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7300000021

第21章 创办平安保险(4)

而当时更为现实的问题是,2001年年底,中国平安集团分业重组已获国务院和保监会批准,成立金融控股集团为时不远。中国平安将通过集团公司,控股设立平安人寿、平安财险、平安海外控股公司及平安信托,以股权为纽带管理这些独立法人子公司。

招商局认为,中国平安集团化运作后,招商局作为股东需要出资,然而换取的是对产寿险公司的直接控股地位“沦为”间接控股地位,对中国平安的控制力将进一步受到影响。

具体说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将拥有的是中国平安集团的控股权,而不再直接拥有平安人寿、平安财险的股权。招商局认为,其对产寿险公司的资本和股权变化、重大的投资和经营决策、公司的发展计划、公司章程的制订和修改、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等重大事项可能丧失表决权。

虽然中国平安是招商局在保险业一手创出的品牌,但据秦晓说,招商局高层无人反对退出动议。“我们能主导它,它就是我们的主业,不能主导它,它就不是我们的主业。”秦晓认为,话语权不够大,是招商局作出卖出中国平安股权决策的依据。

此外,当时国家政策不允许金融控股公司上市,招商局通过与投资者接触发现,控股公司股权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一旦中国平安“集团化”,股权出售将更困难。

出售中国平安,时不我待。

断臂自救

以此后中国平安一位高层的话来讲,招商局出售中国平安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产业资本无法满足金融资本壮大过程中源源不断的资金需求。

这一因素在2001—2002年的招商局身上更是被放大。如果说改革开放后招商局的发展为螺旋式上升,那么秦晓上任之初,招商局则正处于棘手的谷底。

1992年袁庚离任时,招商局的资产已从1978年的1.3亿港元膨胀至200亿港元。这让世人坚信,招商局的“第二次辉煌”已到来。随后,招商局跃入投资快车道——从油轮运输到房地产开发,从有色金属到证券投资、制药、商业贸易甚至广告业——到1997年,招商局下属各种控股企业已超过200家,资产超过500亿港元,横跨数十个领域。

无所不包的“大跃进”,终究要付出代价。1996年,招商局开始出现不良资产淤积、债台高筑、支付困难的情况,甚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信贷危机——集团的整体有息负债率最高时达到60%以上。以核心上市公司招商港务为例,因投资扩张,其负债率从上市时的约40%攀至60%左右。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对招商局的困境火上浇油。时任招商局集团总裁的傅育宁2005年回忆起此段经历时,曾向媒体感慨:“银行逼你还钱,但钱都用在企业里了,哪还有钱还呢?”

那是招商局最难受的一段生死考验,傅育宁坦言。

没有资金,只能断臂求生。1999年的头8个月,招商局集团通过出售资产套现30亿元,向中资银行贷款27亿元以及上半年收入10亿元,合计67亿元全数用来偿还银行贷款。但这也只能使其净资产负债率由年初的70%降至48%。

雪上加霜的是,同年9月,由于市场情况不利,招商局集团决定暂时搁置发行总值1亿~1.25亿美元的5年期可换股债券。

至2000年,招商局集团总债务(有息债务)高达235.6亿港元,净利润仅0.44亿港元,不良资产达50亿港元,经常性现金流量仍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

捉襟见肘的财务数据拷问之下,市场留给前招商局掌舵人秦晓思考的时间已不多。在此期间,招商局开始考虑出售金融资产的可能性。从时间上看,出手友联银行和中国平安的时间非常临近。

路透社2002年2月23日的报道显示,中国工商银行正在与招商局集团谈判收购事宜。随后的4月20日,中国工商银行宣布以每股7.52港元收购招商局手中53.23%的友联银行股份,涉资18.04亿港元。

友联银行为招商局于1986年6月在香港收购,这曾使招商局成为第一家收购上市公司的香港中资企业。

另一个出售对象是中国平安。但为什么是它?

这要回到中国平安本身来看。实际上2001年,招商局金融集团出具的研究报告就曾称,招商局已对中国平安失去控制力,继续持有将有巨大风险,建议集团选择适当时机果断退出。

从财务上看,风险主要来自寿险业务的利差损。

1998年以前,中国平安出售了部分约定利率为7.5%~9%的固定利息回报寿险保单。但受国内保险公司投资渠道狭窄和中国人民银行7次降息的影响,2002年中国平安的实际投资收益远未达到保单约定的回报,形成了利差损。

当时招商局算了一笔账,截至2000年,平安寿险保单现金价值为419亿元,若以7.5%的投资收益水平计,预计利差损达150亿元。而中国平安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为6%左右,根据其测算结果,实际投资收益水平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最终多形成100亿元的利差损,因此预计这一资金黑洞远不止150亿元。

