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的过程中,很多人不懂得为自己争取升迁的技巧,结果数十年如一日守在同一个岗位上,那实在是太遗憾。想要升迁,有的时候是不能太被动的。有的上司也是蜡烛脾气,不点不亮,因而你得懂一点争取的技巧才行。最典型的办法是“隔山震虎”法,拿一张别的公司聘书来跟你的老板摊牌:“不让我升级我就走”。这样,如果公司真的需要你,就不得不考虑启用你。李红是一个制衣厂的设计师,他技术过硬,设计出来的服装典雅新颖、美观大方,然而由于他不知道巴结领导,为人耿直、心直口快,无意中顶撞了厂长,结果始终不得重用。李红一气之下去一个待遇高的外资服装厂应聘,当即被聘为分管技术的副厂长。可是,李红还是舍不得离开原单位,于是拿着聘书假装到厂长处要求调动。此时,厂长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极力挽留,并当即表示聘他为该厂的总设计师、分管技术的副厂长。
李红由于恰当地运用了“隔山震虎”法,结果达到了其目的。不过,在使出这一招杀手锏的时候,你可得有十足的心理准备,随时可以真的走,因为事情往往会出现骑虎难下的局面。“隔山震虎”挟外自重常是很有效的方法,可也是很危险的办法。你必须很清楚自己手上有什么牌子,知道要什么才行。须知,稍一不慎你反而要吃大亏了。此处,你跟上司摊牌的方式也大有讲究。如果你当真拿着外面的聘书,大摇大摆地走进老板办公室,朝桌子一扔,直接了当地说:“你不给人加薪,我就走”。十之八九,你就只有走一途了。没有人喜欢吃这种罚酒,更何况,从公司立场来看,若是都用这种方式给员工加薪,只会徒增烦恼而已。想想看,如果这种威胁得逞,其他员工知道公司是吃硬不吃软的,岂不会群起而仿效?所以上司是不会轻易接受这种威胁的,他必定要按照一套比较客观的升迁和加薪的方法来行事的。你如果要打你自己的牌,非得采取比较婉转适宜的方法不可。
2.借梯上楼法
俗话说:“好风凭借力”。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晋升,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有时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扶摇直上。应用这种方法以获得晋升成功的策略称为“借梯上楼”法。对于想获得晋升的人来说,这里的“梯”指的是他人的能力,如名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地位、名望、财富或权力,而“楼”则是指你要获得的某种较为理想的职位。一般来说,无论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的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处的好样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对你都有用处。一般人除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崇拜和信任感之外,对熟识的人同样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你步步高升。如果引荐是一位名人,你就越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上司赏识。唯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你的事业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职务才会得以晋升。否则.你就会被埋没,怀才不遇,而枉有一身能耐。不同,便严重影响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评估。处于声望较低机构中的人,尽管其才能或成果是一流的,却往往不能及时等到施展和承认;而相反,在声望较高的机构中工作的人,可能其才能或成果是二流的,甚至是三、四流的,但却容易人尽能才,被承认的机会相对要多得多。美国著名科学家杰里·加斯顿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波顿克效应”。在“波顿克效应”的阴影笼罩下,古今中外不知被埋没了多少优秀人才。英国的地质学之父史密斯,是生物地层学创始人,他原是个标尺工出身的工程师。他编绘的“英国地层表”被埋没了20年之久,究其原因就因为当时社会认为他是个出身卑贱、无人知晓的测绘人员。我国陆家羲的数学论文在国内一直不能发表,这与他只不过是包头市九中的一个普通教师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出“波顿克效应”的阴影,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成果得到承认呢?寻求权威、名人的举荐、提携,乃是一个极好的办法。因为权威、名人往往身居上层,任居要职,他们的举荐、提携也就颇具份量。如何得到权威、名人的举荐、提携,自古就有伯乐识马之说。从古至今,众多的“千里马”都是得利于众多的“伯乐”而得以奔腾万里的。1929年的一天,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应几位朋友之邀,去参观在北京举办的一个中国画展览。宽敞的大厅里,尽是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但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陈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毫无新意。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忽然有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那几对虾子,只见它体态透明,须尾舒展,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观赏过世界许多艺术珍品的画坛大师立刻意识到,他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当他得知画的作者竟是一位年愈六十、木匠出身的老头时,不由得感叹一声:“我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啊!”这位国画大师就是齐白石。几天之后,徐悲鸿就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并亲自乘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辑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从此,世界画坛又添一星。然而世上常有千里马,伯乐却不常有。况且,等待伯乐来赏识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机遇,如果伯乐不来呢?你就得去、你就得毛遂自荐。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大胆地去拜见、认识上层要人、权威、名人,去争取他们的引荐、提携、赏识。现代社会更要求如此。法国科学家法拉第,原是一个印刷厂的工人。他在装订图书的时候,对科学产生兴趣才开始做简单实验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化学讲座。回家之后,法拉第鼓足勇气,把自己的心得笔记寄给了这位大科学家。过了不久,戴维就邀请他参加一个讲座。在戴维的鼓励,法拉第做了许多出色的实验工作。法拉第还被引荐为皇家学院教授,这成了当时科学界的一个奇迹。当人们问到戴维,什么是他的最大发现时,他回答:“法拉第”。由此可以看出,借助他人的力量,特别是名人和权威人士的力量,可以使你得到快速的升迁。
