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7500000019

第19章 坛经十段品(10)

惠能是这两个名词的命名人,但也没有亲自下过定义,说何谓此、何谓彼。粗浅之人往往这样说:渐悟是渐渐觉悟,顿悟是顿时就觉悟了。如果这么容易下定义,请你来当禅宗六祖好了。什么是渐悟?渐悟不是渐渐有所悟,而是渐渐有所不悟(可以不悟),走出思想误区。说“渐”是指修行有次第、一层层上阶梯。踏上一层,下层即空,更上层迎面而来。什么是顿悟?顿悟不是顿时就觉悟了,而是说停顿处必有所悟。这个“停顿处”,就是有常与无常的缝隙。世界的运动(永动)再忙碌,也有不动时。人处在某一“盲点”、“真空”,就能短暂脱离现实的桎梏,一脚踏进永恒虽不可能,境界飞升是实有。到目前为止一切的修行都只是境界的提升,除外就没有修行了。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最后见到真我自性,和谐、圆满、自足不外求,就是成佛了。我把富翁比作仙,我把媒婆比作佛。为人作嫁,方可普度众生。渐悟不是说慢,顿悟也不是说快;渐悟不是水流,顿悟也不是点火;渐悟是不悟中的强悟(可以自定义、自命名),顿悟是悟中的不悟(借悟脱逃)。就其实质而言,渐悟与顿悟是完全一词两说,你看见月亮的明,也要知道月亮另一面的暗。渐悟顿悟都不是悟,只是说:修行的人终于可以自说自话,勇敢地以自我为准了。我不悟,谁悟?我不成佛,谁成佛?因此顿悟渐悟都只是个说法,没有区别,这是六祖再三强调的。不是真有这样那样的觉悟,它的意义在于帮助求悟的人“开悟”,想悟的人“证悟”,帮人解脱。一件事,你说悟了就是悟了;一个人,你说有觉悟就是有觉悟。如果觉悟可以分成这样那样,那就不是觉悟了,而是迷,依然是执著。佛经上说,水可分,火可分,其性不可分。这样看来,生命也不可分。生命的形态可以变换,如果变换到对立面,就可以称觉悟了。觉悟往往来自逼迫,棍棒交加,拳打脚踢,往往就“觉悟”了。世上有没有不被逼迫的觉悟?没有。禅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与其外人来觉悟我,不如我自己觉悟。自己逼自己,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故云:修行是逼迫,逼得深就行得真。惠能自云“无二说”,意思是他一向坚持自我。哪有什么顿悟渐悟,这是大师的障眼法,其本意是要人抛弃这些东西自己找答案。如果你在某一公案中看到某人“悟了”,正是此人抛弃了一切、包括抛弃了顿悟渐悟这些概念的必然结果。可喜可贺,你悟了,原来你一无所悟。一无是处,也一无非处。你就是你,谁能说不是?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菏泽禅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这段经文讲顿悟,即超脱生死之道。顿悟渐悟之说虽是“骗局”,但顿悟一词总是让人怦然心动,它能够带领我们进入另外一个空间,另外一片天地。顿悟虽然是不存在的,它却能带给我们超脱与自由。这是谬论,但绝对不是谬误。能让人轻松的怎么是谬误呢?如果它真是谬误,我们欢迎这样的谬误。顿悟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自信,展示了生命活泼泼的可能,并且透露了生命原生态的勃勃生机。能够麻利转换思维的是强有力的生存者,能够极时换气的是坚忍不拔的攀登者。生活总有灵光闪现,引导不灵光的人。这不是拯救,是自我拯救的启示。惠能用禅杖打神会那三下,是打魂、打魄、打身,把这童子打醒。这三下也好比三更鼓,当初他被人打醒,如今他来打醒人。神会被惠能打后很受用,痛则惊觉,不痛不会醒。人的一生,痛着生,痛着死,这就叫痛生痛死痛觉醒。到了那个临界点,你不悟也得悟。《坛经》记载惠能与神会参禅,惠能说:我有个东西,无头无尾,没有姓名,不分正面反面,你们认识吗?神会就越众而出说:是我的本性。惠能说他解错了,不如去找个茅草棚住下遮羞。惠能话中暗示神会:你说对了,可以去自己建道场弘法。神会听懂了惠能的话,得法而去,成为六祖门下有名的高僧,把禅宗传到国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一朵禅花开遍中原大地,并著《显宗记》流行于世,是弘扬六祖禅法最得力的大功臣,人称“荷泽神会”。神会能够开悟,全因为惠能善于引导,先已说出了答案(“无字”暗示佛性),后来又指出方向(“茅盖头”暗示建道场),神会再不悟,就没机会了。话有机锋,语有节奏,六祖接引人亦如三更鼓,动感中引人静思,可谓有道。