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5000000040

第40章 新纪《大公报》

[创刊时间]1926年。

[创刊地点]上海。

[创刊背景]

新纪《大公报》,属北方第一大报。

该报创始人为英敛之,后售给皖系财阀王郅隆,因经营不善而于1925年停刊。1926年9月,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之人盘进《大公报》,名为“新纪公司”旗下的《大公报》,经营颇有起色,使之继续成为中国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仅1927年,该报发行量达7000份,基本做到收支平衡。1931年发行达到35000份,位居全国报刊的前列。上海沦陷后,《大公报》上海版、汉口版先后停刊。1939年,蒋介石曾给张季鸾二万元,要他设法在上海开办一家报纸。可是上海租界当局不同意。于是张季鸾让胡政之携款到香港,作为《大公报》的开办费。这样,《大公报》香港版于1939年8月13日正式刊出。1941年12月因日军占领香港而停刊。1948年3月18日再度复刊的香港版发行至今。

[作者张季鸾小传]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榆林城人。

毕生从事新闻报刊事业。被时人尊称“政治家”、“一代报人”。张季鸾出生于山东邹平县。父亲张楚林,清代进士,在山东省做过几任知县,后死于济南。

张季鸾于1903年随母回榆,曾在榆林、礼泉、三原等地就学。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学习期间加入同盟会,并创办《夏声》杂志,鼓吹革命。1910年归国,应同盟会员于右任之邀,赴上海主办《民立报》。1912年经于右任荐举出任临时政府总统秘书。曾为孙中山起草“大总统就职宣言”,并用电报向《民立报》报道了这一新闻,这是中国自有报纸以来,第一次拍发新闻专电。嗣后他奔波于北京、上海,先后创办《民信日报》、主办《中华新报》,接连发表社评,揭露袁世凯、段祺瑞丧权辱国、残害民众的罪行,曾两度身陷囹圄。1926年,他流亡天津,恰遇留日同学吴鼎昌、胡政之。三人商议办报,时值旧《大公报》停刊,联合筹资5万元,接办了《大公报》。张季鸾出任总编辑,拟定“不党、不私、不盲、不卖”的办报方针,力图使《大公报》成为一份反映中国自由舆论的喉舌。多次以榆人化名撰文,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同时反对蒋介石屠杀共产党员,揭露国民党政权腐化现象。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疾呼国民爱护领袖,力劝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因社评言简意赅,泼辣敢言,称誉报界。

[创刊词原文]

本报不党、不私、不盲、不卖。

本报以文章报国。代民众说话。

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而(报纸)断不能为金钱所左右……使为公众之喉舌……不孜孜以求利。

本报乃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

[焦点评析]

在旧中国民营报业历史中。至少有三类出身不同的办报人——文人、商人和官人。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利用私资、集资或其他方式办起了报纸,共同组成了中国民营报业的阵营,从而成为民营报业的同路人。但由于他们办报前的职业身份不同、办报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经营报纸的理念和方法不同,又使他们的最终归宿各异;商人大多终是经商逐利,官人往往自去为官,真正支撑民营报业这片天地的还是文人。这虽然不是绝对的普遍现象,但却是不同职业出身报人的职业习惯和不同职业追求的体现。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中。民营报业曾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但报纸种类和数量繁多,且办报人的身份复杂。其中文人、商人和官员是办报构成的主体。这里所谓的文人、商人和官人,一般是指这些人在办报之前从事过的有一定时段又比较固定的职业:文人是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有较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会做文章的人”,且是决心以文章报国,从一走上社会就从事与文化传播事业有关的人。商人和官人则不同,他们也可能是读书人,但他们办报前多是正在或较长时间经商和为官的人,经商和为官是他们人生事业的理想。上述三种人从办报那天起,从事的是同一事业,走上了同一道路,成为了同路人。但由于他们办报的动机和人生理想不同,就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分道扬镳。商人和官员的办报多是其事业的一种过渡,有了机会就仍去经商为官,办报往往成为其人生的一段插曲。

