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3900000004

第4章 忆几许寒暑(1)

林中小雨

父母离婚了,张爱玲从此有两个家。一个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洋房别墅。那里绿草茵茵,烟雾缭绕,阳光被染成梦样的颜色。屋里堆着小报、诗书和章回小说;教子静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日暮西山的父亲和那潮湿寂寞的气息。只有寂寞的时候他会抱着张爱玲,坐在摇椅上。偶尔他们会谈谈亲戚间的笑话,张爱玲望着父亲,忽然感觉张廷重老了,他的脸上满是沧桑,怀抱都是鸦片的味道,她感觉不到温暖。时间久了,心就会沉下去,沉下去,沉到深不见底的枯井里,井的四周都是滑溜溜的水草,抓在手里,黏黏的,湿湿的,让人想爬出去都充满无力的挫败感。

姑姑张茂渊受不了哥哥张廷重的行径,也跟黄逸梵一起搬离了张家,在赫德路租了公寓。她们买了一部白色的汽车,用着白俄司机,还雇了一个法国的厨师,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联合国。她们的房间相当大,有一个大客厅,两个大房,两个大卫生间,一个大厨房,外加一个小卫生间及一个备菜间。这个房子是专供旅沪外国人和高等华人居住的,房租奇贵。

张茂渊不满意家具店的家具,故而房间陈设及地毯都是自己设计的,充满了欧式味道。纤灵的七巧板桌子,轻柔的颜色,奢华的瓷砖浴盆,明朗可爱的宾客,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打着进步文明的标志,那里的花是红的,空气是清新的,懒洋洋的阳光斜照着水珠的轻盈。

张爱玲的世界被强行分割成两半,光明和黑暗,善与恶,美好与阴沉。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而言,这样一种感受的形成对其影响是相当深刻的。一个人既然日益感到现实世界的不完美,不善与不快乐,她就越发坚持心中的那份美好,维护这单纯的快乐,不肯轻易妥协。张爱玲日后唯美主义态度,从那时已经在灵魂深处慢慢萌芽了。

那时,张爱玲还曾天真地接受了两个家的事实,天真地希望只要能维持下去也可以。毕竟亲人还在自己身边,起风了,下雨了,还有院落叫自己停歇躲避,不管这个保护伞是否强大温暖总比没有来的好,不是吗?可命运真的是个很可耻,很残忍的家伙,不管张爱玲的要求多么渺小,它都不曾满足。黄逸梵再次动身去了法国。

临走之前,她去黄氏小学看了张爱玲。在空落的校园里,张爱玲的表情麻木而迷茫,望着面前这个美丽的女人,她忽然感觉好陌生,好模糊。她管这个女人叫妈妈,她是她延续的骨血。可是,不管做什么,她从来都没征求过自己的意见,没考虑过自己的感受。为什么?难道她真的那么不重要吗?张爱玲的心被世界上最钝的刀凌迟着,一点,一点,血肉模糊。

黄逸梵没有看到张爱玲的伤楚,她脸上依旧带着高雅的微笑,她不了解这个孩子,她只知道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迹地解决,一点麻烦也没有,是值得庆幸的。

亲情亦可单薄如纸,不知道是人类的悲哀,还是对人性的讽刺?黄逸梵走了,张爱玲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心里的酸涩慢慢地蔓延上来,终于在寒风中大声宣泄。风,吹起了发,带起纷飞的林叶,亦吹干了泪,冰凝了心。张爱玲在那里站了很久很久,直到腿麻了,脚酸了,亦不曾离开。昂首望着天,阳光已经退回云层里,一切灰蒙蒙的,带着可笑的苍凉。张爱玲慢慢勾起嘴角,终于回到了教室里。

或许,那个时候张爱玲不能了解父母当时的“难处”,黄逸梵和张廷重也没花力气去感应孩子的心伤,他们是最亲近的人,却如夜空中最遥远的寒星,没有交接,没有关注,又何谈了解。

了解是一个好深奥的词语?我们经常说父母不了解我们,因为年代不同,有代沟,被层层云雾所遮掩。但关爱就像明媚的阳光,可以轻易冲破云层,营造着融洽的气氛。在孩子冷的时候,轻轻加件外衣;在孩子受委屈,被打击的时候,静静的一个拥抱,都可以散发出温暖的光芒。他们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很多时候,人之初,性本私,我们只能自私地看到自己的痛,自己的无奈,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有家庭的悲剧与历史的黑暗。