如何才能顿悟?十件好事比不上一件坏事,一个催债的电话打过来你就顿悟了。顿悟总是与声音有关,或因话语启发,或由音乐感动,倒与眼前画面毫无关系。也就是说,顿悟关乎耳,不关乎目,老子说“为腹不为目”,其意近此。人之所需即人之所悟,人之必需即人之顿悟。必是与自身有切肤之痛,那场顿悟分外亲切。为什么总是声音引起顿悟?因为声音的功能是震动,画面的作用是定格,都是人类认知的必然途径。闪电是看见,打雷是听见,先闪电后打雷,这是画面为声音开道。但科学家又已观察到,极大的雷又在闪电之前出现,乌云挤压出闪电之前已经大发雷霆之威了。总之强音让人震撼,倒与是否看见什么无关。若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比只有声音没有画面更难以让人接受,聋哑人比盲人更痛苦。故太虚幻境中须有《红楼十二曲》,才能使梦游者悟。如果听到那声音,你眼前自会浮现画面。《红楼梦》上贾母夜宴强欢,初闻笛时:“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天空地净,真令人烦恼顿解。”再闻笛时:“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高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贾母这场顿悟来得真切,听那笛声,她不得不掉泪。六祖说:“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就是说不要有是非善恶,说一不二,坚持自我,才是真实不虚,不被外物所动。然而人处世上,被各种声音充满,如何才能止我所观,听我所听?庄子所云“天籁”、“地籁”、“人籁”三籁之说可以提供帮助,老子云:“大音希声。”老庄指示我们要在稀薄处听声音,微弱处赏音乐。老庄是讲玄的祖师爷,玄与禅相通,解老庄者,不是禅者也是禅。我有幅字挂在墙上:蝉鸣山幽。也是老生常谈。房间隔壁不时有人来往,在我听来,恍如空谷足音。而能迈进我房间的,只有我自己。早上登山望日出,四宇无声,奇云幻彩中我仿佛听见了神佛的低吟。顿悟因内心有感,音乐与外物无关。贝多芬说:“在心灵对我说话的时候,难道我还会想到一根微不足道的笛子吗?”(引自《外国名音乐家传》费尔巴哈说得更直白:“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呢?难道不是听到你自己的心的声音吗?”(引自《18世纪—19世纪初西方古典哲学》尼采视音乐为“狂迷”,这与顿悟很接近很接近了。习禅者若不进入“狂迷”状态,也枉自称禅者。进入狂迷又能走出来,这才是悟。惠能对神会说:“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就在痛与不痛之间,顿悟就产生了。可见顿悟如闪电,是被现实的乌云挤压出来的。乌云密布倒好,就怕满天乌云也不晴,也不雨,也不聚,也不散,人生就怕一个“闷”字。若有虚怀若谷,何惧倾盆大雨。顿悟产生于一个声音的指示,心对心,口对口,不觉手舞足蹈,刹那间感受到某一纯粹简单的道理,人就觉得和谐安逸,表述出来就是觉悟。觉悟不能说新旧,觉悟就是觉悟,于人于己都是一个觉悟,世上再无第二个觉悟。只因为它是和谐的,所以让人觉得“新”与“活”。那时,我们身心归位,灵魂得归宿,泛起一种“幸福的失重感”,有点飘,有点弹,但安稳卧在大道母亲的怀中,再也不想走失。爱亦无垠,音亦绵绵。老母呼唤,最让人悟也。佛经多言佛母事迹,原来人的自性是被母亲唤醒。老子以大道为母亲,佛陀以母亲为大道,孔子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这是母子连心了,是世上最强烈的感应,是一切顿悟之源。人心只能接受单一信息,不能被杂音充满。德国作曲家菲尔迪南?席拉尔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众不能同时理解词句与旋律。”(引自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第35页脚注)是的,我们有旋律就可以了,无暇读词,也无心读词。如果有一天,你被某句话所感动,定是那声音分外柔和,或分外有力,那来自远古你最熟悉的神秘世界最深处的简单音律一旦拔响,你就成了一张琴。其实你并没有听见他说什么,但他一说你就信了,你就爱听那声音,你说是这样吗?佛菩萨何等慈悲,正是以此妙音,觉悟愚人。那些人千里迢迢来见惠能,就是为了听他的声音。真佛一开口,他们就成了佛前的花。心要温柔,这是人最大的觉悟。若然,你就是佛了。

