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5000000040

第40章 新纪《大公报》

[创刊时间]1926年。

[创刊地点]上海。

[创刊背景]

新纪《大公报》,属北方第一大报。

该报创始人为英敛之,后售给皖系财阀王郅隆,因经营不善而于1925年停刊。1926年9月,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之人盘进《大公报》,名为“新纪公司”旗下的《大公报》,经营颇有起色,使之继续成为中国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仅1927年,该报发行量达7000份,基本做到收支平衡。1931年发行达到35000份,位居全国报刊的前列。上海沦陷后,《大公报》上海版、汉口版先后停刊。1939年,蒋介石曾给张季鸾二万元,要他设法在上海开办一家报纸。可是上海租界当局不同意。于是张季鸾让胡政之携款到香港,作为《大公报》的开办费。这样,《大公报》香港版于1939年8月13日正式刊出。1941年12月因日军占领香港而停刊。1948年3月18日再度复刊的香港版发行至今。

[作者张季鸾小传]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榆林城人。

毕生从事新闻报刊事业。被时人尊称“政治家”、“一代报人”。张季鸾出生于山东邹平县。父亲张楚林,清代进士,在山东省做过几任知县,后死于济南。

张季鸾于1903年随母回榆,曾在榆林、礼泉、三原等地就学。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学习期间加入同盟会,并创办《夏声》杂志,鼓吹革命。1910年归国,应同盟会员于右任之邀,赴上海主办《民立报》。1912年经于右任荐举出任临时政府总统秘书。曾为孙中山起草“大总统就职宣言”,并用电报向《民立报》报道了这一新闻,这是中国自有报纸以来,第一次拍发新闻专电。嗣后他奔波于北京、上海,先后创办《民信日报》、主办《中华新报》,接连发表社评,揭露袁世凯、段祺瑞丧权辱国、残害民众的罪行,曾两度身陷囹圄。1926年,他流亡天津,恰遇留日同学吴鼎昌、胡政之。三人商议办报,时值旧《大公报》停刊,联合筹资5万元,接办了《大公报》。张季鸾出任总编辑,拟定“不党、不私、不盲、不卖”的办报方针,力图使《大公报》成为一份反映中国自由舆论的喉舌。多次以榆人化名撰文,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同时反对蒋介石屠杀共产党员,揭露国民党政权腐化现象。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疾呼国民爱护领袖,力劝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因社评言简意赅,泼辣敢言,称誉报界。

[创刊词原文]

本报不党、不私、不盲、不卖。

本报以文章报国。代民众说话。

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而(报纸)断不能为金钱所左右……使为公众之喉舌……不孜孜以求利。

本报乃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

[焦点评析]

在旧中国民营报业历史中。至少有三类出身不同的办报人——文人、商人和官人。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利用私资、集资或其他方式办起了报纸,共同组成了中国民营报业的阵营,从而成为民营报业的同路人。但由于他们办报前的职业身份不同、办报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经营报纸的理念和方法不同,又使他们的最终归宿各异;商人大多终是经商逐利,官人往往自去为官,真正支撑民营报业这片天地的还是文人。这虽然不是绝对的普遍现象,但却是不同职业出身报人的职业习惯和不同职业追求的体现。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中。民营报业曾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但报纸种类和数量繁多,且办报人的身份复杂。其中文人、商人和官员是办报构成的主体。这里所谓的文人、商人和官人,一般是指这些人在办报之前从事过的有一定时段又比较固定的职业:文人是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有较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会做文章的人”,且是决心以文章报国,从一走上社会就从事与文化传播事业有关的人。商人和官人则不同,他们也可能是读书人,但他们办报前多是正在或较长时间经商和为官的人,经商和为官是他们人生事业的理想。上述三种人从办报那天起,从事的是同一事业,走上了同一道路,成为了同路人。但由于他们办报的动机和人生理想不同,就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分道扬镳。商人和官员的办报多是其事业的一种过渡,有了机会就仍去经商为官,办报往往成为其人生的一段插曲。

张季鸾是个典型的文人,作为文人办报,贵在“论政”而不参政、“以文章报国”和“代民众讲话”。因而张季鸾主政时期的新纪《大公报》主张“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而(报纸)断不能为金钱所左右……使为公众喉舌”。所以,张季鸾认为:中国办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胡政之也经常标榜“文人论政”和“为民请命”,他在追忆张季鸾先生时,就认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在文人论政的阶段,新纪《大公报》季鸾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明确办报的目的是制造真正的舆论和促进国民的民主意识,新纪《大公报》提出“不孜孜以求利”,办报纸仅仅为“谋生”。由此可见,作为文人的张季鸾,其办报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1932年1月11日起,《大公报》推出由王芸生撰写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专栏,并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十六字,连载两年半。之后,由张季鸾作序,辑录为七卷本。该书在王芸生临终前修订,1980年3月再版,由赵朴初题写书名。

1934年,《大公报》连载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产生极大影响。此作连载二百五十天,读者每天都以急切的心情等待阅读三毛故事的发展。以后,该书由《大公报》社正式出版。总编辑王芸生亲为制序,说:“《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陋、诈欺与不平,更可贵的是,它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的同情心。”