寒假的时候,张爱玲会制作圣诞卡片和新年卡片,挑来最好的拿去给姑姑,叫她寄给远方的母亲。这是她对血缘之间唯一能做的添补,而悲哀的是,这添补竟然是由一个小孩子做的。在那个安静的房间里,一个单薄的女孩在台灯下挑选着卡片,眼中偶尔闪过的期盼与渴望会点亮她消瘦的脸庞,美得炫目,然而这只是流星一闪,很快淹没在星海里,她会更加落寞,更加忧伤。

我们都歌颂过亲情的伟大,在张爱玲的身上,我们还要歌颂什么呢?时代在动荡,时光在流逝,在这个繁复的尘世里,动的是亲情,逝的是温暖,每个人脸上的表情慢慢地开始麻木,像冰冷的水,一直,一直延伸到心里去。张爱玲的世界被灰蒙蒙的雨雾包裹着,只有墙角的藤枝知道她的落寞与无助。

对此,胡兰成与她交往时曾经说“我因听别人常说学生时代最幸福,也问问爱玲,爱玲却很不喜欢学校的生活。我又以为童年必要怀念,她亦不怀念,在我认为是应当的感情,在她都没有这样的应当,她而且理直气壮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她的父母”。(胡兰成:《今生今世》)

如果胡兰成知道张爱玲如何成长的,他或许应该能理解的吧?这样的父母又有谁会喜欢呢?亲情不单单是依靠血缘来支撑,更要细心与关怀来培育,那样才可以长成不畏风雨的大树,才可以散发出醉人的花香。否则在混乱的光阴里,很可能失去它的本质,变成白纸的苍落。我们不想看到珍贵的亲情最终以这样来收场,但是在很多事情面前,我们以为可以改变,最终发现这只是无能为力的笑话。

日子悄悄滑过去,张爱玲继续上黄氏小学,住在学校里。每逢节假日,家里都派司机去接她回来。家,住在康乐村10号,与舅舅家很近,张爱玲和子静经常去那里玩。张廷重虽然和黄逸梵离了婚,但和他们的往来并未受到影响,他们同是靠吃遗产的遗少,都吸食鸦片,两家相处挺愉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要把鲁迅放在他们之间,就像在荒山野岭的青石板上放了清雅的梅花,肯定格格不入。纵使梅花有醉人的芬芳却也掩盖不了山野腐烂的潮气,日子久了,只会败了花香。而值得庆幸的是,张爱玲是青松,在风雨中成长,亦学会了适应环境的成长之道。不说,不问,像个飘荡的灵魂,安静做了唯一且相当有效的保护颜色。

那时,张爱玲在学校学钢琴,还请了白俄老师教,一星期一次。但是张廷重认为学费太贵,每次张爱玲立在烟榻跟前要学费,许久,许久,都得不到回答。张爱玲又是极其自尊自傲的女孩子,每次站在那里,心撕扯的痛,感觉自己卑微得就像花园里被践踏的小草。钢琴课就这样不得不断了。

21世纪的孩子,天天背着差不多比自己体重还要重的书包,去奔赴一个又一个补习班。而张爱玲,在动荡的年代,在父亲毫无责任心的状态下,放弃了爱好,只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发呆或者读文学书籍上。而值得庆幸的是张廷重愿意看到这样的转变,祖传下来的书多得不得了,根本不需要花钱去买。那些书山墨海,沉积着古老而腐烂的气息,一丝一丝包裹住女孩孤单的身影。张爱玲喜欢,因为安静,亦可以得到心灵的安寄与灵魂的慰藉。如果那时,这唯一的爱好是花钱的话,想必后来我们亦是很难看到,今后这个震撼文坛的传奇女子了。