秦晓到招商局后对中国平安有两个想法:要么进一步买入,要么尽数卖出。“维持现状也可以,但不是上策。”起初,秦晓试图买入,他与第一大股东背后的深圳市政府接触,但发现成本太高,增持无望。

“我不是嫌平安保险干得不好,它干得挺好的,但如果我来干的话,我就要把它纳入我的战略规划中。”秦晓此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现在是他在‘玩’,我作为朋友可以给他出建议,但我不需要跟着他凑热闹,人家不是说离开我就‘玩’不转了。我可以把我的钱拿到我可以‘玩’的地方去,比如收购港口。”

2002年1月,招商局金融集团在呈报招商局集团“关于出售平安保险16.934%股份的紧急请示”中作出结论:“根据集团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以及外部的市场情况,我们认为在现阶段作出战略退出,以17.5亿港元出售平安保险16.934%股份是个好时机。”

与急迫地出手友联银行股份以偿还债务不同,招商局出售中国平安是一项主动的战略调整。

买家是谁?

秦晓事后回忆,对于招商局退出中国平安的动议,马明哲起初力图劝说留下。秦晓坦诚相告:“第一,我们不能主导这个企业,不能纳入我统一的规划中去;第二,增持成本太高。”他希望马明哲能协助招商局完成此次股权转让。

存放于招商局档案馆的一份2002年7月1日的《大公报》简单记录了这一消息:“集团出售平安保险股权工作全部完成。集团将所持平安保险的13.544%股权悉数售出,共收回现金14.84亿元人民币。”

招商局金融集团的一份解密材料也披露,2000年年末中国平安每股净资产为2.58元人民币,以17.5亿港币现金价格出售这笔股权(近4年招商局还获得中国平安现金分红约1.5亿元人民币),每股售价为4.655港币,折4.934元人民币,是净资产的1.8倍。

这部分股份卖给了谁?这是市场的另一个关注点。

对于神秘的受让方,市场曾众说纷纭。答案最终在中国平安A股上市时揭晓。2007年,中国平安A股的招股书对此次转让的介绍虽然寥寥数语,但提供了一丝探查的线索。股份转让与股东更名情况显示,3.76亿股中国平安股权由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转出,受让方为三家公司——宝华投资有限公司1.42亿股、源信行投资有限公司1.9亿股、上海银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4440万股。

这次交易在保监会2002年6月19日作出的《关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批复》(保监变审[2002]52号)中亦有交代。批复显示,转让完成后,宝华投资、源信行和上海银峰分别持有中国平安7.41%、8.56%、2%的股份。

事后,一位接近中国平安高管的人士私下透露,当时招商局出让的接近14%股份,确实很大一部分被郑裕彤买入。咎于内地监管层对外资入股保险公司上限的限制,郑裕彤只能通过注册多家内地公司曲线持有。“这也是当时政策所逼的无奈之举。”这位人士说,早在1999年年底,郑裕彤就曾走访过中国平安。

无论买家是谁,沽出中国平安都令招商局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笔股权是以出资额的14倍价格出售的。

主动出售中国平安,共为招商局创造资本性溢利6.64亿元人民币,提供现金流入15.37亿元人民币,为招商局集团消化不良资产、降低负债总额等创造了重要条件。

这直接反映在了招商局2003年的财务数据上。2003年,招商局集团总债务降到151.9亿港元,比2000年年底的250.5亿港币下降了近100亿港币,集团债务率从2000年的54%降至36.1%;集团总部经营性现金流至2002年实现了收支平衡,2003年融资前现金流入在偿还了近30亿港币债务本金后还有能力进行部分新的投资。

招商局集团金融平台仍需布下一颗保险业棋子——这一点秦晓心中明了。

售出中国平安后不久,流淌着百年保险血脉的招商局,再次落子保险业。不过这次方式略有不同。2002年8月,招商局通过集团下属子公司与外资股东组建合资寿险公司——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依托招商银行进行保险电话行销,秦晓实现了“绝对控制论”下搭建跨业金融平台的夙愿。

同类推荐
  • 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寓言通过隐喻反映人性以及做人的道理,经济学用逻辑推理或数学工具分析人类的行为。寓言用原始质朴的方式表现了经济学中的许多深奥道理,经济学用现代精密的方式再现了寓言中的许多简单道理。寓言和经济学是共通的。 本书通过讲述家喻户晓的寓言的形式,把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展示给大家,使读者在阅读风趣生动的寓言的同时,了解当代经济学的道理。
  • 中国零售业竞争与发展的制度设计