坛经第九品 宣诏品

此品讲国恩即佛恩也。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纳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这段经文讲惠能被国家重用,终于得以弘扬正教,光大禅宗,不负五祖所传。佛在国中,中国即是佛国。国恩即佛恩。此中大义,前已述陈。六祖惠能经由内侍薛简传话给刚复位的大唐天子中宗李显,指导中宗说:“道无明暗。”暗示中宗李显要尊崇母道,宽恕他有过犯的母亲武则天。善待天下苍生,重振大唐江山。中宗李显十分明白禅师慈意,在诏书中动情地说:“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这话不只是一个说法,天子无戏言,中宗李显这话的意思是昭告天下:惠能大师是朕的化身,是在“为朕修道”,朕是惠能大师的供养人。王供养佛,即是法王。法王与佛共治乐土,一如天竺。法王以佛为师,故中宗李显诏书中说:“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明确昭示他师事惠能大师,惠能大师是大唐国师,中国真佛。中宗李显以佛教语供养佛,此为“法供养”。所赐宝物为“财供养”,虽极尊崇,比起惠能大师的“天人供养”与“自性供养”来又何足比。即使如此,其心可嘉。唐中宗与惠能大师如一人,佛法圆通,超过了梁武帝与达摩大师的关系。为君既不易,为臣亦何难,为臣的同时为帝王师更难。惠能大师忠君爱国,宜乎为国师,故我把最高的佛称为忠孝佛,把最高的禅称为忠孝禅。惠能大师修的就是忠孝禅。

坛经第十品 付嘱品

此品讲信佛者成佛也。

同类推荐
  •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宽容》讲述的就是“宽容”,以佛学与国学中涉及的饶恕、包容、谦让、忍耐为基础,告诉读者一个获得淡定、幸福人生最简单的诀窍: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知交遍天下,朋友之间不必事事计较;因为宽容,我们才能步步登高,胸怀的宽广决定了人生舞台的大小;因为宽容,我们才能家和万事兴,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可被私欲沾染;因为宽容,我们才能优雅行事,息事宁人总好过无事生非;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放下执念,收获的是一整片蓝天!
  • 远见:管理决窍

    远见:管理决窍

    所谓“全方位”,在时间主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对宇宙人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对世道人情有“全方位”的认识,如此做人处事,方能“全方位”的面面俱到。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子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年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热门推荐
  • 庶女狂后

