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都长存一种浩然正气。然而,对很多人而言,正直或许是一件艰难的事,而不正不直的人就像墙头草,随风摇晃,缺乏主见,终身碌碌无为,难成大事。
正直是做人的根本
我国西北某地一位农村女学生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被名牌大学录取。可她却为学费而忧虑,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获得这一信息后表示愿意出万元资助,条件是要她做一则电视广告,服了这家企业生产的健脑口服液头脑敏捷,才一举夺魁的。
一则几秒钟的广告可取得如此丰厚的报酬,以解燃眉之急,何乐而不为呢?可她却没有答应,她说:“我家清贫,上中学的学杂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的,我从来没喝过口服液,也根本喝不起。是老师的辛勤教诲和自己的刻苦攻读,才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如果我违心地做这个广告,今后在社会上还怎么做人?”多实在的话!它折射出一个正直学生的美好心灵。
万元资助,对一个家境贫寒而又急需钱用的学生来说是一笔诱人的数目,可她却毫不动心,断然谢绝。这一举动,展示着当代青年的崭新精神风貌和崇高的人生价值。
在当今社会,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在激烈的广告大战中竞相亮相,说大话,讲假话,欺骗观众。与他们相比,这位女学生的品质显得特别高尚!
这位女大学生以自己正直的做人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最终,她交了一份质量很高的人生答卷,高考、做人两个满分。
正直的人绝不会是一个攀附权贵、心口不一的人,他们不会心里这么想,嘴里那么说,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套。他们内心有一定之规,所以不会撒谎,也不会表里不一,而且内心很少产生矛盾——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忠实于自己做人标准的人。
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大夫,你只取出了11块纱布”,要缝合时,她对外科大夫说,“我们用的是12块。”
“我已经都取出来了,”医生断言并不容置辩地吩咐道。
“我们现在就开始缝合伤口。”
“不行。”护士抗议说,“我们用了12块。”
“由我负责好了!”外科大夫严厉地说,“缝合!”
“你不能这样做!”护士激烈地喊道,“你要为病人想想!”
大夫微微一笑,举起他的手,让护士看了看这第十二块纱布:“你是一名合格的护士。”他说道。他在考验护士是否正直——而她具备了这一点。
对很多人而言,正直或许是一件艰难的事,或许是一种很难的活法。因此,当正直的人站在人们面前,便显得那样有力,那样让人们产生情不自禁的仰慕感。
一代贤相诸葛亮,把自己的文韬武略献给统一天下的大业,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以率先垂范的行动践行了自己在《后出师表》中立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其人格魅力,其可贵品德,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正直的马丁·路德始终追求的信念坚定不移,使他有机会获取了至上的荣誉。马丁·路德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大义凛然地对着一群敌人说:“一个违背良知的人,永远不会活得安稳,也谈不上活得明智。我坚持自己的立场,上帝对我的成全亦是对我最大的恩赐。”
正直的人,以正气自励、立身和行事,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典范。正直的人,俨然是一位睿智醒人的导师,他教导你得志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失志;他提醒你在安逸中坚守富贵不淫的情操;他忠告你心存淡泊,让人性回归本真,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升华。
做人要心存公正,真诚待人
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应该首先明白公与私孰轻孰重?苏章查清河的故事,就替人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苏章是东汉顺帝时的冀州刺史。此时,他的门生在清河任太守。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
苏章的随从也听到一点这方面的消息,便都想知道苏章怎样处理这件事。这天,苏章把清河太守请来,专为他摆上酒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唯独我有两个。”
然而此时苏章却一脸严肃地说:“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办案,却是公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第二天在公堂上,苏章在历数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后,依法将他免了职。苏章的随从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而且举州上下很快知道了苏章的大公无私,不正之风便大大收敛了。
苏章的可敬之处在于他的公私分明。做官不能因公废私,而应该是先公后私。做官的人也与其他人一样,有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他们也珍视父子之情、手足之情以及友情。但公正的官员,不会因情废理!
宋朝名将种世衡更是一位坚持正义、道德感人、不因情废理的官员。种世衡在瀛州时,他哥哥的儿子因为喝醉酒杀死了一位平民,被抓到监狱里,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很多人都为他的侄子求情,被害人的家属也主动跪到种世衡那里,请求他说:“你侄子和我们家无怨无仇,完全因为酒醉,一时糊涂,应按过失伤人罪论处,不能判处死刑。”
种世衡执意不肯,回答道:“我是当地的长官(当时他为瀛州防御使),我的侄儿伤人,明明是仗势欺人,哪里是什么无心之错呢?如果我不是地方官,他会随便杀人吗?国家法律是大公无私的,我岂能徇情枉法呢?我宽恕了他,怎能管理乡民呢?”结果判处侄儿死刑,并很好地处理了受害人的丧事和善后事宜。
社会,是离不开法律的。没有法律的保障,一切将陷入混乱。而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就需要执法者执法公正,每个人都有用法律维护正义,保护自己的权利。仅仅依靠铁面无私的法官,是远远不够的!
