卑鄙,因此,必须将其彻底扫荡。克服私念:在现实生活中,嫉妒者对家人亲戚的进步和成就,总是大度容忍;而惟对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同资历、低年资历者过不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嫉妒者将亲人看作“自己人”,只是放大了的“自己人”而已。因此,克服私念是益己益人的大好事,也是消除嫉妒心的基础条件。认识自己:心存嫉妒者,首先自己也是想出人头地的,无论怎么掩饰,嫉妒的表现已经反映了这种心理。对此,嫉妒者应当正确地评价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只要恰如其分地进行努力,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另外,还得承认,你即使天资过人、精力旺盛,也不可能永远领先、永远不被别人超过。因此,正确地评价、看待自己和别人,也是从心理上战胜嫉妒心的武器。替人着想:中国俗话说的“将心比心”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学称之为“心理位置互换”,当你感到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时,你可以想一想,“假如是我取得了成绩,对别人这种无端的怨恨心中会有什么感受?”这种换位思维常会十分有效地帮助你摆脱苦闷的嫉妒心理。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心恐怕要算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与嫉妒心作斗争,确是一场艰苦的磨难,克服嫉妒心不能寻求任何外来的帮助,而全在于自己心中的调理。你得看到,此情害己,这常常是嫉妒心者苦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