张季鸾是个典型的文人,作为文人办报,贵在“论政”而不参政、“以文章报国”和“代民众讲话”。因而张季鸾主政时期的新纪《大公报》主张“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而(报纸)断不能为金钱所左右……使为公众喉舌”。所以,张季鸾认为:中国办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胡政之也经常标榜“文人论政”和“为民请命”,他在追忆张季鸾先生时,就认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在文人论政的阶段,新纪《大公报》季鸾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明确办报的目的是制造真正的舆论和促进国民的民主意识,新纪《大公报》提出“不孜孜以求利”,办报纸仅仅为“谋生”。由此可见,作为文人的张季鸾,其办报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1932年1月11日起,《大公报》推出由王芸生撰写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专栏,并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十六字,连载两年半。之后,由张季鸾作序,辑录为七卷本。该书在王芸生临终前修订,1980年3月再版,由赵朴初题写书名。

1934年,《大公报》连载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产生极大影响。此作连载二百五十天,读者每天都以急切的心情等待阅读三毛故事的发展。以后,该书由《大公报》社正式出版。总编辑王芸生亲为制序,说:“《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陋、诈欺与不平,更可贵的是,它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的同情心。”

1939年4月15日,《大公报》刊登了本报同人的《报人宣誓》一文:

今天是第二期抗战第二次宣传周的教育文化新闻日,本市新闻界定于今日举行国民公约宣誓,当报人宣誓之际,我们愿一谈报人的本分。

中国之有现代报,历史不及百年,报人的地位,尚未尽为社会所认识。但其故不在社会,而在报人。报人欲为社会认识,必须报人先自认识,报人欲为社会尊重,必须报人先自尊重。新闻记者这种职业,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克尽厥职的新闻记者,他须具备几个异乎常人的条件。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人类、对国家、对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为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的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平时的报人,已应如此;若当国家对外作战,以全民族之力拼存亡主权之时。报人的工作益为艰巨。而报人的坚贞、明敏与勇力,更为加倍的需要。

本报同人执役于新闻事业,多者二十余年,少亦十载左右,我们不敢自信已克尽厥职,但有充分志愿,向此鹄的以趋。本报是民营事业,不受公家津贴,同人等皆愿终身为报人,不兼公职,不受外给,故本报虽有相当长久历史,而始终为书生事业。但愿此报能与国家同休戚,威利不足以动本报的精神。艰险亦不足挠同人之心志。在平时,我们曾本这种志愿与精神,对国家社会略尽微职。抗战爆发以来,我们始终在抗战大纛之下,挣扎奋斗,以尽言论界一兵卒之任务。在第一期抗战之中,本报曾随战局推移而转战于津沪汉三地。尽管财产受损失,同人受奔波,而我们的志愿与精神,则愈坚愈奋。当本报去年在汉停刊时,我们曾说:“我们的报,在津在沪,经多年经营,有相当基础;但自暴敌进攻,我们的事业财产。已大抵随国权以俱沦。所以报纸出版,实际上只是几个人,此外毫无所有。而这些人之可能贡献国家者,只是几枝笔与几条命。我们这一年多实在无成绩,但自誓绝对效忠国家,以文字并以其生命献诸国家,听国家为最有效率的使用。”这种决心,以前如此,现在及将来亦必于此。

这天是报人宣誓的日子,他们除略述该报同人的志趣外,更郑重宣诉他们的决心如下:

我们誓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之旨,为国效忠,为族行孝;在暴敌凭陵之际,绝对效忠于抗战。我们对国家的敌人必诛讨,对民族的败类必摘击,伐敌谋,揭奸计,是我们不敢后人的任务。我们对忠良军民,必敬爱褒扬;对汉奸国贼,必严厉贬责。我们拥护政府抗战建国,服从领袖的领导;但绝不阿谀邀宠,逢迎取媚。我们誓做国家的忠卒,并愿做政府的诤民。我们绝对守法,但对法令范围以内的言论自由,必为最善之使用与尊重,我们不愿幸获法外的便利,同时也不愿见政府弛法以养奸。我们必本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精神,守分尽职,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忠。

对此誓词,我们既产生敬佩,也产生疑问。办报纸有个创刊词就得了,还犯得着像党人那样宣誓吗?这里头断然是有问题。什么问题,读者读完后自可揣摩。

大公报一向注重“文人论政”、“言论报国”。报纸每天都刊登时评,指点江山,臧否人物。而报纸的灵魂,实际就是张季鸾的思想和主张。他每个礼拜只到报社来一次。有时单独找王芸生和社评委员会们谈话。有时接待朋友。有时把编辑部的人召集起来在一间屋里,讲讲当前的时局。王芸生等人就从这些谈话中,或直接得到指示,或间接受到启发,执笔为文。但有些重要文章,他还是亲自动手。比如,1941年5月23日刊登在大公报的著名社评《读周恩来先生的信》就是他在卧病期间亲自写的。

