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7700000006

第6章 秦汉汉族生产风俗(1)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农副业生产达到很高水平,精耕细作的生产传统已形成。除中原传统农业区域外,边区的农业开发也有长足进展。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铁制农具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使用地区更为普及,牛耕技术不仅在中原地区普遍采用,而且推广和传播到了边远地区。一些新的耕作方法,已开始出现或逐步推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手工业生产也初具规模,经贸也变得繁荣起来。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形势下,此期的生产风俗也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出现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独特的生产风俗事象。

一、农业风俗

秦汉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除中原传统农业区域外,边远地区的农业开发也长足进展。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铁制农具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使用地区更为普及;牛耕技术不仅在中原地区普遍采用,而且推广和传播到了边远地区;精耕细作的生产传统已形成,一些新的耕作方法,已开始出现或逐步推行;新的种植作物的引进和作物新品种的培养,丰富了种植内容;地主田庄规模的扩大,刺激了园圃业的发展。这一切,极大地丰富了秦汉的农业风俗。

1.牛耕风俗普遍

我国的牛耕起源于殷商、发展于战国,普及于东汉。在秦汉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内,“木耕手耨”的人力耕作仍然普遍存在,牛耕并没有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西汉时期,封建中央政府大规模地推广了牛耕。“徙民屯田皆与犁牛”《汉书·昭帝纪》颜师古注引应劭语。、“假与(贫民)犁牛种食”《汉书·平帝纪》。之类的记载史不乏书。一些地方长吏也“劝民务农桑……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汉书·龚遂传》。,积极推广牛耕。

考古发掘也证明汉代普遍施行牛耕。甘肃武威磨咀子西汉末年的木牛和木犁模型,《武威磨咀子之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12期。山西平陆枣园村新莽时期的壁画《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考古》1959年9期。、江苏睢宁双沟的东汉画像石《江苏徐州汉画像石》,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山东滕县宏道院的东汉画像石傅惜华:《汉代画像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陕西米脂的东汉画像石《米脂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3期。及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东汉壁画中的牛耕图《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都直观地反映了汉代牛耕的情景。

汉代有一种独特的牛耕习俗,即所谓“耦犁”。《汉书·食货志》载曰: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使教田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令命家田三辅公田,又教边郡及居延城。是后边城河、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二牛三人”指二人各牵一牛,二牛合拉一犁,一人扶犁。近年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中的牛耕图,大多数是所谓“二牛抬杠”。两头牛抬着犁衡,牵引着一张长辕的犁,一人扶犁并驱牛,这是汉代牛耕的最通常的形式(图3)。

“二牛三人”的耕作形式,提高了劳动效率。在武帝末年实行代田法,用耦犁之后,“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畮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汉书·食货志》邓展注曰:“九夫为井,三夫为屋,夫百畮,于古者十二顷。古百步为畮,汉时二百四十步为畮,古千二百畮,则得今五顷。”三人种五顷,较之“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畮”《淮南子·主术训》。,其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秦汉时期还出现了耧犁,又称耧车,是一种可将犁地、开沟、下种、覆土等工作一次完成的农具。当时在北方可能已广泛应用,如山西平陆枣园村的汉墓画中有三足耧;《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考古》1959年9期。陕西富平《陕西省发现的汉代铁铧和土》,《文物》1966年1期。、河南郑州古荥镇《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2期。、北京清河朱房村《略谈北京出土的辽代以前的文物》,《文物》1959年9期。都出土有汉代的铁耧脚。与耕犁用二牛牵引不同,壁画中的耧车只用一牛牵引,这显然是由于牵引耧车所需的力远比牵引耕犁所需的力为小之故。

汉代普遍施用了铁犁牛耕,其耕作范围主要在北方旱地区域。南方的长江流域,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耕作方式与北方迥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未采用铁犁牛耕,而是“火耕水耨”。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书·地理志》曰:“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盐铁论·通有》亦有类似记载,曰:“荆阳,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今安徽石台县东北)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史籍记载表明,汉代的火耕水耨之俗,在南方流行较为普遍。