1939年4月15日,《大公报》刊登了本报同人的《报人宣誓》一文:

今天是第二期抗战第二次宣传周的教育文化新闻日,本市新闻界定于今日举行国民公约宣誓,当报人宣誓之际,我们愿一谈报人的本分。

中国之有现代报,历史不及百年,报人的地位,尚未尽为社会所认识。但其故不在社会,而在报人。报人欲为社会认识,必须报人先自认识,报人欲为社会尊重,必须报人先自尊重。新闻记者这种职业,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克尽厥职的新闻记者,他须具备几个异乎常人的条件。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人类、对国家、对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为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的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平时的报人,已应如此;若当国家对外作战,以全民族之力拼存亡主权之时。报人的工作益为艰巨。而报人的坚贞、明敏与勇力,更为加倍的需要。

本报同人执役于新闻事业,多者二十余年,少亦十载左右,我们不敢自信已克尽厥职,但有充分志愿,向此鹄的以趋。本报是民营事业,不受公家津贴,同人等皆愿终身为报人,不兼公职,不受外给,故本报虽有相当长久历史,而始终为书生事业。但愿此报能与国家同休戚,威利不足以动本报的精神。艰险亦不足挠同人之心志。在平时,我们曾本这种志愿与精神,对国家社会略尽微职。抗战爆发以来,我们始终在抗战大纛之下,挣扎奋斗,以尽言论界一兵卒之任务。在第一期抗战之中,本报曾随战局推移而转战于津沪汉三地。尽管财产受损失,同人受奔波,而我们的志愿与精神,则愈坚愈奋。当本报去年在汉停刊时,我们曾说:“我们的报,在津在沪,经多年经营,有相当基础;但自暴敌进攻,我们的事业财产。已大抵随国权以俱沦。所以报纸出版,实际上只是几个人,此外毫无所有。而这些人之可能贡献国家者,只是几枝笔与几条命。我们这一年多实在无成绩,但自誓绝对效忠国家,以文字并以其生命献诸国家,听国家为最有效率的使用。”这种决心,以前如此,现在及将来亦必于此。

这天是报人宣誓的日子,他们除略述该报同人的志趣外,更郑重宣诉他们的决心如下:

我们誓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之旨,为国效忠,为族行孝;在暴敌凭陵之际,绝对效忠于抗战。我们对国家的敌人必诛讨,对民族的败类必摘击,伐敌谋,揭奸计,是我们不敢后人的任务。我们对忠良军民,必敬爱褒扬;对汉奸国贼,必严厉贬责。我们拥护政府抗战建国,服从领袖的领导;但绝不阿谀邀宠,逢迎取媚。我们誓做国家的忠卒,并愿做政府的诤民。我们绝对守法,但对法令范围以内的言论自由,必为最善之使用与尊重,我们不愿幸获法外的便利,同时也不愿见政府弛法以养奸。我们必本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精神,守分尽职,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忠。

对此誓词,我们既产生敬佩,也产生疑问。办报纸有个创刊词就得了,还犯得着像党人那样宣誓吗?这里头断然是有问题。什么问题,读者读完后自可揣摩。

大公报一向注重“文人论政”、“言论报国”。报纸每天都刊登时评,指点江山,臧否人物。而报纸的灵魂,实际就是张季鸾的思想和主张。他每个礼拜只到报社来一次。有时单独找王芸生和社评委员会们谈话。有时接待朋友。有时把编辑部的人召集起来在一间屋里,讲讲当前的时局。王芸生等人就从这些谈话中,或直接得到指示,或间接受到启发,执笔为文。但有些重要文章,他还是亲自动手。比如,1941年5月23日刊登在大公报的著名社评《读周恩来先生的信》就是他在卧病期间亲自写的。

张季鸾绝对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对日寇侵华的厌恶和仇恨是发自内心的。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想一些点子。找出一些题目,让报纸做文章,鼓舞抗战的士气。但他不喜欢空喊口号,他总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靠着强大的逻辑力量,靠着缜密的推理,靠着带感情色彩的文笔来打动读者。他当时的身体很是赢弱,但讲起时局来,还是口若悬河,并不像个病人。尽管病魔缠身,他还两个月去一次香港,指导香港大公报的工作。

张季鸾和蒋介石的关系是很特殊的。

1927年,他写文章骂过蒋介石,蒋介石不以为忤,后来还待他以“国士”之礼,他有知恩图报的想法。但他不沾蒋介石的光,一辈子办报。

1935年,张季鸾回乡省亲,蒋介石派人送一万元作路费,他拒受:1941年,他病重时,借住在老友康心如家,不住政府的宾馆。蒋介石又赠一万元,他还是不要。他定的“四不”,自己是信守不渝的。越是如此,蒋介石对他越是十分敬重。他死后,蒋曾两次吊唁,三次谒墓。

有一年,蒋介石大宴群僚,还请了一些外国大使,时间已到,还有一位客人未来。大家不知是位什么重要人物。忽然,蒋介石陪着一位身着布履长衫的小老头进来,并让上主宾席。蒋向大家介绍,这位是张季鸾张先生,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席间,还不断为他夹菜劝饮,让那些大员们错愕不已。