张廷重曾经给子静聘请过一位六十多岁的朱先生教古文。朱先生性情温和,待人很亲切,张爱玲放学回家后,也常和他谈天说地。有一次,张爱玲找出一部《海上花列传》,书中妓女讲的全是苏州土话(吴语),有些她看不懂,就硬缠着朱先生用苏州话朗读书中妓女的对白,朱先生无奈,只得捏着喉咙学女声照读,她和子静听了都大笑不止。她对《海上花列传》的痴迷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从此,张爱玲更加迷恋上了书籍,《红楼梦》,《三国演义》,她都看,她还照着报纸副刊的格式,自己裁纸,写稿,自己画插图,弄得很像模像样。在“一个人的游戏里”,张爱玲的寂寞才能稍稍被释放,在这样安静的空间里,张爱玲用她的童心寻找着依稀的欢乐。而就在那时,张爱玲的文学天赋开始展露,并得到众多老师的赞赏。

张爱玲在1931年升入圣玛利亚女校。她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便是发表在校刊上;次年又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迟暮》,全校皆惊。

——后来的很多年里,“张迷”们一直以为张爱玲1940年的参赛作品《天才梦》是她的处女作,而她自己也曾在女作家座谈会上这样说过。然而张学“打捞”专家陈子善先生却在1932年的《风藻》校刊上发现了小小说《不幸的她》,这是至今为止见到的张爱玲最早印成铅字的作品。

校刊成了张爱玲最早的舞台。此后几年,她又接连发表了《秋雨》、《论卡通画之前途》、《牧羊者素描》、《心愿》、《牛》、《霸王别姬》等,已经清楚显露不同凡响的文学天赋,尤其《霸王别姬》一文,她的国文老师汪宏声先生曾经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与郭沫若的《楚霸王自杀》相比较,简直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934年,张爱玲从黄氏小学升到了圣玛利亚女中高一年级,在那里,她开始有了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她的计划像蓝天上的海燕,有着宽阔的大海,自由地翱翔,她想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想学画卡通画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外国去;她要比林语堂还要出风头;她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她要在上海买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那里阳光明媚,完全没有腐烂的气息。

无疑的,张爱玲的理想明显带着黄逸梵欧化生活方式的痕迹,与母亲短暂的相聚成了她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影子。然而,张爱玲的理想还未及实行,家里又发生了结结实实,真的事。

张廷重又要结婚了。

在西方童话世界最出名的就是《白雪公主》的故事,美丽的白雪公主面对拥有魔镜的继母,有七个小矮人帮助,但是张爱玲身边什么也没有。母亲走了,姑姑走了,整个大宅院里只有年幼的弟弟和年迈的何干,她试图抓紧他俩的手形成反抗的力量,可风轻轻一吹,就轻易散开,飘落无痕了。

张爱玲再次来到了树下,那里的小麻雀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这里,只有鸟巢安静的,孤单的耸立在树枝上。

原来世事上的一切,发生时没有预知,结束时没有留恋。张爱玲眼眶湿润了,她伏在铁栏杆在绝望地想,如果那个女人在这里的话,对自己也是充满排斥的吧,恨不得一把推下去,一了百了。

黄昏的晚霞静静斜射下来,天空一片失火的红色,绚丽的,惊心动魄的,好像要将整个世界吞没。而人在这片火云下,显得如此可怜且微不足道,根本无处可逃。

他们说孩子的心都是敏感的,可以预感到未来,如果那时张爱玲已经感觉到家里起火了,她会很危险,但是毕竟亲身父亲在身边,她没想到最后会延发到如此凄惨决裂的地步,更没想到会轻易地烧到了她的脚,吞噬了她的心,把原本就阴郁的记忆抹上了惊心的沉闷,像严冬里最凌厉的刀子,一点一点,把她灵魂深处残留的渴望和热爱狠狠割切下来,削毁无痕,导致她最终死里逃生,赤裸裸地独自站在天底下。

我欲焚烧

其实细细想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真是错综复杂,烦恼无比。就好像茫茫大海中的浪花,一朵一朵,一涛一涛,层出不尽,硬生生地跌进凡尘世界,推不开,拒不掉,时间久了,交接多了,慢慢编织成我们所熟悉的爱恨情仇,红尘俗事。

而这个大家族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演绎最极致的经典。以前有个李鸿章,轻轻跺下脚,就会风云变色,血色漫天;后来出现一个张爱玲,轻轻几个字,叫多少人痴狂迷恋,追捧不已。亦因为如此,她的继母孙用蕃跟着出了名,成了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恶母形象之一。