张季鸾绝对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对日寇侵华的厌恶和仇恨是发自内心的。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想一些点子。找出一些题目,让报纸做文章,鼓舞抗战的士气。但他不喜欢空喊口号,他总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靠着强大的逻辑力量,靠着缜密的推理,靠着带感情色彩的文笔来打动读者。他当时的身体很是赢弱,但讲起时局来,还是口若悬河,并不像个病人。尽管病魔缠身,他还两个月去一次香港,指导香港大公报的工作。

张季鸾和蒋介石的关系是很特殊的。

1927年,他写文章骂过蒋介石,蒋介石不以为忤,后来还待他以“国士”之礼,他有知恩图报的想法。但他不沾蒋介石的光,一辈子办报。

1935年,张季鸾回乡省亲,蒋介石派人送一万元作路费,他拒受:1941年,他病重时,借住在老友康心如家,不住政府的宾馆。蒋介石又赠一万元,他还是不要。他定的“四不”,自己是信守不渝的。越是如此,蒋介石对他越是十分敬重。他死后,蒋曾两次吊唁,三次谒墓。

有一年,蒋介石大宴群僚,还请了一些外国大使,时间已到,还有一位客人未来。大家不知是位什么重要人物。忽然,蒋介石陪着一位身着布履长衫的小老头进来,并让上主宾席。蒋向大家介绍,这位是张季鸾张先生,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席间,还不断为他夹菜劝饮,让那些大员们错愕不已。

新纪《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是自有公论的。而正是在张季鸾、胡政之时代,大公报达到了它的巅峰。抗战时期的大公报。在张季鸾先生的主持下,坚决反对各种投降议和,坚持全面长期抗战的观点,这种政治态度是异常鲜明的。他亲自执笔和指导别人撰写的大量社评,都反映了这一点。而作为报纸的社评,思想的深刻,说理的透彻,文笔的老到,一时无人能望其项背。至于他关于大公报的“四不”。是他对一张民间报纸的独特理解,他也基本上是这样做的。大公报并非国共两党的机关报,它不可能完全站在共产党一边,也不可能完全站在国民党一边。虽然蒋介石尊他为“国士”,但张季鸾并不拿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一文钱。对国民党的官僚政治和腐败行为也多有抨击。这样的报纸,力求体现一种民间的立场。应该说。这样的办报理念,还是有着合理的成分,否则,张季鸾何以能得到蒋介石的仰重?这也便是我们为什么要着重而认真评析的原因。

同类推荐
  • 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甘肃发展报告(2005)》是甘肃省统计局向社会各界推出的、关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预测的综合性的年度分析报告,是创刊以来的第2本。其内容丰富、全面,数据权威、翔实(注:为忠于原著,重要文献篇中的数据未作更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甘肃发展报告(2005)》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全省篇,包括2004年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报告及对2005年发展趋势进行的预测分析;第二部分为地区篇,包括十四个市州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及对2005年发展趋势进行的预测分析;第三部分为专题篇,是统计工作者围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的专题分析。
  • 中国社会病

    中国社会病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 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也随之变得轻而易举,个人信息侵权事件频繁发生。网络和媒体频繁曝光各类个人信息侵权事件,使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在网络中输入个人信息进行搜索,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个人信息,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个人信息受侵害事件,如甬江职高“五十四名学生信息网上曝晒” 事件中,54名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身日期、政治面貌、民族、入学年份、是否住校、户口性质、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共13项信息全部可以看到。
  •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前言在中国,做电视本来是广电系统的独家盛宴。近几年,各方力量都开始进入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在这个原本属于广电的视频领域,逐渐融入更多的行业,汇聚成一个“热闹江湖”的过程。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对进入视频领域的各方力量的“掌门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探索、实践、思考,体现了这个行业从萌芽、野蛮生长、混战到逐渐规律发展的过程,是“网络视频”或“网络电视”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思想汇集成册,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发展到此阶段的一个见证。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提到“网络电视”这个概念。目前在行业中,出现了很多……
  •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是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兵库 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共同设立的翻译编辑委员会 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灾害特点与行之有效的防灾对 策,从日语版的《灾害对策全书》全四卷中精选了39 篇文章翻译,集成一册。 《灾害对策全书》包含了应对灾害所需的法律、 政策、方针,各种应对手段和工作流程,防灾教育和 防灾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从事防灾减灾工作人员和研 究者提供参考,是一本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的 灾害对策指南。本书是以真实的自然灾害为案例,对 灾后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提高 灾害对策的能力,为构建安全与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热门推荐
  • 倾城绝恋:我的傲娇小男友