    庶女狂后

    现代跨国公司总栽被害致死,重生为丞相府里不得宠的庶女。父亲寡淡无情,嫡母佛口蛇心,嫡姐虚伪狠毒,姨娘阴险狡诈,却不知此冰烟早已非彼冰烟!她至信之言,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敢害我一次,我十倍奉还!三年后她复仇而归,定要搅的丞相府天翻地覆,永无宁日!父亲无情略施小计,让你脸面全无!嫡母嫡姐多次暗害,她见招拆招,让你们有苦难言!渣男利益薰心想占她便宜,呸,折磨你不举,看你还敢害人!此时她却发现生母身世成迷,为躲仇敌将她绝世容颜掩下,她已搅进了江湖朝庭的乱局之中。师兄早已对她情根深种,她要如何一一化解困局,又将如何赢得真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阴阳至尊

    阴阳至尊

    三岁被恶毒女人挖走天神之翼灵根,嫁接在一个绝世天才身上,眼睁睁看着父亲为了他为了争夺生存的权利,倒在血泊之中。一瞬间幼小的心灵仇恨占据,根深蒂固!心中铭刻着父亲临终的话:没有天生的将军,也没有天生的奴才……血债一定要用血来偿还……
  • 不悔仙缘

    不悔仙缘

    一个普通的放牛小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一个仙子救下了自己的性命。然后一个修仙的念头便在心中生了根再也无法抹去,后路上发生的种种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修仙的世界。我欲逆天而上,踏上巅峰,却缘起那初初动心的情和缘。
  • 疯狂的交际术

    疯狂的交际术

    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一些在交际生活中所用的一点手腕,是聪明人在当代社会里必备的本事和必须遵守的法则。包括不可不用的人情世故、不可不学的说话技巧、不可不建的人脉圈子、不可不打的初次交道、不可不懂的迎来送往等内容。
  • 将盗墓进行到底

    将盗墓进行到底

    这是一场跨世纪的角逐和阴谋,不谙世事的我从一次死亡行动中走入了这场阴谋,最终极的秘密隐藏在被风沙掩盖的西夏古朝中。使人瞬间衰老的敕燃马牌,湮没在大漠深处的黑水城,一个只在史书中存在的神秘道士冥冥中操纵了一切,让这场残酷又诡异的追逐持续至今。当所有真相全部被揭露时,谜底竟然如此离奇而且无情......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梦中女人花

    梦中女人花

    ‘她走了。离开了花的世界。’“我得了绝症?”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独自一人坐在黑暗优雅的工作室享受着淳淳的冰咖啡。摇晃在手中的耦合色杯子,被这句凄凉感伤的话语打断了,停在半空中。
  • 千年秘

    千年秘

    四十年前爷爷等人的一次考古活动,引出了千年谜团的冰山一角,随后而至的却是人性的贪婪与狡诈,参与那件事情的人员接连死去,究竟是诅咒,还是谋杀?四十年后我无意中卷入这场争端之中,面对接踵而至的死亡气息?我又能否化险为夷,幸免于难?
  • 凤鸣天下:冷情王妃太妖娆

    凤鸣天下:冷情王妃太妖娆

    她是顶级杀手,一朝穿越,成为丞相府的九小姐,从此以后,斗恶仆、闹王府、闯皇宫,不亦乐乎!可是半路杀出一个王爷,天天求撩,天天求撩。看在王爷的颜值上,她只能勉为其难的撩一撩了……
  • 火影之黄色闪光

    火影之黄色闪光

    火之国木叶忍者村的第四代火影,木叶三忍之一自来也的亲传弟子,《火影忍者》主角漩涡鸣人的父亲。他具有“黄色闪光”的荣誉称号,尤擅长时空间忍术和封印术,开发了查克拉形态变化的极致忍术——螺旋丸,并以速度闻名,享誉忍者世界。穿越文,开头有点扯!!!其实,这是一篇火影的穿越文!!!
  • 尸命

    尸命

    我有三个师父,他们分别姓李、王、徐,可我的故事从被借走三十年阳寿说起……