为人处世,正直的人往往赢得众人赞誉的口碑。当官也罢,做普通人也好,秉性忠直是待人之道,更是今天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失的做人原则。
刚直不阿,主持公道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仗义执言”这句成语。仗义执言,意思是说为了伸张和主持正义,敢于说公道话。人们常以此语来勉励自己,或以此言赞誉那些刚直不阿的人。
仗义执言是一个人具有正义感的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应敢于讲真话、吐真情、求真理”,培养自己仗义执言的美德。
要仗义执言,就要敢于讲真话、吐真情,勇于追求真理。做一个有正义感、有良知、讲真话的人,就要克服私心杂念,敢于为他人讲公道话,而不能像(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门,一问摇头三不知,圆滑得像泥鳅。
敢于直言的人都是那些不惧怕因此而招致灾祸的正直的人。在我国历史上敢于讲真话、吐真情的人比比皆是。
明代的锦衣卫沈链就以敢于讲真话、吐真情而垂名史册。当时严嵩父子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对于外敌屡犯京师置之不理,满朝文武惧怕严嵩,无人敢言,独沈链在皇帝面前敢于吐真情。皇帝问他是什么官?他说:“大臣不言,故小吏言之”,并奏疏严嵩十大罪状。结果“帝大怒”,沈链遭贬,严嵩又以沈链“谋反”将其处死。直到明熹宗时沈链才得以平反,并被追封为“忠憨”。沈链敢于讲真话、吐真情、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仗义执言的美德,得到了人们的尊敬,成为后辈们学习的典范。
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事被谎言、假象所笼罩,谎言似乎倒成了“真理”,使一些不真实、不公道的事情成了理所当然,甚至使一些人遭受不白之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挺身而出,坚持真理,仗义执言,揭穿谎言。这需要有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追求真理的精神。
当然,秉公直谏、仗义执言并不是主张说话简单粗暴,而要注意讲究方式,以真心、真言、真情去打动、感动对方。唐代魏征正是以真心、真言、真情相谏,感动和打动了唐太宗,才使仗义执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为人处世,既要坚持仗义执言,又要讲究直言的方法、方式和技巧,这样才能收到仗义执言的效果,达到仗义执言的目的。
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
太阳是光明的,它普照大地,施惠于万物;月亮是光明的,它皎洁明亮,光洒人间;白昼是光明的,它正气浩然,朗朗乾坤;蜡烛是光明的,它燃尽自己,照亮别人。做人,也应当是光明的,面如明镜,心如清泉,行如骏马,言如玉石,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对人,应当坦坦荡荡,不应小肚鸡肠。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不但以文著称于世,他那种捐弃前嫌、奖掖后进的坦荡胸怀,更为后人称颂。
嘉祜五年(公元1060年),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次年又任参政知事,身居宰辅,手握重权。一次,英宗要他推荐3名可以担任宰相的人,欧阳修同时推荐了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这三个人不但不是欧阳修的至交好友,反而与他都有过前嫌。有的甚至竭力反对过他。时人曾说欧阳修“于晦叔(吕公著)则忘其嫌,于温公(司马光)则忘其议论,于荆公(王安石)则忘其学术,世服其能知人”。
对己,应当襟怀坦白,决不文过饰非。
有一次,澳大利亚前总理鲍勃·霍克在电视上发表演说,坦诚地讲到了他过去的私生活,只见他声音颤抖,双眼闪着泪花。59岁的霍克说:“是的,我对妻子不忠,但那是早年的:短时间的事了。”
他说:“我与同庚妻子兹尔是在17岁时相爱的,至今已是40余年的夫妻了,”他夸奖兹尔是一位很能谅解人和体贴人的贤惠妻子。霍克此举并未使他失掉面子,相反,却赢得了赞扬。第二天,澳大利亚的许多报纸都以显要版面发表了霍克的谈话,用了醒目的通栏大标题“霍克承认不忠行为时哭了!”、“霍克勇于承认过失,举动非凡,真是奇迹!”
对事,要秉公而行,决不鼠窃狗偷。
古人班超,磊落行事,不听信谗言,公元73年,班超为联络西域各国抗击匈奴而出使西域。汉章帝初年,北匈奴卷土重来时,班超已在西域驻扎十余年,他奋力坚守,英勇反击,卫侯李邑奉命护送陵者至于阗,见兵火连天,不敢西进。为掩盖自己的胆怯,遂上书皇帝,言“西域立功不可成”,又诋毁班超“安乐外国,无内顾心”,帝知班超忠心,令李邑受班超节度。而班超却能大度为怀,秉公处事,不留李邑在西域。而将其遣返京师。班超光明正大,问心无愧,可以为人师表。
磊落者,真也,说真话,办真事,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虚假的东西,永远是卑微、无力的,令人生厌的;贼怕响声鼠怕亮,对待虚伪者,最好的办法是用光明磊落作为炮弹,将其戳穿击破,让它在光明下无地自容。
一个人要真心求得光明磊落,就必须摒弃私心,力戒虚伪,不论大事小事,都讲究实事求是。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赢得不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