孙家是名门望族,孙宝琦是清末有名的人物,做过清末山东巡抚,驻法德的公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一共一妻四妾,子女24人,孙用蕃是他第七个女儿。与孙家联姻的都是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比如大清朝的庆亲王,做过北洋政府总理的钱能训,以及袁世凯,冯国璋,盛宣怀等等。

和这些人比起来张廷重分量稍微轻了点,但1933年房地产行情看涨,张廷重遗产中有一条街的房产,他立刻变得非常富有。而当时孙用蕃已经三十六岁,是陆小曼的闺中好友。据说很是精明干练,善于治理家务及对外应酬,可就是脾气不好,又染上了阿芙蓉癖。所以年纪老大还待字闺中,她那样的出身又不容她过于下嫁,一来二去地,便给张廷重做了填房。

订婚仪式于1934年夏天在礼查饭店进行,婚礼则半年之后在华安大楼举行,张爱玲是和姑姑张茂渊,表姐们一起参加的。那一年她十四岁,一个敏感且充满灵性的女孩子。在整个婚礼中,她始终一言不发,沉默地面对张廷重和孙用蕃忙碌轻捷的身影。她和继母的眼光会在不经意间碰撞到一起,谁都不会闪躲。张爱玲的沉寂如水,静静隔开了彼此的距离。而孙用蕃的凌厉似冰,冷冷的冰凝了那火云,也冰凝了张爱玲的心。

那一刻,张爱玲就非常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她是自己的继母,不是母亲,母亲都可以远走高飞,孙用蕃更没有义务和责任,给予她和弟弟子静温暖。人生都是公平的,谁都不能强迫索要别人的爱。何况她们本来就是两个不同世界,不相干的人,仅因另一个人被生生绑在一起,除了本能的排斥和厌恶外不会有其余的情绪。

张爱玲曾经说过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自己的母亲。想来那里更多的该是对母亲生活形式的向往吧!可以自由地飞翔,可以做自己想做,愿意做的事情。人性本如此,没有得到的事物就像闪耀的宝石,任何人都想得到。每天清晨都朝着那个方向奔跑,每个子夜都枕着梦想入睡,尽管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不如意,有了这份渴望便有了前行的动力。

张爱玲的心被残酷的现实硬生生分割成两半,一半朝着母亲遗留的足迹奔跑,一半安于宿命的生活。在那个阴沉的房子里,慢慢环起脚,慢慢缩成一团,像只小小的寄居蟹,妄想用沉默编织的外壳,来抵御外界冰冷的凉。

起风了,树叶纷纷洒落,细细碎碎,影影点点,满是细雨的忧愁。张家随着后母进门的脚步,措手不及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不但抓紧日常开支,并且对佣人也进行了调整。张家原先用的几个佣人被辞退了,孙家的几个男女仆人被补充进来。

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祖宗留下的法宝,方便掌权人的治理和约束。坐在太师椅上,身边围着听吩咐的丫鬟奴才,让人不能不想起《红楼梦》王熙凤,很是风光。孙用蕃想着都会偷笑,开心的同时她并没有忘掉张廷重。女子当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主要看她身边是什么货色的男人,孙用蕃是何许女子,早就看清了张廷重几斤几两,在他刚要开口的时候,轻手轻脚的就攻了他的也是自己的软肋,就是“同榻之好”。

同类推荐
  • 公主是怎样生活的

    公主是怎样生活的

    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娥皇女英、平阳公主、山阴公主、新城公主、李娘子等公主们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 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 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 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 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 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 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

    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

    本书介绍了25位世界名人的生平事迹,包括:切·格瓦拉、文森特·凡·高、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伊莎多拉·邓肯等。
  •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合集。本书由苏联著名陀学研究专家多利宁编辑,是研究、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基础、最直接的资料。回忆录呈现了多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理解其人其作颇有助益。
  • 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胡乔木自1941年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到1981年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做出对毛泽东历史功过的评价,与毛泽东直接渊源有40年。他最初是毛泽东的学徒,后成为其得力助手,并且是可以诗词唱和的文友。胡乔木也是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得力助手。在1975—1982年这个历史转折年代,胡乔木大力协助邓小平做了许多工作。
热门推荐
  • 我的邻居张爱玲