3.“凤尾洲鸡头”法
在职位上,有“风尾”和“鸡头”之说。凤尾,是指在大机关、大“衙门”工作的小官的职务虽然很低,但是其社会地位并不低,作用也不小。
“宰相府的、头七品官”,描述的就是这类现象。鸡头,则是指在小部门、小机关当头头的人。这些个单位、部门的社会地位可能不高,但是,他们这些“头头”是当权的,可以起决策作用。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在成就自己的事业上少受别人的制约。仕途上的凤尾和鸡头,无所谓谁高谁低,各有自己的优势。人们全凭自己的情况选择。有的人宁可当凤尾,不做鸡头;有的人则宁做鸡头,不当凤尾。不管是风尾或鸡头,只要个人有德有才,都可以获得仕途上的成功。对于凤尾和鸡头的选择,往往不是在仕途之初,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后。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本单位、本部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其难度是比较的。但是,一个人想进入决策机构,不一定非得在本单位、本部门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向领导者提出到基层单位做一个“鸡头”。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从普通群众向领导者身份的转化。中国历史上有“京官外放”传统。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实现自己于事业愿望,往往是先到上级机关,在当权者身边做一些一般性的工作。等到当权者了解了自己的才能,而且有了适当的机会,便可被派到地方上做父母官。现在,这种方式仍然为我们所用。所谓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的交流,机关干部下派任职,便是这种制度的延伸和沿用。那些不愿当“凤尾”,向往做“鸡头”的人,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实现仕途位置的第二次选择。
4.先抑后扬法
这种方法是在晋升前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次地对自己刮目相看,使自己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我国有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虽说拿到一响铛铛的博士文凭,却一时难以找到工作。他以这样高的学历,这样简直是最“吃香”的专业竟然找不到一个职位,连他自己都感到奇怪。无可奈何之中,他想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简直是最愚蠢的办法: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的身份”再去求职。他终于在一家公司当上了程序输入员。没多久,老板发现这个程序员非同一般,竟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此时他掏出了学士证书,老板马上给他提升了一级。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为公司提出许多独到而有价值的见解,这可不是一般大学生的水平。这时,博士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又提升了-他。他在新的岗位上千得很出色,老板已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的认识。这时,他终于亮出了博士证书。老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这个博士的办法是聪明的。如果刚一开始就让人觉得他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结果是被人越来越看不起。这种反差效应值得任何人注意。人家对你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发现你的失误,相反,如果人家本来并不对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绩总会容易被发现,甚至让人吃惊。毛人凤原来任戴笠的代理秘书。这位毛秘书整天笑容满面,每当戴笠对他大声责怪时,不管有理没理,都忍气吞声。对副局长郑介民和帮办唐纵这两个资格最老的特务头子,更是恭恭敬敬。同时,他对小特务们亲亲热热,当他们做错什么事上级责怪时,他总是替人受过。有一次,戴笠急着要一份材料,但第二天早上要稿时,文书科科员还没抄好。戴笠抄起棍子就要打人。毛人凤赶快替他们说好话,“是我让他休息了一下的。”戴笠只好停下棍子,转而责怪毛人风。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少,久而久之,毛人凤很得人心,暗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毛人凤对只出风头而无利益的事是不感兴趣的。他多次谢绝了军统训练班让他去讲话的邀请。戴笠出门时,军统照例举行的星期一纪念会上,也总是由郑、唐二人主持,毛人凤从不肯出面代替戴笠。久而久之,毛人凤站稳了脚跟。当戴笠毙命后,毛人凤开始施用巧计:
首先,毛人凤和郑介民联手挤倒唐纵,让头脑较简单、势力较弱的郑介民成了军统局局长。接着,毛人凤把枪口指向了郑介民。他收集汇报了郑介民结党营私、大肆贪污的材料,并买通蒋介石身边的俞济时。结果,在郑介民宝座还未坐稳时,就被毛人凤取而代之了。毛人凤知道在自己当局长之前势力远远不如对手强大,只有伪装诚实,暗中蓄力,一旦时机成熟,才能取而代之。开始的忍气吞声,代人受过,不出风头,看似丧失了一些利益,其实都是为了今后而韬光隐晦。难怪人说不耍手腕的人成不了政治家,真正成功的政治家,绝非鼠目寸光之辈,他们就像渔翁一样,舍得精荚的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