    倾城绝恋:我的傲娇小男友

    找了一个比自己小三岁的男友是什么感受?可爱?呆萌?生活有乐趣?不不不,小男友很高冷!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幼稚?傲娇?大男子主义?不不不,是小男友太,会,撩,人!她,是在南齐小镇的一枚长相清秀气质出众,随性爽朗没脾气的姑娘。他,是全球顶尖商企的唯一继承人。拥有一张迷倒万千少女,帅到惨绝人寰的冷峻面庞,偏偏对她情有独钟!年纪虽小,但可以很强势!“别想耍花样,否则我就把你卖到非洲去做黑奴!”也可以很高冷!“凤世倾~”“别恶心我,乖乖喝汤。”而小男友的满格技能是撩人!“我们是什么关系?亲过,摸过,也做过,你说,我们是什么关系”
  • 月光下的门

    月光下的门

    《微阅读1+1工程:月光下的门》作者用朴实无华的笔触,从一个个温暖感人的小故事中,讲述了人间的真、善、美。情节生动,笔调幽默,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读者可以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的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
  • 都市凤凰决

    都市凤凰决

    当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获得了凤凰的能力,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吗。就在这是校花,警花,女强人,美女老师...都来了他该怎么办。
  • 凤谋天算

    凤谋天算

    她是一名身世无踪的死士,利用他潜入宫中,却惨遭灭顶。因为多年前的羁绊,她得以在死后重生。混沌的记忆,沉重的宿命,让她陷入纠缠。预知未来,却无法控制人心,预知生死,却无法改变结局。人之七魄,只有集齐,才能环生。她能抉择的,便是七重劫难间,不变的爱。
  • 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活见鬼之阴夫不散

    活见鬼之阴夫不散

    晚上出门买蜡烛,碰见了小鬼娶亲,误打误撞成了鬼新娘,我大喊一声惹来了千年鬼王。从此,我的生活再也回不到正常人的轨迹。小鬼都说我的魂魄是“灵药仙芝”,谁都想要抢夺,他却誓死为我守护,成了名副其实的护花使者。直到某天,我从梦中惊醒,看到“他”一脸贪婪的守在我的床前,邪魅的眼中布满了饥饿之色。
  • 这样工作最出色

    这样工作最出色

    如果你是一名员工,百分之八十的发展机会都来自于工作,而出色的工作会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应该给你的员工灌输正确的工作理念,让员工最出色,这样你的公司才更壮大。将工作做到出色,是一个双赢的行为。
  • 错嫁豪门:恋上霸情总裁

    错嫁豪门:恋上霸情总裁

    肖墨欣站在镜子面前,她很满意的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镜子中的自己,穿着洁白靓丽的婚纱,她的脸上,有着精致迷人的妆容。很快的,她就要结婚了。就在这个时候,肖墨欣的嘴角处扯开了一个沁心的笑容。说来,她能够嫁给韩正轩,还要归功于自己的母亲。要不是自己的母亲常常逼迫自己去相亲,她也不可能遇到这么优秀的一个男人。要相貌有相貌,要能力有能力,要温柔也有温柔。这个男人简直就是……完美的神祗!想到这里,肖墨欣微微低下了头,脸上浮现出浅浅的红晕。虽然母亲很烦人,但不得不说,这次母亲给她挑选的相亲对象……
  • 做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人全集

    做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人全集

    本书从实用、方便的原则出发,将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最有效,使用率最高的口才技巧和处事方略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掌握能言善道、精明处事的本领;让读者懂得如何在说话办事时做到不卑不亢、圆滑中有果断,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 非是主角

    非是主角

    肖恩瑟伯在5岁时在和家人一同运输货物的路上,遇到魔兽潮汐遇险。父母在这次的灾难中死亡,唯独保护下了肖恩瑟伯。在被另一支商队发现时,他们看见肖恩瑟伯拿着与他不符的大剑露出狰狞的面庞对着在场唯一一只剩下的魔兽做愤怒地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