    我的邻居张爱玲

    《我的邻居张爱玲》为《木樨花香》《两湖心事》《诗人的乐府》等四十余篇散文合集,细腻展现了一位历尽情感和岁月洗礼的女性对生活、生命和人性的感悟。用笔色彩斑斓,语言隽逸典雅。街头美食、世间万象、读书随想、儿女情思,她都能通过睿智的体察和细巧的哲思一一写来,行文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 重生之我主洪荒

    重生之我主洪荒

    无奈地穿越来到了洪荒时代,作为主角的萧云在混沌中与盘古联手灭亿万混沌魔神,洪荒中组建洪荒最强势力,战魔界、斗巫妖、重封神,成就洪荒不同历史、、
  • 我的男友是明星

    我的男友是明星

    男友出轨还被自己撞见,夏青青真的没想到还有比这更要命的。夏青青:“云先生,这是您的蒸鸡蛋。”云舒:“夏小姐这份正餐我还没吃呢,这个不急。”夏青青:“请注意您的用词,我们很熟吗?”云舒:“睡过算不算很熟?吃干抹净就想要逃走嘛?你要对我负责。”夏青青:“……”碰瓷的都没有你会赖!眼睛在看哪里!手放哪里!
  • 苏幕遮手记

    苏幕遮手记

    《苏幕遮手记》由《风月宝鉴》及《魔瓶》两个故事组成。著名红学家康家成教授行踪古怪,引起了主人公苏幕遮的注意,并无意中发现了康教授原来是在偷偷寻找埋藏风月宝鉴的地图和钥匙,苏幕遮无意介入此中,并应康教授所请,与其赴岩州将军鞘的火山口下寻找风月宝鉴,不料,当他们一行进入秘洞之后,怪事迭出,血案不断,康教授等人或是自杀或是发疯,苏幕遮在面临着山中野猪及巨蛇的挑战之下,再次进入秘穴之中,终于获得了异宝风月宝鉴,但当他弄清楚了事情真相的时候,却被困于石室之中。
  • 最颠覆

    最颠覆

    你是认为还没有世界末日么?你怎么确定你就是活着的?你能相信宇宙里有个人和你一模一样么?平行宇宙论到底存不存在?还有你爱的他还是他么?
  • 九天揽月

    九天揽月

    欧阳自远,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普通孩子,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和刻苦努力,一步步走上中国科学的尖端,成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欧阳先生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追忆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讲述探月的梦想是如何走进自己的人生,而自己又肩负着祖国怎样的飞天梦。欧阳先生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他期待中国探月的成功,但更期待国人真正了解“月亮文化”,感受到月亮后面的人文情怀。通过欧阳先生的自述,我们不但能够了解中国探月历程的发展与变迁,更能感受到一位老科学家为梦想执着一生的高尚情怀。
  • 祸种

    祸种

    我是从母亲尸体里爬出来的孩子,天生贱命,对我好的人都要死……
  • 苍界

    苍界

    凡人一世,不过匆匆数十载,仰望茫茫星空,人生路到底在何方?仙?神?魔?茫茫苍界又曾有万族林立?一个新纪元的开始,重现混沌洪荒神话时代,万族天骄并起,各路英杰争霸苍穹,且看谁主沉浮。神路已尽,看各方巨擎又如何寻求破界之法,进军神域,重就神位。一个少年,自荒林重生,混沌之体出世,引动天地风云,日月暗淡,问道苍茫星域,一路征战,铸就无上神位,苍界封天,封帝………
  • 犯禁的老王

    犯禁的老王

    老王蛋疼的穿越了。怀着不安的心情,老王适应着这个国家。而这个他没听说过的国家也在慢慢的适应着他。“穿越才不是我想要的啊!我要电脑!我要动漫!我要小说!我要萌妹子!”
  •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杨永贤同志新作《中国古代百名女杰》,一改她的长篇小说《女人韵歌》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形象,一个个英武睿智、不让须眉而胜似须眉,足以使素有“半边天”之称的中国女子扬眉吐气。读了这样的书,使人感到人生充满着勃勃的生气,连冬日的阳光也变得红彤彤的,整个世界都美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