    中国零售业竞争与发展的制度设计

    本书是一部研究在加入WT0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零售业公平竞争与进一步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著。它论述了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了零售业国际化的机理、回顾了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过程、评述了对零售业开放的种种争议、研究了其他国家零售业开放的制度、详尽分析了各种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及其原因、评价了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市场绩效、预测了零售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面向“后WTO”时代的促进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设计。
  • 外汇业务营销手册

    外汇业务营销手册

    为了帮助银行客户经理掌握有关基础理论和技能,提高外汇业务的营销水平,本书总结了外汇业务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内容涵盖外汇管理政策、利率管理、汇兑业务、清算业务、结算业务等诸多方面。
  • 甘肃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研究

    甘肃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研究

    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是中国公共管理最大最难的课题。这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农村尤其是村一级缺少公共事业建设的基础;二是农村人口众多,所需要的公共事业建设投资巨大;三是农民收入太低、居住又比较分散,不便于公共事业的管理。
  • 金牌文案:学校不教的四十三堂文案课

    金牌文案:学校不教的四十三堂文案课

    金牌文案是这样炼成的!——本书是凝聚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3位总监级文案达人精心打造而成的,本书的出版旨在裨益广大文案新人迅速缩短从学生到“战士”的惶惑期。同时,本书也非常适合从事营销和策划工作的人士作参考之用。
热门推荐
  • 教我如何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他

    她因父亲的入狱而看尽世态炎凉,认定幸福近在咫尺也只是一场光影浮华。他因意外的车祸而葬送完美人生,却并未沉沦在痛苦的深渊整日自怨自艾。两人的相遇本是一场偶然,她无意中走进他的生活,逐渐看到了最真实的他,爱情因了解而萌发,因相处而升温,让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她渐渐明白,完美是只存在于童话故事中的传说,而幸福,才是这一生都不变的承诺。总会有那样一个人,在寻找他的过程中历经风雨坎坷,但当爱情如奇迹般降临,一瞬间,全世界都会开满花……
  • 究极控制

    究极控制

    他,平民眼中高高在上的异能者,虽然身赋罕见的异能,却不懂运用。本应平淡终其一生,却意外牵扯进豪门势力的争斗中……
  • 国家荣耀之龙影战争

    国家荣耀之龙影战争

    原本生活平静的大学生意外的加入国家最神秘的安全机关——MSS,与全世界的恐怖分子以及各国同行展开地下战争的同时,他发现一个诡秘而庞大的组织正在渐渐浮出水面……
  • 一剑凌尘

    一剑凌尘

    九州内乱,道魔相争,一时间枯骨遍地,哀鸿遍野。妖族兴起,欲霍乱九州。主角身世成谜,当最疼爱他的兄长离他而去,他只得自己背起家仇国怨。看这萧沐如何经历经历爱恨交织的人生,用一把剑荡除妖魔鬼魁!
  • 白领风流

    白领风流

    “白领时代”征文参赛作品他是鼎鼎大名的净坛使者,更是曾经手握重兵的天蓬元帅,色心不死的他,成为净坛使者后偷看嫦娥洗澡,结果被直接打入凡间,成了一个拥有仙人记忆,却失去了全部法力的“仙凡精神分裂症患者”。得斗战胜佛帮助,化名朱逸仙,做白领,学欢喜禅经,博爱天下。在这个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里,万丈红尘中,享尽齐人之福的他,渐渐想到,为什么已经几百年没有人成仙,统领三界的天庭玉帝为何对这种情况恍如不见?一入红尘,五蕴皆迷,面对现代社会的“白骨精”,朱逸仙能否经受住考验?且看仙做白领也风流。-------------------我是淫荡的分割线-------------------闷骚流作品,欢迎阅读。
  • 我为封神来

    我为封神来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说尽的江湖,道不完的武林高手,代代高手都在追求缥缈的武道巅峰,为生活而谋的胡飞得冒牌姐姐之助,在这辽阔的武侠世界之中风云化龙。
  • 溪流淙淙(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溪流淙淙(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赤炎

    赤炎

    大陆的巅峰,大陆的传说,能人所不能者是为夏炎。
  • 倾城恋:只羡鸳鸯

    倾城恋:只羡鸳鸯

    医女穿越,习得一身武艺绝学,却惹上一个大麻烦。“不论你跑到天涯海角,我也一定会找到你!”太子太奸诈狡猾像只狐狸,且看狐狸的蜕变~
  • 五岁萝莉少女:死神进行时

    五岁萝莉少女:死神进行时

    千暧一朝穿越竟然变成了五岁萝莉,幸运地契约了三只受伤成为“鱼肉”的上古神兽,逐渐走上了大陆的强者之路,可爱、阴险、冷血、腹黑、娇气、风雅、酷都在她的性格之内。百种性格,千种变化。当她展开双翅就是凌傲天下的凤凰,将一切风华聚集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