关于火耕水耨的具体内容,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云:“言风草下种,苗生大而草生小,以水灌之,则草死而苗无损也。耨,除草也。”《史记·平准书》裴鮣《集解》引。东汉应劭则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也”。《史记·货殖列传》张守节《正义》。⑧清人沈钦韩引用《周礼·地官·稻人》和《齐民要术》曰:“火耕者,刈稻了,烧其槁以肥土,然后耜之。《稻人》职:‘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齐民要术》:‘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纳种。稻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以镰侵水芟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须薅。’”三说当以后说为是。

南方温暖的气候,丰富的降水量,陂泽遍野的自然条件为火耕水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西汉武帝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诏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遣使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史记·平准书》。火耕水耨给南方农业生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百谷”到“五谷”

西周之前,人们种植的谷物种类甚多,时有“百谷”之称,如《诗经·小雅·大田》曰:“播厥百谷”;《尚书·舜典》曰:“汝后稷,播时百谷。”春秋之后,作为谷物泛称的“百谷”已为“五谷”所代替。如《论语·微子》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究竟具体指哪五种谷物,郑玄注《周礼·天宫·疾医》曰:“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但郑玄在注《周礼·夏官·职方氏》时,又将五谷释之为“黍、稷、菽、麦、稻。”稻是南方作物,以稻替代麻而作为五谷之一,说明南方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增强。秦汉时期黍、稷、菽、麦、稻就成了最主要的作物种类。

秦汉时期的主要作物种类,虽未超出前代的范围,但各类作物之间的比重,发生了一些变化:麦和稻的种植更为普遍,其在各类作物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先秦时代的史籍中,往往“黍稷”、“菽麦”连称,说明当时习俗以种植黍、稷、菽为主,麦、稻的地位似不及黍、菽。秦汉时,由于麦的种植逐渐普遍,麦在五谷中的地位得以提高。西汉董仲舒曰:“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稷)也。”《汉书·食货志》。两汉朝廷曾下令推广种麦。如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汉书·武帝纪》。;东汉永初三年(109年)汉安帝“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后汉书·安帝纪》。

江南地区自古“饭稻羹鱼”《史记·货殖列传》。,种稻是传统习俗。秦汉时期,随着江南人中的增加和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南方种稻业的发展十分突出,有关“大造稻田”的记载水胜枚举。而且已在北方部分地区推广种稻。如:西汉哀帝时,贾让曾经建议“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故种禾麦,更为粳稻。”《汉书·沟洫志》。秦彭在山阳(今山东省西南部)任太守,“兴起稻田数千顷”《后汉书·秦彭传》。;东汉时张堪在渔阳任太守,“于狐奴(今北京密云西南)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后汉书·张堪传》。;刘靖都督河北诸军事,“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三国志·魏书·刘馥传》。,等等。这就为秦汉以后北麦南稻我国种植格局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经过长期选择和培育,秦汉时期各类主要粮食作物已出现许多栽培品种。据西汉《氾胜之书》载,麦已有大麦与小麦、“旋麦”(春麦)与“宿麦”(冬麦)的区分。江南的稻作农业也渐趋良种化,比较著名的水稻品种有“华乡黑秬”、“滍皋香粳”,张衡:《南都赋》。“新城粳稻”《艺文类聚》卷八五,引曹丕《与朝臣书》。等。1976年在湖北江陵风凰山西汉墓葬中,曾发现随葬的稻穗四束,经鉴定,属于品种纯正、能耐水肥的粳稻。《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10期。

3.渠灌流行

秦汉时期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其中规模最大者当属黄河的治理。如汉文帝时“河决酸枣”,“于是东郡大兴卒以塞之”。汉武帝时,“河决于瓠子”,“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汉书·沟洫志》。东汉时,汉明帝“发卒数十万”治理黄河,“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后汉书·王景传》。,工程浩大,都由朝廷统一组织。至于各地的渠堰陂井的修建,则多由官府牵头,依靠民间力量完成。