新纪《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是自有公论的。而正是在张季鸾、胡政之时代,大公报达到了它的巅峰。抗战时期的大公报。在张季鸾先生的主持下,坚决反对各种投降议和,坚持全面长期抗战的观点,这种政治态度是异常鲜明的。他亲自执笔和指导别人撰写的大量社评,都反映了这一点。而作为报纸的社评,思想的深刻,说理的透彻,文笔的老到,一时无人能望其项背。至于他关于大公报的“四不”。是他对一张民间报纸的独特理解,他也基本上是这样做的。大公报并非国共两党的机关报,它不可能完全站在共产党一边,也不可能完全站在国民党一边。虽然蒋介石尊他为“国士”,但张季鸾并不拿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一文钱。对国民党的官僚政治和腐败行为也多有抨击。这样的报纸,力求体现一种民间的立场。应该说。这样的办报理念,还是有着合理的成分,否则,张季鸾何以能得到蒋介石的仰重?这也便是我们为什么要着重而认真评析的原因。

同类推荐
  • “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 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本书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本书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概论来总结中国文学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为了帮助所有女性始终做出真实的选择,”艾德丽安·里奇写道,“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父权文化中母性所表现出的力量和无力。”在这本具有里程碑影响力的书中,里奇的研究对象涉及体验与成规。体验是她自己的――作为女性、诗人、女权主义者以及母亲――但这是受制于成规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以不同形式加诸于不同地域的女性。里奇以个人的材料、经历、研究成果和文献为素材,创作了这本具有普遍重要性的著作。
热门推荐
  • 魔教掌门

    魔教掌门

    “一号男主角”穿越成为新任魔教掌门,刚来不久就意外地功力全失,掌门之威叫他如何建立?众美女师妹装扮性感迷人之外还懂使媚术,叫他如何调教?各位伪君子把其门师妹师姐一会看做仙子,一会看做妖女,叫他如何处置?各种假正派装腔作势,假仁假义,叫他如何打压?最头痛的是“仙门正道”的美女弟子喜欢上他,叫他如何处理?“哎,先练点猥琐武功再说,谁叫你是一派魔教掌门。”唐一浩暗自神伤地想道。
  • 我最需要的投资学

    我最需要的投资学

    本书结合翔实的投资案例,讲述了与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投资学知识,介绍了最常用的投资品种,主要是房产、股票、债券、基金、黄金、储蓄、保险以及收藏,涵盖了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投资方向并讲解了应如何规避风险。
  • 龙珠传奇

    龙珠传奇

    一颗龙珠,便可飞升仙界,长生不老。一个毫无功法的少年,一次林中的相遇,无意中得到的龙珠消息,使他陷入了修仙界争斗的漩涡之中,且看他如何在神州大地上翻雨覆雨。。
  • 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资本,是财富,也是竞争力。一个企业,一个老板,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诚信,别人只会敬而远之。
  • 我的身体被改造

    我的身体被改造

    平凡少年因一次人体试验得到超级能力!始作俑者竟然还是他爸!实验之后他却成为了孤儿!依靠超能力少年何去何从?追求美女,指点江山,勇闯迷宫,争夺天下,他该如何选择?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缺失?!敬请关注《我的身体被改造!》一起来经历超能力少年李昂的传奇一生!!!(本書中所寫均為架空,請勿對照現實上綱上線!謝謝合作!)
  • 探魔录

    探魔录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上海滩,探险家陈冲的女儿被一个神秘的生物控制。陈冲为了找到自己的女儿,集结了女道士周倪虹有着变异血统的神枪手苏靳严,研究尸体再生的诸葛生。这个小分队将揭开暗黑力量要统治人类的巨大阴谋。
  • 连锁门店促销技巧

    连锁门店促销技巧

    本书侧重从零售终端——连锁门店的角度去介绍如何应用促销技巧,以门店销售促进的几种常用方式和工具作为内容,以促销策划作为开展各种促销的基本能力,培训门店经营管理者从事促销活动的能力。
  • 梦圆江河

    梦圆江河

    本书为作者黄河、长江等众多水域的游记散文。分别包括:峡江情、难舍三峡一江水、路、“海”之恋等等。
  • 回到明朝当少爷

    回到明朝当少爷

    二十一世纪大学生苏云,一觉醒来穿越来到了明朝,成为一家商户的家丁!这个登记森严的社会上,看苏云如何辗转腾挪,建功立业走上人生巅峰!
  • 邪少的独家私宠

    邪少的独家私宠

    他冷酷无情,手腕狠绝,却独独宠她入骨。“总裁,夫人又不见了,只留下来一封信。”他看着信封内那张婚礼请帖,气得牙根痒痒!竟然敢背着他跟别人结婚?“走!给他们绑了,女的带走,男的喂狗!”婚礼当天,她看着排满教堂外的大炮,仰面叹气:“冤冤相报何时了!”他却邪笑逼近,一把揽住她的腰道:“我跟你,当然是……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