秦汉时期,社会重视沟渠的开凿和修建,修渠引水灌溉农田成一代之风俗。据《汉书·沟洫志》说:自黄河瓠子决口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灵轵、成国、湋渠引诸川,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秦汉时期开凿的新渠数量甚多,分布极广。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漕渠和白渠。漕渠自长安东至黄河,长三百余里,历时三年开通,“以漕,大便利”,“渠下之民颇得以溉”,在漕运和灌溉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益。白渠引泾水入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民得其饶”《史记·河渠书》。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原有渠堰的维修和完善。如汉文帝时,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华阳国志·蜀志》。,使都江堰水利工程更趋完善。汉武帝时,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增开了六道支渠,以辅助灌溉,号称“六辅渠”《汉书·倪宽传》颜师古注。,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东汉时期,有关修渠的记载甚多,如:“修理鮦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后汉书·何敞传》。;“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后汉书·安帝纪》。修复和扩建汝南郡“鸿隙大陂”,“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立”,“百姓得其便,累岁大稔”。《后汉书·许杨传》修复下邳蒲阳陂,“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熟田数百顷”,“后岁至垦千余顷”《后汉书·张禹传》)李贤注引《东观记》。等。并注意筑塘造陂,顺帝时会稽太守马臻组织百姓“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堤塘周回五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顷”《太平御览》卷六六引《会稽记》。;益州郡“造起陂池,开通灌溉,垦田二千余顷”《后汉书·西南夷传》。;南阳郡“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后汉书·杜诗传》。;广陵郡“兴复陂湖,溉田二万余顷”《后汉书·马棱传》。利用渠堰塘陂灌溉是秦汉农田用水的主要风俗。

在广大地区,则是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地修建各种小型陂池塘潴,灌溉农田。近年来,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等地曾多次出土过汉代陶水田、陶池塘模型。模型的水田与池塘毗邻相连。中间有各种水道贯通。这些模型表明,南方稻作地区广泛流行修挖小型陂、池、塘、潴的风俗,在稻作生产中起重要作用。

另有凿井灌溉之俗。提取井水以灌农田,古已有之。随着秦汉提灌工具的改良,凿井灌溉之俗更加流行。并创造出特殊的“井渠”技术。《史记·河渠书》载曰:汉武帝时,为了“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发卒数万人引洛水至商颜下,因岸时常塌,“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

在农田灌溉方面,许多地区都订有相应的“乡规民约”,以规范用水管理。如西汉倪宽为关中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汉书·倪宽传》。;召信臣在南阳修建陂塘,“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汉书·召信臣传》。

秦汉时期的提水用具已有了较大的进步,出现了翻车、渴乌等。《后汉书·张让传》曰: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章怀太子注曰:“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如筒,以气引水上也。”今人刘仙洲先生认为,翻车即后世的龙骨水车;渴乌即虹吸管。《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翻车和渴乌的使用,使提水灌溉的效率有了提高。

4.铁农具普及

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已被普遍使用,尤其是耕犁比之先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已出土的汉代实物中既有轻巧灵便、适于耕垦熟地的小型犁铧;又有锐利厚重、适于开辟荒地的大型犁铧;还有用以开沟做渠的巨型大犁。巨型大犁汉代文献中称作“钤”,《说文》:“钤,钤,大犁也”,它“数牛挽行”,“濬犁”。小铧,为“耩”之类的农具,是一种小型无壁的犁铧,用以中耕除草壅苗、开浅沟的。舌形大铧,主要用于耕翻田地。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犁铧,还往往伴有V字形犁冠,其形状与战国铁口铧相似。铧冠的作用在于保护犁铧,延长其使用寿命。由于铧冠器形小、用料省、便于2制造和更换。从出土实物看,它的铁质常优于犁铧部分,体现了“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这也是铁犁铧在汉代有新发展的又一表现。汉代耕犁上已开始广泛使用犁壁,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陕西省的咸阳、西安、礼泉,河南省的中牟,山东省的安丘等地都有出土。汉代的犁壁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菱形壁、板瓦形壁、方形缺角壁和马鞍形壁。前三种壁是向一侧翻土的,后一种壁可向两侧翻土。从汉代壁画和画像石刻来看,犁的结构,已具备框形犁的雏形。木质部件有犁底、犁箭、犁辕、犁梢、犁衡等部分;铁质部分有犁铧、犁壁。汉代耕犁犁底(床)较长,多为直辕犁,犁架装置还较简单,但其结构已基本定型,后世的耕犁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张振新:《汉代的牛耕》,载《文物》1977年第8期。

除犁以外,汉代其他农具也有很大发展。从整地、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脱粒到农产品加工的农具有30多种,其中有些是新出现的,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重大意义。如耧车,《政论》曰:“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这种耧车或叫耧犁,实为一种畜力播种器。“三犁”指耧车的三个耧脚。用耧车播种能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一次播种三行,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播种效率较高,据《齐民要术》记载,东汉时耧车传到敦煌,其效益是“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

5.二年三熟出现

同类推荐
  • 山西书院

    山西书院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元概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了各不相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关于文化的定义,据说国内外学者竟有五百多种,但至今没有一个被人们共同认可的科学界定。不过,有些学者认同这样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并认为这个定义有几个要点:员援人类在蒙昧时期的创造也是文化,如旧石器。圆援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猿援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蜜蜂所建的蜂巢,猴子涂抹的图形等。总之,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东西,属于上层建筑部分。三晋文化,无疑属于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
  •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如果找一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自然就是孔子;如果找一本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书,自然就是《论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倾情奉献,带你一起品读《论语》,与孔子一起同行,深入性情,长养生命!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莲花的盛宴

    莲花的盛宴

    “莲花”为“佛陀”的象征。本书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摩崖造像群为蓝本,抓住其造像“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从宗教、美学、哲学、社会学的角度,选取40龛最具代表性的石刻造像进行解读和阐释。
  • 中华传统语典

    中华传统语典

    本书精选了歇后语、俗语、谚语、绕口令、对联、劝世贤言、诗赋、语典故事等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将每个条目按主题分成简明而系统的体例,实为妙趣横生的语言储备库。
热门推荐
  • 龙凤一家亲

    龙凤一家亲

    继承皇位的他,皇宫的争斗无法平息,当今皇上无力适从,面对庞大的后宫争斗,力不从心,直到她的出现才开始平静下来。她是倾世倾城的绝色美人,优美的曲线,婀娜多姿的舞步,连当今的皇上都会为止所动摇,当腹黑的他爱上矫情的她,璀璨的烟火随即奔放。
  • 平行世界打工记

    平行世界打工记

    平凡的80后叶雄由于一次误操作短信,从而被外星人附身的老板盯上。面对老板给出的接受穿越世界或者拒绝的要求,叶雄看在工资翻6倍的份上,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接受。只是老板,我只是在公交车上面打个盹而已,为什么醒来的时候却是在死神来了的断桥上。老板,你这种情况是要加钱的!老板,你这种情况是要加钱的!老板,你这种情况是要加钱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亡灵法师侠客行

    亡灵法师侠客行

    为了亡灵法师的未来一名修炼亡灵魔法的少年莫白,开始了他的奇幻之旅从黑暗天幕下的亡灵沼泽到雄浑庄重的人类王国古老神秘的世界之树白雪皑皑的矮人国度浩瀚无边的无边大海远古巨龙的低吟咆哮还有那神圣教延的腐败无能莫白都一一看在眼中巫妖王的传说,到底是真是假传说里,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 时间毁灭者

    时间毁灭者

    什么?我中了帅哥病毒?会变成超级无敌大帅哥?什么?不是我中了病毒,而是卖狗饭的(mygirlfriend)是病毒?你们要清理掉她?什么?我中了大脑病毒?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YY?不,这一切都不是真相……你只是一个BUG而已……
  • 穿越之兰陵王我是王妃

    穿越之兰陵王我是王妃

    这是亮剑的穿越始起,接下来看我跟兰陵王怎么爱吧!这回的王妃有点不一样!
  • 最强穿越之无上巅峰

    最强穿越之无上巅峰

    妖孽级修真少年魂穿异界,带去的还有无上修为,看少年征服异界,俘获芳心,主宰沉浮。
  • 红楼殇:美人逆天

    红楼殇:美人逆天

    大王朝覆灭,江山易主。黛玉重生之日便被赐下鸠酒白绫,侥幸逃脱的她流浪他乡寻亲未果,落脚在阴险的商户人家。坎坷的人生变化无常,鬼使神差她成了当地安老爷的小夫人。恶毒数夫人,几次欲陷害。两面三刀,背后使招。本姑娘摇身一变,冷酷腹黑,变弱为强,回眸一笑,天下必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忍者之道

    忍者之道

    一个迷失了自我的人,不断的追寻证实着自已的忍道新人新书,求指点
  • 紫清指玄集

    紫清指玄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北帝伏魔经法建坛仪

    北帝伏魔经法建坛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